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摩篇(1 / 3)

第八章 摩篇

摩篇第一

摩①者,揣之術也,內符者,揣之主也②。用之有道,其道必隱③。微摩之以其所欲,測而探之,內符必應,其應也,必有為之④。

故微而去之⑤,是謂塞窖、匿端、隱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無患⑥。摩之在此,符之在彼。從而應之,事無不可。

【注釋】

①摩:研究琢磨,摩言切近。

②內符者,揣之主也:意謂內情和外部表現相吻合,從而掌握真實的思想和情感活動,是揣摩的主要目的。陶弘景注:“內符者,謂情欲動於內,而符驗見於外,揣者見外符而知內情,故曰符為揣之主也。”

③隱:潛在的。

④其應也,必有為之:對方的心理反應必然會導致行為反應。

⑤微而去之:悄然離開

⑥成其事而無患:因為善於混跡藏形,故事成後不會被人猜疑、妒忌,故無患。

【譯文】

觸摩試探是揣測的方法,內符是揣測的主體。運用摩意這種揣摩之術是要遵循一條基本原則和規律的,就是必須要隱秘才行。暗中對人實施摩意術,以對方的欲望巧妙地觸摩他,揣測他,他的內心想法必定會表現出來。這種反應一旦表露,必然有所作為。

這時就要略為揣摩而巧妙離開,這就是所謂的“堵塞地窖、隱藏外形、掩飾真情”,也就是把自己深深地隱藏起來,泯滅自己開始的所言所行,而不讓人們知道真情,所以事情能成功而沒有禍患。在這裏對別人實施觸摩試探的摩意術,對方必然有所反應,采取行動,然後就隨後跟從他,應和他並掌握他,這樣沒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

【感悟】

摩意就是把自己的真實意圖隱藏起來,不使對方知道,然後融動對方的情緒使之表現出來,然後製定相應的策略。隻要事情做得隱秘沒有不成功的。

【故事】

一、範雎出使秦國

範睢來到秦宮,秦王親自到大廳迎接。秦王對範睢說:“我很久以來,就該親自來領受您的教導,正碰上要急於處理義渠國的事務,而我每天又要親自給太後問安;現在義渠的事已經處理完畢,我這才能夠親自領受您的教導了。我深深感到自己愚蠢糊塗。”於是秦王以正式的賓主禮儀接待了範睢,範睢也表示謙讓。這天,凡是見到範睢的人,沒有不肅然起敬,另眼相看的。

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宮中隻剩下他們兩人,秦王直起腰腿,跪身請求說:“先生怎麼來教導我呢?”範睢隻是“啊啊”了兩聲。過了一會兒,秦王再次請求,範睢還是“啊啊”了兩聲。就這樣一連三次。秦王又拜請說:“先生硬是不教導我了嗎?”範睢便恭敬地解釋說:“我並不敢這樣。我聽說,當初呂尚與文王相遇的時候,他隻是一個漁夫,在渭河釣魚而已,那時,他們很陌生。此後,呂尚一進言,就被尊為太師,和文王同車回去,這是因為他談得很深入的緣故。所以文王終於因呂尚而建立了功業,最後掌握了天下的大權,自己立為帝王。如果文王當時疏遠呂尚,不與他深談,周朝就不可能有天子的聖德,而文王、武王也不可能成就帝王的事業。現在,我隻是個旅居在秦國的賓客,與大王比較陌生,但想陳述的又是糾正君王政務的問題,而且還會關涉到君王的骨肉之親。我本想盡我的愚忠,可又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問我,我都沒有回答。

我並不是有什麼畏懼而不敢進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麵前說了,明天可能就會遭到殺身之禍。但是,我並不畏懼,大王真能按照我的計謀去做,我即使身死,也不會以為是禍患;即使流亡,也不會以此為憂慮;即使不得已漆身為癩,披發為狂,也不會以此為恥辱。五帝是天下的聖人,但終究要死;三王是天下的仁人,但終究要死;五霸是天下的賢人,但終究要死;烏獲是天下的大力士,但終究要死;孟賁、夏育是天下的勇士,但終究要死。死,是人人不可避免的,這是自然界的必然規律。如果能夠稍補益於秦國,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伍子胥當年是躲藏在口袋裏逃出昭關的,他晚上出行,白天躲藏,到了淩水,吃不上飯餓著肚皮,雙膝跪地,雙手爬行,在吳市討飯度日,但終於幫助闔廬複興了吳國,使吳王闔廬建立了霸業。如果讓我像伍子胥一樣能呈獻計謀,即使遭到囚禁,終身不再出獄,隻要能實現我的計謀,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當初殷韓的箕子,楚國的接輿,漆身為癩,披發為狂,卻終究無益於殷、楚。如果使我與箕子、接輿有同樣的遭遇,也漆身為癩,隻要有益於聖明的君王,這就是我最大的光榮,我又有什麼可感到恥辱的呢?

我所擔心的是,我死了以後,人們見到這樣盡忠於大王,終究還是身死,因此人們都會閉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國來。大王對上畏懼太後的威嚴,對下又迷惑於大臣的虛偽,住在深宮之中,不離宮中侍奉之人之手,終身迷惑糊塗,不能了解壞人壞事。這樣,大而言之,則會使得國家遭受滅亡之禍,小而言之,則使得自己處於孤立危境。這就是我所擔心害怕的。如果我死了,秦國卻治理的很好,這比我活著要好得很多。”

秦王跪身說:“先生怎麼說出這樣的話呢?秦國是個偏僻邊遠的國家,我又是一個沒有才能的愚人,先生能到卑國來,這是上天讓我來煩擾先生,使得先王留下來的功業不至中斷。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導,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拋棄我。先生怎麼說出這樣的話呢?今後事無大小,上至太後,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給我教導,千萬不要對我有什麼疑惑。”範睢因而再次拜謝,秦王也再次回拜。

範睢說:“大王的國家,北有甘泉、穀口,南繞涇水和渭水的廣大地區,西南有隴山、蜀地,東麵有函穀關、崤山;戰車有千輛,精兵有百萬。拿秦國兵卒的勇敢,車騎的眾多,來抵擋諸侯國,就如猛犬追趕跛免一般,輕易就可造成霸王的功業。如今反而閉鎖函穀關門,兵卒不敢向山以東諸侯窺視一下,這是秦國穰侯魏冉為秦國謀劃不忠實,導致大王的決策失誤啊!”

秦王說:“願聞所以失計之處”

範睢說:“大王越過韓、魏的國土去進攻強齊,這不是好的計謀。出兵少了,並不能夠損傷齊國;多了,則對秦國有害。臣揣摩大王的計謀,是想本國少出兵,而讓韓、魏全部出兵,這就不相宜了。如今明知盟國不可以信任,卻越過他們的國土去作戰,這可以嗎?顯然是疏於算計了!從前,齊國攻打楚國,打了大勝仗,攻破了楚國的軍隊,擒殺了它的將帥,兩次拓地千裏,但到最後連寸土也沒得到,這難道是齊國不想得到土地嗎?疆界形勢不允許它占有啊!諸侯見齊國士卒疲弊君臣不和睦,起兵來攻打它,齊緡王出走,軍隊被攻破,遭到天下人的恥笑。落得如此下場,就因為齊伐楚而使韓、魏獲得土地壯大起來的緣故。這就是所說的借給強盜兵器而資助小偷糧食啊!

大王不如采取交接遠國而攻擊近國的策略,得到寸土是王的寸土,得到尺地是王的尺地。如今舍近而攻遠,這不是個錯誤嗎?從前,中山國的土地,方圓有500裏,趙國單獨把它吞並,功業也成就了,聲名也樹立了,財利也獲得了,天下也沒能把趙國怎麼樣。如今韓、魏的形勢,居各諸侯國的中央,是天下的樞紐。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業,一定先要親近居中的國家而用它做天下的樞紐,來威脅楚國和趙國。趙國強盛,那麼楚就要附秦;楚國強盛,那麼趙就要附秦。楚、趙都來附秦,齊國一定恐慌,齊國恐慌肯定會卑下言辭,加重財禮來服侍秦國。如果齊國歸附,那麼韓、魏就有虛可乘了。”

秦王說:“寡人本想親睦魏國,但魏的態度變幻莫測,寡人無法親善它。請問怎麼辦才能親魏呢?”範睢說:“用卑下的言辭,加重財禮來服侍它。這樣不行,就割地賄賂它,這樣還不行,就起兵來攻伐它。”於是起兵來攻打邢丘,邢丘被攻陷,而魏國果然來請求歸附。

範睢說:“秦、韓兩國的地形,相交縱如錦繡。秦旁有韓存在,就像樹木有蟲,人有心腹之疾一樣。天下一朝有變,危害秦國的,沒有比韓國再大的。王不如使韓歸附於秦。”秦王說:“寡人打算使韓來附,韓不聽從,可怎麼辦呢?”範睢說:“起兵攻打滎陽,那麼成皋的道路就不通了;北部截斷太行的道路,那麼上黨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舉而拿下滎陽,那麼韓國將分成孤立的三塊。韓國看到自身將要覆亡,怎麼能夠不聽從呢?韓國一順從,那麼霸業就可以成功了。”

二、呂相斷絕秦國

魯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夏四月初五日,晉侯派遣呂相去斷絕同秦國的外交關係,說:過去我們獻公和穆公友好,合力同心,用盟誓加以申明,用婚姻加以鞏固。上天降禍晉國,文公到了齊國,惠公到了秦國。不幸,獻公去世。穆公不忘記過去的恩德,因此讓惠公能在晉國主持祭祀,又不能完成重大的勳勞,因此發生了韓地的戰役。後來心裏懊悔,因此成全了我們文公,這都是穆公的成就。文公親自身披甲胄,跋山涉水,逾越艱難險阻,征服東方的諸侯,虞、夏、商、周的後裔都向秦國朝見,這也就算已經報答了過去的恩德了。鄭國人侵犯君王的邊疆,我們文公帶領諸侯和秦國一起圍攻鄭國。秦國大夫事先沒有征詢我們國君的意見,擅自同鄭國簽訂盟約。諸侯對這件事很痛恨,打算同秦國拚命。

文公恐懼,連忙安撫諸侯,秦軍得以平安回去,沒有受到損害,這就是我國對你們的大功勞。不幸,文公去世,穆公不吊,蔑視我們死去的國君,以為我們襄公軟弱,侵犯我們的骰地,斷絕我們同友好國家的往來,攻打我們的城堡,吞並我們的滑國,離散我們的兄弟之國,擾亂我們的同盟之國,顛覆我們的國家。我們襄公沒有忘記君王過去的勳勞,但擔心國家的顛覆,所以才有殽地這次戰役。盡管如此,晉國還是願意向穆公解釋罪過,求得和解。穆公不聽,反而聯合楚國打我們的主意。天意保佑我國,成王喪命,穆公因此不能得逞。穆公、襄公去世,康公、靈公即位。康公,是晉國的外甥,但又想損害我們公室,傾覆我們的國家,率領我國的內奸,用來動搖我國的邊疆,我國因此才有令狐這一戰役。康公還是不思悔改,攻人我國河曲,攻打我國的涑川,俘虜我國的王官,割斷我國的羈馬,我國因此才有了河曲這一戰役。東邊的道路不通,那是由於康公同我們斷絕友好關係的緣故。等到秦桓公繼承共公即位後,我們的國君景公伸著脖子望著西邊說;“大概要安撫我們了吧!”但君王也不肯同晉結盟,乘我們有狄人的禍難,攻人我國河縣,焚燒我國的箕、部,搶劫收割我們的莊稼,屠殺我國邊境的老百姓,我國才因此有輔氏這一戰役。君王也後悔了災禍的蔓延,而相求福於先君獻公、穆公,派遣伯車前來命令我們景公說:“我跟你同心同德,丟棄怨恨,重溫過去的恩惠,以追念以前的勳勞。”盟誓還沒有完成,景公就去世了。我們國君因此有令狐的會見。君王又不善,背棄盟誓。白秋與君王同在雍州境內,他們是君王的仇敵,卻是我們的姻親。君王派人來命令說:“我和你一道攻打狄人。”我們國君不敢顧念姻親,畏懼君王的威嚴,向官吏們下達了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對狄有了二心,對狄人說:“晉國將攻打你們。’對君王的做法狄人既接受,又嫌惡,因此告訴了我們。楚國人討厭君王反複無常,也來告訴我們說:“秦國背棄令狐盟約,卻來請求同我們結盟:‘對著皇天上帝,秦國的三位先公、楚國的三位先王祝告:我雖然同晉國有往來,我隻是唯利是圖。’我們討厭他反複無常,因此把它公布以懲戒言行不一。”諸侯都聽到了這些話,正是這樣才痛心疾首,親近我。我率領諸侯聽候君王的命令,隻是為了請求友好。君王如果加惠顧念諸侯,憐憫我,同我們結盟,那麼這就是我的願望了,這樣就可以安撫諸侯而退走.怎麼敢求亂?君王如果不肯施行大恩大惠,我不才,就不能勸諸侯退走了。謹把這些布露給您的左右執事.請他們權衡利害。

秦桓公已經同晉厲公在令狐結盟,卻又召來狄人與楚人,引導他們攻打晉國。諸侯因此跟晉國和好。晉國的欒書率領上軍,苟庚做他的輔佐;士燮率領下軍,郤錡做他的輔佑,韓厥率領下軍,苟勞輔佐他。趙旃率領新軍,郤至做他的輔佐。邵毅駕禦戰車,欒針作為車右。孟獻子說:“晉國的官兵上下齊心,晉軍一定能取得大的勝利。”五月初四日,晉軍率領諸侯的空軍隊同秦軍在麻隧作戰。秦軍大敗。晉軍俘虜了秦國的成差和車右女父。曹宣公死在軍中。軍隊於是渡過徑水.到達侯而然後回去。軍隊在新楚迎接晉侯。

三、作為人質的太子

楚懷王死在秦國時,太子還在齊國充當人質。蘇秦就對擔任齊相的孟嚐君田文說:“閣下何不扣留楚太子,用他與楚國交換下東國之地呢?”孟嚐君說:“不能這樣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國另立新君,人質便失去了挾持的價值,反而落得不義之名。”蘇秦說:“不對,楚國一旦另立新君,閣下大可以挾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東國之地與齊,我就為大王殺掉太子這個第一政敵,否則我將聯合秦、韓、魏三國共擁太子為君。’這樣下東國之地必能到手。”

蘇秦的這個計謀有多種好處:他可以請求出使楚國;可以迫使楚王盡快割讓下東國給齊國;可以繼續讓楚國多割讓土地給齊國;可以假裝忠於太子,迫使楚國增加割地的數目;可以替楚王趕走太子;可以假裝替太子著想而讓他離開齊國;可以借此事在孟嚐君那裏詆毀自己趁機取得楚國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說動孟嚐君,以自己的計策解除孟嚐君對自己的戒心。

蘇秦對孟嚐君說:“我聽說,‘計謀泄露不會成功,遇事不決難以成名’。如今閣下扣留太子,是為了得到下東國之地,如果不盡快行動,恐怕楚人會另有算計,閣下便會處於空有人質而身負不義之名的尷尬處境。”孟嚐君:“先生說得很對,但是我該怎麼辦?”蘇秦回答說:“我願意為您出使楚國,遊說它盡快割讓下東國之地。一旦得地,閣下便成功了。”孟嚐君說:“有勞先生了。”於是派蘇秦到楚國完成使命。

蘇秦至楚,對新立的楚王說:“齊人欲奉太子為王,圖謀用太子交換貴國的下東國之地。現今事勢緊迫,大王如果不盡快割讓下東國給齊,太子便會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換取齊人對自己的支持。”楚王趕緊恭敬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辦!”於是獻出下東國之地。

蘇秦回來對孟嚐君說:“看楚王誠惶誠恐的樣子,還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嚐君問:“有何辦法?”蘇秦答道:“請讓我把內情告訴太子,使他前來見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國執政,然後故意讓楚王知道,他自會割讓更多的土地。”

於是蘇秦前去拜見楚太子,對他說:“齊國擁立太子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卻以土地賄賂齊國以扣留太子。齊國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數的土地許諾於齊呢?若能如此,齊人一定會支持您。”太子說:“好主意。”就把比楚王割讓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許諾給齊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甚是驚慌,便割讓更多的土地,還誠惶誠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蘇秦又跑到楚王那裏討好說:“齊人之所以膽敢多割楚地,是因為他們以太子相要挾。如今雖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糾纏不休,這還是有太子作要挾的緣故。臣願意設法趕走太子,太子一走,齊國再無人質,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機與齊達成一致協議,與之結交,齊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這樣一來,既消滅了令大王寢食難安的仇敵,又結交到了強大的齊國。”楚王聽了十分高興,說:“寡人以楚國托付給先生了。”

於是蘇秦再次拜見太子,憂心忡忡的說:“現今專製一國的是楚王,太子您不過空具虛名,齊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許諾,而新楚王業已割地給齊。一旦齊、楚交結,太子就有可能成為其中的犧牲品,請太子早作良策!”太子醒悟:“惟先生之命是從。”於是整治車輛,乘馬連夜逃去。

這時蘇秦又派人到孟嚐君那裏詆毀自己:“勸您扣留太子的蘇秦,並非一個心眼替您打算,他實在是為楚國的利益奔忙。他惟恐閣下察覺此事,便通過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飾形跡。這次勸太子連夜逃奔的也是蘇秦,可您並不知曉,我私下裏替您懷疑他的用心。”蘇秦又派人到楚王那裏遊說:“使孟嚐君留太子的是蘇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蘇秦,割地以達成協議的是蘇秦,忠於大王而驅逐太子的仍然是蘇秦。現在有人在孟嚐君那裏大進蘇秦的讒言,說他厚楚而薄齊,死心塌地為大王效勞,希望大王能知道這些情況。”楚王說:“寡人知道了。”於是封蘇秦為武貞君。

事情還未結束,蘇秦通過景鯉向孟嚐君進言說:“閣下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為您能延攬天下才識之士,從而左右齊國政局。如今蘇秦,乃是天下出類拔萃的辯說之士,當世少有。閣下如果不加接納,定會閉塞進才之道,也不利於遊說策略的開展。萬一您的政敵重用蘇秦,閣下便會危機叢生。現在蘇秦很得楚王的寵信,假如不及早結納蘇秦,就很容易與楚國結怨成仇。因此您不如順水推舟,與之親近,令其富貴榮達,閣下便得到楚國的支持。”於是孟嚐君與蘇秦言歸於好。

四、張唐聽信甘羅

甘羅,是甘茂的孫子。甘茂死時,甘羅年僅十二歲,事奉秦國宰相文信侯呂不韋。

秦始皇派遣剛成君到燕國,三年後,燕王派遣太子丹到秦國當人質。後來,秦國又派張唐到燕國做宰相,打算與燕國一起攻打趙國以擴大河間一帶的地盤。張店對文信侯呂不韋說:“我曾經為秦昭王攻打趙國,趙國為此怨恨我,傳出話來說:‘誰能抓到張唐,就賞給他百裏的土地。’如今我去燕國必須要經過趙國,我不能去。”文信侯聽後,很不高興,但也沒有勉強張唐。甘羅說:“君侯你為什麼那麼不痛快呢?”文信侯說:“我派剛成君到燕去事奉燕王已有三年之久,燕國的太子丹也已經來到秦國充當人質,我如今派張唐到燕國做宰相而張唐不肯前往。”甘羅說:“讓我去勸說他去。”文信侯大聲斥責說:“滾開!我親自請他,他都不肯去,你怎麼能讓他去呢?”甘羅說:“從前項橐七歲的時候,就曾當過孔子的老師,現在,我已經有十二歲了,請求君侯讓我去試試,又何必立即大聲斥責我呢?”於是甘羅去見張唐,對他說:“你和武安君相比,誰的功勞更大?”張唐說:“武安君在南麵打敗強大的楚國,在北麵威震燕國和趙國;戰勝攻取,攻地掠地,奪得無數的土地,我的功勞不如他的大。”甘羅說:“應侯範睢在秦國受到重用,他和文信侯比起來,誰的權勢大?”張唐說:“應侯沒有文信候的權勢大。”甘羅說:“你真的知道他沒有文信候權勢大嗎?”張唐說:“這一點,我知道得清楚。”甘羅說:“應侯想攻打趙國,武安君故意刁難他,離開鹹陽僅僅七裏之遠就死在了杜郵。如今,文信候親自請你到燕國做宰相而你卻不肯前往,我就不知道你將死於何處了。”張唐說:“讓我聽從你這小娃娃的話而起程吧。”就讓人整理行裝,準備出發去燕國。

五、莊辛勸說楚襄王

莊辛對楚襄王說:“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車後又有鄢陵君和壽陵君跟從著,一味過著毫無節製的生活,不理國家政事,如此會使郢都變得很危險。”楚襄王說:“先生老糊塗了嗎?還是認為楚國將遇到不祥呢?”莊辛說:“臣當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後果,不必認為國家遇到不祥。假如君王始終寵幸這四個人,而不稍加收斂,那楚國一定會因此而滅亡的。請君王準許臣到趙國避難,在那裏來靜觀楚國的變化。”莊辛離開楚國到了趙國,他隻在那裏住了5個月,秦國就發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陳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陽。在這時侯襄王才派人率騎士到趙國召請莊辛。莊辛說:“可以。”莊辛到了城陽以後,楚襄王對他說:“寡人當初不聽先生的話,如今事情發展到這地步,對這事可怎麼辦呢?”

莊辛回答說:“臣知道一句俗語:‘見到兔子以後再放出獵犬去追並不算晚,羊丟掉以後再去修補也不算遲。’臣聽說過去商湯王和周武王,依靠百裏土地,而使天下昌盛,而夏桀王和殷紂王,雖然擁有天下,到頭來終不免身死亡國。現在楚國土地雖然狹小,然而如果截長補短,還能有數千裏,豈止100裏而已?

大王難道沒有見過蜻蜓嗎?長著6隻腳和四隻翅膀,在天地之間飛翔,低下頭來啄食蚊蟲,抬頭起來喝甘美的露水,自以為無憂無患,又和人沒有爭執。豈不知那幾歲的孩子,正在調糖稀塗在絲網上,將要在高空之上粘住它,它的下場將是被螞蟻吃掉。蜻蜓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實黃雀也是如此。它俯下身去啄,仰起身來棲息在茂密的樹叢中,鼓動著它的翅膀奮力高翔,自己滿以為沒有禍患,和人沒有爭執,卻不知那公子王孫左手拿著彈弓,右手按上彈丸,將要向70尺高空以黃雀的脖子為射擊目標。黃雀白天還在茂密的樹叢中遊玩,晚上就成了桌上的佳肴,轉眼之間落入王孫公子之口。

黃雀的事情可能是小事情,其實黃鵠也是如此。黃鵠在江海上翱遊,停留在大沼澤旁邊,低下頭吞食黃鱔和鯉魚,抬起頭來吃菱角和水草,振動它的翅膀而淩駕清風,飄飄搖搖在高空飛翔,自認為不會有禍患,又與人無爭。然而他們卻不知那射箭的人,已準備好箭和弓,將向700尺的高空射擊它。它將帶著箭,拖著細微的箭繩,從清風中墜落下來,掉在地上。黃鵠白天還在湖裏遊泳,晚上就成了鍋中的清燉美味。

那黃鵠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實蔡靈侯的事也是如此。他曾南到高陂遊玩,北到巫山之頂,飲茹溪裏的水,吃湘江裏的魚;左手抱著年輕貌美的侍妾,右手摟著如花似玉的寵妃,和這些人同車馳騁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國家大事。卻不知道那子發正在接受宣王的進攻命令,他將要成為階下之囚。

蔡靈侯的事隻是當中的小事,其實君王您的事也是如此。君王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鄢陵君和壽陵君始終隨著君王的車輛,馳騁在雲夢地區,根本不把國家的事情放在心上。然而君王卻沒料到,穰侯魏冉已經奉秦王命令,在黽塞之南布滿軍隊,州侯等卻把君王拋棄在黽塞以北。”

楚襄王聽了莊辛這番話之後,大驚失色,全身發抖。在這時才把執?的爵位送給莊辛,封他為陽陵君,不久莊辛幫助楚王收複了淮北的土地。

六、伍奢隱藏真相

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平王,昏庸荒淫,竟然霸占了自己的兒媳婦。大臣伍奢堅決反對,於是平王惱羞成怒,把他抓了起來,還要他寫信命令他在外地的兩個兒子回來,準備一起殺掉。

伍奢的大兒子伍尚就約弟弟伍員聽從父親的指示一起去見父親。伍員是個有見識的武將,他估計此去是凶多吉少,勸哥哥不要上當。伍尚不聽弟弟的勸告,結果到了郢都,和父親一起被殺害了。

楚平王為了斬草除根,就派兵四處追捕伍員,在各個關口都掛了伍員的圖像,懸賞捉拿。伍員喬裝改扮,投奔吳國。路上,伍員晝伏夜行,曆盡艱難困苦,走了十多天,才接近昭關。昭關形勢險要,官兵把守非常嚴,伍員無法通過。

伍奢的朋友東皋公非常同情伍員的遭遇。他把伍員請到家裏,準備幫他出關。但是七天過去了,還是沒有找到出關的機會。伍員非常著急,一夜間頭發、胡子全變白了。東皋公看到這種情形,忽然想出一個辦法,就對伍員說:“你的頭發、胡子已經變白,守關兵士很難辨認。我的朋友皇甫訥的相貌和你差不多,讓他裝扮成你的樣子,如果他在關口被捉,你便可乘機出關。”於是按照這個辦法,伍員混出了關口。

伍員匆忙趕路,來到一條江邊,他怕追兵追來,就躲藏在蘆葦之中。過了一會兒,見到一隻漁船,他急忙喊道:“漁父,快來渡我!”伍員上了漁船,漁翁見他舉止行為不像一般人,就問他到底是誰。伍員就告訴了他實情,漁翁十分驚訝。

到了對岸,漁翁要他稍等一會,給他找點吃的。伍員等了一會,不見漁翁回來,心中生疑,怕人來捉,又躲到蘆葦深處。漁翁取來飯菜,發現伍員不見了,就喊道:“蘆中人,出來吧,我不會出賣你!”伍員走出來飽餐了一頓,然後解下祖傳佩劍送給他。漁翁向他表示,楚王懸高價捉拿伍員,自己都沒有貪圖,怎能接受寶劍呢?伍員問漁翁姓名,漁翁不圖報答,就沒有告訴他。伍員叮囑漁翁,如果有追兵到來,請勿泄露。漁翁見伍員生了疑心,便投江而死,以此消除伍員的疑慮。伍員見此情景悲痛難忍。他隻好繼續逃亡。後來伍員有了勢力,打回楚國,報了殺父之仇。

七、將帥王傑上疏

教匪熾盛,王傑上疏說:“賊匪剿滅起來很緩慢,是因為遭受賊匪災害的民眾窮苦無所依賴,地方官不能慰勞前來投靠的百姓而加以安撫,以致脅從日益眾多,我軍兵力日益單薄而敵軍氣焰日益熾盛。現在這個時候應當安撫良民以解除其從敵的念頭,安撫官兵以鼓勵其軍隊的誌氣。三年之內,川、楚、秦、豫四省殺傷不下數百萬,其幸存而不從敵的,也都在戰亂之餘,男的來不及耕田,女的顧不上織績。如果再按畝征收賦稅,甚至額外加派,胥吏趁機勒索,百姓艱難困苦的情形無法彙報到皇上麵前。請將被賊匪踐踏過的地方的錢糧蠲免,不讓官吏舞弊重征,有前來歸順的一概不窮治其罪,敵軍聲勢或許可以逐漸削弱。至於用兵三年未能成功,實在是因為將帥有所依恃,玩忽職守,因循守!日,不盡是因為士卒不拚命。請求頒發諭旨,曲意加以憐憫體恤,有驕傲、怠惰而不服從命令者,由經略一概加以撤回,或者就近征調、召募,申明紀律,鼓勵軍隊,以期人人有感到溫暖的歡樂,大家有眾誌成城的意念。”又說:“教匪的蔓延,是由於兩個弊竇所導致的:一是由於統領有名無實。勒保雖然為統領,而統兵大員名位相等,人人都能夠專折奏事,於是敵軍到了則畏縮不前,敵軍離開了又謊報獲勝。就象前年敵軍進犯興安,領兵大員有’匪已渡江五日,地方官並不稟報’的奏報,其中畏避敵軍的情形顯而易見。又如去年敵軍騷擾西安城南,殺傷數萬人,官兵既不敢接近敵軍,撫臣卻沒有一項措施,探明敵軍已經離開很遠了,然後才虛張聲勢,名義上為追擊敵軍,實際上連敵軍也沒見著。最近聽說張漢潮蔓延商、洛,高均德屯據洋縣,往來衝突,如人無人之境。陝西如此,四川可想而知。實在是由於統領不專一、賞罰不明確所導致。一是由於領兵大員專門依靠鄉勇。

鄉勇陣亡,不需要向兵部報告,人數可以假報;憑借鄉勇作為前鋒,既可以免得官兵傷亡,又可以使將來的開銷創造便利條件,這便是耗費公款而無法稽察的原因。我認為軍務緊要,沒有比去掉鄉勇的名號而進行實際召募更緊急的,這有五個方麵的好處:一、民眾窮苦無所依靠,多半從敵,以求苟延性命,將他們召募為士兵,就有口糧了,多一個當兵的人,就少一個從敵的人;二、隔省征調,曠日持久,就近召募,則旬月之間便可以完成;三、征兵遠來,筋力已經疲憊不堪,召募的人卻不需要長途跋涉;四、隔省的士兵,不服水土,不熟悉道路,附近的人則不必考慮這些;五、鄉勇不能抵禦敵軍時,則逃散無從懲治,召募的士兵如果退避,則有軍法治罪。具有這五個方麵的好處,為何不增募,一鼓作氣消滅敵軍?如果說兵多則費用多,唯獨不考慮一萬士兵吃十個月的糧食,與十萬士兵吃一個月的糧食,其費用相等而可以早日成功。”奏疏呈上後,都一並被采納。

八、劉延壽見戎王

後晉天福末年(公元年),契丹與晉少帝石重貴斷絕友好,契丹戎主委托劉延壽謀劃向南進兵征戰事宜,並答應將中原給劉延壽,讓他稱帝中原。劉延壽就引導契丹軍,蠶食河朔地區。

晉軍在中波投降契丹後,契丹戎主命劉延壽到晉軍軍營中去安撫軍隊,並賜給劉延壽龍鳳赭袍,讓他穿上去軍營。戎主對劉延壽說:“漢人兵士,都歸你所有,你應親自去安撫慰問。”劉延壽到達軍營,杜重威、李守貞及以下的將士到馬前謁見迎接劉延壽。戎主進人汴梁時南北投降的軍士數萬人,都在陳橋野外宿營,戎主擔心這些軍士會發生變故,想要把他們全都殺掉。劉延壽聽說後,趕緊請求進見戎主,他說:“我看見皇帝您千征百戰,才將晉國收歸己有,不知道皇帝是要自己治理晉國,還是讓晉國被他人奪取?”戎主臉色一變說:“你說話太過分了,我因為晉人背信棄義,以全國的力量南征晉國,互相廝殺了五年,方才得到中原,難道不是為自己做中原之主,而是為別人嗎?你有什麼說的,快給我說!”劉延壽說:“皇帝曾知道過吳國、蜀國與晉國相互攻殺的事嗎?”戎主說:“知道。”劉延壽說:“現在,中原南到安、申,西到秦、鳳,沿邊界數千裏,都是兩方軍隊守護的交界處。將來皇帝回契丹時,天氣逐漸會變得酷熱,如果吳、蜀兩國一起人侵中原,不知這麼大的世界,用什麼兵馬來抗擊他們?如果失去防備,豈不是被他人所奪取麼。”戎主說:“這一點我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劉延壽說:“我知道北國兵將,在炎熱酷暑的時候,襲擊吳、蜀境地,是難於派上用場的。不如將在陳橋聚集的降軍合並起來,另建一支軍隊,到邊界防備。”戎主說:“我的這個想法在壺關、陽城時,也曾說過,但沒有得以實現,以致於五年互相拚殺,現在我得手了,為何反而不滅除他們?”劉延壽說:“對晉軍現在留下來的人馬,以為還象從前在河南的晉軍一樣,這種看法實在不可取,我請求皇帝允許把這些軍隊和他們的家眷遷到鎮、定、雲、朔幾州之間去安置,每年差他們輪流在黃河外沿邊界戍守,這才是上策。”戎主高興起來,說:“那就接受大王你的意見吧。”因而,陳橋的兵士得以免除了象長平之災一樣的慘禍。

九、言辭激奮的周敬心

周敬心是山東人,太學生。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朝政府詔告天下尋求懂曉天機運數的人,周敬心上疏極力勸阻,並且還評論到幾件時事。他的上疏大略如下:

臣又聽說陛下連年遠征,向北出擊沙漠,為的是以得不到傳國玉璽為恥。當年臣聽說國運長短取決於功德的厚薄程度,不在天機運數,三代之下,立國最長久的莫過於漢、唐、宋,最短命的莫過於秦、隋、五代。立國長久是因為有道,立國短是因為奉行無道。陛下承天應命,救亂誅暴,然勇武威猛有餘,寬大忠厚則不足。陛下如果效法兩漢的寬大,唐、宋的忠厚,講授三代所以因有道才長久的規律,那麼帝王的國運可以傳到萬世,何必借助於小道上的人呢?

楚平王時,雕琢了卞和獻上的玉石,到了秦代才開始叫做璽,曆代王朝相傳遞一直到後唐。但治理亂國複興基業,都不在一塊玉上。石敬瑭亂國,潞王帶上它自焚,那就是說秦璽已經毀了。石敬瑭進人洛陽,再采玉石做了一個,後晉滅亡後,這方璽落人遼邦,遼國滅亡後在桑幹河又遺失了它。元世祖時,劄刺爾者打漁時重新得到了它。現在元朝所奉的,就是這方石氏璽而已。古代三代時不知道有璽,以仁義為璽,所以說:“聖人的大寶叫位,憑什麼守位叫做仁。”陛下為什麼忽視天下這塊大璽,而索求漢、唐、宋的小璽呢?

現在差役過於繁重,賦稅過於厚重,教化普遍但百姓不喜歡,法度嚴苛百姓不聽從。過去汲黯對武帝說;“陛下對內欲求過大,但在外施行仁義,為什麼一定要效法唐堯、虞舜的清明統治呢?”現在的國家都希望富庶,軍隊希望強大,城池希望高灤,宮室則希望它壯麗,土地則希望它廣闊,人民則希望它為數眾多。於是就多設軍隊。廣泛地搜集財物,征戰不休,建築宮室沒有限度,像這樣統怎麼統治國家,臣又見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選拔天下官吏,十三年接連搜捕胡文庸案的餘黨,洪武十九年逮捕那些經年為害於百姓的官吏,二十三年又治那些妄加說教的人的罪。政府對官吏百姓大開殺戒,不管好壞。其中就真的沒有忠臣烈士善人君子嗎?從此可以看出陛下看輕德政而放任刑罰了。水旱連年,怎麼會沒有原因呢?

周敬心的上疏言辭激奮懇切。有關官員把它的奏疏上報了明朝廷。

一○、罪不容誅

“罪不容誅”表示處以死刑也抵不過所犯的罪惡,用來形容罪大惡極。

此典出自《孟子·離婁十》:“罪不容於死。”

有人去見孟子,希望他談談對冉求的看法。孟子說:“冉求做季康子的家臣,不但不施仁政,反而把田稅增加了一倍,孔子都不把他當成是自己的學生,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可談的呢?”來見孟子的人又問:“冉求為季康子搜刮錢財都被孔子所唾棄,那麼,那些幫助君主打仗的人又該如何看待呢?”孟子麵有怒色地說:“那些好戰的人們為了爭奪土地,爭奪城池,不知殺死了多少人啊!這種人啊,真是‘罪不容於死’(意思是:就是處他們的死刑,也抵不過他們犯下的罪)。”來見孟子的人說:“您說得非常正確,可是誰來處他們的死刑呢?”孟子聽後默然不語,無言以對。

一一、作法自斃

“作法自斃”是說立法的人因自己觸犯法律,而自受其害;比喻自作自受。

此典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歎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戰國時,秦孝公為了進一步改革政製,使秦國更加強盛,決定變法,並任用當時有名的政治家商鞅為宰相,製訂和執行新法。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為:一、編定戶籍,加強內部管理。二、一個戶主如有兩個兒子,到一定年齡必須分家,各自獨立生產維持生活,防止一家人互相依賴。三、全國百姓都要努力耕耘和紡織,如超過一般人的生產量,可免除徭役,以增強秦國的經濟力量。四、重新規定爵位,獎勵對外作戰有功的人。五、凡是沒有軍功的貴族,都廢除他們原來的爵位,取消貴族世襲的權利。六、普遍建立以縣為單位的行政製度。七、廢除井田製,準許土地自由買賣。八、統一度量衡製度。

商鞅變法內容,完全符合當時秦國生產發展和軍事擴張的要求,因此不到十幾年,秦國實力更強盛。但由於這一變法得罪了一些貴族,所以在秦孝公死後,一些反對變法的人便到秦惠王跟前誣告商鞅造反,又由於惠王以前曾與商鞅不和,便下令捉拿他。商鞅被逼逃亡至關下,想在客棧休息一下,客棧主人不知他是商鞅,對他說:“商鞅的法律,凡客棧的主人不去驗明客人身份而收容他的,處以死刑。”商鞅聽了歎道:“想不到為法的弊端,竟到了這個地步!”說完,他繼續逃亡到魏國去。

一二、同流合汙

“同流合汙”本指順時浮沉,隨波逐流。後來,人們用它指與壞人一起做壞事。

此典出自《孟子·盡心下》:“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春秋時期的孔子非常討厭好好先生,他把這種人稱之為鄉願。孔子說:“鄉願,德之賊也。”他的意思是說:“好好先生,是敗壞道德的人。”孔子的這個觀點影響深遠,也有些難以理解。到了戰國時期,孟子的學生萬章就對孔子的這個觀點感到困惑不解。有一次,萬章問孟子:“什麼樣的人是好好先生呢?”孟子就為他作了解釋,最後概括說:“像閹人那樣滿麵堆笑、四處討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萬章還不明白,又問道:“一個人,全鄉的人都稱讚他是老好人,他的所作所為也表明他是一個老好人,孔子卻說他敗壞了道德,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道:“這種人的特點是,想要指責他,又找不出什麼大毛病;想要責罵他吧,也沒有什麼值得責罵的。他們隻是順時浮沉,隨波逐流,做人好像忠誠老實,行為好像正直廉潔,人們都喜歡他,他也自以為是,可是實際上完全與堯舜之道相背離,因此孔子稱這種人是‘敗壞道德的人’。”

一三、為富不仁

“為富不仁”形容一心為了發財,不擇手段地剝削人民。

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滕文公知道想要維持他的政權,必須懂得一些治國的道理,於是他去請孟子給他講治國的方法。孟子告訴他,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必須設法緩和一下國內的階級矛盾。其辦法之一就是使賦稅正常,要有一定的賦稅製度,並勸滕文公不要窮征暴斂,以緩和人民的反抗。他還引魯國正卿陽虎的話說:“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意思是:要發財就不能講仁愛,講仁愛就發不了財。)

一四、陳琳諫何進

陳琳先前任何進的主簿。何進想殺掉宦官,太後不理會,何進就征召各地猛將,並要他們帶領兵馬開向京城、想以此來威逼恐嚇太後。陳琳規勸何進說:“《周易》上說‘追逐山鹿而沒有虞人的引導’。諺語也有‘遮著眼睛捕麻雀’的說法。這些微小之物尚且不能憑欺詐之法而達到目的,何況是國家大事,憑欺詐建立怎麼可以呢?如今將軍一身皇室的威望,總握兵權,龍騰虎步,隨意行事:憑著這個條件辦事,無異於向大爐鼓風焚燒毛發。您應當速發雷霆之威,行變通之法而當機立斷,雖違反常規而合乎道義,天意和民心都會順從;而您放棄手中的鋒利武器,另求於他人。大兵聚集後,強者稱雄,這就是所謂倒拿著幹戈,把手柄交給別人;您的事一定不會成功,隻能成為禍亂的緣由。”何進不采納他的勸告,終於招致災禍。

一五、諸葛將計就計破司馬

三國時,司馬懿率領大軍征伐蜀國。司馬懿派手下偏將軍鄭文去詐降諸葛亮,一說自己與前將軍秦朗同領一支軍隊,而司馬懿隻重用秦朗,看不起自己,心中有氣,所以投奔蜀國。諸葛亮沒說什麼,便將鄭文收留下來了;

第二天。秦朗率軍來到蜀軍大營前叫陣,指名要鄭文出來應戰。諸葛亮令鄭文出陣,二人戰不幾會鄭文就將秦朗斬於馬下。鄭文得勝回營,不料諸葛亮卻拍案大喝,命令刀斧子把鄭文推出帳外斬首,眾將都不知道是什麼緣故。隻聽諸葛亮說:“剛才這個人不是秦朗,你竟敢欺騙我!”鄭文隻好承認,他剛才所斬的隻是秦朗的弟弟秦明。諸葛亮又說。“司馬懿讓你來詐降對不對?你如果想活命,就趕緊給司馬茨寫一封信,與他約定時間來襲擊我們的大營。”鄭文不得已,隻好照諸葛亮的命令去做。果然,司馬懿如約領兵前來偷襲蜀軍大營,結果中了蜀軍埋伏,大敗而逃,將軍秦朗也喪身於亂軍中。

事後,請將問起諸葛亮,為什麼識破鄭文是詐降。諸葛亮說:“司馬鼓用人十分謹慎,如果用秦朗為前將軍。他的武藝一定十分高強,而鄭文與那人剛一交手,便將他斬於馬下,可見來者不是秦朗。這樣,鄭文降蜀也一定是假的了。”眾人又一次領略了諸葛亮的過人膽識。

一六、諸葛亮草船借箭

三國時,周瑜和諸葛亮都是很有智謀的人,相比較起來,諸葛亮更勝一籌,周瑜對他很是嫉妒,總想尋機加害於他。魯肅窺出了周瑜的心思,覺得於心不忍,便勸說周瑜從孫、劉聯盟著想,不能因殺了諸葛亮而失去劉備這個盟友。周瑜執意不聽,但保證用正當的方式除掉諸葛亮,讓他死而無怨。

一日,周瑜召集了文武官員,並請諸葛亮前來議事。諸葛亮來了以後,周瑜問他:“不久我們便要同曹軍交戰。水路作戰,用什麼武器殺敵最有效?”諸葛亮回答:“自然是弓箭了”。

周瑜又說:“真是英雄所見略同。隻是,我軍的弓箭所剩不多了,那麼就請先生您趕造出10萬枝箭來。以備作戰之用。”諸葛亮說:“什麼時候交箭呢?”周瑜本假思索地說:“10天吧”

諸葛亮一聽,便明白周瑜企圖加害自己的意圖了。他略微思考了一會兒,便對周瑜說:“三天足夠了!”周瑜聽罷,先是一愣,然後趕緊說:“軍中無戲言。”諸葛亮笑道“願立軍令狀。三天之內如果弄不來10萬枝箭,可任憑都督發落。三天後,請派人到江邊搬箭吧。”說完,便起身告辭。

諸葛亮走後,周瑜吩咐魯肅去監視他。諸葛亮對魯肅說:“請借我20隻船,每隻船上要30個人,還要紮1000個草人置於船的兩邊。三天後,保證交給周都督10萬枝箭。”魯肅很快便照諸葛亮的要求去做了。

當晚,諸葛亮便親自率領20隻船往長江北岸駛去。此夜,江麵上大霧彌漫,一能見度很低。五更時,他們已經來到了曹軍水寨之前。諸葛亮命令各船頭西尾東一字擺開,然後讓士兵們擂鼓呐喊。曹操聽見了吳軍的擂鼓聲和喊叫聲,心想:江麵上大霧彌漫,敵人來攻,怕有埋伏。於是他下令各營不得擅自出擊,隻讓弓箭手們發箭射擊。隻見曹軍矢如雨發。箭射到東吳船上,都插入草人身上,不一會兒,草人對著曹軍的一麵已經插滿了箭支。諸葛亮又讓各船掉轉方向。頭東尾西,“仍一字擺開,以另“邊的草人去接曹軍的箭。

到了拂曉之時,20隻船已經插滿了箭,每隻船上都有五、六千枝,總數已逾10萬。諸葛亮下令撤退,又讓船上士後高聲喊:“謝謝曹丞相送箭。”便一路順風使航,回南岸交差去了。

一七、涸澤之蛇

“涸澤之蛇”比喻老實人往往受欺負,而奸詐的人運用權術卻可以得到益處。

此典出自《韓非子·說林上》。

田成子因負傳而隨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獻酒肉。

鴟夷子皮侍奉田成子。田成子離開齊國,逃到燕國去,鷗夷子皮背著印信文書跟隨著他。到了望邑這個地方,子皮說:“您難道沒有聽說過涸澤之蛇嗎?水澤幹涸了,蛇便遷移到別處去,有一條小蛇告訴大蛇說:‘您走而我跟著,人們都認為是一般過路的蛇罷了,一定會殺死您,不如用嘴相銜背著我走,人們就會把我當成神君。’於是相銜背著小蛇越過大路,遇見的人都趕緊避開,說:‘那是神君。’現在您儀表堂堂而我相貌一般,使您做我的上客,人們可能看我是個千乘之君;使您做我的使者,人們會當我是個萬乘之卿。不如您裝作我的隨從吧。”

田成子就背上文書跟著他,到了客店裏,客店的主人對待他們很恭敬,趕緊獻上酒肉款待。

一八、洪喬之誤

“洪喬之誤”表示受人之托,不重信義。則不論托人傳遞書信、攜帶衣物、傳達口信、或郵寄物書信等,凡傳遞不到,半途遺失等,均以“洪喬之誤”稱之。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任誕》。

晉代有一個人名叫殷羨,別字洪喬,原任京官,有一次奉命到豫章做太守。當殷羨首程赴任時,京都中有很多親友都托殷羨帶書信到豫章,當時殷羨不好當麵拒絕,但心裏卻非常不情願去為人傳遞書信。他來到一個名叫石頭的地方時,竟把所有的書信都投到河裏,並喃喃自語道:“讓它們沉到水底去也好,或是浮在水麵也好,我都不管,我殷洪喬不是甘心做替人傳遞書信的信差的。”可想而知,那些書信,被投到水裏後,當然不能夠到達收信人手裏。

一九、侯門似海

“侯門似海”用以形容顯貴之家門禁森嚴,普通人無法進入。

此典出自唐代崔郊《贈去婢》詩:“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唐代時,有一位叫崔郊的秀才,他的姑母家裏有一位端莊美麗的使喚丫頭。崔郊很愛她,她也很敬慕崔郊。可是,崔郊的姑母不了解這件事情。由於家境貧困,姑母竟將這位婢女賣到了大官的府第中。

崔郊雖然非常想念她,但高官的府第門禁森嚴,普通人怎麼進得去呢?從此,崔郊一直沒見著這位心上人。有一年的清明節,崔郊偶然遇見了她,但她已是官家的人了,因而不敢和崔郊打招呼,崔郊也不敢向前問詢。兩人四目相對,竟如咫尺天涯。崔郊心裏非常痛苦,但又無法向人訴說,便寫了一首詩《送去婢》:“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二○、後顧之憂

“後顧之憂”原意是外出時家中還有令人牽掛、憂慮之事。現在多用它形容來自後方的憂患,有時也指事後的憂慮。

此典出自《魏書·李衝列傳》:“高祖得留台啟,知衝患狀,謂右衛寧弁曰:‘仆射執我樞衡,總理朝務,清儉居躬,知寵已久。朕以仁明忠雅,委以台司之寄,使我出境無後顧之憂,一朝忽有此患,朕甚懷愴慨。其相痛惜如此。’”

李衝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宰相,受到孝文帝元宏的器重。李衝才智機敏,為官清廉,對朝廷忠心耿耿,因而得到朝廷上下的稱讚。他參與朝廷重大政事的決策、法令的製定,深得皇帝信任。皇帝獎勵他的功績,多次封官加爵,太後經常賞賜他珍寶禦物。可他決不貪婪,把錢財分給親戚朋友,連家鄉父老也得到過他的分賞,所以受到人們的讚揚。

李衝有一個遠房外甥,是孤兒,無人照看,從小住在他家裏。有一次,有人給李衝家送來一匹良馬,目的是求李衝給他找一個官做。正好李衝不在家,外甥便自作主張將良馬收下,也沒有告訴李衝。幾天以後,李衝見到這匹良馬,以為是家裏新近買來的,便騎它上朝。馬的主人看到李衝騎了自己送去的馬,可謀官的事隻字不提,於是認為上了當,就到處講李衝的壞話。李衝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後,大發雷霆,便將自己的外甥判了死罪。

孝文帝打算把京都南遷,大臣們都反對,可是皇帝不聽勸諫。李衝便耐心地規勸皇帝,講明利害得失,說服了皇帝。孝文帝幾次領兵出征,朝內大事全交付李衝。李衝處理得非常周全、縝密。由於勞累過度,李衝才四十歲,鬢發便已經斑白,身體衰弱,但仍然不辭辛勞,為朝廷出謀劃策。孝文帝也將他看成不可缺少的助手。

當時有一個叫李彪的人,初到京都時投奔李衝。李衝非常欣賞他,常在皇帝麵前推薦他,兩人關係也很親密。李彪後來當上了朝廷的中尉兼尚書,成了皇帝的近臣,非常自傲,一改過去的麵孔,對李衝也疏遠而且無禮,大臣們對他很是討厭。在皇帝南征離開京都時候,幾位大臣找李衝聯合控告李彪。李衝親自執筆,寫到李彪忘恩負義的地方,李衝氣得怒不可遏,一拳擊斷書案。因此生出急病,無法醫治,僅十餘天便死去了。

孝文帝聽到噩耗,悲傷不已,急忙回駕。他經過李衝的墓時,痛哭失聲,對大臣們說:“李衝清儉居躬,身負重任,因為有他替我主持朝政,我出征才沒有擔憂的事情,如今他死了,我以後依靠誰啊!”

摩篇第二

古之善摩者,如操鉤①而臨深淵,餌而投之,必得魚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勝,而人不畏也。”

聖人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②。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③;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

“主兵日勝”者,常戰於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注釋】

①操鉤:拿著釣鉤。

②謀之於陰,故曰“神”;成之於陽,故曰“明”:暗中設某為神,公開成事為明。

③其所以利:為什麼那樣有利呢?有利的原因所在。

【譯文】

古代那些善於運用摩意之術的人,就像拿著釣竿麵對深淵,把帶有魚餌的釣鉤投進水中去,必定能釣上來魚一樣。所以說,掌握摩術,如果主持政事,就會成績一日比一日更大,但卻沒有人知道。主持戰事,就會每天都能打勝仗,一天比一天取得更大的勝利而不易被人發覺,因而沒有人畏懼。

聖人在暗中運籌帷幄,而稱為“神”。成事在公開處,而稱為“明”。所說的主持政事一天比一天取得成效,是由於積累德政,使人民安居樂業,卻不知是誰給予的利益和好處的緣故;積累善行,人民都順從遵循著做,卻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而天下人把這樣的聖智之人比做“神明”。

所說的主持軍事日勝的人,他們經常是不戰自勝,不勞民傷財,使百姓不知不覺地歸順,不知不覺地畏懼,還不知道為什麼,因此天下人就把這使用觸摩術的作法比作“神明”。

【感悟】

如同釣魚一樣,魚吃著餌還不知是在釣魚,運用摩意之術,貴做到人不知鬼不覺,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自己的主張。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暗中進行謀劃,而後以公開的方式擺到明處來運用,讓人自願地隨我之意上鉤。

【故事】

一、掌握局麵的張儀

齊國幫助楚國進攻秦國,攻下了曲沃。後來秦想要報仇進攻齊國。可是由於齊、楚是友好國家,秦惠王為此甚感憂慮,於是秦惠王就對張儀說:“寡人想要發兵攻齊,無奈齊、楚兩國關係正密切,請賢卿為寡人考慮一下怎麼辦才好?”張儀說:“請大王為臣準備車馬和金錢,讓臣去南方遊說楚王試試看!”

於是張儀去南方楚國見楚懷王說:“敝國國王最敬重的人莫過於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過於希望給大王你做臣子;敝國所最痛恨的君主莫過於齊國,而臣張儀最不願侍奉的君主莫過於齊王。現在齊國罪惡,對秦王來說是最嚴重的,因此秦國才準備發兵征討齊國,無奈貴國跟齊國締結有軍事攻守同盟,以致使秦王無法好好侍奉大王,同時也不能使臣張儀做大王的忠臣。然而如果大王能關起國門跟齊斷絕交邦,讓臣勸秦王獻上方圓600裏商、於土地。如此一來,齊就喪失了後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齊走向衰弱以後,就必然聽從大王號令。由此看來,大王如果能這樣做,楚國不但在北麵削弱了齊國的勢力,而又在西南對秦國施有恩惠,同時更獲得了商、於600裏的土地,這真是一舉三得的上策。”

楚懷王一聽,非常高興,就趕緊在朝宣布:“寡人已經從秦國得到商、於600裏肥沃的土地!”群臣聽了懷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懷王道賀,惟獨客卿陳軫最後晉見,而且根本不向懷王道賀。這時懷王就很詫異的問:“寡人不發一卒,而且沒有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於600裏土地,寡人認為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勝利,朝中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賀,偏隻有賢卿一人不道賀,這是為什麼?”陳軫回答說:“因為我認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600裏,反而會招來禍患,所以臣才不敢隨便向大王道賀。”懷王問:“什麼道理呢?”陳軫回答說:“秦王所以重視大王的原因,是因為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盟邦。如今秦國還沒把地割給大王,大王就跟齊國斷絕邦交,如此就會使楚國陷於孤立狀態,秦國又怎會重視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何況如果先讓秦國割讓土地,楚國再來跟齊斷絕邦交,秦國必不肯這樣做;要是楚國先跟齊國斷交,然後再向秦要求割讓土地,那麼必然遭到張儀欺騙而得不到土地。受了張儀的欺騙,以後大王必然懊悔萬分;結果是西麵惹出秦國的禍患,北麵切斷了齊國的後援,這樣秦、齊兩國的兵都將進攻楚國。”楚王不聽從,說:“我的事已經辦妥當了,你就閉口,不要再多說,你就等待寡人的吧!”於是懷王就派使者前往齊國宣布跟齊斷絕邦交,還沒等第一個絕交使者回來,楚王竟急著第二次派人去與齊國絕交。

張儀回到秦國之後,秦王就趕緊派使者前往齊國遊說,秦齊的盟約暗暗締結成功。果然不出陳軫所料,當楚國一名將軍去秦國接收土地時,張儀為了躲避楚國的索土使臣,竟然裝病不上朝,楚懷王說:“張儀以為寡人不願誠心跟齊國斷交嗎?”於是楚懷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齊國罵齊國,張儀在證實楚齊確實斷交以後,才勉強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土使臣,說:“敝國所以贈送貴國的土地,是這裏到那裏,方圓總共是6裏。”楚國使者很諒訝的說:“臣隻聽說是600裏,卻沒有聽說是6裏。”張儀趕緊鄭重其事的巧辯說:“我張儀在秦國隻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官,怎麼能說有600裏呢?”

楚國使節回國報告楚懷王以後,懷王大怒,就準備發兵去攻打秦國。這時陳軫走到楚王麵前表示:“現在我可以說話了嗎?懷王說:“可以。”於是陳軫就很激動地說:“楚國發兵去攻打秦國,絕對不是一個好辦法。大王實在不如趁此機會,不但不向秦國要求商、於600裏土地,反而再送給秦一個大都市,目的是跟秦連兵伐齊,如此或許可以把損失在秦國手裏的再從齊國得回來,這不就等於楚國沒有損失嗎?大王既然已經跟齊國絕交,現在又去責備秦國的失信,豈不是等於在加強秦、齊兩國的邦交嗎,這樣的話,楚國必受大害!”

可惜楚懷王仍然沒有采納陳軫的忠諫,而是照原定計劃發兵北去攻打秦國。秦、齊兩國組成聯合陣線,同時韓國也加入了他的軍事同盟,結果楚軍被三國聯軍在杜陵打得慘敗。可見,楚國的土地並非不大,而人民也並非比其他諸侯軟弱,但是之所以會弄得幾乎要亡國的慘境,就是由於懷王沒有采納陳軫的忠實良言,而過於聽信張儀詭詐遊說的緣故。

二、聽從意見的魏王

齊、燕、趙、魏、韓五國進攻秦國,沒有取得成功,退師回國。後來,齊國想攻打宋國,秦國出麵製止。齊王就派宋郭去泰國,要求聯合起來攻打宋國。秦王答應了。魏王害怕齊、秦兩國聯合,想和秦國講和。

蘇泰對魏王說:“秦王跟宋郭講:‘瓜分宋國的城池,製服來國的是齊國,乘宋國疲憊之際出來與齊王爭奪勝利品的,是楚、魏兩國。請讓我為了齊王,不去禁止楚國攻伐魏國,齊王就可單獨攻下來國。齊王攻伐宋國時,要剛柔兼用。象來國這樣的國家,欺詐它不算背理,滅掉它不算是樹了怨仇。齊王與它講和,是為了奪取土地。既已獲得土地,再加強猛攻,以期達到消滅宋國的目的。’我聽了這話,暗自為大王擔憂。秦國必定用這個辦法對付大王。他們又必定向大王索取土地,既已得到土地,再加緊猛攻大王。他們還會要大王輕慢齊國,等齊,魏兩國關係惡化,又會籠絡齊國。進一步向大王索取土地。秦國曾經用這個辦法對付楚國,又曾用這個辦法對付韓國,希望大王深思熟慮。秦國與魏國友好,是居心叵測。所以,替大王考慮,上策是討伐泰國,中策是對抗秦國,下策是堅守合縱盟約,假意與秦講和。盟國不可瓦解。若秦、齊兩國聯合了,魏國就沒有作為了。大王就聽我的意見,一定不要與秦國講和。

“秦國的勢力大,秦相魏冉精明、有智慧,所以,雖然有能為您打擊泰國的,卻不敢公開表露。諸侯中可以讓其討伐秦國的,也隻是秘密發動,而不敢公開圖謀。他們見諸侯攻打秦國,便先出賣盟國來自我解脫。諸侯中可以讓其抵抗秦國的,他們卻隻是迫於盟國的壓力,不得已而已。諸侯中抵抗不了秦國的,就先背叛盟國而去,同泰國締結親密關係,來保重自己。這樣的人出賣國王的國土來作為講和的資本,怎麼能使國家免除禍患呢?要使國家免除禍患,就必須深究上、中、下三策,實行上策。上策不行了,就實行中策;中策不行,就實行下策;下策不行,就明確表示不與秦國結盟,隻要活著,就與秦國鬥爭到底,不擇利害,務使秦國滅亡,才得安寧。現在您舍棄了這些策略,與秦國聯合,認為這是使國家免除禍患的策略。既然如此,我怎能抗拒這股潮流呢?即使這樣,我還是希望大王考慮我的策略。

“燕國是齊國的仇敵,秦國是齊國的兄弟友邦。把敵國聯合起來,讓他們去攻伐兄弟友邦,我實在感到困難。從前,黃帝與蚩尤在涿鹿之野大戰,蚩尤的盟國酉戎不出兵助黃帝;禹王攻打三苗,三苗的盟邦東夷人也不出兵。讓燕、齊兩國共同去討伐秦國,這是黃帝也感困難的事。我卻要讓燕、趙兩國起兵。

“我又廣交趙、魏、韓三國官員,象奉陽君、孟嚐君、韓眠、周冣、韓徐,我對他們謙恭卑下,怕他們對攻打秦國的事三心二意。我不避自己被秦國痛恨之嫌,當初聯絡諸侯,讓他們焚毀秦符以示與秦斷交的是我;後來又讓諸侯撕毀與泰國的盟約,”以示背棄秦國的是我,讓五國立盟約,斷絕與秦國往來的也是我。奉陽君、韓徐已同意與泰國和好,主張連橫的蘇脩,朱嬰等人已秘密到了邯鄲,我又去說服齊王,破壞他們的連橫計劃;諸侯都與泰國媾和了,齊國派蘇脩遊說諸侯,讓他們以齊國為最好的友邦,並出兵攻打魏國。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又拚死力爭不要和秦攻魏。結果蘇脩不得不回齊重新通知壞要和秦攻魏。我不是不知道泰國勢力強大,然而我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您啊。”

三、寬恕罪行的君王

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豫讓給範、中行氏做大臣,但並未受到重用,於是他就投效知伯,得到寵信。後來韓、趙、魏三國瓜分了知伯的土地。其中趙襄子最痛恨知伯,把知伯的頭蓋骨拿來作飲器。這時豫讓逃到山裏說:“唉!誌士為了解自己的人而犧牲,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複仇。”於是豫讓就隱姓埋名化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潛伏到王宮裏用洗刷廁所作掩護,以便趁機殺死知伯的仇人趙襄子。不久趙襄子入廁,忽然覺得心跳,就下令把涮廁所的人提來審問,才知道是豫讓化裝行刺。這時豫讓竟拿出匕首說:“我要為知伯報仇!”衛士拿下他,要殺他,可是趙襄子卻製止說:“這是一位義士,我隻要小心躲開他就行了。因為知伯死後沒留下子孫,他的臣子中有肯來為他報仇的,一定是天下有氣節的賢人。”

於是趙襄子就把豫讓釋放了。可是豫讓繼續圖謀為知伯報仇。他全身塗漆,化妝成像一個生癩的人。同時又剃光了胡須和眉毛,把自己徹底毀容,然後假扮乞丐乞討,連他的妻子都不認識他,看到他以後隻是說:“這個人長像並不像我的丈夫,可是聲音卻極像,這是怎麼回事?”於是豫讓就吞下炭,為的是改變自己的聲音,他的朋友看到他時對他說:“你這種辦法很難成功,如果說你是一個誌士還可以,如果說你是一個明智之士就錯了。因為憑你這種才幹,如果竭盡忠誠去侍奉趙襄子,那他必然重視你和信賴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賴以後,你再實現你的複仇計劃,那你一定能成功的。”豫讓聽了這話笑了笑說:“你的意思是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為舊君主而去殺新君主,這是極端敗壞君臣大義的做法。今天我所以要這樣做,就是為了闡明君臣大義,並不在於是否順利報仇。況且已經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卻又在暗中陰謀計劃刺殺人家,這就等於是對君主有二心。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為卻要這樣做,也就是為了羞愧天下後世懷有二心的人臣。”

不久,趙襄子要外出巡視,豫讓埋伏在趙襄子所必經的橋下。趙襄子騎馬走在橋邊時,馬忽然驚跳起來,趙襄子說:“這一定又是豫讓。”經派人搜捕之後,果然是豫讓。因此趙襄子就責備豫讓說:“你不是曾經侍奉過範、中行氏嗎?知伯滅了範、中行氏,你不但不替範、中行氏報仇,反而屈節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國亡已經很久,你為什麼如此替他報仇呢?”豫主回答說:“當我侍奉範、中行氏時,他們隻把我當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態度報答他們;而知伯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國士的態度報答知伯。”於是趙襄子用憐惜的口吻感歎說:“唉!豫讓啊,由於你為知伯報仇,已經使你成為忠臣義士了。而寡人對待你,也算是仁至義盡。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釋放你了!”於是趙襄子就下令衛士把豫讓包圍起來。

這時豫讓又對趙襄子說:“據臣所知,一個賢臣不阻擋人家的忠義之行,一個忠臣為了完成誌節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經寬恕過我一次,天下沒有不為這件事讚揚君王的。今天我到這裏行刺,按理您應在這裏將我處死。不過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準許我在這裏刺它幾下,我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願望?”趙襄子為了成全豫讓的誌節,就當場脫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給豫讓。豫讓接過王袍以後拔出佩劍,奮而起身,然後用劍刺王袍仰天長歎:“啊!天哪!我豫讓總算為知伯報了仇!”豫讓說完話就自殺而死。趙國的忠義之士聽說以後,都落淚惋惜不已。

四、君主的誠信

周成王,西周國王,姓姬,名誦。其父周武王死時,他尚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攝政。

周成王小的時候,有一天,他和與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小弟弟叔虞在宮中的一棵梧桐樹下一塊兒玩耍。

忽然,一陣秋風吹來,梧桐樹上的葉子紛紛飄落。風過後,地上留下了許多梧桐葉。

成王一時興起,便從地上撿起一片梧桐葉,用小刀切成一個“圭”,並隨手將它送給了叔虞,以玩笑的語氣對他說:“我要封給你一塊土地,喏,你先把這個拿去吧!”

叔虞聽到成王這麼說,隨即歡歡喜喜地拿著這片用梧桐葉做成的“圭”,跑去將此事告知他們的叔父周公。

當時周公仍代替尚是稚齡的成王執掌國政,聽了叔虞告訴自己的話,便立刻換上禮服,趕到宮中去向成王道賀!

成王不解地問:“叔叔,你為什麼要特地穿上禮服,趕來向我道賀呢?”麵對周公的道賀,早已將此事忘得一幹二淨的成王,不禁一頭霧水,不知所以……

周公依然麵帶微笑地對成王解釋道:“我剛剛聽說,你已經冊封了你的小弟弟叔虞!發生了這樣的大事,我怎能不趕來道賀呢?”

“哦,那件事啊!”這才想起此事的成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說:“剛才,我隻不過是和叔虞鬧著玩而已,不是真要冊封他呀!”

不料,成王話剛說完,周公立即收起笑容,沉下臉色對成王說:“無論是誰,說話都要以‘信’為重;你身為天子,說話更是不能隨隨便便,當做是在開玩笑一樣。如此,你才能得到人民對你的信賴呀!倘使你總是罔顧信義,任意將自己說出口的話視為玩笑,這樣,你還有資格做一國的天子嗎?”

周公之言,令成王深感慚愧……於是,成王便迅速決定:將叔虞冊封於唐地!

五、劉邦運籌帷幄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領的起義軍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從此與楚霸王項羽展開了爭奪天下的戰爭。

在楚漢相爭的最初歲月中,劉邦好幾次被項羽打得損兵折將,潰不成軍。公元前205年,楚漢兩軍在彭城(今徐州)交戰,漢軍全線崩潰,傷亡將士二十多萬人,連劉邦的父母和妻子都被楚軍俘獲了。劉邦自己一直跑到河南滎陽才站住腳跟。

“彭城之戰”的慘重失敗,使劉邦幾乎失去了勝利的信心。他在途中對謀臣張良說:“函穀關以東的地方,我準備不要了。你看送給什麼人,可以使他們為我建功立業?”

張良說:“大將韓信善於用兵,屢戰屢勝;楚九江王英布和項羽有矛盾;魏相國彭越是一個能征善戰的猛將。您就送給這三個人吧 如果他們能夠為您出力,項羽就沒有了安寧的日子,最後一定會失敗。”

劉邦根據張良的謀劃,聯絡彭越,策動英布背叛項羽,同時命韓信與他們相呼應,加緊對項羽後方進行騷擾和進攻。到公元前203年,項羽被迫同劉邦停戰講和,雙方確定以鴻溝為界。鴻溝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是溝通黃河與潁水的古運河。

平分天下的和約締結以後,項羽就踏上了東歸之路,劉邦也準備率軍返回關中。此時又是張良深謀遠慮。他和陳平一起勸說劉邦,不要放虎歸山,要窮追猛打,將項羽一舉消滅。劉邦覺得張良的意見很有道理,就調回大軍開始追擊項羽,一直追到陽夏。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陷入漢軍重圍。項羽突圍無望,兵敗自殺。劉邦經過五年的艱苦奮戰,終於統一了天下。

在慶功大會上,劉邦論功行賞。他當著文武百官的麵說:“子房(張良)雖然沒有上陣打仗,但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建立了特殊的功勳。”劉邦當即宣布封賞張良齊地三萬戶,被張良謝絕,最後張良被封為留侯。

六、崔浩諫言明元帝

北魏明元帝(拓拔嗣)泰常二年(公元417),東晉齊郡太守王懿投降,他獻計說劉裕目前正屯兵洛陽,應派大軍切斷劉裕退路,劉裕成甕中之鱉,可不戰而克之。

明元帝聽了很興奮,當時恰好博士祭酒崔浩正在給明元帝講授《尚書》,明元帝便征詢他的意見:“劉裕現在已進軍至潼關,您看這事能成功嗎?”崔浩回答說:“姚興好大喜功,徒居虛名,並無實力,他兒子姚汛又體弱多病、現在後秦已是眾叛親離。在這種情況下,劉裕乘人之危,而又兼兵強馬壯,攻滅後秦乃是指日可待的事。”明元帝問:“您覺得劉裕和慕容垂相比,哪個人的軍事才能更高明?”崔浩說:“慕容垂出生名門,一生下來便無比尊貴,投奔他的人所在多是,如同飛蛾赴火,他隻要稍稍善待這些人,便可輕而易類成就功名。相反,劉裕出身寒門,沒有門閥根基,但他振臂一呼,將士效命,誅殺權重一時的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滅盧循。可見劉裕的軍事才能更勝慕容垂一籌。但如果他摧毀姚秦政權,占有關中,關中漢人與北方人雜居,矛盾重重,即使是劉格也不能安定穩穩地統治下去。最後關中仍將為我們所占有。”明元帝又問:“劉裕現已攻人關內,進有姚秦大軍,退則無功而返,如果我們派遣精銳騎兵襲擊彭城、壽春,切斷他的後路,劉裕還能站穩腳跟嗎?”崔浩說:“目前對我們威脅最大的柔然、屈丐還未平定,陛下您千萬不能親率大軍去攻打劉裕。而我軍部署在南麵的將領長孫嵩有治理國家的才能,而沒有攻城掠地的軍事本領,根本不是劉裕的對手。所以我建議我們再等待、觀察一陣。”明元帝一笑:“先生考慮得真是周到啊。”崔浩說:“我常常私下和人評論近代人物的得失,現在不能再隱瞞您了。我認為,王猛輔佐前秦行堅治理國家,他是苻堅的管仲。慕容烙輔佐前燕少主慕容,他就是霍光再世。劉裕平定東晉內外的叛亂,他相當了為曹操建立了偉業的司馬懿。”明元帝問:“那麼你覺得先帝(道武帝拓拔珪)怎麼樣呢?”崔浩說:“先帝大量起用漠北淳樸豪放的英雄,進人中原漢族聚居地區,改變了那裏的生活方式,統一了北方,他的豐功偉跡可與伏羲、神農、堯舜、禹湯相媲美,我怎能妄加評論呢?”二人談興甚濃,直至夜半時分。

明元帝賜給崔浩美酒十斛,水精戎鹽一兩,說:“我覺得您的這些話就象這些美酒、精鹽一樣值得品味,賜給你這些東西,表示我們應共同思考這些問題。”

七、範純仁不見之怨

範純仁(公元1027~1101年),字堯夫,是範仲淹的第二個兒子。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考取進士,曾任京西、陝西轉運副使。

有一次,範純仁應召回京,神宗向他詢問陝西路一帶城邑、兵器、糧食貯存的情況。範純仁回答道:“城邑粗略建成,兵器也剛修好,糧食基本上貯存完。”神宗感到很驚奇,不滿地說:“我非常倚重和信任你的才幹,然而,你為什麼談起這些重要事情時,都說‘粗略’、‘粗略’的呢?”範純仁回答道:“所謂粗略,就是不夠精細的意思,能夠做到粗略完成,也就行了。希望陛下千萬不要想在邊境一帶打仗立功,如果邊境的文臣武將心存怨氣,采取觀望的態度,日後將會成為意料不到的禍患。”範純仁被拜為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諫院。他又上書奏道:“王安石改變祖宗立下的法度,用苛稅搜刮民財,弄得民怨沸騰,人心惶惶。《書》說:‘怨恨不一定都表現出來,要消除那種埋藏在人們心底、表麵看不見的怨恨。’希望陛下消除人們沒有表現出來的怨恨。”神宗還不理解他的話,問道:“什麼是沒有表現出來的怨恨呢?”範純仁進一步解釋向他說:“唐代人杜牧說過:‘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說的不見之怨,就是這個意思。”神宗對他表示讚許,采納了他的意見。

八、扶持二世皇帝

始皇於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出遊到會稽山,沿海而上,北到琅邪山。丞相李斯、兼代符璽今的中車府令趙高都為隨從。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大兒子扶蘇因為幾次直言勸諫皇上,被派遣到上郡監督軍隊,蒙恬擔任將軍。小兒子胡亥受到始皇的寵愛,要求跟隨出遊,皇上答應了他。其餘的兒子都沒有跟隨出去。

這年七月,始皇達到沙丘,病得很厲害,命令趙高寫詔書給公子扶蘇說:“把軍隊交給蒙恬,與靈樞到鹹陽傘合舉行喪禮,然後安葬。”詔書已封好,還沒有交給使者,始皇就辭世了。詔書和禦印都在趙高那兒。隻有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和五六個親信宦官知道始皇逝世了,其餘百官都不知道。李斯認為皇上在外麵駕崩,又沒有正式確定太子,所以保守秘密。而把始皇的屍體安放在一輛既能保暖又通風涼爽的臥車裏,百官報告政務和進獻食物都照往常一樣,宦官就假托皇上的命令從臥車裏批準百官報告的政務。

趙高便扣留了始皇給扶蘇的詔書,而對公子胡亥說:“皇上駕崩,沒有命令封諸公子為王而隻賜給長子一封詔書。長子一到,就會登位作皇帝,可您卻連一寸封地也沒有,怎麼辦呢?”胡亥說:“是啊。我聽說過,賢明的君主是了解臣子的,賢明的父親是了解兒子的。父親臨終,不賜封兒子們,有什麼話可說呢!”趙高說:“不能這麼說。當今天下的大權,誰存誰亡,都在您、我和丞相手中,希望您慎重考慮。況且讓別人臣服和向別人臣服,控製別人和受別人控製,難道可以相提並論嗎?!”胡亥說:“廢掉兄長而立弟弟,這是不義;不遵從父親的遺命而怕死,這是不孝;才能淺薄,依靠別人的扶持而登位,是無能。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心不服,自己會招來殃禍,國家也會滅亡。”趙高說:“我聽說商湯周武殺死他們的君主,天下人都說是大義之舉,不能算是不忠。衛君殺死他的父親,衛國人稱頌他的功德,孔子也記下了這件事,不能算是不孝。辦大事不能顧小節,行大德用不著謙讓,鄉裏的風俗各有習慣,百官效力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顧小節而失大體,日後一定有禍患;狐疑猶豫,將來一定後悔。當機立斷大膽去幹,連鬼神也會回避,將來一定成功,希望您好自為之!”胡亥深深地歎著氣說:“現在大行皇帝還沒有發喪,喪禮還沒有結束,怎麼好拿這件事去要求丞相呢!”趙高說:“時間哪時間,緊迫得不容多慮!要象裝上幹糧騎上快馬趕路一樣,唯恐耽誤了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