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揣篇
揣①篇第一
古之善用天下者②,必量天下之權③,而揣諸侯之情。量權不審,不知強弱輕重④之稱;揣情不審,不知隱匿變化之動靜。
何謂量權?曰:“度於大小,謀於眾寡⑤。稱貨財有無,料人民多⑥少、饒乏,有餘不足幾何?辨地形之險易孰利、孰害?謀慮孰長、孰短?群臣之親疏,孰賢、孰不肖?與賓客之睿孰少,孰多?觀天時之禍福孰吉、孰凶?諸侯之親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變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側孰便、孰知?能知此者,是謂量權⑦。”
【注釋】
①揣:推測對方的心理。
②善用天下者:善於左右天下大勢的。
③權:勢,指所處的環境與地位。
④強弱輕重:強弱,指對方的虛實狀況。輕重,指對方在周圍環境中所處地位的輕重。
⑤眾寡:指人心向背,政治條件優劣。
⑥料人民多:道藏本脫“料人民多”四字,據別本補。
⑦量權:道藏本作“權量”,據嘉慶本校改。
【譯文】
古代善於利用天下情勢,處理天下紛爭,操縱天下局勢的人,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權勢,揣測諸侯的真實意圖。如果不能詳細慎重地衡量天下權勢的變化,就不能夠知道諸侯各國的強弱虛實的力量對比;如果對各諸侯的真實想法揣測得不夠周密細致,就不能了解隱蔽變化的狀況和不斷變幻的情況。
什麼叫量權?量權就是:“要估量國家的大小,考慮其國兵力的多寡,估量一下這個國家財貨的有無、人民數量有多少、是貧窮還是富有?哪些方麵有餘?哪些方麵不足?分辨地形的險峻與平坦,哪裏有利哪裏有害?謀略方麵,哪個謀略深遠、哪個謀略短淺?君臣之間關係如何?哪一國君主親近賢良接近小人?賓客的智慧,哪一國缺少智謀,哪一國足智多謀?還要觀察天時,觀察國家命運的發展趨勢,看誰有禍、誰有福,誰凶誰吉?要考察諸侯之間的結盟關係,看哪個可用、哪個不可用?要觀察民心向背和變化狀況,看哪一方民心安定,哪一方民心思變?看百姓喜愛誰憎惡誰?能反複揣度而懂得這些事情,就叫做“量權”。
【感悟】
揣情旨在掌握對方的內情及個性特點,在充分分析和衡量天下大勢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相對準確的判斷,才能正確地製定謀略,使對方接受自己的主張。
【故事】
一、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銳,連極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戰國時,有一次齊宣王請求孟子講述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隻學仁、義、道、德,從來沒聽說過以武力稱霸的事,所以我不會講。不過,如果大王願意聽有關‘王道’的事,我會盡力講好的。”齊宣王說:“您講一統天下的事吧!”孟子回答道:“大王隻要有同情心,就可以統一天下。”齊宣王笑了,說:“哪有這麼簡單的事,何況,同情心與統一天下又沒有關係。”孟子接著說:“我聽人說,有一天,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牽著牛從堂下經過,大王看見了,就問去哪裏。那人說,準備殺牛用它的血祭鍾。你就叫那人把牛給放了,並說:‘牛又沒有罪,為什麼要殺它呢?我不願看到它被殺時那可憐的樣子。’那人說:‘那祭鍾怎麼辦呢?’大王就叫他用一隻羊代替。由此可見,大王是有同情心的,正因為有同情心,才會愛護老百姓,愛護老百姓國家就會強大。”
齊宣王聽了,摸著頭說:“現在想來,真有些不能理解,齊國雖小,也不至於連一頭牛都沒有,難怪老百姓說我吝嗇。”
孟子說:“這沒有什麼奇怪的,隻是老百姓不理解大王的情意。表麵看,牛和羊都是死,大與小又有什麼區別,但實質上卻不同了。”齊宣王說:“我這種心情與王道有什麼關係呢?”孟子回答道:“如果有人向大王報告:我的力量能舉三千斤,卻拿不動一根羽毛;我的眼睛能看清鳥獸的細毛,卻看不清眼前的一車子柴火。大王相信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肯定不信。大王隻要有同情心,就應該把同情心擴大到全國,這是大王能做到的。”
齊宣王最後說:“您說了這麼多,但我還是不喜歡王道。”
二、死有餘辜
“死有餘辜”的意思是說,罪大惡極,雖然處死也不足以抵償他的全部罪惡。人們用它形容某人罪惡深重,民憤極大。
此典出自《漢書·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
漢代,有一個人叫路溫舒(字長君),少年時代,父親叫他放羊。他邊放羊邊學習,懂得許多知識。到後來,他當了獄吏,懂得法律,縣裏出現了法律方麵的疑難問時,人們都去請教他。有一次,郡裏的太守見了他,對他十分器重。他當了郡吏,繼而又到朝廷任職。漢昭帝死後,漢宣帝即位。宣帝登上皇帝寶座不久,路溫舒就向宣帝上書,主張提倡教化,減少刑罰。他認為,宣帝初登帝位,這正是天賜良機,應當抓住這個機會,借鑒秦朝滅亡的教訓,減輕刑罰,免除民間疾苦,以使漢朝的天下繁榮昌盛。他分析說,秦朝太濫用刑罰了,最終,造成好人受氣,言路堵塞,壞人猖獗,歪風盛行,導致了秦王朝的滅亡。而今天下承蒙皇上恩澤,沒有戰爭之亂、饑寒之患,父子夫妻努力耕作。可是,並不能說已達到天下太平了。為什麼這麼講?就是因為太濫用刑罰了。那些殘酷的獄吏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胡判亂斷,置人於死地而後快。殺人的鮮血流遍了大街小巷,等著被殺頭的人比肩而立,每年有數萬起殺人的事件發生,使皇上的恩德之光大受損傷。之所以未達到天下太平,真正原因就在這裏。
路溫舒又寫道:“人之常情是,平安就喜歡活著,痛苦就想死去。在嚴刑的痛楚之下,從‘犯人’口裏什麼得不到呢?那些‘犯人’經不起痛楚的折磨,就說一堆謊言給獄吏聽,獄吏本來就想得到這種效果,就趁機加以點撥、誘供,獄吏在上報案情的時候,害怕上級批不準,就把案情編造得天衣無縫,想方設法把它納於法律規定的條文之內。他們上奏說該判什麼罪,全都說得頭頭是道,證據確鑿,即使是舜時掌管刑法的大臣咎繇(即皋陶)聽了,也認為該犯真是罪大惡極,即使一死也不足以抵罪。”
三、隋珠彈雀
“隋珠彈雀”比喻用夜明珠去彈鳥雀,得不償失。
此典出自“《莊子·讓王》:“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春秋的時候,有一天,隋侯和他的侍從們出遊,途中見到一條大蛇,被人攔腰斬斷,在路上打滾,並且顯出非常疼痛的神情,隋侯於心不忍,生了惻隱之心,叫侍從去取專醫跌打的續骨藥膏,把它醫治好。蛇痊愈後,慢慢地向山中移去。後來,這蛇銜了一粒很大的珠子,獻給隋侯,以報答他的救命之恩。那粒珠子光滑圓潤,光芒四射,因此後來人們都把它稱作隋珠。
四、貪天之功
“貪天之功”意思是說把天的功勞歸於自己,比喻把別人的功勞攫為己有。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
晉公子重耳是個賢能的人,他很有誌氣,很有抱負。經過十九年的流亡,曆盡艱辛,最後在公元前636年得到秦穆公的支持和幫助,回到晉國即位,稱晉文公。得到君位的晉文公,為了報答有功之臣,對於那些跟隨他流亡的人論功行賞,給了他們許多優厚的待遇。卻把功臣介子推忘記了,他既沒有得到賞賜,也沒有得到提拔。在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一直跟著他,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在挨餓的時候,介子推甚至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煮湯吃。他為重耳回國掌權出了很大的力。
介子推是個很有氣節的人。雖然沒有得到重耳的封賞,可是他卻很不在乎,並且毫無怨言。他不但沒有伸手去要祿位,甚至認為自己根本就不該受賞。介子推在重耳回國之後便假稱有病,回家隱居,侍奉老母,甘守清貧。他寧願編草鞋為生,也不去貪圖謀官位。他對重耳周圍一些人居功自傲很不滿意。他的老母和親朋鄰裏都勸他去找重耳得到封賞,他都斷然拒絕。他說:“重耳繼承王位,這完全是上天的旨意,可是那些跟隨重耳流亡的人卻以為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騙人嗎?偷人家東西尚且被稱為盜賊,更何況貪取上天的功勞,把上天的功勞歸為自己的功勞的人,這不更加可恥嗎?”介子推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廉潔,如此決斷,便同意和兒子一起到深山中隱居。於是,介子推帶著母親直奔綿上深山(今山西沁源縣西北),從此便隱居不出。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歸隱綿上,追悔莫及,他親往深山尋找,始終不見蹤影,隻好把綿上作為介子推的封地。到後來傳說,晉文公為了逼迫介子推母子出山,曾經放火燒山。介子推由於不願出來做官,便和母親一起被山火燒死。傳說介子推被火燒死那天,正是陰曆三月初三。為了紀念這位寧願死也不做官的隱士,當地百姓每年到這一天都不燒火做飯,全天都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曆。
五、浮家泛宅
“浮家泛宅”指以船為家,漂泊於江湖的人。
此典出自《新唐書·張誌和傳》:“顏真卿為湖州刺史,誌和來謁,真卿以舟敝漏,請更之,誌和曰:‘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臢間。’”
唐代,有一個人叫張誌和,字子同,他年少有才華,十六歲時就被選拔為明經。他給唐肅宗寫了一篇策文,唐肅宗非常賞識他,任命他為待詔翰林,負責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等事。後來,他因事犯罪,被貶到南浦任尉。正好碰到皇上大赦,他回到家鄉,從此遊居於江湖之上,垂釣水濱,做隱逸之士。
當時,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任湖州刺史,張誌和前去拜訪他。顏真卿看到張誌和乘坐的船又破又漏,便要為他找一個住處。張誌和說:“我願以船為家,東飄西蕩,往來於江湖之中。”
六、浮陽之魚
“浮陽之魚”的意思是要人既自知(自知之明)又知天(認識自然規律),這樣就不至於怨天尤人了。
此典出自《荀子·榮辱》:“鰷、鮊者,浮陽之魚也。胠於沙而思水,則無逮矣;掛於患而欲謹,則無益矣。”
這段話意思是說:
鰷和鮊魚,都是喜歡就著陽光浮遊在水麵上的魚。被擱淺在沙灘上時,再去思念江海的大水,已經來不及了。如果它們記著這場災難,並且考慮得謹慎些,就不會怨天尤人了。
七、鄭國賢相子產
鄭國的家,最是難當。晉楚爭霸,隻在別國土地上打仗,敗得再慘,過幾年元氣便恢複了。他們兩家又都不大願意打硬仗,你來我去,真吃虧的還是鄭國。鄭國沒有辦法,隻得執行“犧牲玉帛,待於二境”的政策。楚軍北上,便在南境求和會盟;晉軍南下,便在北境求和會盟。這是對外問題。
鄭國的內部也不安寧,貴族們常要鬧事。公元前五六三年,五家貴族作亂,殺死了三個執政——子馴、子國、子耳。他們劫持國君,占領了北宮。子馴的兒子子西得訊,連忙趕去收斂屍體,追擊亂黨。他見亂黨已經占領北宮,才回去發動家兵。這時家裏已經大亂,男女奴隸大部分都已逃走,財物損失很大,家兵也組織不起來了。子國的兒子子產得訊後,非常鎮靜,先加強府第裏的警衛,門戶庫房,都派專人守衛,然後命家兵列成隊伍,十七乘兵車,整隊而出,收了父親的屍體,再進兵攻擊北宮。其餘沒有參加叛亂的貴族率領“國人”前來助戰,平定了叛亂。
老一輩貴族中沒有被殺害的子孔執了國政。子孔起草一份文件,規定各級貴族各司本職,不得幹預朝政。眾人不服,形勢相當緊張。子孔準備使用高壓手段。子產勸他接受大家意見,燒掉這份文件。子孔很不愉快,說:“我製定這份文件,為的是求國家的安定,因眾人的反對而把它燒掉,是讓眾人作主,國事豈不難辦?”
子產說:“眾怒難犯,隻憑一個人的願望,辦不成事情,不如燒掉文件,使眾人都能心安,否則又會發生禍事。”子孔接受他的意見,把寫上這文件的一大堆簡,在城門外公開燒掉,鄭國的人心得以安定下來。
以上是子產這個青年政治家初露頭角的兩件大事。子孔畢竟沒有善終,他過於專橫,又打算執行親楚的政策,受到一部分貴族的反對。公元前五五四年,都城裏發生一次武裝衝突,子孔被殺。事後,子產被提拔做亞卿,在執政的班子裏排在第三位。
公元前六世紀的中葉,晉在爭霸中又占了優勢。晉國君臣對小國常常盛氣淩人,要求他們朝見、納貢。當年的齊桓公是諸侯的領袖和保護人;此刻的晉國君臣是十足的霸權主義,與齊桓公沒有任何共同的地方。子產經常要同他們辦交涉,他態度嚴正,說話理直氣壯,好幾次把晉人駁得啞口無言,很有外交家的風度。
公元前五五一年,晉使者到鄭,召鄭簡公去朝見晉君。子產曆數簡公即位十五年五次朝晉的事實,又指出在不朝見的時候,沒有一年不派人訪間晉國,晉國發起的諸侯的活動,也投有缺過一次席,由於大國的政令常有改變,小國已經吃盡了苦頭。
子產說到這裏,已經從申辯轉到了控訴,接著便變成了質問。他說:“大國若能安定小國,不勞召喚,自然會經常前來朝見。如果不諒解小國的為難之處,把不來朝見當作口實,加以責備,弄到無法忍受的地步,使同姓的親戚變成仇敵,那倒是十分值得憂慮的事情。希望你們慎重考慮。”
這是一次。公元前五四九年,鄭簡公朝晉。其時晉國範宣子執政,要求諸侯繳納的貢品很重。子產寫了封信,托簡公的隨員轉交宣子,向他說明利害,勸他不要因此引起諸侯離心的惡果,又說如果財物都歸於執政,還會造成晉國內部的分裂。宣子讀了這封信,有所觸動,曾經少收一些貢品。這又是一次。
公元前五四三年,子產做了鄭國的正卿。第二年,從鄭簡公到晉國。晉國的賓館門戶低矮,車輛無法進去。子產毫不躊躇,命從人拆毀圍牆,打開一個大大的缺口,把馬車開了進去。晉國執政派人質間,口氣倒並不嚴厲,隻說:“敝國是諸侯盟主,修建賓館,用來接待各國賓客,如果大家都動手拆毀圍牆,叫我們怎麼辦呢?”
子產下令拆牆的時候,早已胸有成竹,等你來問,便滔滔不絕地發了一通議論。他的說話大概包含幾點內容:
第一,鄭國弱小,大國責令貢獻,不敢拒絕。到了此地,晉君和執政不馬上接見,我們不能不設法保存帶來的貢品。
第二,從前文公做盟主,宮室簡陋,接待諸侯的賓館極其寬敞高大.接待的人員也都殷勤周到,“賓至如歸”(客人到了這裏,象到了自己家裏),既舒適,又安全。
第三,現在晉國國君的“離宮”(別墅)周圍好幾裏路,諸侯的賓館象是“隸人”的住房,門戶狹小,容納不下車輛,車輛又不能越過牆璧,加以盜賊橫行,天災常見,我們不拆牆壁,就無法保存貢品。請間貴國,我們應該怎麼辦?
晉人聽了,自覺禮虧,隻得厚待簡公,送他回國。這一次是子產同晉國辦交涉最出色的一次。
子產在內政方麵也搞得很出色。這些事情並不好辦,也許比辦交涉更難。
子產當正卿以前,幾家貴族又發生過衝突,兩麵都想拉攏子產,他不肯參加任何一方。事後,一位不參加內亂的老輩推舉子產執政,子產不肯,他認為外有大國,內多大族,事情實在難辦。在老輩的勸說下,他終於答應上台。
子產上台以後,立即整頓內政,修治田地中灌溉排水的溝洫,按照耕地的實際情形,收取賦稅,另外還征收了財物稅。他對“都”和“鄙”(見《齊桓公和管仲的霸業》)的治理訂定了不同的規章,對擔任各級職事的人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番整頓,有些人很抵觸,更多的人很不習慣。執政的第一年,竟是怨聲載道。三年之後,歌煩的聲浪就高起來了。當然,意見還是有的。有些國人在“鄉校”裏頭議論執政,有讚成的話,也有不讚成的話。“鄉校”是什麼?也許是學校,也許是國人的活動場所。
有一個然明,向子產提出毀掉“鄉校”的建議。子產說:“何必呢?有這麼個地方,讓人們空閑時去走走,議論執政的好壞。他們讚成的,我就堅持辦下去;他們反對的,我就改掉。這是我的好老師,為什麼要把它毀掉呢?我隻知道多做好事以減少人家的怨恨,不知道用高壓手段禁止人家怨恨。使用高壓手段,當然可以立見功效。然而象防河一樣,大決口時,損失一定很大,我會無法挽救的。不如讓它有個小決口,可以疏通,不如讓我聽見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
原來古代的“國人”是可以對國事發表點意見的,春秋時各國的統治者已經把這種權利差不多剝奪光了。子產能夠保存一點這個傳統,就很難能可貴了。
子產執政二十一年,加上做亞卿的時間,共是三十二年,在公元前五二二年去世。
八、魏無知答漢王
陳平投降了漢軍,通過魏無知請求會見漢王,漢王把他召喚進去。這時候,萬石君石奮是替宮中清潔掃除的涓人,接受了陳平的拜謁。陳平等十個人一塊進去了,被賞賜了一頓飯。漢王說:“吃完了,你到客舍去歇歇吧!”陳平說:“臣子我是有事才來的,這話必須今天就說。”於是漢王跟他談了話並且很欣賞他,問他說:“你在楚國當什麼官?”陳平說:“是個都尉、”這一天就安排陳平當了都尉,為近侍警衛,掌管監臨將領們。將領們一片嘩然,說:“大王一時間得到一個楚國逃亡的士兵,也不知道他的高低深淺,而就和他坐一輛車子,讓他監臨我們這些高過他的人。”漢王聽到這些,就越發寵愛陳平,於是便和陳平一塊向東討伐項王。到了彭城,被楚軍打敗,帶領著軍隊回來了。在榮陽收攏被打散的士兵,讓陳平當了亞將,歸在韓王信手下,屯軍在廣武。
維候周勃和灌嬰等人有時詆毀陳平說:“陳平雖然是個英俊的男子漢,好象戴著美玉一樣好看,但肚裏不一定有貨。聽說陳平在家居住時曾經和他嫂子私通,給魏玉幹事竟弄得無法容身,逃跑後投奔了楚國,投奔楚國又混不下去,又跑來歸順了漢王。現如今大王尊敬他,給他官做,還讓他監臨將領,臣下們聽說陳平調遣將領們,給金子多就能到好的地方,給金子少就到壞的地方。陳平,是一個反複無常的亂臣賊子,希望大王能深人考查他。”漢王懷疑這些,就責怪魏無知,問他說;“有這回事麼?”魏無知回答說:“有這回事。”漢王說:“那你說他是賢能的人是為什麼?”魏無知回答說:“臣子我說的,是能力;陛下您所問的,是品行。現在有守信用的尾生和有孝行的孝已的行為,但對決定勝負的計算沒有什麼好處,陛下您有閑空去任用他們嗎?現在楚漢相互爭鬥、僵持不下,臣子我推薦有奇異謀略的士人,隻看重他的計謀真能夠有利於國家呀。和嫂子私通多接受點金子又有什麼值得疑慮呢?”漢王召來陳平問他說:“我聽說先生你在魏國幹事不能堅持到底,在楚國幹事又跑了,現在又跟著我幹,有信用的人原來這樣三心二意麼?”陳平說:“臣子我給魏王幹事時,魏王不能采納我的意見,所以離開去給項王幹事。項王不信任人,他所任用和愛護的人,不是他們項氏家族的人就是他妻子的兄弟們,就是有奇異的士人也不能夠任用。臣於我在楚國的時候就聽說漢王能夠任用人,所以歸順了大王。我是赤手空拳而來,不接受金錢就沒有東西作為資產。如果臣子的謀劃計策有可以采用的,希望大王您任用我;假如沒有什麼可采用的,大王您賞賜給我的金子都還在,請求封存起來送還官府,並請求辭職還家。”漢王於是就稱謝,重重的賞賜了他。讓他當了護軍中尉,監臨所有的將領。將領們於是也就不敢再說什麼了。
九、晉侯派遣郤克
魯宣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春,晉侯派遣郤克到齊國召請齊侯參加盟會。齊頃公用帷幕遮住婦人讓她觀看。邵克是個破子,登台階時一跛一跛的,婦人禁不住在房裏笑出聲來。郤克大怒,出來後發誓說:“不報複這一恥辱,決不過黃河!”邵克先回國,讓欒京廬在齊國等待命令,說:“不完成來齊國的使命讓齊頃公去參加盟劊,就不要回國複命!”郤克回到晉國,請求攻打齊國。晉侯不答應。郤克於是請求帶領宗族去攻打齊國,晉侯也不答應。
齊侯派遣高固、晏弱、蔡朝、南郭愜參加會盟。到達斂盂,高固因聽說郤克埋怨齊侯就逃回了齊國。夏,在斷道會盟,這是為了討伐三心二意的國家。又在卷楚結盟,拒絕齊國人參加。晉國人在野王抓住晏弱,在溫抓住南郭偃。苗賁皇出使路過野王,見到晏弱。回去後,對晉侯說:“晏子有什麼罪?從前諸侯事奉我們的先君,都象怕趕不上的樣子。現在諸侯都說晉國的群臣都不守信用,所以諸侯都有三心二意。齊侯擔心得不到禮遇而遭受侮辱,所以不親自來會盟,而讓這四個人來。齊侯的近臣有人阻止說;‘君王不出使,他伸一定會逮捕我們的使者。’所以高子到達斂盂就逃跑了。這三個人說:‘如果斷絕了晉國同齊國的友好,寧可回國被處死。’為此他們甘願冒危險前來。我們應該盛情迎接他們,使來的人對晉國有懷念之情。現在我們不僅沒有善待他們,反而還逮捕他們,讓阻止他們前來的齊侯近臣們的預料得以證實,我們不是已經犯了過錯嗎?有了過錯卻不改正,而又長久的逮住他們不放,以造成他們的後悔,這對我們有什麼好處?讓逃回去的人得到逃走的”理由,而傷害前來的人,讓諸侯害怕晉國,這有什麼用呢?”於是晉國放鬆了對晏弱、蔡朝、南郭偃的看管,他們三個人趁機逃走了。
一○、三家分晉
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三家滅了智伯,三家的領地大了,因為這三家對待老百姓要比晉國的國君好,所以老百姓都願意歸附。三家都想趁機瓜分晉國,各立各的宗廟。如果再推遲下去,等到晉國出了個英明的國君,重新把國家整頓一下。到那時候,韓、趙、魏三家想要安安穩穩地做大夫也許都不行了。可是這麼大的事情也不能說做就做,總得找個恰當的時機才好。周考王三年(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了,兒子即位,即晉幽公。韓康子、趙襄子、魏桓子他們一見新君剛即位,而且新君又軟弱無能,大夥兒商定了平分晉國的辦法。他們把絳州和曲沃兩座城留給晉幽公,其他的地區就由三家平分了。如此一來,韓、趙、魏三家就稱為“三晉”,各自獨立。晉幽公一點力量也沒有,隻好在“三晉”的勢力之下忍氣吞聲地活著。他不但不能把三晉當做晉國的臣下看待,而且害怕“三晉”,反倒一家一家地去晉見他們。君臣的名分地位就這麼顛倒過來了。
這個消息傳到了齊國,齊國的田盤(田恒的兒子)也如法炮製了一番。他把齊國的大城都封給田家的人。這是並吞齊國的第一步。同時,他跟“三晉”搞好關係,有事相互幫助。從此以後,齊國和晉國隻要是和列國諸侯來往的事,都由田家跟韓、趙、魏三家出麵辦理,後來兩位國君反倒慢慢地沒有人知道了。
公元前425年,趙襄子得了重病。他自己感到活不多長時間了,就立他哥哥伯魯的孫子為繼承人。
就在趙襄子死的那一年,韓康子和魏桓子相繼病死。韓虔繼承韓虎的位子,趙籍繼承趙浣的位子,魏斯繼承魏駒的位子;齊國的田和(田盤的孫子,田恒的曾孫)繼承田盤的位子。從此以後,韓虔、趙籍、魏斯、田和四個大夫連成一氣,各自為諸侯。
魏侯以安邑作為都城;趙侯以中牟作為都城;韓侯以平陽作為都城。這新興的三個國家都宣布了天子的命令,各自立了宗廟,並且通告了各個國家。各國諸侯都來給他們道賀。隻有秦國自從和晉國斷交之後,早就不跟中原諸侯來往了,中原諸侯也都把它當做戎族來看。所以秦國當然沒派人來道喜。
晉幽公之後,到了他的孫子晉靖公,“三晉”就把這個掛名的國君也廢了,讓他做個老百姓。從此以後,晉國從唐叔以來的統治係統就斷了,連晉國這個名號也廢棄了。
一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三國時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他熟讀兵書,喜歡議論軍事,見解不凡,因而諸葛亮非常器重他。
建興三年,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遠征南中,馬謖前去送行。路上,諸葛亮問馬謖對他這次南征有什麼建議。馬謖說:“南中仗恃它路途遙遠,地形險要,很長時間以來就不願意歸順朝廷。即使今日攻破它,使它暫時降服,等到明日,它又會反叛。現在,您傾全國的兵力去討伐南中,向它顯示強盛和威風,南中知道我們表麵勢力強大,實際上卻空虛,它的叛亂就來得更快了。如果我們將他們斬盡殺絕,則不符合仁者的情懷,而且也不可倉促行事。”
接著,馬謖又很鄭重地說:“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我希望此去,能夠設法運用心戰,收服南中人的心,才是上策。”
諸葛亮深感馬謖言之有理,決定采納他的建議,重視運用攻心的戰術。他七次抓住了南中的首領孟獲,又七次將他釋放。孟獲想方設法與諸葛亮鬥勇鬥智,都不能取勝。最終孟獲心服口服,誠心歸順諸葛亮,使這次南征全勝而歸。一直到諸葛亮去世,南中都未敢謀反。
一二、酈食其說沛公
酈食其,是陳留高陽人。他非常喜歡讀書,但家境貧寒,窮困潦倒,連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飯的產業都沒有,隻得當了一名看管裏門的下賤小吏。但是盡管如能,縣中的賢士和豪強卻不敢隨便役使他,縣裏的人們都稱他為“狂生”。
等到陳勝、項梁等人反秦起義的時候,各路將領攻城略地經過高陽的有數十人,但酈食其聽說這些人都是一些斤斤計較、喜歡煩瑣細小的禮節,剛愎自用、不能聽取宏偉意見的小人,因此他就深居簡出,隱藏起來,不去逢迎這些人。後來,他聽說沛公帶兵攻城略地來到陳留郊外,沛公部下的一個騎士恰恰是酈食其鄰裏故人的兒子,沛公時常向他打聽他家鄉的賢士俊傑。一天,騎士回家,酈食其看到他,對他說道:“我聽說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許多遠大的謀略,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隨的人,隻是苦於沒人替我介紹。你見到沛公,可以這樣對他說:‘我的家鄉有位酈先生,年紀已有六十多歲,身高八尺,人們都稱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說並非狂生。’”騎士回答說:“沛公並不喜歡儒生,許多人頭戴儒生的帽子來見他,他就立刻把他們的帽子摘下來,在裏邊撒尿。在和人談話的時候,動不動就破口大罵。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遊說。”酈食其說:“你隻管像我教你的這樣說。”騎士回去之後,就按酈生囑咐的話從容地告訴了沛公。
後來沛公來到高陽,在旅舍住下,派人去召酈食其前來拜見。酈生去見沛公的時候,沛公正坐在床邊伸著兩腿讓兩個女人洗腳,就叫酈生來見。酈生進去,隻是作個長揖而沒有傾身下拜,並且說:“您是想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滅掉秦國?”沛公罵道:“你個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經很久了,所以諸侯們才陸續起兵反抗暴秦,你怎麼說幫助秦國攻打諸侯呢?”酈生說:“如果您下決心聚合民眾,召集義兵來推翻暴虐無道的秦王朝,那就不應該用這種倨慢不禮的態度來接見長者。”於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腳,穿整齊衣裳,把酈生請到了上賓的座位,並且向他道歉。酈生談了六國合縱連橫所用的謀略,沛公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飯來,讓酈生進餐,然後問道:“那您看今天我們的計策該怎麼製定呢?”酈生說道:“您把烏合之眾,散亂之兵收集起來,總共也不滿一萬人,如果以此來直接和強秦對抗的話,那就是人們所常說的探虎口啊。陳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達的地方,現在城裏又有很多存糧。我和陳留的縣令很是要好,請您派我到他那裏去一趟,讓他向您來投降。他若是不聽從的話,您再發兵攻城,我在城內又可以作為內應。”
高陽酒徒酈食其的作用,功著於國,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正當劉邦徘徊不前,舉棋不定之時,是酈食其為他指出攻陳留之方向,成為劉邦反秦首功;
第二,攻陳得積粟,足夠起義軍三個月的糧草,使其後勤無憂,得以有力量進軍;
第三,攻陳擴大了起義軍隊伍,尤起兵數百人至破陳留擴兵到萬人;
第四,劉邦過去一向瞧不起知識分子,但自從接見這個高陽酒徒後,才深知欲成其大事,沒有知識分子為他出謀劃策是難以成功的。
從此以後,劉邦不僅封酈食其為廣野君,並且重用其弟酈商為將,率兵數千人,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酈食其為劉邦所器重,酒徒竟然成為劉邦創業初期的重要謀士之一。後來他為劉邦遊說四方,瓦解諸侯也樹立不少功勳。公元前204年楚漢相爭時,他建議劉邦曰:“兩雄不俱立,楚漢久相持不決,百姓騷動,海內搖蕩,農夫釋耒,工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定也。願足下急複進兵,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大行之道,距斐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劾實形之勢,則天下之所歸矣。”並願意去說服當時尚有兵眾將廣、割據一方的齊王田廣。高陽酒徒這一建議,卻成為劉邦取天下的戰略思想了。劉邦派他去遊說田廣,曉之天下利害,“田廣以為然,乃聽酈生,罷曆下兵守備戰,與酈生日縱酒。”這是由於韓信乘機功齊,為田廣所誤解,認為這是酈食其出賣了他,遂將酈食其烹殺。臨死前,田廣對其曰:“汝能止漢軍,我活汝。”酈生對曰:“舉大事,不細謹;盛德不辭,而公不為若更言。”慨然就義。
酈食其死後,當劉邦稱帝評獎列侯功臣時,封酈食其之子酈疥為高粱侯,以示不忘前功。隨著時間的推移,酈食其的名字,在人們中間逐漸消逝了,然而“高陽酒徒”竟成了它的代名詞了。嗜酒者,往往自喻,深以為榮幸,也許就是這個緣故吧。
一三、天無二日
“天無二日”的意思是,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比喻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君。
此典出自《漢書·高帝紀下》:“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劉邦做了皇帝,建立了西漢王朝,有一次回櫟陽看望他的父親。他五天拜見父親一次,非常恭敬和孝順。父親的家令勸告劉邦的父親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一國不能同時有兩個國君。皇帝雖然是你的兒子,卻是一國之主;你雖然是皇帝的父親,卻是陛下的大臣。怎能叫皇帝朝拜大臣呢!這樣做,就會使皇帝的威信很難樹立起來。”從那以後,劉邦再來拜見父親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拿著掃帚,直往後退,以示對劉邦的恭敬。劉邦大吃一驚,馬上彎下身扶住父親。父親說:“皇帝是一國之君,萬民之主,怎能因為我破壞了天下應有的法度!”為此,劉邦十分讚賞家令說的那番話,賜給他黃金五百兩。不久,劉邦發下一道詔書,尊稱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
一四、網開三麵
“網開三麵”的本來意思是說,將捕捉禽獸的網打開三麵。後來,人們用“網開三麵”比喻對罪犯或敵人從寬處理。
此典出自《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麵,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麵,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人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我國商族第十四代的首領叫湯,他滅掉夏朝,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製王朝——商朝。
湯是一個仁德的人。有一次,湯外出,看見有一個捕鳥獸的人在野地裏四麵張網,並禱告說:“從天上飛下來的,從地上走來的,從四麵八方來的,都落到我的網裏吧。”湯說:“唉,這樣鳥獸不就都被捉光了!”他收去三麵的網,隻留下一麵的網,並讓那個捕鳥獸的人重新禱告說:“想去左邊的去左邊,想去右邊的去右邊,隻有那些不聽從命令的,才落到網中來吧!”諸侯們聽到這個故事,稱讚他說:“湯真是太善良了,他的仁德施及禽獸了。”結果,有40個諸侯歸順了他。
一五、符艾相爭
“符艾相爭”用以諷刺那些不學無術,隻知道整天鑽營謀利,鬧個人糾紛的庸人。
此典出自《東坡誌林》。
桃符仰起臉,大罵艾人:“你這個草人,算什麼東西,膽敢高踞在我的頭上!”艾人不甘示弱,回答道:“時已入夏,你已經半截入土,活不了幾天,還爭什麼高低呢?”
桃符怒不可遏,又反唇相譏。它們互不服氣,罵不絕口。
門神勸解說:“我們這些人因為沒有什麼能耐,才依附在別人的門下,哪裏有工夫鬥閑氣呢!”
一六、付之一炬
“付之一炬”比喻一把火燒掉。
此典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樊川文集·阿房宮賦》:“戍卒叫,函穀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秦始皇曾建造了一座名叫阿房宮的大型宮殿。秦亡後,項羽領兵占領了秦都鹹陽,一把火把阿房宮燒成了焦土。如今阿房宮舊址隻殘存著高大的夯土台基,高約七米,長約一千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唐代詩人杜牧為了向沉溺聲色、大修宮殿的唐敬宗提出勸諫,寫了這篇《阿房宮賦》。賦中寫到,戍守邊防的兵卒一聲呐喊,函穀關被攻破;楚人放了一把大火,可憐阿房宮就變成了一片焦土。
一七、傅粉施朱
“傅粉施朱”原意是形容修飾麵容,化妝打扮。現常用來比喻掩蓋過失或掩飾事物的本來麵目。
此典出自戰國楚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
戰國末期,楚國有一位文學家叫宋玉。相傳他是偉大詩人屈原的學生,在楚懷王、楚襄王時候做過文學侍從一類的官。
宋玉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儀表堂堂,能言善辯。據說,有一次,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麵前告發宋玉好色。楚王就問宋玉是不是這麼回事兒?宋玉說:
“天下的美女沒有比得過楚國的,而楚國的美女要數我家鄉的最好。在我家鄉的美女之中,最漂亮的要數我家東鄰的那位姑娘了。她身材適度,增一分就高了,減一分就短了;她天生一副漂亮的麵孔,不用擦粉抹胭脂,擦粉就太白了,抹胭脂就太紅了;她的眉毛如翡翠鳥的青黑色羽毛,肌膚像白雪一樣;她的腰像一束絹那樣纖細,牙齒像排列整齊的白色海螺。她微微一笑就能夠迷倒所有的公子哥兒。但是,這位女子在牆頭向我張望了三年之久,到現在我還沒有接受她的追求。可登徒大夫就不同了,他那個妻子頭發亂,耳朵斜,嘴唇遮不住稀疏的牙齒,走起路來駝著背而且一瘸一拐的,而且滿身癩疥,患有痔瘡。登徒大夫卻非常喜歡她,跟她生了五個孩子。請大王認真想想,我們倆究竟是誰好色。”
一八、剛愎自用
“剛愎自用”形容人倔強固執、憑自己的主觀意圖行事,不聽他人的話。
此典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伍參言於王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穀,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
春秋時期,有一年,楚國的楚莊王親自率領軍隊討伐鄭國,包圍了鄭國的國都。楚軍一直包圍了三個月,鄭國被逼得走投無路,隻好投降。鄭伯脫去衣服,手裏牽著羊走出城去,迎接楚王,乞求說:
“我不能稟承天意事奉君王,如果您因為發怒前來問罪,我罪有應得,願意聽您發落,隻是求您千萬不要滅掉鄭國!”
楚國的大夫們說:“不能答應他,我們已經取得勝利了,豈能赦免他?”
楚莊王卻說:“鄭伯能自下於人,看來是能夠讓人信任的,還是答應他們媾和吧!”
於是楚莊王下令楚軍撤退三十裏,與鄭國結了盟。鄭國把子良送到楚國做人質。
這時候晉國的軍隊趕來援救鄭國,荀林父作為中軍統帥,先穀作為輔佐。士會、卻克、欒書、韓厥等將領也分別率領上軍、下軍,奔到黃河邊上。荀林父聽說鄭國已經與楚國講和,便對將領們說:
“我們晚來了一步,人家已經媾和了,等楚軍退走以後我們再去打鄭國的主意吧!”
先穀反對荀林父說:“這可不行!我們晉國就是因為軍隊作戰英勇,才能稱霸諸侯。如今碰上敵人不打就撤回,這是怯懦的表現。你們願意逃跑可以,但我堅決不願意,那樣做不如死去!”說完,先穀就率領一部分軍隊渡過黃河,攻打楚軍去了。
荀林父猶豫不決,進退兩難。韓厥勸他說:“你是最高統帥,軍隊不聽從命令是你的過錯呀!加上又丟失了鄭國,這罪過太大了,我看不如幹脆進軍,即使不能取勝,失敗了我們大家可以分擔責任,總比你一個人遭受處罰強些吧!”
“也隻好這樣了!”荀林父下了命令:“全軍渡過黃河,征伐楚軍!”
楚莊王這時正在黃河邊上休整,準備回國。聽說晉軍已渡黃河,他更想盡快離開,避免同晉國交戰。但是他的寵臣伍參堅決不同意,他想與晉軍大戰一場。他說:
“我了解晉軍的情況,他們的將領都是新換的,不能行使命令。尤其荀林父那位副手,他叫先穀,非常固執、任性,自以為是,不聽指揮,所以晉軍有令不能行,一定會失敗的。而且您是楚國的國君,哪有一見敵人就倉皇逃跑的呢!楚國是不能忍受這個恥辱的!”
楚莊王采納了伍參的意見,下令軍隊向北前進,迎戰晉軍。
晉軍過了黃河,駐紮在敖山與繆山之間。鄭國暗地裏派人對先穀說:“我們鄭國對晉國是忠心的,暫時屈從於楚國,與他們簽訂盟約是迫不得已,隻是想保存國家。現在楚軍疲累,正是攻打他們的好時機,我們鄭國軍隊願做你們的後援!”
先穀信以為真,果斷地說:“好!打敗楚國、降服鄭國,就在此一舉!”
楚軍和晉軍開始交戰,因為楚軍早有準備,所以很快就把晉軍打得一敗塗地,晉軍傷亡嚴重,大敗而歸。
一九、高陽酒徒
“高陽酒徒”指喜歡飲酒、狂放不羈的人。
此典出自《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秦朝末年,劉邦舉兵反秦。有一次,劉邦帶兵經過陳留,有一個被稱作“狂生”的人酈食其前去求見劉邦,報上姓名,向劉邦的侍者通報說:“我是高陽賤民酈食其,聽說沛公(劉邦)衝風冒雨,率兵助楚討伐不義的秦國,麻煩你通報一聲,我想見見他,談談天下的事情。”侍者進去通報時,劉邦正讓兩個女子為他洗腳,他問侍者說:“什麼樣的人要見我?”侍者回答說:“像個大儒,穿著儒生的衣服,頭戴一頂求見時才戴的高山冠。”劉邦一直都很討厭儒生,有些儒生來見他時,他就把人家戴的帽子脫下來,往裏邊撒尿。即使交談幾句,也常常破口大罵,罵得也非常難聽。這次酈食其求見,劉邦還算客氣,對侍者說:“替我謝謝他吧,就說我正在關心天下大事,沒有時間見儒生。”侍者就出去對酈食其說道:“沛公說謝謝你的美意。不過,沛公正在潛心研究天下大事,沒時間同儒生閑聊。”酈食其瞪起眼睛按著寶劍怒斥侍者說:“快去!再進去告訴沛公,我是高陽酒徒,不是什麼儒生!”侍者害怕了,連帖子都掉了,急忙跪下拾起酈食其的帖子,急忙就往回走,又進去報告說:“來的這位客人,是天下少見的壯士,他大罵了我一頓,我嚇得連帖子都掉了。他說:‘快去!再進去通報,說你老子是高陽酒徒。’”劉邦一聽,立刻光著腳操起矛命令道:“請客人進來!”
二○、曹操巧施離間計
三國時期,馬超會同韓遂在關中起兵。曹操親自率領大軍西征,同馬超的兵馬在潼關一帶相持。馬超的父親馬騰同韓遂是舊交,馬騰死後,韓遂也一直善待馬超,二人關係十分密切。曹操與韓遂過去也有過一段交情。馬超在潼關不敵曹軍,便放棄潼關,退守渭口。曹操派大將徐晃率領一支人馬駐紮在西河,一時間,馬超腹背受敵,處於十分不利的形勢中。
馬超見處境險惡,便向曹操提出割地求和,曹操假意答應,暗地裏卻積極備戰,準備進攻馬超。韓遂回想起從前同曹操的交情,便請求與曹操麵談一回。二人相見,聊了很長時間,曹操對戰事隻字不提,隻與韓遂回憶往昔在京都的舊情。
韓遂從曹營回來,馬超問他:“曹操說了些什麼?”韓遂告訴他,曹操隻是與他談及二人往日的交情。馬超心中生疑,心想:兩軍相遇,主帥間怎麼可能隻憶舊情而閉口不談戰事呢?看來其中有詐。
過了幾天,曹操給韓遂寫了封信,故意在信中圈圈塗塗,似乎被韓遂改過一樣。他派人將信送給韓遂,韓遂讀後又轉交馬超,馬超閱後懷疑韓遂在關健地方進行了塗改,更加懷疑韓遂與曹操已串通一氣了。從此,馬超、韓遂二人有了隔閡,自然再也無法同心協力地作戰了。曹操見離間計得逞,便大舉進攻,將馬超打得潰不成軍。
二一、趙子龍開營疑敵
三國時,蜀將黃忠在定軍山大敗魏軍,並斬殺了曹操的族弟夏侯淵。曹操十分悲傷,親自統領大軍進攻蜀漢。
曹操將輜重糧草都囤積在北山下,黃忠打算截獲這批糧草。於是,趙雲便將自己所部人馬,分給黃忠一部分,並同黃忠約定時間返回不料,黃忠出兵後,遇上魏軍伏兵,被困在重圍之中。黃忠率軍左衝右突,無法殺出。趙雲在軍營中等待黃忠,不見回返,便帶了10多名騎兵去迎接黃忠,路上,正遇上曹操指揮魏軍與黃忠激戰。趙雲見狀,躍馬舞槍殺人魏軍重圍,會同黃忠殺開一條血路,突圍出去,且戰且走,一直廝殺到蜀軍的軍營。曹操指揮人馬窮追不舍,很快也來到蜀軍營前。
趙雲進了軍營,大開營門,並且堰旗息鼓。曹操見狀,疑心趙雲設下了埋伏,便下令停止進攻,猶豫半晌,不得不悻悻地引兵退去。趙雲見魏軍撤退,下令擂響戰鼓,並命令士兵們射擊,箭矢雨點般射向魏軍,魏軍驚駭不已,亂作一團,不少士兵墮入漢水中溺死。趙雲以疑兵嚇退了曹操。次日,劉備親自到趙雲的大營中察看,十分感歎地說:“子龍一身都是膽啊!”
二二、張飛飲酒計
三國時,劉備派張飛進攻曹操占據的漢中,曹將張郃率兵抵敵。張郃安置了宕渠寨、蒙頭寨和蕩石寨三大營,並且都占據險要位置,置放了許多雷石滾木,堅守不出。
一張飛在離宕渠寨10多裏的地方紮營後,便領軍前來挑戰。張郃卻不加理會,在山上擂鼓鳴號,飲酒作樂。不出兵迎戰。張飛無奈,隻好領兵回營。次日,張飛派部將雷銅再去挑戰,張郃還是堅守不出。雷銅很是氣惱,指揮部下登山強攻,卻被曹軍的滾木雷石打得潰不成軍,又遭到蕩石、蒙頭兩寨曹軍的追殺,大敗而歸。蜀軍再也不敢貿然出戰,這樣兩軍對峙了50多天。張飛苦思破敵良策,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來。
張飛下令將大營移到宕渠山下,他自己每天大喝狂飲,醉後便坐在山前亂罵。劉備得知這一情況,十分焦急,急忙向諸葛亮問計。諸葛亮卻毫不在意地說:“翼德既然愛喝酒,不妨派三輛大車,送50甕好酒給他,讓他喝個痛快。”劉備一聽,不解地問:“張飛向來喝酒誤事,為什麼不去勸阻,反而送酒給他呢?”諸葛亮笑道:“請主公放心,張飛這次佯作貪杯,正是他的殲敵之計呢。”劉備將信將疑,便派大將魏廷前去送酒,並囑他協助張飛作戰。
張飛見魏延到了。便讓他和雷鋼二人依計行事。然後,張飛命令士兵們搖旗呐喊,鳴號擂鼓,他自己又痛飲起來。連日來,張郃得知張飛每日痛飲,並不出戰,不知道他想玩什麼把戲。漸漸地,張郃有些不耐煩了,便決定晚上下山偷襲蜀軍大營,並讓蒙頭與蕩石二寨的曹軍也來參戰。
晚上。張郃帶領人馬悄悄下了山,朝張飛的大寨撲了過去。張郃來到寨前見張飛還在帳中飲酒,便揮軍猛地殺了進去,一刀砍上去,才發現原來是個草人。張郃大叫中計,急忙下令撤退。忽聽帳後殺聲大起,尋聲望去,張飛已經率軍殺了過來。張郃隻好硬著頭皮同張飛交手,打了幾十個回合後,見援兵還沒到來,不由得更心虛了。張郃戰不過張飛,又等不來救兵,隻好領兵逃往瓦口關。後來他才知道,蒙頭、蕩石兩寨的曹軍,在半路上被埋伏的魏延、雷銅殺退了。
張飛巧用飲酒計,連破曹軍三寨,大敗曹軍。劉備聽到這一消息後,心中大喜,連連誇獎說:“二弟真是粗中有細。”
二三、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比喻舊的勢力、意識、習慣等根基牢固,不容易動搖或改變。
此典出自《老子》第五十九章:“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則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老子》第五十九章,是老子的人生論和政治論。他根據奴隸主階級為了要過奢侈荒淫的生活,不斷地害人利己,從而釀成社會動亂的問題,提倡節儉,主張回到沒有階級、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原始社會。
老子說:治理人民,遵循天道,沒有比節儉再好的了。正因為節儉,所以能順應自然道理,利人而不害人。這叫做重視積累美德。重視積累美德,則無往而不勝。無往而不勝,則沒有人能估計出他的力量。沒有人能估計出他的力量,則可以保有國家。保有國家,用此大道,則可以長治久安矣。這叫做深根固柢。這是長久生活的途徑。
二四、掛牛頭賣馬肉
這個故事比喻用好東西作幌子來推銷劣等的貨色,亦指名實不符或言行不一。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頭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公何以不使內勿服,則外莫敢為也。”
靈公喜歡宮內婦女女扮男裝,沒多久,整個齊國蔚然成風,所有的婦女,不論老少,都穿上了男裝。靈公遂派官吏禁止,說:“如果再有女扮男裝的,給我撕破她的衣服,扯斷她的衣帶!”不久,到處都可以看到:女人的衣服被撕破了,衣帶被扯斷了,可是女扮男裝的風氣依然屢禁不止。
有一天,晏子拜見靈公,靈公問他說:“我派官吏禁止女扮男裝,違反命令的就撕破她們的衣服,扯斷她們的衣帶。現在撕衣斷帶的到處可見,但是女扮男裝的風氣還是製止不了,這是為什麼呢?”晏子回答說:“君王在宮內大肆提倡女扮男裝,在宮外卻嚴加禁止女扮男裝,正像店外掛著牛頭,店內賣的卻是馬肉一樣啊!君王要禁止女扮男裝,如果在宮內禁絕,那宮外的婦女誰還敢再扮男裝呢!”靈公說:“好吧。”於是禁止宮內女扮男裝。這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全國上下就再沒有一個婦女敢穿男裝了。
二五、過河拆橋
“過河拆橋”比喻達到目的後就把幫助過自己的人一腳踢開。
此典出自《元曲選·康進之〈李逵負荊〉三》:“你休得順水推船,偏不許我過河拆橋。”
周桓王十九年,鄭莊公四三年,宋莊公九年(公元前701年),鄭莊公得了重病。他把祭足叫到床前,說:“我有十一個兒子,除了世子忽之外,子突、子義、子都不相上下。不過,依我仔細觀察,還是子突最有才能。我想傳位給他,你認為怎麼樣?”祭足說:“按道理來說,君位應該傳給大兒子,再說公子忽又屢建大功,國人都對他很信服。他在天子那兒做過人質,又曾幫助齊侯打退北戎。齊侯非常器重他,還準備把女兒許配給他。他在諸侯之間也有點名氣,怎麼可以把他廢了呢?”鄭莊公說:“子突不是個能安於下位的人,如果子忽當了國君,他一定不甘心,怎麼辦?”
祭足說:“先把子突送到其他國家去,免得他來搶奪君位。就是不知道該送到哪個國家才好?”鄭莊公咳嗽了一陣子,說:“就送到宋國去吧!宋國是他外祖母的家。再說宋公馮又得到過咱們的照顧,他不會不答應的。”接著,他又哀歎著說,“唉,往後鄭國太平不了啦!”
祭足退出來,耳朵裏還回想著鄭莊公的歎氣聲,他知道鄭莊公向來有先見之明,他一定是考慮子突將來會搶奪子忽的君位。祭足總認為子忽不該回絕齊國的親事。齊僖公對子忽一直都很賞識,想把自己的女兒文薑許配給他,曾三番五次地托人做媒,都被子忽堅決地拒絕了。他不答應的理由是:“鄭是小國,齊是大國,門不當、戶不對,不能高攀!”大丈夫應該自立自強,不能依賴裙帶關係!祭足覺得子忽太不懂人情世故了,抓住大國的一條裙帶要比多一支兵馬還管用哩!由於祭足一直是支持子忽的,因而不免會替他擔心。
鄭莊公死後,祭足立公子忽為國君,就是鄭昭公。鄭昭公派遣使臣到多國去作友好訪問,聯絡彼此的感情。他派祭足去宋國,順便調查一下子突的情況。祭足到了宋國,見了宋莊公,還沒說話,就被武士們綁了起來,他呼叫著說:“我犯了什麼罪呀?”宋莊公說:“以後慢慢再告訴你吧!”祭足當即被囚禁起來,周圍還擠著一大批武士把守著,弄得他坐立不安。
到了晚上,太宰華督親自來看他,並帶了些酒菜,算是來給他壓壓驚。祭足說:“我不知道是哪兒觸怒了你們,為什麼要囚禁我?”華督說:“你不知道宋國是子突的外婆家嗎?他一到這裏,他外婆雍家就央求我們主公全力幫助子突。反正子忽生性懦弱,根本不配做國君,所以我們主公要你把子忽廢了,立子突為國君。”祭足說:“這怎麼行呢?他是先君立的,如果我廢了他,不是叫天下人唾罵我的罪行嗎?”華督說:“你太傻了!謀君篡位的事哪一國沒有?誰有勢力,誰就當權。魯國公子軌不也是這樣得到君位的嗎?我們主公又何嚐不是這樣呢?你隻要放膽去做就行了!天塌下來有宋公頂著,怕什麼!”祭足緊皺著眉頭,默不作答。華督進一步對他施加壓力說:“如果你不答應,宋公會先殺了你,再派大將南宮長萬護送子突進攻鄭國去。到那時你早埋在地底下,後悔也來不及了。好漢不吃眼前虧,我看你還是答應吧!”祭足被逼得沒有辦法,橫豎自己就是死了也保不住子忽的君位,隻好答應了他們。華督還要求兩人一起對天發誓,說話一定要算話,如果反悔,必遭上天報應。
第二天,宋莊公叫子突進去,對他說:“鄭國新君打發使臣來,托我把你殺了,還答應送我三座城,作為謝禮。我不忍心這麼做,因此才暗中告訴你,你可得特別小心哪!”子突跪著說:“我的生命在您手裏了,隻要您給我出個主意,我凡事都聽您的,您要什麼我就給什麼,哪兒隻是三座城呢?”宋莊公說:“你要回鄭國,必須要依賴鄭國,依賴祭足幫忙方行,咱們找他來商量著辦吧!”他就把祭足、華督一起叫進去。宋莊公說了一番動聽的言辭,表示他本來想置身事外,不願過問這件事,如果不是因為當年鄭莊公待他厚道,子突又表現傑出,他根本不願給子突出主意。不過,大家有言在先,免得以後反悔。他也不圖什麼謝禮,隻要求子突給他三座城、一百對白璧、一萬兩黃金,每年再給他兩萬石穀子就行了。子突一心想回國,就不假思索地答應了宋莊公的條件。宋莊公是個城府很深的人,做事一向謹慎,還叫子突和祭足落款簽名,作為證據。他又怕子突和祭足各懷心誌,使鄭國不得太平,就要子突答應把鄭國的大權交給祭足掌管,又叫祭足把女兒許配給宋雍氏的兒子雍糾,再拜雍糾為鄭國的大夫。這樣一切都安排妥當後,才叫子突跟著祭足悄悄回到鄭國去。
祭足回到鄭國,裝病躲在家裏。大臣們都到他家去問候。他們一見祭足臉色紅潤,衣冠整齊,都驚訝地問他:“聽說你病了,可是你的神情哪兒像病了呢?”他說:“倒不是我有病,而是咱們的國家病了!先君寵愛子突,把他托付給宋公。現在宋公派南宮長萬當大將,率領大軍護送子突回來,很快就要來攻打我們了。怎麼辦呢?”大臣們聽了這番話,你瞪著我,我瞪著你,都不敢多說。祭足又說:“想要宋國兵馬退回去,隻有立子突當國君這一個辦法。好在公子突就在這兒,咱們大家分析一下吧!”高渠彌一向支持子亶,平常跟子忽就格格不入,雖然他不是真心要幫助子突,可是廢了子忽也覺得非常痛快,於是他率先站出來,堅決地撫著寶劍說:“這是咱們國家的造化,我們願意拜見新君!”大家以為他早就跟祭足約定好了,都不免有幾分疑懼,又看到了角落裏都是武士,更是驚魂不定,不敢提出異議。祭足馬上請出子突跟大臣見了麵,他又取出預先寫好的一個奏章,叫大臣們簽了字,再送去給子忽。奏章寫著:“宋國出兵護送子突進來,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可想,隻好請主公退位。”祭足另外又偷偷寫了密信給子忽,說:“請主公暫時退避一下,將來一有機會,我一定設法來迎接您。這是我的肺腑之言,決不失信。”子忽知道自己孤立無助,就出奔到衛國去了。隨後,祭足立子突為國君,就是鄭厲公。
鄭厲公剛即位,宋莊公就打發人來給他道賀,還提醒他說話要算話,把當初許諾的東西送給宋國。鄭厲公對祭足說:“當時急著回國,他予取予求,我都答應了。現在如果真的照辦,鄭國的國庫就空了。再說剛一即位,就斷送三個城,豈不叫人笑話嗎?”祭足說:“白玉、黃金,多少先送點兒去,跟他們說:其餘的以後再補上。至於三個城,是鄭國的土地,不方便交割,幹脆改送糧食好了。”他們真的就這麼辦了。宋莊公看到這麼少的謝禮,非常生氣。他原以為子突多有出息,沒想到他當了國君,竟這般吝嗇!他立刻逼迫鄭國按照當初的約定,交付一切。他說他倒不是貪圖財物,而是要子突信守諾言,做事做人慷慨一點!這樣來來去去地折騰了好幾次。鄭國還托魯桓公輾轉說情。魯桓公也講義氣,當麵跟宋莊公談了好多次。到最後,宋莊公不但無動於衷,反而派人對魯桓公說:“這是我跟子突的事,別人管不著!”魯桓公怒不可遏,破口大罵宋莊公。然後他轉到鄭國去,聯合子突共同出兵攻打宋國。
宋莊公聽說魯國和鄭國的兵馬攻過來了,大吃一驚,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公子禦說:“打仗固然要講究兵力,也得考慮是非曲直。以前鄭伯好意收留了主公,又護送主公回國,還邀約諸侯開會,正式確定了主公的君位。這麼大的恩典,咱們不能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現在我們貪圖鄭國的謝禮,逼迫著鄭國,同時也得罪了魯國。這是咱們自己理虧,我覺得,不如跟他們講和吧!”南宮長萬不甘心,嚷著說:“對方已經打到咱們的城門底下來了,如果咱們一下都不打,就去求和,那還像個諸侯嗎?”太宰華督接著說:“這話不錯!咱們總不能示弱呀!”
宋莊公就叫南官長萬出去迎戰。雙方擺開陣勢,你來我往,交鋒了幾個回合。結果南宮長萬打了敗仗,宋國兵馬死傷慘重。宋莊公隻能眼看著鄭國人和魯國人凱旋而歸。謝禮非但沒要到,反而挨了一頓打,怎麼能甘心呢?於是他立即打發使臣到齊國去,請齊僖公出兵相助。
守國的使臣對齊僖公說:“鄭國子突忘恩負義,過河拆橋。我們的主公很後悔當初送他回國。現在想邀您一起去攻打他,再叫子忽出來當君主,請您務必幫幫忙。”齊僖公本來打算把女兒嫁給子忽,雖然事情沒成,不過對他還是很有好感,就說:“子突趕走他哥哥,我也不敢苟同;但是我現在要去攻打紀國,沒辦法兼顧貴國的請求。如果貴國願意先幫我去打紀國,我一定幫貴國去打鄭國。”宋國真的就答應了齊僖公。
齊僖公又派人去約衛宣公發兵相助。衛宣公是齊僖公的女婿,不可能不幫齊僖公一把的。可是直到宋國的使臣又來約定出兵的日子,衛宣公仍然沒有派人來。衛國可能是發生什麼意外了!
二六、過江之鯽
“過江之鯽”比喻追逐時潮的人很多。
此典出自東晉初年的一句俗語:“過江名士多於鯽。”
西晉時,司馬炎和他的集團的統治是極其腐朽的。他們不但陰險毒辣而且極端荒淫無恥。這個統治集團,不但皇室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代大官僚,就是一些大臣和高級官吏,也大都出身於東漢、曹魏以來的世家大族。他們在政治上享有特殊的權利,在經濟上殘酷地剝削人民,以致哀鴻遍野,民不聊生。
公元311年,洛陽被劉聰占據以後,北方的世家大族和各級官僚紛紛遷居江南,依靠駐守建業的琅邪王司馬睿。公元317年,晉湣帝被劉聰殺死,司馬睿在建康(建業改為建康)稱帝,建立了東晉王朝。
雖然東晉王朝和西晉王朝在實質上沒有什麼區別,但當時北方的一些知名人士懷著各種目的,抱著各種幻想紛紛來到江南,從而使人們覺得他們像成群活動的鯽魚一樣,不可勝數。
二七、海屋添籌
這個故事是諷刺那些吹牛皮說大話的人。
此典出自《東坡誌林》。
有三位老人相遇在一起,有人詢問他們的年齡。
第一個老人說:“我的年歲已經記不清了,隻記得我年少的時候,曾和盤古有過來往。”
另一位老人說:“每當大海的水變成田疇時,我就記下一個籌碼,現在我的籌碼已經放滿了十間屋子了。”
最後一位老人說:“我所吃的仙桃不計其數,每吃一個仙桃,我就把桃核丟在昆侖山下。現在,那些丟掉的仙桃核已經和昆侖山一般高了!”
在我看來,這三位老人呀,與生命非常短促的蜉蝣和朝菌有什麼區別呢?
二八、好好先生
“好好先生”諷刺的是那些世故圓滑,凡事都說好的人。
此典出自馮夢龍《古今譚概·癖嗜》。
後漢時,有個叫司馬徽的,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隻要跟人說話,無論好事壞事都說好。有人問司馬徽是否平安,他都回答說:“好。”有人告訴他說兒子死了,他回答說:“很好。”妻子責備他說:“人家覺得你有德行,才告訴你。為什麼聽到別人兒子死了,反而也說好呢?”司馬徽說:“你這句話說得也很好。”
二九、司馬懿韜光養晦
三國時,司馬氏和曹氏有著複雜的關係,他們互相幫襯又相互抗爭。前期,曹操太能幹、太強了,他雖然很賞識司馬懿的才幹,但認為他“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並不信任他,對他有疑慮、不放心,他曾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司馬懿對此心中有數,在曹操的強權支配下,他隻好韜光養晦,任相府主簿,勤勤懇懇地管理相府的事務。在曹操麵前,司馬懿偽裝得很巧妙,安於現狀,有功未賞不計較,官職不升不在乎。他勤勉工作,毫無怨言。還好,曹操的兒子曹丕對司馬懿不錯,有所袒護,所以,這個相當厲害、相當危險的人物,沒有被曹操識破,沒有被殺掉,安然地度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