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赴美培訓,榜上有名(2)(1 / 2)

赴美學習

(1944—1947)

後來工廠要選派人到美國去接受培訓,學習發動機的製造。

這是利用當時美國的一個《租借法案》(注9),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國會通過的向與法西斯國家作戰的盟國借貸或出租武器、彈藥、戰略原料、糧食及其他物資的法規。按照這個《租借法案》,美國為我們培訓一些人,包括空軍飛行員和航空工業方麵的技術人員。

我自認為自己的學習成績平平、能力低下,能夠做一點實際工作就很不錯了,根本沒有想到能派我出國學習。但名單一公布,沒有想到榜上有名,選了十幾個人,其中就有我。

1944年夏天確定的名單,進行了一些準備,10月份出發到美國。

那個路可不好走啊!我們先從重慶到成都,到了美軍駐紮的機場、兵營———新津機場,現在這個機場已經不用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美國的B-29轟炸機轟炸東京就是從那裏起飛的。住了幾天,由成都飛到昆明,第二天再飛過喜馬拉雅山,乘坐的是裝兩台活塞發動機的C-47飛機,飛的就是那個“駝峰航線”。

1943年,陳納德的誌願航空隊改為第十四航空隊,除了協助建設中國空軍、對日作戰外,還協助飛越喜馬拉雅山,突破日本的封鎖,從印度接運戰略物資到中國。這個航線從印度阿薩姆邦汀江,經過緬甸到中國昆明、重慶。那時的運輸機飛越喜馬拉雅山的山峰時,達不到必需高度,隻能在高度比較低的峽穀中穿行,所以飛行路線起起伏伏,就像貼在駱駝峰上麵飛行一樣,“駝峰航線”就是由此得名的。那個航線非常危險,飛機在飛行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強烈的氣流變化,假如真遇到意外,飛機是不可能找到用來迫降的平地,即使飛行員跳傘,落下去也是山地叢林,荒無人煙,生還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那個時候,美國的飛行員摔死了不少,後來美國還派代表團回來找犧牲的飛行員遺骸,就是在那個山裏麵。

飛機飛了兩個半小時,那時的飛機沒有空調,不是密封艙,要戴氧氣罩。雖然條件很差,而且充滿危險,不過我從飛機上往下看,白雪皚皚,冰清玉潔,非常壯觀。

就這樣飛過去,到了現在的巴基斯坦,我還記得那個地方叫多米多瑪,也是美軍的一個基地。在那裏住了一個晚上,又坐小火車到印度的加爾格達,再到孟買。孟買是一個港口,還是住在美軍機場,住了差不多兩個晚上。接著就坐美軍的運輸艦,一兩萬噸級的。

我們去美國,穿的是軍裝,我是少尉、一道杠,是國民黨的軍官。吃飯時就跟美國大兵在一塊。運輸艦離開海港的時候很威武,左、右兩邊各有一艘巡洋艦護衛。因為那時日本鬼子已經到了南太平洋,每天美國兵還要演習,怕出事情。走了四五天以後,才撤除護衛。這條路是空前絕後的,以後不會再有人這樣走了。

在去美國的途中,美國大兵常常跟我們做惡作劇。在艦上,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穿救生衣,救生衣上有個帶子,他們經常會趁我們不注意把帶子係在床頭的扶手上。該吃飯了,我們一站起來,帶子就拽住我們,那些美國兵在旁邊哈哈大笑,就這樣捉弄我們。當時,我們英語口語不是很好,向他們借個火,他們就挖苦我們:“你們講的是什麼話呀?借什麼火啊?”這些當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我感到很受歧視,作為一個中國人,自尊心接受不了。

過了赤道,到了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艦在港口停了一下,但人不能上岸。然後這艘艦返回來,又過了一次赤道,再過來,到了新西蘭,然後就到了美國洛杉磯附近的聖地亞哥軍港。下了船,國民黨駐華盛頓的軍官來把我們接過去,坐火車到了華盛頓,在華盛頓等待工廠的人來接我們。

我去的第一個工廠是萊康明航空發動機廠,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威廉斯堡市,這是一個生產小型航空發動機的工廠。我們學習的是小型教練機、運輸機用的發動機,六個汽缸,不到300馬力,而且汽缸還是並排式的。我們中國買的是他們的專利。當時國民黨考慮,就是要選具有大學水平、能力強一點兒的人,學起來比較快。準備學美國的製造技術,買他們的機器、工藝規程、資料,買他們的鍛件、鑄件,回來以後建個廠,生產發動機。

具體做法和後來蘇聯援助我們時的做法很相似。第一階段是買散件,回來自己裝配、測試;第二階段是買他們的鍛件、毛坯,自己加工零件,再裝配成整機;第三階段就全部是自己製造了。我在大定廠,經曆了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一部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