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一定要想方法搞出自己的飛機和發動機來(1)(2 / 3)

噴發1A是一種小型發動機,隻有1600千克力推力。開始徐舜壽提出的是1200千克力,後來又要求1600千克力。

我為什麼敢幹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在西南聯大的梁守槃老師,1942年我們同行到大定航空發動機廠,他後來改搞導彈。我就想,他沒有學過導彈,他能幹;我沒有學噴氣發動機,也應該能幹,應該向梁老師學習。於是,就與徐舜壽一起下定決心,幹!

我們當時決心搞噴氣發動機。沒有人,怎麼辦?我們請北航支持,安排人學了三個月,實際上就開了兩門課,找到南京航專的一些畢業生去學習,就這樣開始搞起來。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回憶這段時期的工作。

附文:

創建第二設計室自行設計噴氣發動機

吳大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航空工業在非常薄弱的基礎上,從小到大,迅速成長壯大。1956年6月,我國第一台渦噴發動機渦噴5在沈陽航空發動機廠仿製成功;同年7月,安裝該發動機的第一架噴氣戰鬥機殲5也在沈陽飛機廠仿製成功,飛上藍天。下一個新使命,就是如何向自行設計過渡。這也是我從國外回來參加革命的夙願。

1956年10月,組織上把我從航空工業局調到沈陽航空發動機廠籌建第二設計室(發動機設計室),準備自行設計發動機。對這一光榮任務,我心中既高興又擔心。在當時的條件下,年輕的航空工業每向前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要走自行設計噴氣發動機的路子是十分困難的。1956年,黨中央、毛主席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國家製定了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對創建航空科研機構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時,航空工業局王西萍(注4)局長,段子俊、油江(注5)、徐昌裕副局長,對成立研究設計機構的決心很大。參加航空工業工作的技術人員都有新中國主人翁的自豪感和高昂的革命熱情,有為我國設計自己的航空發動機的強烈願望和獻身精神。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裏,我們闖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第一次自行設計出飛機和噴氣發動機,吃了不少的苦頭,也嚐到不少的甜頭。

如何確定第一台發動機選型方案

“萬事開頭難”。開始設計第一台噴氣發動機,該怎樣起步?我多次與第一設計室(飛機設計室)主任徐舜壽同誌商量。他和我一同從航空工業局調來沈陽,是一位作風嚴謹、紮實、細致、敢於創新、才華出眾的飛機設計師。我們反複分析當時的國內經濟、工業基礎和技術水平,決定隻能是“先易後難,由小到大,先從教練機開始”。最後選定設計噴氣教練機,定名殲教1。發動機定名為噴發1A,推力為1200千克力。由於這是首次設計噴氣發動機,既缺乏實踐經驗和技術儲備,又沒有現成的試驗設備,一切都得重新設計,技術風險確實很大。我與當時設計室副主任虞光裕(注6)同誌研究決定,要尋找既有創新又符合我國國情、力所能及的方案。結果選定工廠剛仿製成功的渦噴5和蘇聯РД-45發動機為原準機,采用相似準則進行縮型設計。這是一條風險小、把握大的捷徑。1957年3月,設計工作全麵鋪開。現在看來,發動機型號方案的選擇,走什麼途徑,風險大小,是設計新發動機能否成功的首要環節。

設計人員從何處來,素質怎樣提高

設計發動機要有設計人員,從哪裏來?首先從沈陽航空發動機廠設計科和航空工業局選調了一些技術人員,但是還不夠。後來又從哈爾濱航空發動機廠調來一些人。國家還分配了一批新畢業生,他們多數來自南京航空工業專科學校,因為發展航空工業就提前畢業了,隻學了兩年半的課程。到1957年上半年,總共調來設計人員100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