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城西北四十五裏,有個洞頭村。村西洺河岸上,有個高大的土堆,人稱“蓄糧塚”,塚後麵有一個洞口,相傳是竇建德的“藏兵洞”。這個洞全長四十五裏,一直通到永年城內,“洞頭村”由此得名。
竇建德在此建都以後,力量逐漸壯大,就近官府衙門聞風喪膽,接二連三向朝廷啟奏,要求捉拿竇建德,以除後患。楊廣派大將宇文化及,帶二十萬人馬,前來征討。竇建德得到消息後,便召集手下將領商討對策。有的說“嚴守洺州,決一死戰”,有的說“拋棄洺州,迅速轉移”。竇建德聽了大家意見後說:“敵強我弱,寡不敵眾,死打硬拚,必吃大虧,洺州城周圍是一望無邊的平原,帶兵轉移,更會把我軍兵力少的弱點暴露給敵軍”。最後,定下一條既不硬拚,又不轉移的對策,一麵派兵築堤修城,嚴密防守。一麵暗暗從洺州城裏向城外挖一條行兵地道。挖地道時兵民合作,沒用多長時間就全部完工了。
為迷惑官兵,還把挖出的泥土,築成大大小小數十個土堆,周圍用葦席圈起來,上麵插上糧草旗號,遠遠望去,與糧囤無異,後人給這些土堆起名叫“蓄糧塚”。
這時宇文化及帶領二十萬大軍已經趕到聰明山地帶,就在朱山腳下安營紮寨,與洺州隔河相望,準備歇兵三天之後,大舉進攻。由於官兵一路燒殺奸淫,無惡不做,沿途百姓怨聲載道,對宇文化及恨之入骨,紛紛向竇建德密報官兵動向。竇建德聽了密報,便命令所有義兵穿上一色軍衣,從洺州城裏洞口下去,沿著地道,從洞頭村地道口出來,然後再排好整齊的隊伍,唱著雄壯的戰歌,從地麵朝著城內進發,這樣一直上下巡回往返。同時還教當地百姓傳唱一首歌謠:
竇建王,不缺糧,
呼風喚雨神通廣。
撒鬥穀子變成兵,
撒升豆子都是將。
……
宇文化及聽了,心裏非常不安,親自登上高處觀看陣勢,隻見竇建德的軍隊陣容嚴整,浩浩蕩蕩,前不見頭,後不見尾,那高大的糧囤,一個挨著一個,旌旗招展,十分威武。看後不禁打了一個冷顫,心裏暗想,莫非竇建德真有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神通。為了進一步摸清竇建德的底細,宇文化及親自選定五百精兵,打扮成農民模樣,黑夜偷偷混入洺州地帶,探聽虛實。他這一手早被竇建德所預料,特地安排了三千義軍埋伏洞裏等候,單等官兵一到,擊鼓為號,三千義軍一齊從洞口裏蜂擁而出,刹時間燈籠火把四起,殺聲震天。五百名官兵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一個個束手被擒,竇建德一個也不殺,有的剃了頭發,有的脫掉鞋子,重的割去耳朵,統統放他們回去。臨走還讓他們帶給字文化及書信一封。這些官兵一個個感激竇建德不斬之恩,回去以後,紛紛在宇文化及麵前哭訴竇建德神通廣大,厲害非常,他拆開書信一看,上麵寫著:
宇文化及狗奸佞,
膽敢與爺動刀兵,
如若不快滾回去,
三天之內定輸贏。
宇文化及念罷,真是又氣又恨,又羞又愧,頓時昏了過去。這時所有官兵、大小將領,個個提心吊膽,猶如驚弓之鳥。等宇文化及醒來之後,便立刻下令退兵。話音剛落,忽聽軍營裏有人喊道:“竇建德來了!”刹時,軍營裏亂作一團,所有官兵,一個個抱頭鼠竄。
俗話說:兵敗如山倒。竇建德率領起義軍,趁機追擊,隻用了一天一夜功夫,便殺得官兵丟盔棄甲,大敗而逃。從此以後,隋朝官兵再也不敢輕易來犯,竇建德的力量進一步發展壯大。
二一、盧從史的二心
王士真死後,他的兒子承宗按照河北先例請求代替父親作統帥。憲宗想快速達到安定,而且多次蕩平叛敵,認為那裏可以奪取過來。吐突承難依仗皇帝恩寵。陰謀限製裴垍的權限,就伺承皇帝的意願,請求自己帶兵討伐。盧從史暗藏有叛逆之心,對內與王承宗相互勾結約定,對外請求出兵,以此企圖謀取大利;裴垍逐條陳述不能出兵的理由,並且說:“王武俊對朝廷有極大的功勞,先前授與李師道,後來又從王承宗那裏奪取,這是賞罰不一致,不能用來阻止,勸勉天下。”
拖延了半年,憲宗不能決定,吐突承摧的計策竟然采用。等到部隊靠近敵境,盧從史果然懷有二心,吐突承璀多次要求作戰,盧從史更加驕橫、反複無常,官軍感到很惱火。當時朝廷的部隊長久在外,沒有功績,皇上的意願也懈怠下來。後來盧從史派其衙門將王翊元人朝奏事,裴垍邀請他來談話,稍微打動了他的心,而且告訴他作為巨子的氣節,王翊元因而吐露真情說盧從史惡跡成熟可以謀取的情況。裴垍派他再去,等到再次回來時,就爭取到他的大將烏重胤等重要將領。裴垍因而不慌不忙地上奏說:“盧從史荒暴,有叛逆的心理。現在聽說他把吐突承摧當作嬰孩,在神策軍的營壘之間往來,日益自傲不尊重,這是上天滅他的時候。如果不趁機抓住他,以後即使出動軍隊,也不可能短期內擊破他。”憲宗開始感到很驚訝,仔細考慮他的計策,最後才同意。裴垍因而請求對他的計謀保密,憲宗說。“這件事隻有李絳、王守謙知道。”當時李絕任承旨翰林,王守謙掌管密令。後來吐突承摧終於捉拿住盧從史,攻下上黨,這年秋天回軍。裴垍認為“吐突承璀首先主張用兵,現在無功而回,陛下即使顧念過去的功勞,不能施加殺戮,也請求貶退他來向天下人道歉。”於是罷免了承璀的兵權。
權篇第二
故口者,幾關也①,所以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
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②,觀要得理③。
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④,故不事也。
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也。眾口爍金⑤,言有曲故也。
【注釋】
①口者,幾關也:嘴裏表達或隱瞞意思的器官。
②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此句意即繁言紛葩思路不亂,思維開闊方向不迷,變易常改不陷入險境。
③觀要得理:抓住要害,掌握真理。
④物有不通者:指思想交流受阻。
⑤眾口爍金:意謂一旦形成輿論,可以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譯文】
口是說話的器官,是用來傾吐和封閉內心情感的。耳朵、眼睛是心的輔佐器官,其作用是窺探事物的矛盾,發現奸邪的人和事。因此說,隻要口、眼、耳三者協調呼應,引導人們
按照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去行動。
所以,三者隻要協調了,言辭雖繁多卻不紛亂;到處自由活動,在高空中四處飛動而不迷失方向;情況千變萬化也不會發生危險。這是因為認清了事物的主旨,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掌握了事物的發展規律。
所以眼睛看不見的人,不可以拿五色給他看;耳朵聽不到的人,不可以拿五音給他聽。不可以結交的原因是因為無法開通對方的心扉;不可以接納的原因是無法使對方接受。像這樣不能通竅的人和事物,聖人是不會去事奉的。
古人說過這樣的話:“嘴可以隨便吃東西,不能隨便說話。”說話就會觸怨許多忌諱。這就是所謂眾口鑠金,因為言語有時也會歪曲事實的原因。
【感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忌諱,在言談中如果不注意這個問題,就會觸到別的人痛處,引起別人的反感。因此在言談中不要忘乎所以,觸及別人的忌諱,破壞彼此的友好關係。
【故事】
一、鄭楚同盟
春秋時,鄭國與楚國結為同盟,對北方的晉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晉國為了自身的利益,首先出動軍隊,向較弱的鄭國發動進攻。楚共王得知這一消息後,馬上率領楚軍北上援救,最終晉楚兩軍在鄢陵相遇,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戰鬥開始之前,楚共王親自登上戰車觀察敵軍的情況,曾任晉國大夫後來逃到楚國的伯州犁站在側邊。當楚共王看到晉軍來來去去,左右奔馳時,便回頭問伯州犁說:“這是為什麼?”伯州犁對晉軍的情況了如指掌,就回答道:“這是召集軍中的將領。”接著,他將觀察到的晉軍的活動一一告訴楚共王:現在晉軍大營的帷幕拉開了,一定是禱告祖先。帷幕又降下了,肯定是在發布命令。哎呀,塵土滿天,一片喧囂之聲(“甚囂,且塵上矣”),一定是晉軍在堵塞井口,夷平灶頭,準備出去。你看,士兵們登上戰車後,又手握兵器從車上下來,那是在請求神靈保佑。
大戰開始後,楚共王就身先士卒,勇猛地衝向晉軍,不料一支箭從斜刺裏射來,正中楚共王的眼睛。他忍住痛,回頭喊大將子反代替自己指揮作戰,可是連叫了幾聲居然無人答應。原來子反戰前喝醉了酒,這時正睡在戰車中,人事不省。楚共王看後不禁大怒,一箭射死子反,就命令全軍撤退了。
二、弭兵會議
春秋時期,衛國的衛獻公殺掉寧喜,公子鮮出奔晉國時,衛國大夫石惡正奉寧喜之命與各國大夫在宋國開弭兵會議(公元前546年)。那時各國諸侯召開會議,像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各個諸侯都親自與會,因為當時列國爭端主要是諸侯的兼並戰爭。而諸侯在兼並戰爭中,必須依靠他們的手下,隻好把新取得的土地分別賞賜給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夫,因此真正從兼並戰爭中得到好處的實際上是諸侯手下的大夫。他們從戰爭中得到了土地,通過盤剝農民累積了大量的財富。後來大夫的勢力愈來愈大,絕大多數的諸侯反而做了掛名國君,正如周天子做了掛名天子控製不了諸侯一樣。在經濟進一步發展中,為了擴張各自的勢力,這些大夫之間也進行兼並戰爭。列國的戰爭由此演變成大夫的兼並戰爭。前來參加會議的也是各國大夫,如:晉國趙武、楚國屈建、宋國向戌、魯國叔孫豹、衛國石惡、蔡國公孫歸生、陳國孔奐、鄭國良霄等。從此以後,列國的戰爭變成大夫和大夫之間的戰爭了。這次會議實際上是晉國和楚國分配勢力的會議。晉、楚兩國可以說是南北兩個集團的領袖,都有獨立的勢力範圍。魯、衛、鄭、曹、邾、莒、滕、薛等是在楚國的勢力範圍內;蔡、陳、許、沈(河南省汝陽東)等是在楚國的勢力範圍內;其餘像宋、齊、秦等大國,誰也不屬誰,可以說是獨立自主的諸侯國。三大國中,宋國是會議的發起人,當然參加大會。但齊、秦兩國都沒參加會議。大會一致決議:原來受晉國保護的國家也得朝聘楚國,而原來受楚國保護的國家也得朝聘晉國;凡是破壞盟約先出兵的,各國就共同去攻打它。這樣,一向被中原諸侯視為“蠻族”的楚國,便正式被承認為霸主,猶如晉國是霸主一樣。而楚國屈建仍覺得不滿意,他對宋國向戌說:“兩個盟主怎麼行得通呢?到底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呢?請你先跟晉國說明白,歃血為盟的時候,必須讓楚國在先。”向戌隻好去見趙武。他見了趙武,難於開口,隻好由他手下的人傳話。趙武一聽,如果答應他,晉國的地位就降低了;如果不答應他,這個“弭兵會議”大概就將變成“開戰會議”了。但楚國的態度如此強硬,非占上風不可。趙武雖想屈服,卻又怕授人話柄。晉國大夫想出個好主意,他對趙武說:“霸主靠德行服人,武力是次要的。我們隻要有德行,即便讓楚國占了上風,諸侯依然會佩服我們。再說這次會合各國大夫原本為了平息戰爭,不打仗,大家都有利。為爭先後排名次而打起來,豈不喪失了弭兵會議的意義?隻要大家有利,退讓一步又有什麼關係呢?”這番話說中了趙武的心事。因為當時晉國的六家大夫(趙氏、範氏、智氏、中行氏、韓氏、魏氏)內部競爭非常激烈,無法兼顧跟楚國相爭。於是,趙武答應了楚國的要求。
衛國石惡和各國大夫訂完盟約,正要回去,忽然聽到衛獻公殺了寧喜的消息。由於石惡是寧喜的同黨,所以他無法回去了,隻好隨趙武到晉國去。
鄭國大夫良霄回鄭國後,根本不把鄭簡公放在眼裏。不久,鄭國國內其他的公子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殘殺,良霄也死在內亂之中。周景王二年(公元前543年),鄭簡公拜子產(又名公孫僑)為大夫。子產是一位比較開明的政治家,他執政以前,就已經受到了許多人的崇拜。公元前563年,鄭國有一批奴隸起來暴動,殺了幾個有權有勢的大夫,要求當時執掌鄭國政權的子孔燒毀丹書。子孔想用暴力鎮壓,將起事的人全殺掉。子產阻止他說:“千萬不能這樣做啊!您幹脆依照眾人的要求把丹書燒了吧!”子孔說:“如果眾人反抗就屈從他們,那不等於是由眾人執政嗎?國家還治得了嗎?”了產說:“眾怒難犯。在這危急時刻,如果您堅持獨斷專行,可太危險了。在我看來,不如燒了丹書,安定人心要緊!”子孔不禁心虛起來,聽從了子產的勸告,在倉門外把丹書燒了。一場暴動,就這樣平息下來,很多奴隸獲得了自由。人們都盛讚子產的精明能幹。
三、字文護哭訴
乙弗鳳等人害怕,加緊密謀策劃。於是約定日期召集眾公們人宮赴宴,要抓住字文護,把他殺了。張光洛把前後的謀劃全部告訴給宇文護,宇文護就召集柱國賀蘭祥、小司馬尉遲綱等,把乙弗風的謀劃告訴給他們。賀蘭祥等都勸宇文護把孝閔帝廢掉。當時尉遲綱管領皇帝的親兵,字文護就派遣尉遲綱進人皇宮,召呼乙弗鳳等商議事情,等到乙弗風等人走出皇宮,尉遲綱就一個個把他們抓住送到字文護的府中。
於是字文護下令解散了守衛皇宮的軍隊,又派遣賀蘭祥逼迫孝閔帝讓位,把孝閔帝關在他未當皇帝時住的地方。於是就把諸公卿全都召集來了,字文護哭著對諸公卿說:“先王出身於百姓,衝鋒陷陣,為西魏皇帝的大事勤勞工作了三十多年。沒有等到把敵人都消滅,就離開了人世。我的地位就像先帝的兒子一樣,親自接受先帝臨終的囑托。因為略陽公(孝閔帝)是先帝的正妻所生,我和公等一起擁立他做皇帝,廢棄了西魏正統而建立了北周,做了四海的主人。孝閔帝從即位以來,荒淫無度,親近眾小人,疏遠猜忌親生骨肉,想要把前朝的大臣大將全都殺了。如果這個陰謀成功了,一定會導致國家滅亡。我如果死了,將以什麼臉麵去見先王。今天寧可對不起略陽公,也不能對不起國家。寧都公(後來的北周世宗)年齡、品德都很好,仁慈聰明忠孝,天下人都在關注著他。我想要廢棄昏暗的人擁立明辨的人,公等認為怎麼樣?”群臣們都說:“這是公家裏的事情,誰敢不聽從命令。”於是就在門外把乙弗鳳等人殺了,並且把李植、孫恒等人殺了。不久,把孝閔帝也殺了。到歧州迎接世宗,立他做皇帝。
四、無立錐之地
春秋時期,魯僖公有一個大夫,姓展名禽,字季,諡號惠。人稱下季,又稱柳下惠。柳下惠有一個弟弟叫盜蹠,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江洋大盜。孔丘去勸說盜蹠,想叫他改邪歸正。盜蹠不願意接見他,還把他大罵一通,說,如果孔丘再不滾回去,就把他的心肝掏出下酒吃。孔丘仗著自己是柳下惠的朋友,第二次請守門人通報,說:“我與柳下惠是朋友,請求到帳幕之下,見盜蹠將軍一麵。”守門人又進去通報,盜蹠說:“叫他進來!”孔丘一溜小跑,畢恭畢敬地進去了。盜蹠大怒,伸著兩腳,手按寶劍,圓睜雙目,聲如護犢子的母虎,說:“孔丘,你過來!你所說的話,假如符合我的心意,就不殺你;假如不符合我的心意,我就叫你死!”孔丘說:“天下有三種美德:長得高大魁梧,十分美好,人人見了都喜歡,這種美德是上等的;通曉天文地理,對萬事萬物都有明察,這種美德是中等的;勇敢剽悍,剛毅果敢,能夠聚眾率兵,這種美德是下等的。一旦具備了其中一種美德,就可以稱帝為王了。如今將軍您有三種美德,身長八尺二寸,滿麵紅光,唇如丹漆,牙齒整齊,聲如洪鍾,可是您卻被叫做盜蹠,我認為是不合適的,假如您肯接受我的建議,我就為您南使吳、越,北使齊、魯,東使宋、衛,西使晉、楚,我會說服這些國家,為您建造起數百裏大城,給您采邑數十萬戶,尊將軍您為諸侯,這樣便可以使天下罷兵休卒,共享太平。這是聖人才士的行為,也是天下人的願望。”
盜蹠大怒說:“孔丘,你靠前站!能被利益打動,能被花言巧語說服的人,都是愚昧淺陋的順民。我身材高大,容貌美好,人人見了都喜歡,這是父母遺傳給我的美德。就算你不誇獎我,難道我自己還不清楚嗎?更何況我聽說,擅長當麵恭維人的家夥,也喜好在背後詆毀人。現在,你說要給我造大城,又給我數十萬戶民眾,這是想拿利益誘騙我,叫順民們畜養我,這怎麼能夠長久呢!大城再大,也不會比天下大。堯舜擁有天下,而他們的子孫卻窮困到極點,甚至沒有立足之地;商湯和周武王貴為天子,而斷子絕孫。這不是因為他們獲利太大了嗎?”
五、劉邦突圍白登山
公元前200年,劉邦率領大軍與匈奴交戰。劉邦求勝心切,親自帶領騎兵追擊匈奴軍,把大隊人馬丟在了後麵。追到平城時,中了敵軍的埋伏,劉邦被迫固守白登山,等待援軍的到來。而漢軍的主力已經被匈奴軍隊分頭阻擋在各要塞路口,無法前來解圍,情況十分危急。
四天過去了,被圍漢軍的糧草越來越少,而且傷亡的將士日益增多,劉邦心急如焚。陳平此時也在被圍軍中,他時時都在苦思突圍之計。
一天,他在山頭上了望敵軍動靜,見敵營中有一男一女在指揮匈奴兵。他向左右打聽,得知是匈奴單於冒頓及其夫人闊氏。他突然心生一計,決定從閼氏身上打主意。他的想法得到了劉邦的同意。
陳平派了一名擅於辭令的使者,攜帶大量的金銀珠寶和一幅圖畫,去求見闊氏。使者用重金買通了閼氏帳下的衛士,終於見到了閼氏。
使者對閼氏說:“這些金銀珠寶都是我朝皇帝送給您的。我國皇帝想同你們和好,請您同匈奴單於疏通一下。”闊氏見了這份厚禮,動了心,全都收下了。使者緊接著又獻上一幅圖畫,打開一看,原來繪的是一位美麗絕倫的女子。使者說:“我國皇帝擔心匈奴不同意講和,準備把中原最美麗的女子獻給他。這是美女的畫像,請您先過目。”閼氏聽後,不由地生出一絲醋意,心想,單於若得此女,自己豈不是要受到冷落嗎?於是說:“用不著這個,我請單於退兵就是了。”
使者告辭後,閼氏立即去見冒頓單於,對他說:“聽說漢朝的援兵就要趕到了。這裏的漢軍一時間攻不下,一旦他們的援軍到來,形勢對我們就不利了。不如接受漢皇的講和條件,還可乘機多要些財寶。”匈奴王聽後,覺得不無道理,便點頭同意了。
不久,雙方達成了停戰協議。冒頓下令解除對自登山的圍困,讓劉邦撤回。陳平巧用妙計,將劉邦救出了險境。
六、張良計賄秦將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兵分兩路討伐秦軍。劉邦一路上攻城掠地,十分順利,很快便進入了武關,在崤下與秦軍對峙。崤下的秦軍是一支精銳部隊,人數上優於漢軍,而且這裏的地形易守難攻,如果不能迅速攻下崤下,關中很可能落入項羽之手。
劉邦急不可耐,想要發兵強攻,張良阻止了他。張良說:“秦軍力量強大,不宜強攻。我聽說這位泰將愛財貪利,我們不妨先收買他。可先派人在四麵山上多插旗幟作疑兵,再讓酈食其帶著重金去賄賂這位泰將。”劉邦同意了。
酈食其帶著金銀財寶去見秦將,秦將樂不可支,當即答應叛秦,並允諾同劉邦一道西進,襲取鹹陽。劉邦聞訊大喜過望,便想立即同秦軍合兵一處西進。張良又說:“秦將雖然願意歸順,但士兵們未必甘心,這對我們來說仍然很危險。秦軍已鬆懈了防備,我們不如趁機進攻。”
劉邦認為有道理,立即下令出擊。秦將還美滋滋地準備同漢軍一道西進,沒料到漢軍會進攻他們,倉促應戰,大敗而逃。漢軍乘勝追擊,在藍田附近殲滅了這支秦軍。
七、食少事繁
“食少事繁”比喻吃的飯很少,事務卻很繁多。這個成語多用來勸告別人要注意身體的健康。
此典出自《晉書·宣帝紀》。
三國時,魏、蜀、吳各據一方。劉備死後,諸葛亮輔助幼主繼承劉備遺誌,想要統一天下,便率了十萬大軍向魏進攻,在渡渭水之前,曾派使者去魏國。魏國大將司馬懿非常敬重諸葛亮,向使者詢問諸葛亮的日常生活情形。說:“諸葛孔明先生生活得好嗎?他的飲食如何?能吃多少飯?”使者說:“隻有三四升。”接著又問諸葛亮處理政事的情形,使者回答說:“凡是處二十(指挨打)罰以上的公文,諸葛丞相都要親自審察。”事後,司馬懿對他左右的人說:“諸葛孔明的食量這樣少,而工作量又這樣繁重,他能長命嗎?”後來真的被他說中了。
八、受一大錢
“受一大錢”也作“一錢太守”,人們用它比喻為官清廉。
此典出自《後漢書·劉寵傳》。
劉寵,字祖榮,東漢東萊牟平人。他任濟南郡東平陵縣令時,為人寬厚,受到下級官吏和老百姓的愛戴。母親生病後,劉寵辭官回家侍奉母親。成群結隊的老百姓趕來為他送行,劉寵的車子過不去,隻好下車悄悄地走了。
後來,劉寵被任命為會稽太守。山區百姓忠厚樸實,有的人頭發都白了還沒有進過城鎮。百姓被官吏騷擾得厲害。劉寵廢除煩瑣苛刻的政令,查禁不法行為,郡中風氣為之一振。劉寵後來被朝廷征做將作大匠,職掌宮室、宗廟、陵園等處的土木建築。消息傳開後,山陰縣有五六個老人,蒼眉白發,從若邪山穀中趕來,每人拿了一百個大錢送給劉寵。劉寵對他們說:“老人家何必這樣勞苦自己呢?”老人回答說:“我們生長在山穀野外,沒有見過郡府。別的太守在任時,常常派官吏敲詐勒索,百姓沒有好日子過。自從您這位開明的府君到任以來,夜間狗不驚叫,老百姓見不到官吏前來盤剝。我們在年老時才遇到如此聖德的官長,如今卻聽說您要離我們而去,因此特意趕來送別。”劉寵說:“我的政事哪能有你們說的那樣好?讓老人家受累了!”說完,特地從每個老人那裏拿了一個大錢接受了。
九、終南捷徑
“終南捷徑”比喻一種獵取功名富貴的特殊手法。後來也比喻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方法。
此典出自《新唐書·盧藏用傳》。
唐朝,有一個讀書人名叫盧藏用,他中進士之後,急於想做官,便想出一個以退為進的辦法,跑到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起來。那時的人,都認為隱居的人必定是不慕名利而又有學問的讀書人。於是盧藏用故意到終南山隱居,他這樣做,果然引起長安城裏的公卿們的注意,不久便禮聘他下山做了大官。後來又有一個隱者司馬承禎,也在終南隱居,當朝的公卿也請他去做官,不過司馬承禎卻真是個淡泊的人,他不願意做官,在長安住了幾天,便要回山了。盧藏用送他出城,指著終南山對他說:“這座山真是有好處啊。”司馬承禎冷笑道:“在我看來,終南山隻不過是做官的捷徑而已。”盧藏用明白司馬承禎在嘲諷他,非常生氣,但對他又無可奈何。
一○、鍾響磬鳴
“鍾響磬鳴”這個典故用以告訴人們,事物之間有一定的聯係,要科學地認識事物之間的聯係。
此典出自《劉賓客嘉話錄》。
洛陽一座寺院的僧房中有隻磬,不論白天黑夜,沒有人敲打它,它動不動就自己發出聲響,僧人又奇怪又害怕,以致嚇出病來。他請了許多江湖術士,想方設法去製止磬鳴,但都無濟於事。
有個名叫曹紹夔的人,一向與僧人關係很好。他前來探望僧人的病情,僧人就告訴了他生病的原因。不一會兒,寺裏正好敲擊齋鍾,磬又自己響起來。曹紹夔頓時明白過來,笑著對僧人說:“請明天擺下盛宴,我來為您製止磬的自鳴吧!”
僧人雖然懷疑他的話,但還是抱著一線希望,就盡力準備了豐盛的宴席。第二天,曹紹夔吃完飯後,從懷裏拿出一把銼刀,將磬銼了幾下就走了。從那以後,這隻磬便不再自鳴了。
僧人去詢問原因,曹紹夔說:“您的這隻磬和寺院的鍾頻率相同,因此那邊敲鍾就能引起磬的共鳴。”僧人聽了非常高興,病也好起來了。
一一、專橫跋扈
“專橫跋扈”的這個典故用以比喻一個人獨斷專行,蠻不講理。
此典出自《後漢書·梁冀傳》:“帝少而聰慧,知冀(梁冀)驕橫,嚐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將軍也。’”
東漢時,有個叫梁冀的人,是大將軍梁商的兒子,字伯卓。為了篡權,他把兩個妹妹送入宮中,做了漢順帝(劉保)和漢桓帝(劉誌)的皇後。梁冀的父親梁商死後,還沒來得及下葬,漢順帝就拜梁冀為大將軍。順帝死後,衝帝尚在繈褓之中,梁冀的妹妹梁太後臨朝執政。他們兄妹二人先後立了衝、質、桓三個皇帝,專斷朝政近二十年。當時,朝廷上下全部是梁家的黨羽。梁冀執政期間,驕奢橫暴,獨斷專行,大興土木,修建苑囿,並強迫數千名百姓為奴婢,稱“自賣人”。
由於梁冀黨羽滿朝,殘暴專橫,皇帝和一些大臣既恨他又怕他。漢質帝(劉纘)常對大臣們說,梁冀是個“跋扈將軍”。梁冀聽到此話以後,恨得咬牙切齒,就派人在食物中放了毒藥,毒死了質帝。後來,梁太後死去,桓帝與宦官單超等人設計,誅滅了梁氏,梁冀自殺身亡。
一二、錦衣夜行
“錦衣夜行”比喻應該讓大家知道的美好事物卻沒有讓大家知道。
此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項羽在鴻門把劉邦放走以後,懊悔不已,又想起劉邦可能要攻占鹹陽,心中更加惱怒。一怒之下,他便帶領軍隊攻打鹹陽。占據鹹陽後,他殺了秦降王子嬰,燒毀了秦朝宮殿,把宮中的珍寶財物搶空了,才帶著軍隊,準備東歸。當時有個名叫韓生的人對項羽說:“關中這個地方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山河四塞,四麵都有險要的地方可以據守,並且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真是一個建都的好地方啊!”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意思是:升了官,發了財不回家鄉顯耀一番,就像穿著非常漂亮的錦繡衣服在夜裏行走一樣,會有誰知道呢?”韓生說:“我聽說楚人‘沐猴而冠’,如今看來,果然如此。”項羽聽了惱羞成怒,就把韓生投入沸水鍋內煮死了。
一三、楚人養狙
“楚人養狙”比喻群起反抗,往往會使不勞而獲者活活餓死。
此典出自《鬱離子》。
楚國有個靠養猴子過日子的人,人們都稱他為“狙公”。每天早晨,他必須在院子裏組織分派群猴服勞役,讓老猴子率領著它們到山裏去采摘野生的果實,他收取十分之一給自己吃。有的猴子交不足數,他就用鞭子抽打它。群猴都怕吃苦挨打而惱恨,但是誰也不敢違抗命令。
有一天,一個小猴子對大家說:“山上的野果是主人栽種的嗎?”
眾猴回答說:“不是的,那是天生的呀!”
小猴又問:“不通過他就不能去采摘嗎?”
眾猴說:“不是的,誰都可以去采摘。”
小猴說:“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受他的奴役呢?”
小猴的話音未落,眾猴便都醒悟了。那天晚上,眾猴看到狙公睡著了,就砸破柵欄,搗毀木籠,拿走狙公積蓄下來的果實,手拉手地跑到樹林中去,再也沒有回來。
狙公最終被餓死了。
一四、橘化為枳
“橘化為枳”比喻環境的變化對人和事物的影響。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春秋時代,齊國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名叫晏嬰,字平仲,在齊景公時做宰相。平時生活非常節儉,不吃肉,他的妻子不穿漂亮的衣服。自己一件狐皮衣穿了三十年卻不更換。一生為國聲名顯赫。一次,他出使到楚國去,楚王事先和群臣想出了一個侮辱他的計策。
晏子到達楚國那一天,楚王擺設酒宴。酒過三巡,兩個吏役綁了一個人走到楚王麵前。楚王問道:“被綁的是什麼人,犯了什麼罪呀?”吏役答道:“是齊國人,犯了盜竊罪。”這時,楚王以輕薄的眼光看著晏子說:“難道齊國人天生就愛盜竊別人的東西嗎?”晏子看出了楚王的心思,於是不慌不忙地答道:“大王,我曾經聽人講過:橘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是橘,生長在淮河以北則是積。這兩種植物樹葉一樣,但果實的味道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完全是水土環境不同的緣故。現在這個人,他在齊國從來不盜竊,一來到楚國,就幹起這種勾當來,難道是楚國水土環境讓人喜愛盜竊。”楚王被晏子辯駁得無言以對,原本想奚落晏子,占點便宜,沒想到卻討了個沒趣。
一五、謀亂的呂氏兄弟
上將軍呂祿、相國日產掌握兵權、把持朝政,自己明白所行之事與高帝的遣囑相違背,恐怕被諸侯大臣所殺,於是謀劃作亂。當時,齊悼惠王的兒子朱虛侯在京師,娶呂祿的女兒為妻,知道了他們的陰謀,就差人告訴了齊王,讓他發兵西來。
朱虛侯想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作為內應,以誅殺呂氏諸人,齊王就發兵西來,並詐稱琅邪王也盡起其兵,同齊王一起西來。呂產、昌祿等人派遣大將軍灌嬰率領軍隊迎擊。灌嬰領兵到了榮陽,就派人去告訴齊王,準備與他聯合,等待呂氏諸人作亂而共同誅殺他們。
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商量,因為曲周侯酈商的兒子酈寄與呂祿是好朋友,就使人對酈寄進行威逼利誘,讓他去誑騙昌祿說:“高帝與呂後一同平定天下,劉氏所立的九位王和呂氏所立的三位王,均是大臣們所同意的。這事已布告了諸侯王,諸侯王都以為做得很恰當。現在太後駕崩,皇帝年幼,您不趕快回到您自己的領土去守衛國土,卻作為上將領兵駐紮在這裏,為大臣諸侯們所疑忌。您為什麼不趕快交出您的將軍印,把兵交給太尉,並請梁王也歸還相國印,同諸大臣盟誓而回到自己的領地去呢?如果這樣,齊國必定罷兵,大臣們也得以安寧,您也就可以高枕無憂,統治您的王國了。這是對後代千萬年都有好處的事情啊!”呂祿聽從了這一計策,派人報告了呂產以呂氏的諸位老人。
有人認為這樣不太好,猶豫再三,未做出決定。呂祿相信酈寄的話,與他一起出遊。並拜訪了他的姑母呂媭。呂媭憤怒地說:“你作為將軍而不要自己的軍隊,呂氏眾人是死無葬身之地了!”說著說把全部珠寶玉器拋散到堂下,說;“不再為別人收藏這些東西了!”
平陽侯曹苗代理禦史大夫的官職,見到相國呂產謀劃叛亂。當時,郎中令賈壽出使從齊國歸來,就責問呂產說:“您不早早回到領地去,現在您想回去,還能回得去嗎?”就把灌嬰與齊軍聯合的情況全部告訴了他。平陽侯曹窋聽到了他們的話,就騎馬飛報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周勃想進人北軍,無法進去。襄平侯紀通掌管符節,就令紀通拿著符節偽告命令把周勃送進北軍。
周勃命令酈寄、典客劉揭說服呂祿,二人告訴呂祿說。“皇帝命令太尉守北軍,要讓您回到領地去,趕快交出將軍印,離開軍隊,不然禍患就來了。”
呂祿就解下將軍印交給了典客,把兵交給了太尉周勃。周勃進人軍門,向軍中傳布命令說:“擁護呂氏的人袒露右胸,擁護劉氏的人袒露左胸。”軍隊都袒露左胸、於是周勃統帥了這支軍隊。
但還有南軍,丞相陳平命令朱虛侯幫助周勃,周勃命令朱虛侯監管軍門,令平陽侯告訴衛尉,不要放相國呂產進人殿門。呂產不知道日祿已離開軍隊,想進入未央宮作亂。守殿門的軍士不讓他進去,他在門前徘徊,無計可施。平陽侯飛馬報告太尉周勃,周勃覺得還沒有必勝的把握,未敢公開宣告誅殺日產,於是告訴朱虛侯說:“趕快進宮保衛皇帝。”朱虛侯從周勃那裏求得千餘兵卒,率領他們進入未央宮的掖門,在延上見到了呂產。朱虛侯率兵追逐呂產,把他殺死在郎中府吏官舍的廁所中。
呂產已被殺,皇帝讓謁者拿著符節前去慰勞朱虛侯。朱虛侯想奪下符節,謁者不肯,於是朱虛候就同他坐在一輛車上,借著符節前去斬殺了長樂宮衛尉呂更始。朱虛侯回到北軍,報告了太尉周勃。周勃起身向朱虛侯祝賀說:“我們所擔心的唯獨呂產,現在已殺死了他,天下就平安了。”後來,殺了呂祿,鞭殺了呂媭。分派軍隊逮捕呂氏家族的男女,不論老少,全部斬首。
一六、晉王楊廣爭權位
楊廣看出皇後獨孤氏已對太子楊勇極為不滿,便想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奪取太子之位。便邀張衡研究對策,派褒公宇文述結交楊約,通過楊約,把皇後表示不滿太子的話轉達給手握大權的楊素。楊素驚恐地說:“但不知道皇後到底是什麼意思?即使果真皇後那麼說了,我又能做什麼呢?”幾天後,楊素到宮內侍宴,不經意地指出晉王楊廣很孝順,尊敬太子,又對大臣恭謹等等,以觀察皇後的反應,揣摩皇後用意。皇後流下了眼淚,“你說的很對。這孩子很孝順,每次聽說皇上和我派使臣去揚州,都親自到邊界迎接。他的夫人也很可愛,我派侍婢去,常常和她一塊睡覺、吃飯。哪裏象楊勇和阿雲那樣荒淫無恥,終日吃喝玩樂,信任奸佞小人,猜疑、忌恨自己的兄弟!我之所以愛護楊廣,是因為我擔心楊勇會偷偷殺害楊廣。”楊素看出了皇後的真意,便立即附和說太子確實沒有德才。皇後便賜給楊素一些金銀,並產生了廢楊勇、立楊廣的決心。
楊勇也聽到了風聲,很害怕,卻又沒辦法。聽說新豐人王輔賢會算卦,就召來問他。王輔賢說:“白虹直插太子所居東宮門口,太白星又靠進月亮,這象征著太子可能被廢黜。”提出用五個銅鐵士兵鎮服邪氣。楊勇又在後花園中建築平民村,房子都很矮小,自己按時到矮屋中休息,條件很簡陋,借以贖罪。皇帝楊堅聽說太子心神不定,便派楊素去觀察、楊素來到東宮,藏在一邊沒進去,楊勇已經穿戴整齊等候著,楊素便故意不進去;這激怒了楊勇,憤怒之情溢於言表。楊素要的就是這效果,一回來,便向文帝說楊勇心懷不滿,恐怕有所企圖。皇帝起了疑心。皇後又派人到東宮偵察,不管什麼事都報告文帝,並添油加醋,網羅罪名。文帝不解,便疏遠了楊勇。便在玄武門到至德門路上布置眼線,偵察東宮動態,事無大小,立即奏報。東宮的衛士,凡是侍官以上的衛士的名冊都歸到各衛府,不由東宮節製,並把武藝高強者調離。
楊廣又命段達偷偷地賄賂東宮中有權勢的侍臣姬威,令他把太子的各種情況報告楊素。於是到處都流傳著關於太子的醜聞。段達又威脅姬威說:“太子的罪過,皇上都已一清二楚。我已獲得消息,很快就要廢黜楊勇,另立楊廣。你如果能隨時報告他的情況,肯定會大富大貴。”姬威答應了。
一七、落難公子
王孫賈“右袒”的行動激起了齊國人的高漲的救國熱情。逃散了的那些大臣也陸續跑到莒城來了。王孫賈雖然做了領袖,可是齊國沒有君王。這該怎麼辦呢?於是他們想盡法子,到處去找那個失蹤了的太子法章。
法章本來跟齊王在一塊。他一聽說父親被殺的消息,於是就打扮成一個窮苦的老百姓跑了。淖齒派了許多人各處去逮他。當天晚上淖齒又派人打著燈籠各處搜查,逼得法章沒地躲藏。後來,他摸著黑爬進一個花園,在假山的石頭洞裏躲了一夜。第二天早晨,他看見一個年老的傭人來打掃花園,就跪在他跟前,說:“老大爺,您行個好吧。我是逃難的老百姓,叫王立,父母在兵荒馬亂之中都死了。現在我沒處投奔。求您老人家行個好跟東家說一聲,讓我在這兒當個奴仆,我絕忘記不了您的大恩。”那個年老的使喚人是太史家裏的老管家,瞧見這位眉清目秀的難民,怪可憐的,就在太史跟前替王力說了幾句好話。他就這麼在太史府裏做些澆花、掃地的零活兒。雖然累一點,倒也清靜,而且還可以保全性命。於是他就安心地住下去了。
有一天,太史的女兒來逛花園,一見這個新來的下人,麵貌長得這麼端莊可愛,舉止行動又這麼大方、文雅。她想:“這樣的一個年輕人怎麼會到這裏來當奴仆呢?可能是個‘落難公子’吧。”她越想越起疑,就叫丫頭過去問他的來曆。太子怕再遇到禍患,說什麼也不露出自己的底細來。太史的女兒有點見識,她越是問不出王立的來曆,越疑心他是個落難的闊公子。從此以後,她常常打發丫頭在背地裏幫助他。有時候送他幾件衣裳,有時候給他送點吃的。王立十分感激她。
日子長了,相互有了說話的機會,一來二去地越來越熟,就你愛我憐地私自訂了終身。太子法章不好意思再隱瞞她,就繞著彎地把自己的身世講了出來。她一知道王立原來就是太子法章,於是更願意全心全意地跟著他了。
王立在太史家裏早就聽說聚在莒城的大臣們派人正在四處找太子,然而他還不大放心,不敢輕易出去。過了幾個月,他們還是在到處打聽太子的下落。他這才知道他們是真心實意地找他,就對太史說明了。太史立刻慌了,立刻報告了王孫賈。莒城的大臣們連忙派來車馬,用很隆重的儀式來迎接他,立他為齊王。齊國有了君王,大家就有了發揮忠義的對象。這一來莒城變成了恢複齊國的大本營。他們通知即墨的將士,叫他們守住城,相互互通消息,共同抵抗燕國的軍隊。
樂毅圍困著莒城和即墨整整三年,根本就沒法打下來。他既然采用王道,下令退兵,大軍駐紮在離城十來裏的地方。又下了一道命令,說:“城裏的老百姓出來打柴,就讓他們隨便來往,不準刁難他們。看見挨餓的人,要給他們東西吃;看見受凍的人,要給他們衣服穿。”要是燕國的君臣能夠相信樂毅到底,實行收服人心的辦法,那麼莒城和即墨的抵抗也許長久不了。可是有人從中破壞,辜負了樂毅的一番苦心。
一八、完顏永蹈的麵相
崔溫、郭諫、馬太初與完顏永蹈的家奴畢慶壽私下談論瀸記災樣,畢慶壽把這件事告訴完顏永蹈,說:“郭諫很會給人相麵。”完顏永蹈就叫郭諫給自己和妻子、孩子相麵。郭諫告訴完顏永蹈說:“大王的相貌不一般,王妃和二個孩子都是大貴相。”又說:“大王您是大妃的長子,諸王不能與您比。”
完顏永蹈召集崔溫、馬太初談論讖記天象。崔溫說:“醜年會有兵災,屬兔命的人明年春應當收取軍隊即皇帝位。”郭諫說:“昨天出現紅氣觸犯紫微,白虹貫穿月亮,都集向於醜年以後寅年以前用武力即帝位的事。”完顏永蹈深深相信這種說法,就暗地結交內侍鄭麗兒來偵察金章宗完顏憬的起居活動,讓崔溫做主謀,讓郭諫、馬太初往來做鼓動工作。河南統軍使仆散揆取了完顏永蹈的妹妹韓國公主,完顏永圖圖謀得到河南軍的幫助,就和妹妹澤國公主完顏長樂謀劃,讓駙馬都謝蒲刺睹寫信給仆散控,並且首先請求結為婚家,來觀察仆散揆的意向。仆散揆推辭不答應結為婚家,被派去送信的人不敢再說完顏永蹈圖謀不軌的事。完顏永蹈的家奴董壽勸諫完顏永蹈,完顏永蹈不聽。董壽把這件事告訴與自己是同輩的名叫千家奴的家奴,千家奴把此事向皇帝作了秘密報告。這時,完顏永蹈在京師,金章宗完顏璟下詔讓平章政事完顏守貞、參知政事胥持國、戶部尚書楊伯通,大興府知事尼龐古鑒審問完顏永蹈,受牽連的人很多,很長時間不能做判決。金章宗生氣,召見完顏守貞等人詢問情況。右丞相夾穀清臣上奏說;“做事情可貴的是迅速結束,以便安定人心。”於是,金章宗讓完顏永蹈和他的妃子卞玉,兩個兒子接春、阿辛,公主長樂自殺。蒲刺睹、崔溫、郭諫、馬太初等人都被處死。仆散揆雖然沒有參與,仍然受到除去名籍的處分。董壽免去死罪,列人宦官名籍中。賞給千家奴兩千貫錢,特意提拔為五官雜班敘使。從此對諸王的防備限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