航空工業在國家戰略中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20世紀50年代初期,國際上出現了一種言論,認為有了導彈以後,航空技術、飛機應該進博物館了,今後要靠導彈打天下。這個風刮得很厲害,蘇聯的赫魯曉夫就是這個論調。這個風也刮到我們中國,影響到我們的領導人的思路。
這個風使我們這些人感到了困惑,今後我們國家的航空還要不要搞?
我們作了一些工作。當時總參裝備部有一位領導叫萬毅(注1),是裝備部的部長。我和徐舜壽到北京出差,和徐昌裕、六院的副院長徐立行(注2)一起到萬毅家和他談,開座談會,主要是想聽領導的意圖。
萬毅的話,說得很死,也說得很明確,就是飛機可以從國外買,導彈買不來,導彈的威懾力大,外國人怕。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重點、要害是對導彈的威懾力的考慮。毛主席考慮的是打仗、打大仗,所以就要考慮哪個威力大,打仗的人就是考慮哪個更厲害。當然,黨中央這個重大決策是絕對正確的。
後來1958年,我到英國去訪問,回國途中到了蘇聯。剛好王西萍、徐昌裕他們也在蘇聯參觀訪問,我參加了他們的團,繼續參觀訪問。在那一次,我們專門向蘇聯航空工業部的部長們問這個問題,是不是將來飛機要進博物館,沒有用了?他們講,原來確實有這個說法,是美國的某些專家講起的。在蘇聯,赫魯曉夫就這麼講。但經過他們的認真分析論證,認為這個說法不能成立。他們認為在戰爭中,導彈打過去是有殺傷力的,但要真正征服對方,還是需要飛機。所以,他們還在搞米格-21,美國也沒有停止搞航空。
這麼一來,我們就有底了,下決心繼續搞下去。
注釋
1·萬毅(1907—1997):遼寧省金縣人,滿族。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一副司令員、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總參謀部裝備計劃部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等。
2·徐立行(1911—1985):上海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曾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教育長、航空研究院副院長。
噴發1A發動機
(1956—1958)
我與徐舜壽等同誌商議,北京沒有廠,怎麼辦?就想到把飛機放在112廠,發動機放在410廠,這是由於這兩個廠剛仿製成功飛機和發動機,製造問題可以解決。於是我們按照這個想法給航空工業局打報告,請示我們應該走自行設計、自己製造飛機和發動機的路子,並建立空氣動力研究和航空發動機研究機構。航空工業局很快采納了我們的這些建議。
莫文祥(注3)同誌當時在沈陽410廠當廠長,他知道了,很支持,說:“老吳啊,你們就來吧,我來幫你們搞。”我們就到了沈陽。
搞什麼飛機呢?當時考慮搞教練機,但要搞就必須搞噴氣式的。1957年,航空工業局調我到沈陽410廠組建我國第一個噴氣發動機設計室,開始設計我國第一台噴氣教練機發動機。
在當時,各方麵的條件都不具備。這裏我要強調的是,雖然搞噴氣飛機是第一次,也是比較難的,但不管怎麼樣它還是一個飛機,機翼、機身還是有原來的基礎。而我們這個動力,是從活塞發動機到噴氣發動機,是包括原理、結構在內的革命性的改變,是一個天大的變化,比搞飛機的風險要大。當時我考慮這個任務的時候,感到很大壓力,很擔心完不成這個任務。我是學活塞式發動機的,在美國學的也是活塞式發動機,對噴氣發動機,不懂啊!就是蘇聯的渦噴5、渦噴6,摸了一下,你就想搞發動機設計?說它是一個革命,現在也可以說是一個創新,是一個大的創新。我們現在提科學發展觀,在現在看起來,這個創新,當時這樣做不太符合科學發展觀。但是,為什麼這樣做?就是想我們中國人能不能設計自己的飛機、搞自己的噴氣發動機,這裏麵有很大的風險,需要作一個嚐試。
怎麼搞呢?我們多次分析研究有利條件和存在的難點,決定利用410廠剛生產定型的渦噴5(蘇聯BК-1Ф)發動機為原準機,用相似準則縮型設計殲教1飛機的動力———噴發1A發動機。這個方案可利用410廠已經有的鍛、鑄毛坯和工裝設備,不用增加任何新材料就可製造出新的發動機。這是最經濟、風險最小的研製方法,也是研製周期最短、耗資最少、較有把握的研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