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我要上航空係(1)(1 / 3)

我是鎮江人

(1916—)

我出生於1916年11月13日,是江蘇省鎮江人。

我的老家在長江下遊的一個沙洲上,叫頭橋鎮,由於這個沙洲偏江北一側,鄉政府把它劃在了揚州市江都的範圍內,郵區是鎮江頭橋鎮。我的母校揚州中學開建校100周年紀念會時,說要建一個實驗室,我捐了一筆款,在介紹時把我說成了揚州江都人。

實際上,1931年長江發大水,家鄉遭了水災。這以後,我的家從頭橋鎮搬到了鎮江城裏,所以我還應該算是鎮江人。

鎮江這個地方據說最早的地名叫“宜”,是3000年前周康王封給宜侯的領地。北宋的時候,建了鎮江府(1113年),才開始稱為鎮江。清朝的時候,是大揚州,鎮江屬於揚州府。辛亥革命後,曾經有一段時間改為丹徒縣,1928年改為鎮江縣。在國民黨時期,因為國民黨政府的首府在南京,所以1929—1949年鎮江為江蘇省政府所在地。1937年日本侵略到江蘇,鎮江淪陷,省政府遷往蘇北,一直到了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才又遷回鎮江。

鎮江是長江上的一個碼頭,對麵就是揚州。在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遠的不說,近代的有飛機製造專家巴玉藻(注1),就是和王助(注2)在一起搞航空、製造飛機的。他們是中國航空工業較早的創始人,是第一代出國學習航空科技的留學生。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注3)也是鎮江人。現在的科學院、工程院中有好幾位院士也是鎮江籍人氏。鎮江還出了不少革命家,如辛亥革命廣州起義的總指揮、被南京臨時政府追授為陸軍上將的趙聲(注4),在鎮江有一個公園,就叫“趙聲公園”。辛亥革命著名將領李竟成、解朝東都是鎮江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鎮江籍的就有5人。

雖然鎮江在曆史上很有名,出了不少名人,但我隻不過是千千萬萬不出名的、普普通通的鎮江人中的一個。

我父母的出身是不同的。母親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相比之下,父親的家境要貧寒得多,是一個窮人家庭,這也造成後來父母長期不和。在這樣的家庭裏,孩子就很不幸了。在我的記憶裏,父親長期在外,做煤炭生意,一年回不了一次家。我的母親一人帶著四個孩子,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我是老大,童年體弱多病,從小缺乏母愛,這是由於父親總不回家,父母之間沒有感情,母親對父親的憤懣經常就會宣泄在孩子身上。對我們幾個孩子來說,父愛當然更談不到了。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要幫助母親做家務。我記得,那時的冬天非常冷,我和母親一起從池塘裏抬水,為了減輕我的負擔,母親把水桶盡量往自己一邊移,到家以後,母親被水濺濕的衣褲都結成了冰。每天放學回來,我都要幫母親燒火。南方的那種灶火,我很會燒。母親做飯時要求火大一些、火壓一壓……我就按照要求調整火頭。現在每當看到電影、電視裏有這樣的鏡頭,我就會想起那時的情景。

我的舅舅是做醬園生意的,他的家庭經濟狀況要好得多。舅舅家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三個兒子都上了大學。大表哥上的是北京的大學,二表哥上的是南京東南大學,五表哥上的是上海光華大學。五表哥多才多藝,會篆刻、畫畫,可惜我沒有學到他的才藝。

在我的一生中,舅舅對我的影響很大。

舅舅家的家風很好,全家人都不近煙酒,更不用說沾染舊社會商人常有的“吃、喝、嫖、賭”的壞習氣了。我始終沒有搞明白的是,為什麼舅舅一家不像鄉下許多人那樣信佛,他們家從不拜菩薩、不講迷信。

舅舅家有三處醬園,兩處在鎮江市區,一處在鄉下。他發家靠的是自己的勤勞誠信,從來不搞歪門邪道、不坑害人。而且他很熱衷於公益事業。我上的那所小學就是他出資興辦的,後來歸了地方,成為公立學校。在我的記憶中,舅舅在鄰裏鄉親中的威信是很高的。

在他的宅院門上,有一副對聯,我現在還記得很清楚,也影響了我的一生。上聯是“傳家有道唯忠厚”,下聯是“處世無奇但率真”。舅舅可以說是一絲不苟地按照這個對聯的說法來治家的。

他家裏的人都不願意做官。我的二表哥從東南大學畢業,在就業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在縣裏當縣長,一個是到立法院做職員。他回到家裏和父母討論,我的舅媽斬釘截鐵地說了一句話,“為官不仁、無官不貪,我家老二不幹。”此話一出,事情就決定了,我的表哥去立法院做了一個職員。我當時在場,舅媽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在揚州中學上學的時候,每次放寒、暑假回家,母親就讓我住在舅舅家,和表哥們在一起。從舅舅一家人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舅舅對我們家非常照顧,經常接濟我們家。父親要隔很久才給家裏寄一次錢,常常會青黃不接,這些時候,舅舅的幫助就顯得更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