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權篇(上)(1 / 3)

第九章 權篇

權①篇第一

說者②,說之也;說之者,資之③也。

飾言④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⑤也。

應對者,利辭也;利辭者,輕論也。

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⑥也。

難言者,卻論也;卻論者,釣幾⑦也。

佞言者,諂而於忠;諛言者,博而於智;平言者,決而於勇;戚言者,權而於信⑧;靜言者,反而於勝。

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選進謀者,權也;縱舍不疑⑨者,決也;先分不足⑩而窒非者,反也。

【注釋】

①權:本意是稱砣,天平上用的砝碼,可以衡量物量的變化。

②說者:道藏本為“說之者”,據乾隆本、嘉慶本改。以陶弘景注“說者,說之於彼人也”一句觀之,也應無“之”字。

③資之:意謂要使他人接受,就要利用他人的思想情緒,借助他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資,利用,借助。

④飾言:即修飾辭令,運用修辭、邏輯手段曲折表達自己的看法。

⑤益損:強化和弱化。強化語言力量,弱化心理障礙。

⑥符驗:得到印證。此下嘉慶本有“言或反覆,欲相卻也”之句,係以注文作正文之誤。

⑦釣幾:誘出心中隱秘。陶弘景注:“求其深微曰釣也。”

⑧戚言者,權而於信:這句意思是說,戚言就是以為人著想、策選進謀來求取誠信的名聲。陶弘景注:“威者,憂也,謂象憂戚而陳言也。”

⑨疑:道藏本作“宜”,據嘉慶本改。

⑩先分不足:自己有所不足之處。

【譯文】

所謂遊說,就是勸說別人聽從自己的主張;勸說別人,就要憑借利用其思想情緒。

修飾言辭,就要借助例證充實言辭的力量。借助言辭,就要增減話語以適合對方心理。

回答對方的疑問和詰難,一定要使用鋒利的言鋒;鋒利的言辭,就是輕便靈活。

闡明主張的言辭要順理成章,是為了便於人聽懂。使人明白易懂,是為了與事實相符,用事實來驗證。言辭或有反複使用的情況,是為了打消對方疑慮。詰難的言辭,是為了反駁別人的言論。反駁的目的是為了引誘對方說出心中所隱藏的機密。

用花言巧語說辭的,是想諂媚而得到忠心耿耿的美名;用阿諛奉承的說辭,是想炫耀說辭而得到聰明的美名;采取直來直去的言辭,是為了顯出果決的樣子,得到勇者的名聲;故作憂愁的說辭,是想以裝腔作勢的方式得到忠信的名聲;用穩重沉著的姿態說辭的,自己本有不足,想借助反駁別人來取得勝利。

在對方的意願欲望還沒有說出之先,就摸準了他的心願,去迎合他、滿足他欲望,這就是“諂”。言談時博采辭藻來炫耀的就是“博”;精選謀略而進獻策略的,就是“權”;進退果斷,該說則說,該止則止,毫不猶豫地表示態度,就是“決”;掩飾自己的不足,反過來責備他人的缺陷過錯,這就是“反”。

【感悟】

想說服別人聽從自己的主張,要用犀利的言辭陳述其中的利害,要讓對方知道一意孤行的嚴重性,打動對方,使其自願采納自己的建議,按自己的意圖辦事。

【故事】

一、馬不入廄

“馬不入廄”形容官吏廉潔從政。

此典出自《後漢書·張奐傳》:“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人懷。”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張奐,字然明,敦煌淵泉(今甘肅安西縣)人。漢桓帝永壽元年(公元155年),出任安定屬國都尉。他剛到任的時候,南匈奴派兵七千多人侵擾鬧事。張奐兵少,就聯合東羌人,打敗了南匈奴的軍隊,南匈奴七千多人全部投降,邊界一帶平安無事了。

羌族首領很感激張奐的恩德,就獻給他二十匹馬。羌人先零部落的酋長又送給他八枚金銀製成的耳環。張奐表麵上收下了這些禮物,背地裏卻把主簿叫到羌人麵前,說:“即使馬像羊那樣小,也不要牽入我的馬廄;即使金子像穀粒那樣小,也不要裝進我的懷裏。”他命令主簿把金子和馬匹全部還給了羌人。羌人非常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安定屬國的八任都尉都貪圖錢財,羌人對這些貪官汙吏十分憎惡。張奐則以身作則,為政清廉,他的威望極大地改變了當地的社會習俗和風氣。

二、黃羊任人

“黃羊任人”這個典故比喻大公無私、任人唯賢、因材薦錄的崇高精神。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對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國人稱善焉。”

這段話意思是說: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沒有縣官,你覺得哪個人可以去做縣官?”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晉平公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說:“你問我誰可以當縣官,沒有問誰是我的仇人。”晉平公說:“好。”於是晉平公便任用了解狐,百姓都稱讚解狐是個好縣官。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說:“國家沒有法官,你看誰可以勝任這個工作呢?”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晉平公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可以(做法官),並沒問誰是我的兒子。”於是晉平公又任用了祁午,百姓都讚揚祁午是個好法官。

三、以鄰為壑

“以鄰為壑”比喻把災禍、困難、危險推給別人。

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

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這段話意思是說:魏國有一個人叫白丹,字圭。他曾經用築堤壩的辦法治理泛濫的洪水,在局部地區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因此,他洋洋得意地說:“人們都說夏朝的大禹治水有功,舜還把帝位讓給他。實際上,我治理水患比大禹高明多了。”

孟子對白丹說:“你錯了!大禹治水,是依據水流的規律治理的。他采用疏通的辦法,讓洪水流到河海裏,把大海當做蓄水的地方。而現在你治水,卻把鄰國的大片良田沃土當做蓄水的溝壑。水逆流、倒流叫做‘洚水’,‘洚水’就是為害的洪水。你使洪水在鄰國泛濫,造成災害。這種做法是有仁愛之心的人所深惡痛絕的。你的說法是錯誤的!”

四、以強淩弱

“以強淩弱”意思是憑恃強大,欺負弱小。

此典出自《莊子·盜蹠》:“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以後,以強淩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莊子》這部書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

孔子有位朋友,名叫柳下季,他的弟弟名叫盜蹠,是出了名的大強盜。據說盜蹠帶領九千兵馬,橫行天下,侵擾諸侯,掠牛搶馬,百姓叫苦不迭。有一次孔子對柳下季說:“先生是當今世上的才子,可是弟弟卻是強盜,為天下所恥笑,這是你做兄長的過錯呀,既然是兄長,就應該能教導弟弟呀,我真為你感到羞恥呀!我去勸告他,如何?”

柳下季歎了一口氣,說:“先生哪裏知道,我那個弟弟呀,心如泉湧,意如飄風,順心則喜,逆心則怒,他根本不聽別人的話呀,我看你也不必去勸他,他常用語言汙辱人的……”

“不,我還是去勸勸他!”孔子讓顏回駕車,子貢陪著,一塊去尋找盜蹠。

盜蹠聽說孔子來見他,勃然大怒,咬牙切齒地罵道:“是那個魯國的偽人嗎?他不種地就吃飯,不織布就穿衣,整日裏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欺騙各地弟子,他罪大惡極,趕快把他趕走,不然就摘下他的心肝作為我的午飯!”

孔子見到盜蹠,耐心地勸他說:“你身長八尺,相貌姣好,兩眼炯炯有神,牙齒潔白,是位儀表堂堂的男子漢,可是卻被人稱為強盜,我為你感到羞恥呀!如果你聽從我的勸告,我可以南使吳越,北使齊魯,東使宋衛,西使晉楚,給你造大城數百裏,尊你為諸侯,從此以後你不要弄刀舞槍、侵擾萬民,這可是賢人才士的行為啊!”

盜蹠怒目圓睜,大聲斥責孔子說:“算了吧,孔丘你不要騙人了,什麼大城諸侯,城再大還有天下大嗎?堯舜有天下,可他們的子孫卻無立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但他的後世卻滅絕了。我知道上古時候人少而禽獸多,人住在樹上。後來人們耕種取食,紡織取衣,互相之間沒有相害之心。然而自從有了黃帝以後,戰爭不斷,堯舜設立群臣,商湯擊敗夏桀,周武誅殺殷紂,都是以強大欺淩弱小,以人多壓迫人少的。自從湯武以來,一直都是征伐殺戮。而你現在卻把文武那一套東西教給後世,散布謊言,蒙蔽天下之主,而想求得富貴,所以說天下的盜賊沒有比你更大的了,天下人為啥不叫你盜丘,而偏叫我盜蹠?”

孔子碰了一鼻子灰,趕忙跳上車離開盜蹠,他目光呆滯麵如土色,一連跑了三天,才回到魯國。在東門外他遇到柳下季,柳下季問候說:“幾天不見,看車馬的樣子你好像出遠門了,是不是去找盜蹠去了?見到他了嗎?”

孔子仰頭望天,長歎一口氣,說:“唉呀,我是自討苦吃呀,差一點掉進老虎嘴巴裏了。”

五、陰柔害物

“陰柔害物”的意思是,表麵溫柔恭順而內心陰險狠毒,陷害善良。

此典出自《舊唐書·李義府傳》:“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

唐太宗時的奸臣李義府,用阿諛奉承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唐高宗即位時,李義府升遷為中書舍人。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李義府兼修國史,加任弘文館學士。唐高宗要立武昭儀(武則天)為皇後,許多大臣都表示反對,而李義府曾暗地裏表示讚成,要予以協助,所以不久就被提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賜予廣平縣男的爵位。李義府表麵看來非常和善,與別人說話時總是麵帶微笑,而實際上他心胸狹小、嫉妒心強,非常狠毒狡猾。他處在有權有勢的地位上,喜歡讓人們臣服於自己,如果有人稍微觸犯了他的心意,他就會排擠、陷害那個人。所以,當時人都說李義府是笑裏藏刀,又因為他表麵溫柔恭順而內心陰險刻毒,陷害忠良,人們又給他起了一個外號,稱他為“李貓”。

六、焦湖廟祝

“焦湖廟祝”告訴人們,美滿幸福的生活是通過辛苦勞動創造出來的,好逸惡勞,坐享其成,隻能是夢幻一場。

此典出自《搜神記》。

焦湖廟裏有一個玉枕頭,枕上有個小孔。當時,單父縣有個在此經商的人,名叫楊林,來到廟中祈福。廟中巫祝問他:“你願意結成一樁美好的姻緣嗎?”楊林一聽,高興地說:“非常願意!”於是巫祝讓楊林依枕而睡。

楊林恍恍惚惚進入夢中,隻見亭台樓閣,富麗堂皇。趙太尉坐在堂上,對他殷勤相待,並且把女兒嫁給了他。

婚後,夫妻恩愛,連生了六個兒子。六個兒子長大後都做了秘書郎中。

楊林享受榮華富貴,過了幾十年都沒有回家的意思。忽然一覺醒來,他睜眼一看,原來自己還在玉枕旁邊。

七、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藏身的計劃周密。

此典出自《戰國策·齊策四》。

戰國時期,齊國寒士馮諼,窮得自己連飯也吃不飽,就在齊國孟嚐君門下當門客。

孟嚐君問他:“你有什麼本領嗎?”

馮諼說:“我也沒有什麼本領。”

“你有什麼技能?”

“我沒有什麼技能。”

孟嚐君笑了笑,把他安排在第三流食客中,吃粗茶淡飯。馮諼吃罷飯,就靠在柱子上,彈著他的長劍唱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孟嚐君為了滿足他,把他安排到第二流食客中,每頓飯都是有魚有肉了。但他吃罷飯,又唱起歌來:“長鋏歸來乎,出無車。”於是孟嚐君就把他安排到第一流的食客中,出門坐上了馬車。

然而馮諼還不滿足,又彈劍而歌:“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他不但要孟嚐君養活他一個,還要孟嚐君養活他的全家。孟嚐君了解到馮諼家有老母,便命家奴按時送食糧柴薪到馮諼家裏,這下徹底解決了馮諼的問題。

孟嚐君在薛國有很多田莊,農民欠了孟嚐君的田租,需要派個人去收賬,馮諼自告奮勇願往。孟嚐君就把佃戶們的欠條借據,交給馮諼,為他治裝備車而往。臨行時,馮諼問孟嚐君:“我收到了賬,帶些什麼東西回來呢?”孟嚐君就說:“你看我家裏沒有的東西,就帶點回來好了。”

馮諼到了薛地,召集債戶開會,當眾宣布說:“孟嚐君說了,你們欠他的債,不用還了,你們的欠條借據全在這裏,我當著你們的麵燒掉,從此以後你們再也沒有這筆負擔了。”債戶聽到這個好消息後,都高呼萬歲,欣喜若狂地回去了。

馮諼回到齊國,孟嚐君詫異地問他為什麼回來得這樣快?馮諼說:“賬都收齊了,不回來幹嘛?”

“你給我買了些什麼東西回來?”

“我給你買了仁義回來了。”

“什麼叫做買仁義呢?”

馮諼說:“我去收賬時,你讓我看家中缺什麼買什麼,我看您家裏有的是金銀財寶,珍玩美人,所缺的隻是仁義。所以我到了薛地,召集債戶,當眾把他們的欠據借條都燒了,並告訴他們說您不用他們還債了,債戶們感恩不盡,這不是給您買回仁義嗎?”

馮諼雖然沒收回賬,可是孟嚐君的名聲卻更大了。秦昭襄王沒能追上孟嚐君,本來已經很生氣了,如今聽說齊閔王又重用了他,便更加擔心。於是他就偷偷打發心腹到齊國去散布謠言,說:“孟嚐君收買人心,齊國的人光知道有孟嚐君,不知道有齊王。孟嚐君快要當上齊國的君王了。”他又打發使臣到楚國去對楚頃襄王說:“楚王死在敝國,確實是敝國上了齊國的當。秦王三番兩次要把楚王送回去,都給孟嚐君攔住了。他如今執掌著齊國的大權,聽說就要當齊王了。如果他當上齊王,一定會來打貴國和敝國,敝國情願跟貴國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孟嚐君。希望大王既往不咎,重新跟敝國和好吧。”

楚頃襄王聽了秦國使臣的話,也打發人到齊國去散布謠言。齊閔王聽見這些謠言,果然起了疑心,就收回了孟嚐君的相印,叫他回到薛城去。

“樹倒猢猻散”,孟嚐君被罷了官,那些門客全都散了,孟嚐君感到非常淒涼。隻有這位收賬的馮先生還寸步不離地跟著他,替他趕車,一塊到薛城去。薛城的老百姓一聽說孟嚐君來了,男女老少都來迎接他。有的帶一隻雞,有的拿一瓶酒,有的拿著牛肉,有的提著一筐子雞蛋,獻給孟嚐君。孟嚐君看到這種情形,感動得掉下眼淚來。他對馮諼說:“這就是先生給我買來的仁義呀!”馮諼說:“這一點算得了什麼?如今您能安居的地方隻有這個薛城,俗語說:‘狡兔三窟’,您至少得有三個能安身的地方才能踏實。如果您能借給我這輛車馬,讓我到秦國去一趟,我一定能再叫齊王重用您,增加您的俸祿。那時候薛城、鹹陽、臨淄三個地方,都會歡迎您。你認為這樣怎麼樣?”孟嚐君說:“全聽先生的!”

馮諼到了鹹陽,對秦昭襄王說:“如今天下有才幹的人,不是投奔秦國就是投奔齊國了。上秦國來的都想叫秦國強,齊國弱;上齊國去的都想叫齊國強,秦國弱。可見當今之世,不是秦國得天下,就是齊國得天下,這兩個大國是勢不兩立的。”秦昭襄王聽了他的話之後,跪下來說:“先生有什麼計策能叫秦國強大呢?”馮諼連忙把他扶起來,請他坐下,說:“齊國把孟嚐君革了職,大王知道了嗎?”秦王裝模作樣地說:“我是聽說了,可是卻不太清楚。”馮諼說:“齊國能夠有今天,全仗著孟嚐君。如今齊王聽了謠言,革了他的官職,收回了相印。以怨報德地對待孟嚐君,孟嚐君當然也怨恨齊王,大王趁著他怨恨齊王的時候,抓緊時間把他請來。如果他能夠給大王出力,還怕齊國不來歸附嗎?齊國一旦歸附,天下可就是秦國的了。大王如果現在打發人用車馬帶著禮物上薛城去請他,還來得及。萬一齊王反悔,再拜他為相國,齊國可就又要跟秦國打起來了。”

這時候正巧樗裏疾死了,秦王正要找人才,就聽從了馮諼的勸告,打發使臣帶了十輛車馬,一百斤黃金,用迎接丞相的儀式到薛城去迎接孟嚐君。

馮諼來不及去報告孟嚐君,就急急忙忙地一直到了臨淄,求見齊閔王。他對齊閔王說:“齊國跟秦國是勢不兩立的兩個大國,誰要是得到人才,誰就能夠號令天下。我在路上聽說秦國暗中去拉攏孟嚐君,打發使臣帶了十輛車馬,一百斤黃金,用迎接丞相的儀式上薛城去請他。要是孟嚐君真的當上了秦國的丞相去號令天下,臨淄、即墨不就危險了嗎?”齊閔王還真沒有想到這一點,焦急萬分地說:“怎麼辦呢?”馮諼說:“不能再耽誤了,趁著秦國的人還沒到,趕緊先恢複孟嚐君的官職,再加封給他一些土地,孟嚐君一定會樂意,他做了相國,難道說秦國沒得到大王的同意,就可以隨便接走別人的大臣嗎?”

齊閔王答應重新重用孟嚐君。可是他嘴裏雖然是答應了,心裏頭還有點疑惑。他暗中打發人到邊境上去打聽秦國的動靜。派去的人剛到邊界上,就看到來了一隊人馬,一問果然是來接孟嚐君的。他就連夜趕回臨淄,向齊閔王報告。齊閔王連忙吩咐馮諼帶了節杖去接孟嚐君來做相國,另外又封給他一千戶的土地。等到秦國的使臣到了薛城,孟嚐君已經官複原職了。秦國的使臣白跑了一趟,而秦昭襄王隻怪自己晚了一步。

早已散了的門客一聽說孟嚐君又當上了相國,於是爭先恐後地又都回來了。孟嚐君跟馮諼說:“哼!他們還有臉來見我?”馮諼說:“人情本來就是這樣的。倒不如好好地招待他們!”孟嚐君向馮諼拜了一拜,說:“先生的話沒錯。我就收留他們。”

孟嚐君官複原職以後,秦昭襄王接連打敗了韓國和魏國,占領了好幾百裏土地,就認為秦國不應該再跟其餘的六國平起平坐。七國的諸侯都稱為“王”,怎麼能夠分別出來呢?秦昭襄王要把“王”改稱為“帝”,可是他又不敢單獨行動,於是就在公元前288年,打發使臣到齊國去,請齊閔王也稱為“帝”:秦王號令西方,稱為“西帝”;齊王號令東方,稱為“東帝”。這樣秦國和齊國就能平分天下了。齊閔王聽了秦國使臣的話,猶豫不決,就問孟嚐君。孟嚐君說:“諸侯沒有不恨秦國的,大王千萬別跟他一塊幹。”

過了一個月,秦國又打發使臣來約會齊國一塊去打趙國。可巧蘇秦的兄弟蘇代從燕國到齊國來。齊閔王問他對於改“王”為“帝”和進攻趙國的意見。蘇代說:“秦國隻請大王稱帝,本來是尊重貴國。不答應呢,得罪了秦國;答應呢,可就得罪了諸侯。我想還不如答應秦國所給的‘帝號’,可暫時不要公開稱呼。先讓秦國稱帝,如果秦國稱帝之後,諸侯不反對,大王再稱‘帝’也不晚。說到去打趙國,實在沒有理由。趙國離秦國近,離齊國遠,大王要是幫秦國去打趙國,即使打了勝仗,得到土地也是秦國,對齊國有什麼好處呢?要打還不如去打鄰近的宋國。宋王無道,宋國的人都管他叫‘暴君’。大王要打宋國,一來有征伐暴君的名目,二來有擴展土地的好處,這是一箭雙雕的事情。”齊閔王讚成蘇代的話,接受了帝號,不過沒有公開使用,準備去打宋國的暴君。後來“東帝”、“西帝”的稱號用了兩個月,就都取消了,仍然恢複了“秦王”、“齊王”的稱號。

八、皆獲元珠

“皆獲元珠”這個典故告訴人們,那些自以為是、盲目樂觀,又不許別人批評的人是很難有所進步的。

此典出自《叔苴子·外篇》:“昔人聞赤水中有元珠也,相與泳而探之。維時有探得螺者,有探得蚌者,有探得石卵與瓦礫者,各自喜為獲元珠也。象罔聞之,掩口失聲而笑。人攻象罔,象罔逃匿皇帝所,三年不敢出。”

從前,人們聽說赤水中有大寶珠,於是便成群結伴地潛入水中打撈。有人撈到了螺,有人撈到了蛤蚌,也有人撈到了卵石和瓦片。一個個喜笑顏開,都以為自己獲得了寶珠。象罔聽說這件事以後,忍不住捂著嘴笑出聲來。這些人都火冒三丈,一齊圍攻象罔。象罔嚇得逃到皇帝那裏躲起來,三年都不敢露麵。

九、嗟來之食

“嗟來之食”比喻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此典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周朝時候,齊國發生了饑荒。有個叫黔敖的財主,裝模作樣的在路上擺了食物,說是要施舍給饑民吃。一會兒,有個饑漢跌跌撞撞地走了過來,黔敖左手端了吃的,右手捧了喝的,眼睛望著天空,吆喝著對他說:“咳!看你餓成這個樣子,拿去吃吧!”那餓漢張大眼睛瞧了瞧黔敖,氣憤地說:“我正是因為不吃這種吆喝著給我的東西,所以才餓成這個樣子。你快拿回去吧!”最後這個餓漢餓死了。

一○、疥瘡五德

這則寓言說明仁、義、禮、智、信,本是禮教的最高準則,但有時卻受到極大的貶低。

此典出自《事林廣記》。

陳大卿患了疥瘡病,他的上司譏笑他。

陳大卿說:“您不要恥笑。這種病有五種美德能夠稱道,在所有的病症之上。”

上司問他,說:“有哪五種美德呢?”

陳大卿說:“這話不好說。”

上司說:“不要緊,你就說說看。”

陳大卿說:“這種病不害到人臉上,是仁呀;喜歡傳染給別人,是義呀;讓人用手來抓撓,是禮呀;生在手指關節縫裏,是智呀;定時發癢,是信呀!”

上司聽了陳大卿的這番話,便大笑起來。

一一、楚材晉用

春秋時期,公子歸生(即聲子)出訪晉國。回國之後,令尹子木找他了解晉國的情況,令尹子木問道:“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相比,哪國的大夫更賢能呢?”歸生回答說:“雖然晉卿不如楚卿,但晉國的大夫卻非常賢能,幾乎每個人都有做公卿的才能。好像杞木、梓木、皮革都是從楚國運去的一樣,楚國的一些人才都流到晉國去了。這就是說,雖然楚國有人才,但隻有晉國在使用他們,發揮他們的才幹。”

接著,歸生舉了很多例子。如,楚莊王元年發生子儀之亂的時候,析公逃亡到晉國,晉國把他安排在晉侯戰車的後麵,讓他做主要謀士,在靡角戰役中,晉軍失利,打算逃跑。析公建議說:“楚軍輕佻,很容易被動搖。如果齊擂戰鼓,在晚上全軍進攻,楚軍一定會逃跑。”晉國人采納了他的建議,果然大獲全勝。

又如,雍子的父親和哥哥誣陷雍子,國君和大夫們都反對他主持公道,雍子隻好逃奔到晉國。晉國人給他封邑,讓他做主要謀士。彭城戰役中,晉軍與楚軍在靡角之穀交戰,晉軍就要戰敗了,雍子向軍隊發布命令說:“年老的和年幼的都回去,孤兒和有病的都回去,兄弟二人一起服兵役的,回去一個,精選步兵,檢閱兵車,喂飽戰馬,燒掉帳篷,明天決戰。”結果,晉軍把楚軍打敗了。又如,靈子逃到晉國,晉國人給他封邑,讓他做主要謀士。靈子抵禦了北狄,讓吳國和晉國和好,教吳國背叛楚國,教吳人乘戰車、射箭駕車奔馳作戰等等,給楚國帶來了禍患。

又如,若敖叛亂中,伯賁的兒子賁皇逃奔到晉國。晉國人給他封邑,讓他做主要謀士。在鄢陵戰役中,楚軍氣勢洶洶地逼近晉軍,晉軍想要逃跑時,貴皇建議說,楚軍的精銳部隊是中軍王族,應集中力量攻擊他們。晉軍依計行事,結果大獲全勝。

列舉了這些事例之後,公子歸生又談到當前伍舉被迫逃亡到鄭國的事。令尹子木害怕了,連忙向楚王報告,增加伍舉的官祿爵位,把他接回國內。

一二、多謀善戰的樂毅

樂毅是戰國時候著名的將領,以多謀善戰而聞名於諸侯。燕國燕昭王當政為了報齊國的仇,屈身下士,廣招賢者,任命樂毅為上將軍,征伐齊國。樂毅聯合越國、魏國、楚國共同討伐齊國,趙惠文王還把相國印件授予樂毅。樂毅以聯軍統帥的身份率領大軍進入齊國。齊軍無法抵抗,在濟西遭到慘敗。樂毅又獨自帶領燕軍攻占齊都臨淄,齊王逃到莒地。

樂毅在齊國先後五年,攻占七十多城,為燕國擴大了疆土。燕昭王心滿意足,非常感激樂毅,封他為昌國君。燕昭王死後,太子燕惠王即位,開始不信任樂毅了。齊國人田單施用反間計,派人暗地裏告訴燕惠王說:“樂毅想在齊國稱王”,燕惠王信以為真,馬上派遣大將騎劫去替換樂毅。樂毅知道自己遭到誣陷,便跑到趙國。樂毅一走,齊國田單立即出兵攆走了騎劫,收複了失去的城池。

燕惠王發現自己上了齊國的當,心裏非常後悔,幾次寫信請樂毅回燕,樂毅都婉言謝絕了。燕惠王隻好任命樂毅的兒子樂間為昌國君,掌管燕國的一部分兵馬。

有一年,燕王喜打算攻打趙國,他征求樂間的意見。樂間說:“趙國不能攻打呀,它的周圍全是鄰國,是個四麵受敵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塞。況且趙國的百姓十分熟悉作戰,千萬不能去招惹它啊!”

可是燕王求功心切,沒有采納樂間的意見。燕軍入趙後,趙國的名將廉頗領兵禦敵,結果燕軍大敗。燕國被迫割地給趙國,趙國才答應與燕國講和。

從那以後,樂間也去了趙國,不再為燕王出謀劃策了。

一三、晁錯改令

西漢時期,有個人叫晁錯(公元前200年~前154年),潁川人。他聰明好學,學識淵博,被稱為“智囊”。文帝非常信任他,任他為太子家令。

文帝後期,官僚、地主、商人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削,廣大農民被迫逃亡,生活非常困苦。為了維護漢王朝的統治,晁錯上書漢文帝,主張打擊商人投機倒把的行為,限製官僚、地主對農民的剝削,提出注重糧食、發展農業生產的建議。這就是著名的《論貴粟疏》。

晁錯在《論貴粟疏》中寫道:“農夫一家平均五口人,其中應服徭役的壯男至少有兩人,一年裏有幾個月不能在自己的田地上勞動。一家人齊心協力種田也超不過一百畝,收獲也超不過一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采伐薪柴、給官府服徭役等等,一年到頭忙個不停。春天,不能躲避風塵;夏天,不能躲避炎熱;秋天,不能躲避陰雨;冬天,不能躲避嚴寒,一年四季,哪有喘息的機會呢?另外,還有其他的耗費,如送往迎來、吊死喪、問疾病、養育孤兒幼童也包括在內。他們不但勤苦至極,而且還要承受水災和急征賦稅的剝削。如此沉重的賦稅,不分時間地征收,而且變化無常,早上的規定,到了晚上又改變了。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有糧食的隻好半價出賣,沒有糧食的隻好借那種取一還二的高利貸。到頭來他們無可奈何,不得不賣掉田宅、子孫來還債。”

一四、澶淵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後與聖宗親自率領大軍南下,攻打宋朝疆域,直逼京都。參知政事欽若主張遷都南逃,蜀人陳堯叟建議真宗逃往成都。真宗征求寇準的意見,寇準說:“誰為陛下出這等主意,罪不容誅。如今陛下正當英勇之年,將相團結,如果陛下禦駕親征,敵人一定聞風而逃。”於是,真宗親臨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真宗把軍事委托給寇準處理,寇準指揮果斷,號令嚴明,士卒喜悅。遼國在戰事上沒有占到便宜,就派遣使者前來,要求訂立盟約,寇準不答應。有人造謠說,寇準不想講和,是為了擁兵自重,謀取政治資本。在這種情況下,寇準迫於無奈,隻好答應了。

由於宋真宗對戰爭早已厭倦了,急於講和。他派大臣曹利用到遼軍談講和條件,答應每年朝貢給遼國銀兩,宋真宗向曹利用交底兒說:“每年朝貢給遼國的銀兩隻要在百萬以下,都可以答應。”寇準把曹利用召到軍帳裏向他交代說:“雖然皇帝作了交代,但是你談判時,答應每年輸送的銀兩不許超過三十萬。如果超過三十萬,我就殺了你。”曹利用來到遼國軍營,按寇準的條件和遼國談判,最終果然以三十萬銀兩的條件簽訂了盟約。

一五、擁為沛公的高祖

秦工世元年(公元前2o9年)秋七月,陳涉在蘄縣起義,到了陳縣,就自立為楚王。陳涉派遣武臣、張耳、除餘等人攻取了趙地,同年人月,武臣就自立為趙王。

當時,一些郡縣的軍政官員多有殺死長官來響應陳涉起義的。九月,沛縣縣令也準備響應陳涉起義,其下官的主要官員蕭何、曹參說:“你是秦朝的官吏,現在卻想背叛朝廷,率領沛縣的子弟去響應陳涉起義,隻怕他們不肯服從你。希望你能把那些逃亡在外的人都召喚回來,這樣就可以得到數百人了。憑這些人去威脅劫持眾人,大家就不敢不聽從您的號令了。”縣令便讓樊啥去召集高祖等人,這時高祖的徒眾已有數百人了。

於是樊啥領著高祖回來。這時,沛縣縣令後悔,恐怕他們進城後有叛亂,就緊閉城門,固守城池,並準備殺掉蕭何、曹參等人。蕭何、曹參二人非常恐慌,就趕緊越牆逃出城去投靠高祖,並求高祖保全他們的性命。高祖就寫了帛書,用箭射向城頭,告訴沛縣的父老們:“天下人共同遭受秦朝的壓迫已經很久了。現在父老們雖然還在為沛縣縣令守城,但各地的諸侯都起來造反了,他們早晚會殺進縣城的。沛縣人現在一起去殺掉縣令,找個合適的人來做首領,以響應諸侯,這樣就可以保全家室了。否則,父子一起被殺,那是多麼不值得呀!”於是,沛縣父老率領子弟一起去殺死了縣令,開了城門迎接高祖並準備擁立高祖做沛縣縣令,響應諸侯。

高祖說:”天下正值大亂,諸侯紛紛叛秦,現在如果設置的將領不強,打起仗來就會一敗塗地。我不是敢存私心愛惜自己,恐怕我的才能不足,難以保全大家的性命。這是大事情,希望你們另選個合適的人。”蕭何、曹參都是文職官員,都很自私自愛,恐怕事怕不能成功,秦朝的官府會誅滅他們的家族,因此都竭力辭讓,推舉高祖。

父老們都說:“我們一向聽說劉季是一位特異之人,該當尊貴,況且占卜的結果,無人可以比得上劉季,劉季當首領是最吉利的。”高祖再三推讓,眾人當中又無人肯擔當,於是,高祖就被擁立為沛公。

高祖在沛縣縣府大堂上祭祀黃帝和蚩尤,用牛、羊之血來祭奠旗、鼓,由於被斬之蛇是白帝之子而斬蛇者是赤帝之子的緣故,故旗幟均作紅色。於是,象蕭何、曹參和樊啥這些年輕的豪傑和縣史就四出去為高祖召集沛縣子弟,一共聚集了三千多人。

一六、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在兩千多年前的楚漢爭戰中,一開始西楚霸莊項羽勢力頗強,他占據了長江中下遊及淮河流域一帶的廣沃之地,而讓劉邦據守四川和漢中一帶,封他為漢王。劉邦迫於項羽的壓力,”

率部前往南部。

在南行的途中,劉邦接受了謀士張良的建議,為了便於防禦項羽的追殺,同時也是為了迷惑項羽,將沿途的所有棧道通通燒毀。而項羽聽到這個消息也信以為真,相信劉邦已斷了造反的念頭,因而放鬆了對劉邦的防範。

劉邦到了四川,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建議,先奪取關中,再往東進軍,最後奪取天下。韓信派了幾百名士兵去修複先前燒毀的棧道,關中守將章邯聽到這個消息,並沒在意,因為燒毀的數百公裏棧道、要修複談何容易,至少得花好幾年時間。

可章邯萬萬沒料到。就在他對此一笑置之的同時,劉邦和韓信率主力部隊迂回行軍,抄一條險峻的山道,偷襲了陳倉,又乘勝攻占了鹹陽,從而占據了素有三秦之稱的關中之地。

一七、韓信背水而戰

公元前204年初,韓信和張耳率領數萬漢軍東征趙國。趙國聞訊,集結了20萬大軍。準備在井陘口迎擊漢軍。趙廣武君李左車主動請戰,他對相國陳餘說:“韓信挾渡過黃河,生擒魏王豹、夏說之餘威,東征趙國,銳不可當。但並陘口雖險要之地,戰車擺不成陣,騎兵列不成隊,韓信若是從這裏進攻,恐怕難運糧草,輜重之物勢必在大軍之後。我率領三萬精兵,抄小道斷絕敵人糧草。您在這裏挖深溝,築高壘守衛,一定不要同敵人正麵交鋒。等漢軍進退維穀,糧草斷絕,用不了10天,韓信、張耳便會自取滅亡。”

可是這位陳餘不懂兵法,卻自以為是,以為趙軍的20萬之眾,一定可以擊潰隻有幾萬人的漢軍,拒不采納李左車的計策。

韓信得知陳餘拒絕了李左車之計後,立即率軍前進,在離並陘口約摸30裏處紮營。半夜,韓信挑選了2000精騎,命他們每人拿一麵紅旗,從小道迂回至趙軍大營邊的抱犢山埋伏待命,等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時,迅速占領敵陣,拔掉趙軍旗幟,樹起紅旗。接著,韓信又派出一萬餘精兵為先鋒,令他們渡過低水後背水列陣。背水而戰,無退路可循,向來是兵家之大忌。趙軍得知後,不禁暗喜,而漢軍將士也都驚疑不已。

拂曉時,韓信樹起大將旗幟,下令擂響戰鼓,向井陘口發動進攻。趙軍憑籍優勢兵力和堅固的陣地同漢軍展開激戰。韓信指揮漢軍佯作敗退,撤向背水的陣地。

趙軍果然像韓信設想的那樣傾巢而出,追擊漢軍。漢軍背水作戰,既無退路,又有追兵,於是奮力死戰,勇猛殺敵。韓信派出的2000精銳騎兵已趁勢占據了趙軍陣地。趙軍同漢軍激戰許久不能獲勝,想撤回陣地,卻見自己先前的陣地上都是漢軍的紅色旗幟,頓時驚慌失措,以為不敵漢軍,便紛紛逃命。漢軍前後夾擊,全殲趙軍。陳餘被殺於亂軍中,而趙王歇最後成韓信的階下囚。

一八、陳平巧施離間計

楚漢戰爭開始時,劉邦屢屢受挫,處於下風,不免感慨萬千,雄心黯然。謀士陳平寬慰劉邦說:“其實項羽之所以能連連打勝仗,一方麵靠兵多將廣,另一方麵靠他身邊的臣僚。項羽自己有勇無謀,猜忌心很重,我們隻要想辦法離間他們君臣,除掉項羽身邊的謀略之士,項羽的末日就指日可待了。”劉邦聽後,拍掌稱妙,立即命人取出黃金4萬斤,交給陳平使用,讓他用重金去實施離間計。

項羽的第一位謀士無疑是被他尊為“亞父”的範增,項羽的一切謀略幾乎都是他提出的,陳平早就有離間項羽和範增之意了。公元前204年4月,劉邦與項羽在榮陽談判,陳平決定利用這個機會,予以離間。

一天,項羽派人到漢營送信,陳平命人以接待諸侯的禮儀隆重迎接他。招待使者吃飯時,又送上許多美味佳肴。項羽的使者很是受寵若驚。他正要人席用餐時,陳平走了進來,瞅了一眼使者,裝出一副很失望的樣子,說:“是我弄錯了,原以為來的是亞父的使者,誰知是項王的使者。”說罷不再理會,自顧自地出了門。“過了一會兒,幾名漢軍士兵急急忙忙地將已經上好的美味佳肴又撤了下去,換上了普通士兵吃的粗茶淡飯,與剛才那一桌比,簡直有天上地下的區別。項羽的使者見狀,火冒三丈,但又不便發作,隻好強忍著怒氣,勉強吃了兩口,然後忿忿而去。

那位使者回到楚營後,把在漢營中受到的冷遇添油加醋地報告了項羽。項羽聽後,不由對範增起了疑心。範增不主張同漢軍談判,而希望楚軍能一鼓作氣,攻下榮陽,活捉劉邦。他越是勸說項羽攻打榮陽,項羽便越是懷疑他在與劉邦一起耍什麼花招。

範增慢慢覺察到了項羽對他的冷淡,決計離開楚軍。他對項羽說:“現在天下大事已定,希望您多多保重,請讓我告老還鄉吧!”項羽也沒表示挽留,就讓他走了。範增本來就年邁體弱,加上生項羽的氣,鬱積成疾,竟病死在歸途中。

範增一死,楚軍失去了主心骨。此後,項羽屢屢用兵失誤,漸漸處於不利的境地,直至最後自刎於烏江之上。

一九、梁商上疏順帝

梁商因為自己是因外戚而擔任重要官職,所以平時很謙遜柔和虛心,並注意推薦有才能的人,漢陽巨覽,上黨陳龜被他征為屬官,李固、周舉則被委以從事中郎的職務,於是洛陽的輿論一致稱讚他是皇帝的好幫手,順帝也因此而很重用他。如果出現饑荒,梁商便命人用車把糧穀運到城門口賑救饑民,卻不宣傳是自己做的。梁商常常約束自己家族中的人,他自己也從來沒有因為權勢大而故意違犯法律。但是梁商性格謹慎軟弱處事猶豫不決,也很寵愛宦官。那時,小黃門曹節等人很受順帝重用,梁商因此就讓自己的兒子梁冀、梁不疑與宦官交往。但是,宦官們很忌諱梁商的權勢,所以反而想陷害梁商。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中常侍張逵、遽政、內者令石光、尚方令傅福、冗從仆射杜永共同策劃,誣陷梁商和中常侍曹騰、孟責,說梁商等人想召回諸位王子,廢順帝立新帝,並請求順帝逮捕梁商治罪。順帝並沒有輕信張逵等人的話,反而說:“梁商父子是我所親信的人,曹騰、孟責是我所寵愛的人,他們肯定不會有謀立新帝的打算,一定是你們這些人由於忌妒而誣陷梁商他們吧。”張逸等人聽了這話,知道順帝不會采納他們的建議,非常害怕,就出宮假傳詔書拘捕曹騰、孟賁,把他們囚禁在尚書省。順帝知道後大怒,命宦官李歙趕快放了曹騰、孟賁,收捕張逵等人並令其伏法受誅。但張等人的供詞牽連到一些在位的大臣,梁商害怕因此而冤枉一些人,就上疏順帝:《春秋》的意旨是指,功勞應以元帥功勞最大,定罪應隻限於元凶首犯,所以無論是賞功還是定刑都不宜過多,這也是五帝、三王時期治國太平的緣由。我聽說拷問中常侍張逵等人時,張逵等人的供詞涉及到很多人。假如按張逵等人的供詞來辦案的話,那必將是無辜者眾多。如果囚犯的關押時間太長,那麼一些很微小的事也會因此而成為大事人了,而這又不符合順應平和之氣來穩定政治達到太平的治國原則,所以我認為應盡早停止辦案,以免去逮捕人所帶來的很多麻煩。”順帝采納了梁商的建議,隻辦了張逵等一些犯法的人。

二○、竇建德的藏兵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