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聶榮臻說:“你是大有作為的”(2)(2 / 3)

以後,他分工主管飛機,我就和他接觸得少了,但他留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那時在沈陽,沒有別的工作,最主要的工作是抗美援朝,朝鮮戰場上的飛機下來就要修理。那時,正是抗美援朝戰爭緊張的時候,修理任務繁重,局機關的人下到工廠組織生產。我去了111廠,了解發動機維修和零備件生產、製造情況。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是有一套辦法的,修理飛機、發動機都在火車上,一列火車拉過來,什麼設備都有,就裝在火車上,拉到一個地方,下來就可以修理飛機、發動機。那個火車從莫斯科到哈爾濱,再就到了沈陽,就在沈陽112廠修理米格飛機。

那時我是在生產準備科,擔任科長,還有徐舜壽(注7)、顧誦芬(注8)、劉多樸等人,我們在一起。

徐舜壽才華出眾,他比我年紀小,但他上清華很早,據說他剛滿16歲,就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機械係。1949年5月,徐舜壽被分配到東北航空學校機務處工作,不久就隨解放軍南下,調查南京國民政府空軍機場和航空工業設施,參加機場修建工程。同年9月,他調任新成立的華東軍區航空工程研究室飛機組任副組長。我在進北京搞接管的時候,他在南京、上海,是負責華東工業局的,也是搞接管工作。

當時111廠在馬路東側,在410廠對麵,後來這個廠歸屬航天工業部了。廠子裏有一個白樓,日本鬼子蓋起來的,美國人轟炸,炸掉了一半,我們在那的二層辦公。因為航空工業局還在籌辦,所以具體修理工作主要還是靠工廠。這期間,我們的辦公地點變了好幾次。

那時很緊張啊!試車台日夜不停地試車,擾民!老百姓有意見,群眾反映小孩睡不著覺,鴨子生不了蛋。

後來就準備成立六大廠,即沈陽的112廠、410廠,哈爾濱的120廠、122廠,南昌的320廠,株州的331廠。當時蘇聯提供了不少新的噴氣發動機生產工藝資料,對我們來說,這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注釋

2·暫不離退休:高級專家離休、退休年齡,一般應按國家統一規定執行。對其中少數專家確因工作需要,身體能夠堅持正常工作,征得本人同意,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其離休、退休年齡可以適當延長。

3·季文美:1912年1月5日,出生於浙江省義烏縣的偏僻農村。1930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係,畢業後考取公費留學,赴意大利都靈大學攻讀航空工程,1936年獲博士學位。

1952年,上海交通大學、杭州浙江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三校的航空係,在南京合並成立華東航空學院,他由上海去南京任該院教授。1956年,華東航空學院遷校於西安,改名為西安航空學院。一年後,又與其他院校合並成為西北工業大學。1979年起,他先後任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代校長、校長、名譽校長。

4·張阿舟:1920年4月14日,出生於江蘇省丹陽縣的一個書香家庭。1937年夏,考入中央大學航空工程係。1944年11月,進入英國布列斯托(Bristo1)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9年12月獲哲學博士學位。

1951年10月,到南昌飛機製造廠,任主任工程師。1955年5月,張阿舟調往南京航空學院工作,先後任教授、科學研究部主任、副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5·段子俊(1913—2006):1932年,被共產黨派去蘇聯學習電訊工程,1937年回到延安。“八一五”日本投降後,奉命跟隨彭真、陳雲、伍修權奔赴東北,先後任東北聯絡分局局長、大連大學黨委書記、大連建新公司副董事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