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赴美培訓,榜上有名(2)(2 / 2)

派到美國去的人,有的學習搞汽缸,有的學習搞活塞、曲軸、連杆、各種附件等。把我派去在設計科,因為我在原來工廠裏就是搞設計的。設計科做什麼呢?試驗工程師,英文為ExperimentalEngineer。這個廠雖然小,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從零部件製圖到整台發動機設計性能計算,從部件試驗到整機試車。我們在這裏經過了係統的培訓,學習了大半年,基本掌握了活塞式發動機設計的全過程。

學習六個月後,領隊提出,還有一個專業沒有人學,要我去學。我表示學這個試驗就可以了,再學別的恐怕難以勝任。但領隊說:“不行,這是需要,要服從組織。”學什麼呢?齒輪。那時齒輪技術還是比較新的,不像現在都無所謂了,那時對齒輪的研究還有新的理論呢!在這個廠,我經過學習掌握了全部齒輪加工技術。搞了一年多一點,白天實習,晚上還要聽課,還要考試。

學習結束,我們畢業了,給了每個人一個文憑。

當時派去學習的有25個人,大定廠的有20個人,還摻進了一些人,是靠關係去的,當然我們不可能了解情況。這些人,後來回國的不到一半。

注釋

9.《租借法案》:又譯《租借法》,全稱為《增強美國防禦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向與法西斯國家作戰的盟國借貸或出租武器、彈藥、戰略原料、糧食及其他物資的法規。美國根據該法規,在戰爭期間提供了總價值485億美元的援助。1941年5月6日,羅斯福宣布中國的防務對美國國防至關重要,從此,《租借法案》正式適用於中國。

第一次看到了噴氣發動機的生產

(1946)

通過美國朋友介紹,1946年我加入美國自動車工程師學會(SAE),成為該學會會員。在學校的時候,我就聽金希武老師介紹過,在美國有一份技術刊物SAE。我從這份刊物上了解到噴氣技術的發展情況,這給我以後從事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在那裏,我自己有一個感受,就是美國對於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強。在歐洲戰場打下一架德國的飛機,獲取了德國的一項技術以後,馬上就派人去把它搞回來。據報道,錢學森在美國就做過這種事,被派到歐洲去搞技術,回來以後就分析,然後就搞出來更新的東西。

後來我又去了兩家工廠,學習齒輪加工的刀具技術、剃齒、研磨齒等,現在這些技術早就過時不用了。後來到普·惠公司,我還繼續找齒輪的技術,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包括送一點小禮物給美國人,從普·惠也搞了一些齒輪加工方麵的規範資料。這些資料後來都給了長春一汽的總工程師,我的一位同學,他比我高兩屆,叫孟少農(注10)。我後來從北京到冀中解放區的時候,我們還住在一起。1949年,北京解放,我們又一同從石家莊進北京。他是我入黨介紹人之一。

在美國學習的最後一站是普·惠航空發動機公司,學習的內容是一種輕型發動機。那個時期,普·惠航空發動機公司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大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用了很多他們的發動機,他們每年生產上萬台發動機,大、小都有。那時GE公司還是很小的,當時主要生產發動機的還有一個萊特工廠。

在那裏看到的除活塞式發動機,還有噴氣發動機,當時研製航空渦輪發動機在美國尚屬起步階段,這引起了我極大興趣。那時美國搞的發動機和蘇聯以後給我們的ВК-1是一樣的,這些發動機技術都是從英國、德國搞來的。在車間裏,我見到噴氣發動機離心壓氣機葉輪和渦輪部件,就想知道他們在加工什麼玩意兒?後來才知道是噴氣發動機———燃氣渦輪噴氣發動機。

除了在工廠裏學習,我還注意翻翻雜誌、看看書,這樣搞了半年多,自己對噴氣發動機有了一點了解。

注釋

10·孟少農:高中畢業後,孟少農考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係,在昆明西南聯大完成學業。1941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機械係學習,獲碩士學位。1946年5月,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教,先後任機械係副教授和教授。1948年9月,奉命奔赴解放區參加革命工作。

新中國誕生後,他為我國第一汽車製造廠、陝西汽車製造廠、第二汽車製造廠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1980年11月,他被推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