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揣篇(2 / 3)

曹丕稱帝後,司馬懿的機會來了,新皇帝曹丕沒有疑慮他,反而給以充分的信任。曹丕對司馬懿經常是言聽計從,比如,司馬懿曾建議曹丕禦駕親征吳、蜀,曹丕不但接受了,還封司馬懿為尚書仆射,在曹丕親征期間,留守許昌,總斷一切國政大事。曹丕臨死時,司馬懿已是撫軍大將軍,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一起,受遺詔輔助新帝曹睿。曹睿繼位後,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提督雍、涼等處兵馬,實際上執掌了魏國的精銳部隊。後來,雖有馬謖、諸葛亮的反間之計,司馬懿曾經被削職奪兵權,但曹真抗蜀屢敗後,他又被官複原職,並授命為平西都督,重掌兵權。曹真死後,他更是軍權獨攬。顯然,在曹丕、曹睿時期,司馬懿已經由曹操時默默無聞的相府主簿,躍升為曹魏集團的核心領導成員,參與了魏國重大政策和策略的製定和執行,後期更是兵權獨攬。

曹睿後期,司馬懿已位極人臣,他統領曹魏大軍,與蜀漢、東吳對抗。他熟讀兵書,老謀深算,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的真正對手。他統兵期間,以各種各樣的戰略戰術,讓北伐中原的蜀軍無可奈何,讓六出祁山的諸葛孔明,命喪五丈原。

司馬懿在領兵征戰,而曹氏集團則失去了曹操時的積極進取精神,也沒有曹丕時的雄心勃勃,變得日益奢靡腐朽,魏明帝曹睿大修宮苑,驕奢淫慾,奴役民眾,國府日貧。曹氏集團的統治已潛伏著巨大的危機,狡詰多謀的司馬懿應該是心知肚明。

公元237年,司馬懿率四十萬大軍遠征遼東,平定公孫淵叛亂,在班師的路上被朝中派來的使節急令詔回許昌。原來,魏明帝病情日重,已危在旦夕。曹睿自知日子不長了,他命侍中光祿大夫劉放、孫資掌管樞密院一切事務,封燕王曹宇為大將軍,輔佐太子曹芳攝政,但曹宇謙恭溫和,堅辭不肯上任,劉放、孫資受過曹真的恩惠,就推薦曹真之子曹爽,曹爽被封為大將軍,而燕王曹宇則被詔遣歸國,無詔不得入朝。司馬懿入朝覲見魏主,曹睿說“朕隻怕見不到愛卿了,今日能相見,死而無憾!”司馬懿磕頭跪奏:“卑臣在路中,聽到陛下聖體不安,恨不能長兩個翅膀,飛到宮闕中,今日得能見到皇上,是臣的萬幸!”曹睿宣召太子曹芳、大將軍曹爽、侍中劉放、孫資到禦榻之前,曹睿緊緊拉著司馬懿的手說:“昔日劉玄德在白帝城病危,將幼子劉禪托孤給諸葛孔明,孔明因此而竭盡忠誠,至死方休,偏遠的小邦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大國?朕的幼子曹芳,年方八歲,還不能勝任於管理社稷。幸而有太尉及宗兄元勳舊臣,竭力相輔,無負朕心!”曹睿又特別對曹芳說:“仲達和我親如一人,你該尊敬他。”曹睿令司馬懿領曹芳到近前,曹芳抱著司馬懿的脖子不放,曹睿說:“太尉別忘了幼子今日的依戀之情!”說完,黯然淚下,司馬懿也磕頭流淚。曹睿處於半昏迷狀態,說不出話,手指著太子,不久就斷氣了,司馬懿、曹爽輔助太子曹芳登皇帝位,開始了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的時代,初期,曹爽可能知道自己的功績、才能均不如司馬懿,所以處事謹慎,大事均和仲達商量,曹將軍和司馬太尉的配合似乎還不錯,但時間久了,將軍的門下親信開始出餿主意。

曹爽有門客五百多人,其中五個親信,他們浮華時尚,頗有名望。這五人是:漢大將軍何進之孫、玄學名士、尚書何晏,東漢開國元勳鄧禹之後鄧颺,司隸校尉畢軌,曹操時的“典軍校尉”丁斐之子丁謐,河南尹李勝。此外,曹爽的親信還有“世為冠族”的大司農桓範,此人頗有謀略,人稱“智囊”。何晏見曹爽附和司馬懿,不能主大事,就向曹爽建議:“主公的大權不能委托他人,免生後患。”曹爽說:“司馬公與我同受先帝的托孤之命,哪能忍心背叛他?”何晏說:“當年曹真老主公與仲達抗擊蜀兵時,就是被他氣死的,主公難道沒弄明白嗎?”曹爽醒悟,與幕僚親信商議後,向魏主奏明:“司馬懿功高德重,可以加升為太傅。”曹芳準奏。曹爽一幫人以明升暗降的方式給司馬懿戴了一頂高帽,卻剝奪了他的兵權,曹爽掌握了兵權,讓他的弟弟曹羲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三個弟弟各領三千禦林軍,自由出入禁宮。曹爽兄弟手握兵權,掌控禁軍。曹爽日夜與何晏、鄧颺、畢軌、丁謐、李勝等議事,並飲酒作樂,廣招美女,建摟築閣,極盡奢華。這時,司馬懿則推脫有病,請求告老養病,獲準後他閉門不出,而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退職閑居在家裏,父子三人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曹爽和何晏、鄧颺等喜歡出外打獵,曹爽的弟弟曹羲比較有頭腦,他提醒曹爽說:“兄長威權顯赫,但喜歡外出遊獵,如果被人暗算,後悔就來不及了。”曹爽膚淺,他說:“兵權在我手中,有什麼好怕的?”“智囊”桓範也力勸,曹爽就是不聽。這時,魏主令李勝由河南伊改任荊州刺史,曹爽就令李勝到太傅府中辭別,探看司馬懿的動向。多謀善斷的司馬懿聽門吏來報後就對兩個兒子說:“這是曹爽讓他來探看我的病情虛實。”於是,司馬懿開始偽裝,他去冠散發,靠在床上窩在被子裏,還讓兩個卑女攙扶著,這才叫李勝進來。李勝到床前拜問說:“好一陣不見太傅了,想不到病得這麼重。現在天子令我任荊州刺史,特來拜辭。”司馬懿裝成聽不清,說:“並州離朔方近,對防備有利。”李勝更正說:“任荊州刺史,不是‘並州’。”司馬懿笑著說:“你剛從荊州來嗎?。”李勝說:“是漢區域上的荊州。”司馬懿大笑說:“你是從荊州來的。”李勝說:“太傅如何病成這個樣子?”左右的人說:“太傅耳聾了。”李勝說:“請借紙筆用用。”司馬懿看李勝寫的,笑著說:“我病得耳朵聾了,你此去請多保重!”說完,用手指指口,服侍的卑女喂湯,司馬懿把嘴靠近,但湯流滿了衣襟,他用哽噫的聲音說“我衰老重病,快要死了,兩個兒子不成器,你要多教教他們,若見到大將軍,千萬要請關照他們。”說完,倒在床上,氣喘籲籲。李勝走後,司馬懿對二子說,李勝回去報告消息,曹爽必然不會提防我了,等他出城打獵時,我們才能采取行動。司馬懿的這一出戲,演得很精彩,李勝被騙了,曹爽也被騙了。

曹爽認為司馬懿已對他不構成威脅,有一天,他請魏主曹芳去拜謁高平陵,祭祀先帝,眾官隨駕,曹爽帶三個弟弟還有何晏等親信及禦林軍隨行,走到半路,大司農桓範在攔住馬進諫說:“主公總領禁軍,不宜兄弟同時出城,如果城中有變,該如何應付呢?”狂妄的曹爽揮鞭駁斥說:“誰敢生變,請勿再亂言!”司馬懿見曹爽出城,實在太高興了,他等待的時機終於來了。

司馬懿立即進駐中書省的辦公地點,把符節和斧鉞交給司徒高柔,令他代行大將軍職務,先占據曹爽的營寨,又令太仆王觀代行中領軍職務,占據曹羲的營寨。而後,司馬懿引一幫老臣進入後宮,啟奏郭太後,說曹爽違背了先帝的托孤之恩,奸邪亂國,所犯的罪足以被廢黜。郭太後大驚失色地說“天子在城外,現在該怎麼辦啊?”司馬懿說:“臣有奏明天子的表章,誅殺奸臣之事,請太後不必擔憂。”太後非常懼怕,隻好順從司馬懿了。司馬懿立即命令太尉蔣濟、尚書令司馬孚,一同寫好奏章,派人出城啟奏皇帝。司馬懿自己引領大軍占據軍事要地。

這時,曹爽手下的司馬魯芝、參軍辛敞逃出城去,司馬懿怕“智囊”桓範也逃出去,急忙令人去找,但桓範假稱有太後詔書,騙過守城門的老部下,逃出城去了。司馬懿得知大驚,說:“智囊”逃了會泄密,現在該怎麼辦?太尉蔣濟說,劣馬隻會惦記著馬棚裏的草料,桓範不會受到重用的。司馬懿召來許允、陳泰,請他們去見曹爽,說司馬太傅沒有別的用意,隻是削去曹爽兄弟的兵權而已。一會,司馬懿又召來殿中校尉尹大目,令蔣濟寫好書信,請尹大目轉交給曹爽,並囑咐說,你和曹爽交情深厚,你去見他,就說我和蔣濟指著洛水發誓,隻為兵權,沒有別的事。

曹爽在打獵正打得起勁,聽說城中有變,太傅有表奏,完全失去了原來的狂妄,嚇得差點從馬上掉下來。司馬懿的表章說曹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離間二宮,有無君之心,請求罷去曹爽、曹羲、曹訓三兄弟的官職,回到諸侯駐地,不得停留,留則軍法從事。

曹芳聽近臣讀完奏章說,太傅主張這樣,你曹爽該怎麼辦?曹爽嚇得不知所措,急問兩位弟弟,曹羲說:“我曾進諫過,你執迷不悟,司馬懿譎詐無比,孔明還無法勝他,何況我們兄弟,不如自己綁了去見他,還能免於一死。”逃出來的人報告說城中把守得像鐵桶一般,太傅領兵守住洛水浮橋,大勢已去。這時,桓範也來了,他向曹爽說:“太傅已政變,將軍為何不奏請天子巡幸許都,掉動外麵的兵馬來討伐司馬懿呢?”這個主張其實是相當高明的,如果曹爽采納了,那司馬懿可就麻煩大了,仲達最終能否取勝還很難說。可是,曹爽不僅沒有及時采納建議,還婆婆媽媽地說:“我們的全部家屬都在城中,哪能投靠到別處去求援呢?”桓範說:“普通人遇難,還知道求活,如今主公跟隨天子,號令天下,誰敢不呼應你?哪裏能自尋死路呢?”曹爽聽了猶豫不決,隻顧痛哭流涕。桓範又說:“這次到許都,隻不過是中途宿住,城中的糧草,足夠支撐幾年,現今主公別處營寨的兵馬,離得不遠,呼之即來。大司馬的印鑒,我帶來了,主公快點行動,遲了就沒救了。”可憐的曹爽說:“眾官不要逼我,讓我好好想想。”過了會兒,侍中許允、尚書陳泰到了,對曹爽說,“太傅隻是因為將軍權太重,不過是要削去兵權,別無他意,將軍可早點回到城中。”曹爽沉默不語,這時,殿中校尉尹大目也來了,向曹爽說:“太傅指著洛水起誓,沒有別的用意,有蔣太尉的書信在此,將軍可削去兵權,早歸相府。”曹爽相信這是好意。桓範告急說:“事情已十分危急,不能輕信外人而自投羅網!”曹爽一夜流淚,仍是猶豫不決,桓範催他早作決斷,他把握了一夜的劍丟掉,歎氣說:“我不起兵了,情願丟官,隻作為富翁已足矣!”桓範大哭,走出帳篷,絕望地說:“曹子丹以智謀而引為自豪!如今這兄弟三人,真是小豬小牛一般。”許允、陳泰讓曹爽先交印綬,曹爽命令交,主簿楊綜扯住印綬哭著說:“主公今日舍去兵權自縛去降,難免東市受戳殺!”曹爽天真地說“太傅必定不會失信於我的!”

曹爽三兄弟回城時,沒有一個侍從,回到府邸,被司馬懿軟禁了,曹羲向其兄建議向太傅借糧,如果肯借,就沒有加害之意。糧是借到了,曹爽也很高興,認為仲達沒有害他之意。可是,司馬懿正在大肆抓人問罪,搜集罪證。他先將黃門張當下獄問罪,張當供出了何晏、鄧颺、畢軌、丁謐、李勝是同謀。城門守將司蕃報告說桓範矯詔出城時大喊太傅謀反,桓範也被捉下獄。最後,司馬懿把曹爽三兄弟連同一幫人犯,全都斬於東市,滅其三族,家產財物,全部抄了入庫。司馬懿放了魯芝、辛敞和楊綜,讓他們官複原職,認為他們當時是各為其主,是忠義之士。

魏主曹芳封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錫。司馬懿和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同領國事。誅殺曹爽三兄弟,使司馬氏成功了走向了奪取曹家天下的第一步。後來,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司馬昭專權獨斷,司馬師廢了曹芳,另立漢文帝之孫、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司馬師死後,司馬昭自封為天下兵馬大都督,司馬昭又殺了曹髦,立曹奐為名存實亡的天子。司馬昭死後,長子司馬炎為晉王,後司馬炎篡位,完成了政歸司馬氏的最後步伐,司馬氏徹徹底底取代了曹氏。

曹氏的節節敗退,曹爽的失敗起了關鍵的作用,曹爽天真、懦弱、遲疑不決、隻知貪圖享樂,他鬥不過多謀、狡詰、行事果斷、善於韜光養晦的司馬懿。曹爽太輕信人了,他相信司馬懿的洛水立誓,認為司馬懿會讓他保住性命,享受富貴。可是,連司馬懿都不相信自己的誓言。像所有野心的政客一樣,司馬懿的毒誓是說給政敵聽的,是最認真的謊言。曹爽在關鍵時刻,沒有采納“智囊”桓範的建議,失敗是必然的。

司馬懿是個陰險人物,是很善於偽裝的權臣,也是有大陰謀、大謀略的政治家,他的虛偽、無情、殘酷,令人十分討厭。但是,他韜光養晦之計,卻有深刻的謀略學意義。

三○、遙製朝政的爾朱榮

爾朱榮,北秀容(今山西朔縣北)人,其先世為部落酋帥,因居爾朱川,故以此地名為姓,其高祖爾朱羽健,在北魏登國年問(386~395年),是領民酋長,率契胡武士一千七百人,助北魏道武帝拓跋璉進攻後燕,在平定晉陽、中山之役中立下大功,拓跋璉下令把爾朱川周圍三百裏地封給他,永為世業。到爾朱榮的父親爾朱新興時,家資已是相當雄厚,牛、羊、駝、馬,各以顏色為群,不計其數,朝廷每有戰事,則獻馬資助。爾朱榮繼承家業,養有部曲八千。北魏正光年問(520年525年),各族人民起義蜂起,爾朱榮知天下將亂,便散其畜牧資財,暗地招募勇士,結納豪傑,侯景、司馬子如、賈顯度、段榮、竇泰等人皆聞名去投奔他。後來賀拔嶽、高歡、尉景等人陸續依附了他。

六鎮起義時,起義浪潮波及到秀容郡,內附民乞伏莫幹先率眾起義,攻破秀容郡,殺秀容太守。南秀容牧子萬於乞真也率領牧奴起義,殺太仆卿陸延。並州牧奴素和婆嶺也聚眾造反。這些起義都先後被爾朱榮派兵鎮壓。其後乞步落又舉起義旗,劉阿如也率領一支義軍活動於瓜州、肆州之間,敕勒人北到步若也反於沃陽,斛律洛陽反於桑幹,又都被爾朱榮的隊伍屠殺。孝昌二年(526年)八月,爾朱榮率軍到達肆州,肆州刺史尉慶賓知其有野心,恐有意外,緊閉城門,不允許爾朱榮軍入城,爾朱榮大怒,攻破該城,改任其從叔爾朱羽生為肆州刺史,爾朱榮兵精馬壯,勢力越來越大,北魏朝廷想借他之力撲滅起義軍,對他亂殺地方朝廷命官不僅不怪罪,而且再次晉升他為鎮北將軍。鮮於修禮領導的河北起義興起後,爾朱榮上表請求東討,被進號為征東將軍、右衛將軍、假車騎將軍、都督並、肆、汾、廣、恒、雲六州諸軍事,進為大都督,加金紫光祿大夫。後葛榮火並杜洛周軍,義軍聲勢盛,爾朱榮又上書朝廷,請求允許他帶三千騎兵東援相州,衛護鄴城,胡太後不許。唯恐他勢力過大後,朝廷無法牽製,反養虎遺患。胡太後的親信大臣徐紇也建議胡太後離間爾朱榮部將,以削弱他的力量。爾朱榮無奈,隻得分兵北捍馬邑,東塞井陘,再等待機會,對徐紇也更加憤恨。

這時在朝廷內部,胡太後與孝明帝元詡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激烈。胡太後不願讓孝明帝執政,凡與孝明帝親近的大臣,均被胡太後一一除去,孝明帝也厭惡鄭儼、徐紇幫助胡太後,極想除去。因手中無實權,朝中無得力大臣,無法辦到,於是想借助外援達到奪權的目的。他給爾朱榮下了一道密詔,命他率軍趕赴洛陽。爾朱榮接詔,立刻以高歡為先鋒,急向洛陽進軍,大軍行至上黨,孝明帝覺此舉不妥,又忙下令停止進軍。此事被鄭儼、徐紇得知,恐大禍降臨,忙與胡太後密謀,孝昌三年(527年)春,鴆殺了孝明帝元詡。又以一個才生下的皇女充做皇子,立為皇帝。不久,見人心已安,複下詔說前所立皇帝實際上是女嬰,應當重新選擇一個王子為帝,於是改立臨洮王元寶暉的世子元釗為帝。元釗年僅三歲,胡太後想長久執掌朝政。因此故意挑選了年幼的元釗為帝,朝廷大權仍操在胡太後手裏。

胡太後的所作所為,為爾朱榮進軍洛陽製造了機會。爾朱榮聽到朝廷大變動的消息後,立即與並州刺史、北魏宗室元天穆商議,欲率鐵騎入洛陽,翦誅奸佞,更立年長者為君。深為元天穆讚同。乃上書直言:“孝明皇帝崩駕,海內鹹稱為鴆毒致禍,現在群盜沸騰,鄰敵窺視,而想以年幼兒童鎮天下,不是怪事嗎?希望允許我赴京,參預大議,尋察帝暴崩之由,法辦徐紇、鄭儼之徒。然後重擇宗親以繼帝位。”胡太後內心畏懼,趕快派爾朱榮的從弟爾朱世隆至晉陽撫慰爾朱榮。三月,爾朱榮與元天穆商量,以為長樂王元子攸素有威望,可立為皇帝。二人議定,乃遣侄兒爾朱天光及親信奚毅等人潛入洛陽,征詢爾朱世隆的意見,並麵見元子攸,向他轉述了爾朱榮之意,元子攸表示同意。爾朱天光歸晉陽報告後,爾朱榮對立元子攸為帝之事仍然有所猶疑便令工匠以銅為孝文帝及鹹陽王元禧等六王的子孫各鑄一個銅像,能鑄成者當立為帝,結果唯有元子攸的銅像鑄成了。爾朱榮堅定了主意,乃自晉陽發兵。胡太後聞訊,召集諸王公計議,宗室大臣都痛恨胡太後所為,無人言語,徐紇獨認為,爾朱榮是小胡,破之不難。胡太後也以為是這樣,任命黃門侍郎李神軌為大都督,率眾拒抗爾朱榮,另派別將鄭季明、鄭先護率兵守禦黃河大橋,派武衛將軍費穆屯兵小平津,阻攔爾朱榮入洛。

爾朱榮率軍至河內郡後,遣心腹王相秘密進入洛陽,迎接元子攸。四月丙申這一天,元子攸與兄彭城王元劭、弟霸城公元子正暗暗由高渚北渡黃河,與爾朱榮在河陽相會。三日後,大軍南渡過黃河,元子修正式即皇帝,是為敬宗孝莊皇帝。以兄元劭為元上王,以弟元子正為始平王,以爾朱榮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領軍將軍、領左右,封太原王。元子攸稱帝後,胡太後派遣的守將鄭先護、鄭季明、費穆當天倒戈投降爾朱榮,李神軌見勢不好,急忙率軍逃歸。徐紇得訊,知大勢已去,矯詔在夜裏開了宮中門,騙取驊騮廄禦馬十匹奔兗州,鄭儼也逃隱鄉裏。胡太後無處可走,把孝明帝後宮嬪妃盡數召來,命令全部出家為尼,胡太後自己也落發出家。爾朱榮派人召百官前來迎接孝莊皇帝。第二天,百官奉璽綬,備法駕,前往河橋迎孝莊帝。次日,爾朱榮派騎兵抓來胡太後與幼主元釗,送至河陰(今河南洛陽市北),胡太後對爾朱榮極力解釋,爾朱榮不聽,拂衣而起,下令把胡太後與幼主沉入黃河。又騙百官到行宮西北集合,聲稱要祭天,待百官到齊後,命騎兵層層包圍,縱兵大殺,自丞相高陽王元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義王元略以下,百官死者達二千餘人。又令軍士高呼:“元氏既滅,爾朱氏興”。軍士皆稱萬歲。又另遣軍士數十人闖入行宮,殺元子攸兄元劭與弟元子正,遷元子攸於河橋,嚴加看守。此次事變,史稱“河陰之變”。

高歡等人都勸爾朱榮稱帝,賀拔嶽認為不妥,爾朱榮猶疑不決,自鑄金像占卜,連鑄四次未鑄成。功曹參軍劉靈善卜筮,爾朱榮特別迷信他,就問他可否稱帝,回答說不可。爾朱榮又欲讓元天穆稱帝,也回答說不可,劉靈助說:“唯長樂王有天命耳。”於是爾朱榮取消了自己稱帝的念頭,又於當天夜裏迎接孝王帝還營。爾朱榮所帶騎兵殺的大臣太多,不敢入洛陽城,有心向北遷都,武衛將軍t凡禮堅決反對,爾朱榮才奉送孝莊帝入洛陽皇宮。這時洛陽城幾乎成為一座空城,士民聞爾朱榮進洛陽,無論貧富,紛紛外逃,百官殘存者也逃竄躲匿不出。孝莊帝登太極殿,下詔大赦,改元建義,隻有散騎常侍山偉一人跪在下麵,後見爾朱榮不再殺戮,士民才陸陸續續回到洛陽。

爾朱榮仍然想遷都,後見宮闕壯麗,列樹成行,才罷遷都之議。五月,孝莊帝加拜爾朱榮為北道大行台,爾朱榮至明光殿,再次向孝莊帝謝河橋之事,發誓決不再有二心,孝莊帝也保證沒有疑心。為穩住爾朱榮,孝莊帝又納爾朱榮女為皇後。爾朱榮回到晉陽,令元天穆入洛陽,任侍中、錄尚書事、京畿大都督兼領軍將軍,又以行台郎中朱瑞為黃門侍郎兼中書舍人,朝中要官也全以心腹充任。七月,教武帝又加爾朱榮為柱國大將軍、錄尚書事、大丞相、都督河北畿外諸軍事。這時葛榮領導的起義軍正向洛陽進發,爾朱榮自率騎兵圍攻,葛榮輕敵被俘,被爾朱榮囚車送給孝莊帝。孝莊帝又加爾朱榮食邑十萬戶,為太原國邑,進位太師。

前北魏北海王元顥,當“河陰之變”時南奔蕭衍,這年十月,蕭衍又立元顥為北魏皇帝,年號孝基,派大將陳慶之送元顥還洛陽。孝莊帝以為元顥兵弱,不以為慮,命元天穆等將先鎮壓山東的邢杲起義,然後再回師征元顥。誰知陳慶之用兵神速,乘虛徑進,連克梁國、滎陽、虎牢等城,進逼洛陽。事出意外,孝莊帝隻帶少數隨從逃離洛陽,北渡黃河到達上黨長子。爾朱榮由晉陽趕到長子,與孝莊帝相見,率兵反攻過黃河,大敗陳慶之軍,元顥、陳慶之複南奔蕭衍。孝莊帝歸洛陽複位,加拜爾示榮天柱大將軍。其後,爾朱榮又命人鎮壓了葛榮餘部韓樓率領的起義軍,又命雍州刺史朱天光鎮壓了關隴起義軍,俘斬萬俟醜奴等人,撲滅了北魏農民起義的烈火。

爾朱榮雖然遠居晉陽,但遙製朝政,朝廷要臣多是其黨羽,朝中大小事情,都須向他彙報。選拔大小官吏,皆由他定奪。再加上爾朱皇後性妒忌,孝莊帝是外逼於爾朱榮,內迫於皇後,極為不滿。便與城陽王元微、侍中李或、楊侃、尚書右仆射元羅等人密謀,決意殺爾朱榮。永安三年(530年)九月,爾朱榮至洛陽朝見孝莊帝,孝莊帝伏兵於明光殿東廊,當爾朱榮與其長子爾朱菩提、元天穆等人坐定後,伏兵衝出,殺元天穆與爾朱菩提,孝莊帝親手刃了爾朱榮。爾朱榮在朝黨羽紛紛外逃。

爾朱榮死後,北魏政局更為動亂。同年,爾朱榮的侄兒爾朱兆輕騎襲擊洛陽,驅散衛士,生擒孝莊帝,送至晉陽殺死。爾朱世隆等人先立長廣王元曄為帝,後又改立為廣陵王元羽之子元恭為帝。爾朱氏家族雖然暫時還控製著朝政。但由於內部不團結,互相猜忌,其力量大為削弱,後來,爾朱氏家族盡被高歡誅滅,北魏政權又操縱在高歡手裏。

三一、恭聖仁烈楊皇後

恭聖仁烈楊皇後,廣讀史書,精於權術,在人選皇後的競爭中,受到宰相韓侂胄的強烈反對,但由於深得寧神皇帝喜愛,終於如願以償。

皇後之兄楊次山的門客王夢湘,得知韓侂胄的態度後,秘密報告了楊後,楊後對韓侂胄十分銜恨,並與楊次山謀劃,想借故殺死政敵。正好韓侂胄在朝廷中倡議對金朝用兵,收複中原失地。楊後令皇子趙眼人朝上奏:“韓侂胄再開戰事,將對社稷不利。”寧宗不作回答。楊後便親自出馬,在旁邊對趙黨的講話極力表示讚同,寧神還是不作回答。為防止意圖泄露,楊後又讓楊次山物色可以信任的朝中大臣,共同圖謀。和部侍郎史彌遠,素來與韓侂胄不和,非常高興地接受了楊後賦予的使命。參知政事錢象祖曾因反對用兵而被貶斥信州,史彌遠便先與他取得聯絡。禮部尚書衛涇、著作郎王居安、前右司郎官張鎡都參與了預謀。開禧三年(公元121o年)十一月三日,當韓侂胄早朝時,史彌遠秘密派遣中軍統製夏震埋伏在六部橋側,率強健士兵將韓侂胄圍裹到玉津園,用棍棒打死,並回報彌遠。錢象祖等人都來到延和殿,把殺死韓侂胄的消息通報皇帝。寧宗不相信,過了三天,還是認定韓俯胄未死。因為這個預謀全部出自楊後與楊次山等人,皇帝當初並不知曉。

楊後殺死韓侂冑後,史彌遠日益顯貴。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寧宗因繼承人未定,收養宗室之子趙貴和,立為皇子,賜名趙竑。史彌遠做宰相,得到楊後的信任,於是便大權獨攬。趙竑逐漸心中不平。當初,趙竑喜歡琴,彌遠就買善於彈琴的美貌女子送給他,私下卻對美人家施以恩惠,令美人窺伺皇子的一舉一動。趙竑對這位美人十分寵愛,一天,他指著地圖對她說:“這裏就是瓊壓州,他日一定要將史彌遠放逐此地。”美人把趙竑的話告訴了史彌遠。趙竑又在木幾上寫字道:“史彌遠應當判決充軍八千裏!”趙站左右都是史彌遠的心腹,跑步將此事報告史彌遠。史彌遠非常恐懼,暗中藏畜異誌,想立另一個宗室之子趙購為皇子,並秘密與趙昀聯絡交往。

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閏八月了西,寧宗去世,史彌遠連夜召趙昀人宮,楊後還不知情。彌遠派楊次山之子楊穀和楊石向楊後說明廢立皇子的事情,楊後不允許,她說:“皇子是先帝選立的,豈敢擅自變動!”這夜,史彌遠通過二楊往返七次勸說,楊後始終不同意。楊穀等人跪著哭訴說:“內外軍民都已歸心,若不立趙購,禍變必生,那麼楊家就要有滅門之災了。”楊後默默地考慮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問:“趙昀現在哪裏?”史彌遠等人召趙昀人見,楊後撫摸著趙購的背說:“你從今天起就是我的兒子了!”於是改詔書廢趙竑為濟王,立趙昀為皇子,繼承皇帝之位;趙購尊楊後為皇太後,共同處理朝政。

三二、韓世宗投鼠忌器

苗傅、劉正彥謀反,張浚等人在平江商議討伐,聽說韓世忠來了,覺得豐常欣慰,張浚更是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之前,韓世忠接到張浚的書信,十分悲痛,他舉杯祭神說:“誓不與此賊共戴天!”士兵們都表示奮勇當先。見到張浚後,韓世忠說:“今天的大事,我願與你共同分擔,你不要過份憂心。”韓世忠想立即進兵,張浚勸阻說;“投鼠忌器,事情不能著急,急了恐怕發生意外,已經派遣馮用好話去引誘敵人了。”

三月戊戌,韓世忠率兵從平江出發,另一位將領張俊擔心韓世忠兵少,把劉寶的二千名士兵借給了他。行軍的船隊滿載著披著盔甲的戰士,連綿三十裏。部隊到秀州後,世忠稱病,不再前進,開始造雲梯,治器械,苗傅等人才感到了恐懼。在此之前,苗傅與劉正彥聽說韓世忠來了,便傳檄命令他去江陰駐紮。世忠用好話來哄騙二人,並說自己的部隊人數很少,想到都城駐紮。苗傅等人大喜,準許他引兵前來,並且矯詔,封韓世忠、張俊為節度使。二人表示不接受。

當時,韓世忠妻梁氏和兒子韓亮被苗傅扣作人質,嚴密看管。朱勝非哄騙苗傅說:“今日啟奏了太後,太後派遣梁氏與韓亮“人慰撫韓世忠,這樣一來,在平江的各位將領就會安定了。”於是,苗傅等人封梁氏為安國夫人,派她迎接韓世忠,勸說韓趕快前來勤王。梁氏驅馬出城,一天一夜後,與韓世忠在秀州相會。

不久,明受皇帝下來詔書,韓世忠說:“我隻知道有建炎皇帝,不知道有明受皇帝。”殺死來使,將詔書焚燒,全速向京城前進。到達臨平後,苗傅手下的將領苗翊、馬柔吉背靠高山,麵對大河列成陣勢,在江河的中流放置鹿角,阻擋戰船。韓世忠棄舟力戰,張繼、劉光世也相繼趕到,加人戰鬥。部隊進攻不利,稍微後退,韓世忠又棄馬挺槍來到陣前,命令將士們:“今日應該以死報國,臉上不中數箭者都要斬首。”於是戰士們拚死作戰。叛軍排列神臂弩,拉滿弓弦等待射擊,韓世忠瞪著眼睛大聲呼喊,挺刀快步向前衝去,敵人嚇得躲避,弓箭來不及發射,終於敗退。苗傅與劉正彥帶二千精兵,打開湧金門逃跑了。

韓世忠馳馬人城,高宗步行來到宮門口,握著韓世忠的手痛哭道:“中軍吳湛是輔佐逆賊最積極的人,還留在我的身邊,能不能先殺掉此人?”韓世忠便謁見吳湛,握著手與他說話時,突然折斷了他的中指,並拉到街市上將他處決。高宗提升韓世忠為武勝軍節度使、禦營左軍都統製。韓世忠主動請戰說:“叛軍擁有精兵,距離項、閩很近,如果讓他們在那裏做成巢穴,就不容易消滅了。我請求前去征討。”於是,又被任命為江、浙製置使,從衡、信二州出發追擊殘敵,在漁梁驛同敵人相遇,韓世忠挺槍步行向前,叛軍望見,都恐懼地說:“來人是韓將軍!”一哄而散。韓世忠擒獲劉正彥與苗翊,又在建陽抓住了苗傅。離朝時,韓世忠對高宗說:“我發誓生擒賊首,為社稷雪恥,請求派殿前的虎賁衛士們護送俘虜。”最後,韓世忠終於實現了誓言。高宗親手寫下“忠勇”二字,連同一麵紅旗贈給了他。

三三、莊宗問郭崇韜

梁朝軍將康延壽來投奔唐軍,郭崇韜把他請到住處,向他尋問梁軍情況。康延壽說;“梁軍將分兵四路一起進兵,以使唐軍困迫。”唐莊宗李存勖很擔憂,召集軍中將領商量進攻梁軍的辦法。宣徽使李紹宏請求府軍放棄鄆州,與梁朝訂立盟約,以黃河為界,相互間互不侵擾。

莊宗心裏很不高興,獨自躺在軍帳之中,他叫來郭崇韜問道:“你有對策了嗎?”郭崇韜回答說。“我讀書不多,不能與古代賢能相比,還是說一說當前的事吧。陛下您興兵舉義,圖存霸業,為報國仇雪家恥,您轉戰征伐,鎧甲裏都長了虱子,老百姓也因支援軍隊而困乏。現在您新立國號,黃河以北的官員和百姓每天都盼望掃蕩叛逆,平息禍亂。才得到漢陽這方寸之地,如果連這都守不住,哪裏談得上把中原之地全部占據!陛下。國。來賦稅。充,人們議論生怨,如果劃黃河為界,誰來為您守護邊界呢?從康延壽說了梁軍情況後,我日夜謀劃,估算了我們的兵力,分析了梁軍的行動安排,我認為不出今年,一定能決出勝負。聽說梁軍要使黃河決口,在滑州到鄆州間注人大水,不用船就無法過去,又聽說梁軍精兵全部歸在段凝部下,王彥章每天侵擾鄆州境界,他們以大軍逼進我們南部邊界,又想憑借將黃河決口,使我軍不能南渡,目的是要收複墳陽,這就是梁軍的計劃。段凝據守在黃河岸邊,打算與我軍相持,我請求帶一些兵將守護鄴城,保衛楊劉城,陛下您親自率大軍,向大梁迅速進兵,長驅直人,大梁城無梁軍守衛,聽到陛下的威名,自然潰敗。如果使梁朝君主歸降,那麼梁軍也就自然倒戈投順我們,半月之間,天下必然平定。如果不果斷地這樣去做,離開根本,采用別的對策,我擔擾事情不能成功。今年秋糧尚未成熟,軍糧僅夠支用幾個月,如果敢地下決心,至少誰勝誰負還說不定,不然,隻有坐視失敗。我曾聽說在道旁造屋,三年也造不好,可見要成事是艱難的,而帝王順應勢事,必有上天保佑,成功與失敗由上天而定,請陛下自己決斷。”莊宗高興地一跺腳說:“你說的正符合我的心意,大丈夫勝就為王侯,敗則為俘虜,行動計劃就這樣決定了!”當日就傳令全軍,讓家眷都回到魏州去。莊宗把劉皇後和興聖宮的使從繼發送到朝城西郊的長亭,哭著與他們告別。莊宗說:“形勢危急緊迫,現在必須決戰,如果事不成功,就再也不能相見了。”

莊宗派李紹宏和租庸使張憲留守魏州,率領大軍從楊劉渡過了黃河。這一年,唐軍生擒梁將王彥章,誅滅梁朝,使段凝歸降,這些都是因為郭崇韜助佐莊宗,實現了滅梁的計劃。

三四、海瑞諫皇帝

明世宗為人猜忌刻薄,凡是敢於說真話,如楊繼盛這樣愛提意見的官員,不是被殺頭、監禁,就是被革職、充軍。因此,後來沒有人再敢批評他。但是到嘉靖四十五年,晚年的明世宗遇到一個不怕死,敢於揭他痛處的官員——海南瓊山人海瑞。

此時,嚴嵩父子雖然倒了台,但貪汙腐化,吏治敗壞的風氣沒有絲毫改變,明世宗仍然沉溺在求仙問藥之中。老百姓越來越窮困。海瑞當時任戶部主事,他要上一道奏章,希望皇帝從迷信中醒悟過來。

他知道,奏章呈上去,就會有殺身之禍。但他決心已下,就事先遣散了家人,安排好後事,又給自己買了棺材,訣別了妻子,才將他的奏章呈進宮去。

明世宗倒是耐著性子讀完了他的奏章。可是他越看越氣。那上麵寫道:

“陛下即位之初確做過些好事,可是後來卻沉溺在神仙和仙藥中,追求長生不老。可是堯、舜、禹、湯、文、武這些古聖賢,還有秦、漢那些自稱有仙術的方士,至今還有在的嗎?陛下叫人到處采購煉丹的藥材,又大興土木,修建道宮,耗盡了民脂民膏,弄得民窮財盡。怪不得現今老百姓都說:陛下年號叫“嘉靖”,是家家戶戶幹幹淨淨的意思。陛下二十多年不上朝,濫派官職,跟親人、官員不見麵,猜忌、殺戮臣下,弄得國弱民窮,君道不正,臣職不明,形勢非常嚴重。陛下自比為堯、舜,臣下以為連漢文帝都不如……”

明世宗氣得七竅生煙,將奏章狠狠地摔在地上,大喊道:“趕快把這個家夥抓起來,別讓他逃跑了 ”

宦官黃錦說:“聽說這個人不怕死,做官清廉。他自知觸犯陛下,活不成了,已經安排好後事,準備好棺材,不會逃跑的。”

明世宗沉默半晌,再將奏章拾起反複閱讀,覺得海瑞的話多少有些道理,自言自語連聲歎息說:“這個人倒像比幹,隻是朕還沒有商紂王那麼壞吧 ”他好幾個月沒有作批複。

但明世宗後來還是下旨將海瑞抓了起來。不過,才過了兩個月,明世宗就死了。他的兒子明穆宗即位,才將他放出監獄,恢複了官職。

海瑞,號剛峰。小時候家中很貧窮,所以他能體會窮人的痛苦。他沒中過進士,開始僅做縣學的教諭(學官)。到任後,他就革除學生向教官送禮送酒食的習俗。提學禦史視察縣學,縣官與其他教官迎接時都下跪,唯獨海瑞不下跪,隻作揖。他說:學校是教學的地方,不是衙門,教師不該給長官下跪。

後來海瑞做浙江淳安知縣,帶頭廢除官員們許多濫收的費用,又嚴格執行迎來送往時不許鋪張浪費、不許贈送禮物的規定。有一回,嚴嵩死黨鄢懋(yān

mào)卿以禦史的身分,到江南視察,他表麵上發出文告,叫地方官員不要送禮,不要鋪張浪費,實際上卻暗示要吃山珍海味,要收受好處。

消息傳到淳安,海瑞自然不願迎合他。他親自給鄢懋卿寫了封信,說:“讀了大人的文告,知道大人喜歡簡樸、不愛拍馬屁。我相信大人說的都是真心話。但是我聽說,大人南下,沿途各處都為大人辦了豐盛的酒席,每桌三四百兩銀子,很闊綽,連便壺都是銀子做的。這大約是那些地方官員沒有真正領會大人的本意,以為大人心口不一,實際是個喜歡巴結,講究排場的浮華之徒吧?”

鄢懋卿氣得臉發紅,手發抖,但隻好不去淳安了。

還有一次,浙江總督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嫌驛館招待不周,將管事人倒吊起來毆打。

衙役慌慌張張跑到縣衙門稟報。海瑞說:“有辦法對付。”便帶著衙役來到驛館,叫人先將胡公子抓起來,又從他的行李中搜出幾千兩銀子。胡公子大喊大叫:“海瑞,你好大膽,敢抓堂堂總督公子 ”

海瑞笑著說:“總督大人有布告,再三告誡屬下各州縣,迎接上官,不得鋪張。這個人如此猖狂,還有大批來曆不明的銀子,一定是冒充的胡公子,敗壞總督的名聲,必須嚴辦 ”他命令將銀子收進國庫,另寫了封信,連人送到杭州,請胡宗憲發落。胡宗憲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隻好將自己兒子臭罵了一頓。

公元1569年,海瑞出任江南巡撫。有錢有勢的人家,聽說海瑞來了,都夾緊了尾巴,有的躲避到別的地方去,有的把自己朱紅的大門漆黑,減少人們的注意。海瑞強迫那些擁有大量土地的豪強大戶將強占的土地退出來,分給窮人,而且先拿當朝首輔徐階家開刀。他還領導疏浚了蘇州的吳淞江、常熟的白茆(máo)河。

海瑞的施政措施,獲得民眾擁護,卻遭到官僚地主的反對。由於不斷遭到排擠,海瑞被迫辭官回到家鄉。公元1583年,他才被起用為南京吏部右侍郎,這時他已是七十二歲的老人了。但他仍勤勉地操勞著,直到死在任上。

他一生沒有置過田產。死時,家中隻有十多兩俸銀。還是同僚湊錢為他辦的喪事。

揣篇第二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時,往而極其欲①也,其有欲也,不能隱其情;必以其甚懼之時,往而極其惡也,其有惡者,不能隱其情。

情欲必知其變。感動而不知其變者,乃且錯②其人勿與語,而更問所親③,知其所安。夫情變於內者,形見於外;故常必以其者見者,而知其隱者;此所謂測深探情。

【注釋】

①往而極其欲:順著對方情緒,把對方的欲求推向極點。

②錯:同措,措置,擱下。

③更問所親:向旁人作外圍了解。也可以理解為探求對方所喜歡的話題。

【譯文】

想要揣測實情,必須在他最高興的時候前去,而且最大限度地刺激他的欲望。當他一產生欲望,就不能隱瞞真實意圖。或者在他最恐懼的時候前去,而且最大限度地增強他的恐懼、厭惡。當他產生恐懼、厭惡時,就不能隱瞞自己的真實意圖。

真情欲望必然早在他的情感發生極端變化時不自覺地表現出來,如果感知了他的情感,卻還不能了解他的變化,就暫且放開他,不同他交談,而另去詢問他親近的人,了解他的愛好是什麼。感情在內心發生變化的人,必然從外部表現出來。所以必須經常觀察他舉止的外在表現,而了解他內心隱藏的感情,這就是所說的揣測他人內心深處而揣度真情。

【感悟】

人的真實感情往往都是在極端喜悅或極端恐懼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因此要了解一個人的真實情感,隻要想方設法使他極端高興或極端害怕就可以達到目的。

【故事】

一、伍員秦庭之哭

春秋時,楚平王無道,父納子媳,寵信奸臣費無忌,毀法亂紀,並殺太師伍奢及其大兒子伍尚。次子伍員,出奔吳國。伍員,字子胥,偷渡昭關,來至吳市,無以為生,吹簫乞食。

在伍員逃亡吳國的途中,曾遇到楚故人申包胥。申包胥問其何往?伍員將平王殺害父兄之事,如實告之。包胥說;“平王雖無道,君也。足下世受國恩,君臣之分已定,奈何以臣而仇君?”伍員說:“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桀紂誅大臣,唯無道也。楚王納子媳,棄嫡嗣,信讒妄,戮忠良,我必須到吳請兵,掃蕩楚國汙穢,以報親仇。”

包胥說:“我要教你借兵報楚,則為不忠,若教你不報,又陷你於不孝。你好自為之吧。你對我說的話,我絕不告訴別人。不過,我應該告訴你的,隻有兩句話,那就是——你能覆楚我必能存楚,你能危楚我必能安楚。”

伍員到了吳國,見知於公子姬光(後來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姬光繼位,也就是吳王闔閭)。姬光推薦於吳王僚,拜為大夫。

吳國因楚太子建之母,遭受攻擊,求救吳國,吳王僚遣姬光迎建母於隕城。楚平王大怒,出師伐吳,吳亦興師拒抗。適楚軍統帥陽疵暴敝,諸侯從屬軍,各自慌張,吳軍在姬光的策劃下,大破楚軍。吳軍乃取建母楚夫人而歸。楚平王見吳軍勢大,憂慮成疾,久治不愈而死。太子珍即位,為楚昭王。

伍員在吳,聽說平王已死,痛哭流涕,姬光怪而問之。伍員說:“我非哭楚王,恨我不能在其生前,梟其首,以雪我恨,故痛哭也。”

姬光繼位吳王後,楚侵蔡,蔡侯求救於吳。伍員說吳王興兵,拜孫武為大將,伍員、伯氾副之。出兵六萬,援蔡伐楚。

孫武是曆史上有名的軍事家,用兵如神。伍員又報仇心急,再加上楚師統帥囊瓦,是個貧賤之輩,故不旋踵楚軍即敗,楚昭王逃出郢都。伍員未能活捉昭王,而平王又死去多年,恨無可雪,遂掘平王墓,鞭屍三百,稍解其恨。

申包胥逃避夷陵,聞伍員掘墓鞭屍,認為做得太過。他致書伍員,必踐複楚之約。他想到楚昭王之母,是秦哀公的女兒,秦楚有舅甥之誼。包胥乃求救於秦,星夜西馳,足踵俱裂,到雍州,見秦哀公說:“寡君失社稷,逃草莽,乞念甥舅之情,興兵解圍。”哀公說:“我自保不暇,安能濟人?”包胥說:“秦楚邊界,楚滅將及於秦,存楚即固秦,楚亡,秦亦不保也。”

秦哀公意未決。包胥不居驛館,不解衣冠,立於秦庭之中,晝夜號哭,不絕其聲,是七日,哀公驚訝曰:“楚有此賢臣,尚至於此。寡人無此賢臣,吳更不能容我矣。”遂起兵救楚。

二、三家滅智

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相繼興起的時候,中原諸侯非常衰弱。所以,黃池大會,夫差當上了霸主;徐州大會,勾踐當上了霸主。然而中原諸侯越是衰弱下去,大夫的勢力越發大了起來。那時候,魯國的“三桓”掌握魯國的大權;齊國的田恒(就是陳恒)掌握齊國的大權;晉國的“六卿”掌握晉國的大權。這三國的君主都隻是名義上的君主。黃池大會之後,田恒殺了齊簡公,滅了鮑家、晏家、高家、國家,把齊國的土地從平安以東都劃為他自己的封邑,齊國的大權全掌握在他自己手裏。晉國的六卿看到田恒殺了國君,滅了各大家族,還得到了齊國人的幫助,他們也就自己並吞起來了。

晉國的六卿亂七八糟地混戰了一陣。後來,範氏和中行氏被人家打敗了,晉國的大權就歸了四家,即:智家、越家、魏家、韓家。

晉國的四家——智伯瑤、趙襄子無恤、魏桓子駒、韓康子虎——之中,智伯瑤的勢力最大。他對趙、魏、韓三家說:“晉國一直是中原的霸主,沒想到在黃池大會上,趙鞅讓吳國占了先,在徐州大會上又讓越國占了先。這是咱們的恥辱。現在隻要打敗越國,晉國仍然能夠當上霸主。我主張每家大夫拿出一百裏的土地和戶口歸給公家。隻有公家增加了收入,才能夠有實力。”這三家大夫早就知道智伯心懷不軌,他是想獨吞晉國。他所說的“公家”其實就是“智家”。可是他們三家沒有齊心協力,沒法跟智伯對抗。智伯派人向韓康子虎要一百裏的土地和戶口,韓康子虎如數交割了。智伯派人向魏桓子駒要一百裏的土地和戶口,魏桓子駒也如數交割了。就這樣智伯增加了二百裏的土地和戶口。接著他又派人去找趙襄子無恤要一百裏的土地和戶口。趙襄子無恤沒有答應。智伯派韓、魏兩家一塊兒出兵去打趙家,還答應他們滅了趙家之後,把趙家的土地三家平分。

智伯自己統率著中軍,韓家的軍隊在右邊。魏家的軍隊在左邊,三隊人馬直逼趙家。趙襄子知道寡不敵眾,就帶著自己的兵馬退到晉陽(在山西省太原)城裏,打算在那兒死守。

沒有多大工夫,三家的兵馬就圍起了晉陽城。趙襄子吩咐將士們隻許守城,不準交戰。每次三家攻打的時候,城上的箭就好像雨點似的落下來,智伯一時打不進去。晉陽城就依靠著弓箭守了一年。可是把箭都使完了,怎麼辦呢?趙襄子為此悶悶不樂。家臣張孟對他說:“聽說當初董安於在宮殿裏預備了無數支箭,咱們找找去。”這一下子提醒了趙襄子,立刻叫人把圍牆拆了一段。果然圍牆裏麵全都是做箭杆的材料。又拆了幾根大銅柱子,做成了無數的箭頭。趙襄子歎息說:“假如沒有董安於,如今上哪兒找這麼些兵器去呢?假如沒有尹鐸,老百姓哪兒能這麼不怕辛苦、不怕死地守住這座城呢?”

三家的兵馬把晉城圍了兩年多,都沒攻下來。到了第三年,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一天,智伯正在察看地形的時候,忽然想起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來了。晉水由龍山那邊過來,繞過晉陽城往下流去。如果把晉水一直引到西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於是他立刻吩咐士兵們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了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城,又在上遊那邊砌了一個挺大的蓄水池。在晉水上壘起土堆來,讓上遊的水不再流到晉水裏去。當時正是雨季,一連下了幾天大雨,蓄水池裏的水都滿了。智伯叫士兵們在蓄水池邊開了一個大口,大水一直向晉陽城灌進去。不到幾天工夫,晉陽城裏的房子就被淹了一大半。老百姓跑到房頂上避難。竹排,木頭板子都當了小船。燒火,做飯都在城牆上。可是全城的老百姓,寧可淹死,決不投降。

趙襄子歎息著說:“這全是尹鐸愛護百姓的功德啊!”回頭又對張孟同說:“民心雖說沒變,要是水勢再高漲,咱們不就全完了嗎?”張孟同說:“形勢雖然非常緊急,但是我老覺得韓家和魏家絕不會把自己的土地平白無故地讓給智伯。如果他們不是出於無奈,才不跟著他來打咱們。依我看,主公多預備小船、竹排、木頭板子,再跟智伯在水上拚個死活。我先去見見韓、魏這兩家去。”趙襄子當天晚上就派張孟同偷偷地去跟兩家協商。

第二天,智伯請韓康子和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高興地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嗎?水能滅國。以前我以為晉國的大河像城牆一樣可以擋住敵人;依照晉陽的形勢看來,大河反倒是個禍患了。你們瞧:晉水能夠淹晉陽,汾水就能淹安邑(魏家的大城),絳水也就能淹平陽(韓家的大城)。”他們兩個人連連答應說:“是,是!”智伯見他們答話有點慌裏慌張,好像挺害怕的樣子,才覺得自己話說錯了。他笑著說:“我心眼直,想什麼就說什麼,你們可別多心!”他們又連著回答說:“哪兒會呢!哪兒會呢!您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我們能夠跟隨您,蒙您抬舉,已經非常榮幸了。”他們嘴裏盡管這麼說,心裏可都覺得趙襄子派張孟同來找他們,對他們是有好處的。

第三天晚上,大約四更天,智伯正在睡夢裏,猛然間聽見一片嚷嚷聲。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窩已經濕了,兵營裏全是水。他想可能是堤防決口了,就立刻派士兵去搶修。不一會兒工夫,水勢越來越大。智伯的家臣智國和豫讓帶著水兵,扶著智伯上了小船。智伯在月光下回頭一瞧,看到兵營裏的東西在水裏漂蕩著。士兵們在水裏一浮一沉地掙紮著。智伯這才明白是敵人把水放過來的。正在驚慌不定的時候,霎時四麵八方都響起戰鼓來了。一看韓家、趙家、魏家三家的士兵都坐著小船和木排,一齊殺了過來,見了智家這些“落水狗”,就連打帶砍,一點不肯放鬆。中間還夾帶著喊叫的聲音:“別放走了智瑤!拿住智瑤的有賞!”智伯對家臣豫讓說:“原來那兩家也反了!”豫讓說:“別管他們反不反,主公趕緊往那邊走,上秦國借兵去吧!我留在這兒對付他們。”說著,他跳上一隻木排,殺開一條路,命令智國保護著智伯逃跑。

智國保護著智伯,坐著小船一直向龍山那邊劃去。這一帶沒有追兵。智伯才喘了口氣。好容易他們把船劃到龍山跟前,急急忙忙地上了岸。幸虧東方已經發白,他們順著山道走去。跑了一陣子,稍微鬆了一口氣。不料剛一拐彎,迎麵碰見了趙襄子!趙襄子早就料到智伯會打這條路兒逃跑,預先帶了一隊兵馬在這兒等著他。當時就抓獲智伯,砍下他的腦袋。智國也就自殺了。

三家的兵馬會合到一塊兒,拆掉了河邊的堤防,大水仍流到晉水裏去,晉陽城又露出幹地來了。

趙襄子安撫了居民之後,向韓康子和魏桓子道謝。他說:“這回全仗著二位救了我的命,實在出乎意料。智伯雖然是死了,但是他的同族人還多著呢。斬草得除根,否則,終究是個禍患。”韓康子和韓桓子一起說:“一定要把他的全族滅了,才能解恨!”他們一同回到絳州,宣布智家的罪惡,依照古時候的習慣把全族的男女老少殺得一幹二淨。趙襄子還不解恨,把智伯的腦殼做成一個瓢,外麵塗上油漆,把它稱為“夜壺”。

韓家和魏家的一百裏土地,當然又各自收了回去。他們把智伯的土地三股平分了。當然晉哀公沒有份。

三、荊軻獻計

燕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逃跑回去後,看到秦國大將王翦攻破了趙國,俘虜了趙王,一直打到燕國的南邊國境。燕太子為了擺脫困境,就請來了荊軻,一起商討對策。他對荊軻說:“秦兵將要打過易水了,到那時,即使我願意長期陪伴先生,也不可能了。”荊軻說:“聽說秦王懸賞捉拿樊於期將軍,誰捉到賜金千斤,封侯萬戶。今樊於期將軍避難投奔了燕,如果我們把樊於期的腦袋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非常高興地接見我,我就乘機刺死秦王以報答太子。”太子丹說:“樊將軍因無處容身才來投奔我,我不能為了私利而傷害長者,請荊卿再想想其他的辦法。”

荊軻知太子不忍傷害樊將軍,就背地裏去見樊於期說:“秦王讓你遭受的禍害太深了。父母宗族都被他們殺光了。現在秦王要以金千斤、萬戶邑來買你的腦袋,你看怎麼辦呢?”樊將軍仰頭呼天,淚如泉湧,深深地歎了一口氣說:“我每次想起這些,都會痛入骨髓,卻總想不出個辦法來。”荊軻說:“我有一個辦法,既可以解燕國之患,又可以報將軍的深仇。”樊於期連忙湊近荊軻問:“你有什麼辦法?”荊軻肅然,對樊於期說:“願把將軍的頭,獻給秦王,秦王一定會很高興地接見我,然後我就趁機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以匕首刺殺他,這樣將軍的仇報了,燕國的恥辱也洗脫了,將軍覺得怎麼樣?”樊於期卷起袖子,湊近荊軻說:“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今乃得聞教。”(意思是:這是我白天黑夜咬牙捶胸的恨事,但不知如何能雪此恨,而今才得你的教誨。)

樊於期說完,就拔劍自刎了。

四、自食其果的春申君

戰國時,楚考烈王無子,相國的春申君為此非常擔心。後來,有趙國人李園攜帶一女子來到楚國,想獻給楚王。但後來聽說楚王沒有生育能力,就轉而投靠春申君,春申君就將她占為己有。

過了一段時間,這女子懷了孕,她私下對春申君說:“楚王對你的寵愛,已遠遠超過了他的兄弟。你在楚國為相已有二十餘年,可是楚王死後,他兄弟為王,肯定重用他的親信,你如果把我獻給楚王,生的是兒子,一定立為太子。今後太子為王,你就是太子的父親。這樣,楚國不就是你的了嗎?”春申君覺得此話有理,就將女子獻給了楚王。後來,這女子真的生下一個兒子,後來果然被立為太子。而李園也因此受到楚王寵幸。

幾年後,有一個叫朱英的人對春申君說:“楚王病重,不久就要去世。關於太子的事,隻有你與李園最清楚。聽說他養有刺客想殺死你,他又在楚王身邊,有一天楚王去世,李園一定殺你滅口。所以,你應該早作準備,殺死李園。”春申君說:“李園是個仆人,又軟弱,哪裏能做這種事呢?”就拒絕了朱英的意見。

不久,楚王去世,李園真的叫人埋伏在宮門,等春申君進宮時,一刀將他砍死。

五、漢高祖逐鹿中原

公元前196年,西漢巨鹿郡郡守陳狶在大將韓信的支持下自立為代王,舉兵叛亂。漢高祖劉邦親自率兵攻打陳狶,呂後用計殺死了韓信。

劉邦從征伐陳狶的軍營中歸來,到洛陽後,聽說韓信已死,一邊為除掉韓信而高興,一邊為他以往的功績憐惜。劉邦問道:“韓信死的時候,說過什麼話嗎?”呂後回答說:“韓信死前,說他悔恨自己沒有采納蒯通的計策。”劉邦說:“蒯通是齊國有名的辯士。”他下令齊國逮捕蒯通。蒯通被抓來以後,劉邦問他說:“你叫淮陰侯韓信造反吧?”蒯通回答道:“是的,我一再要求他造反,隻是他不采納我的建議,以致落了個滅亡的下場。假如這小子采用了我的建議,您怎能殺得了他呢?”劉邦大怒,說:“來人,把蒯通烹了!”蒯通說:“唉,如果烹了我,那真是太冤枉人了!”劉邦覺得很奇怪,問道:“你叫韓信造反,罪不容誅,有什麼冤枉的呢?”蒯通回答說:“秦朝政權解體,東部各地大亂,各色人等同時起義,豪傑之士像烏鴉那樣聚到一起。秦王丟掉了帝位,天下的人都起來追求它,本領大而腳又快的人先得到了。人們常說,‘盜蹠的狗向賢明君主堯狂吠,並不因為堯不仁德,而是由於他不是狗的主人。’當我為韓信出謀劃策的時候,我心裏隻為韓信著想,並沒有為你著想。況且,天下許多人都磨快了刀想像你這樣去爭奪政權,隻是力量薄弱罷了。難道你可以把他們全部烹殺了嗎!”劉邦聽了,理屈詞窮,隻好對部下說:“算了,放了他吧!”為此,饒恕了蒯通的罪過。

六、真假張飛擒嚴顏

三國時,劉備進入四川後,派義弟張飛領兵攻打巴郡。當時巴郡太守是蜀中名將嚴顏,他知道張飛武藝高強,勇不可擋,便入城固守。張飛率軍一連攻了10多天也沒能得手。

有一天,張飛突然停止了攻城,嚴顏一時間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很是疑惑不解。他登上城頭望去,隻見張飛的士兵正三五成群地進山,到傍晚時分才背著柴草從山中返回,這樣持續了好幾天。嚴顏不知道這個猛張飛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麼藥,使派一些士兵裝扮成張飛的部下,混在人群中進山砍柴,以便打探虛實。

派去的士兵回來報告說,他們探聽到張飛已經找到了一條小路可以攻入巴郡城,那些進山打柴草的軍士原來是去探路的。而且,張飛已經傳令各部,當晚便從小路攻城。嚴顏聽完,大吃一驚。巴郡城周圍都是山,如果張飛沿山路攻城,居高臨下,巴郡就危在旦夕了。

嚴顏決定親率大軍埋伏在張飛軍攻城的必經之地,給張飛來一個措手不及。半夜,張飛軍果然來了,隻見張飛手握文二長矛,騎在馬上,走在大軍的最前麵,漸漸向嚴顏的埋伏圈走近。眼看張飛軍已走過一半,嚴顏親自擂。響戰鼓,伏兵突然殺出。

兩軍剛開始廝殺,嚴顏突然發現,又一位張飛橫矛躍馬從背後向自己刺來,便慌忙應戰,戰了幾個回合,被張飛生擒。嚴顏這才回過神來,原來剛才率軍走過埋伏圈的那位“然飛”是由士兵化裝的,意在將伏兵引誘出來,真張飛後來才出現。嚴顏為張飛的妙計所敗,不得不佩服張飛是個智勇雙全的將才。

七、張飛疑兵阻敵

三國初期,劉備在北方同曹操多次交戰,均告失敗,隻好率領人馬投奔荊州劉表。不久,劉表死去。曹操平定了北方的割據勢力後,正準備舉兵南下。劉表的兒子劉琮同部將蒯越等人密謀投降曹操,但對劉備保密。

劉備覺察後,曹操的人馬已到了宛城。劉備措手不及,隻好率部及10多萬荊州民眾撤往江陵。由於有10多萬百姓跟從,行軍速度很慢,在當陽一帶被曹軍追上。兩軍混戰一場,劉備的兩位夫人及繈褓中的阿鬥都散失在亂軍中。劉備已顧不得許多了,隻好自己先走,留下張飛斷後。

張飛率領兵馬已戰已退,掩護劉備。退到灞陵時,張飛身邊僅剩下幾十人跟隨了,而曹軍人多勢眾,氣勢洶洶地撲了過來。張飛急中生智,命士兵們砍下一些樹枝縛在馬尾上,在附近的樹林中跑來跑去,揚起許多灰塵。張飛自己立馬橫槍站在橋上,對追來的曹軍猛地喝道:“我是燕人張翼德,誰敢上前與我決一雌雄?”

曹軍都知道張飛勇冠三軍。又發現他身後的樹林中塵土飛揚,懷疑有伏兵,所以誰也不敢貿然出擊。這時,趙雲身背在亂軍中找到的劉備的兒子阿鬥過了橋與劉備會合了。張飛巧施疑兵計阻止了曹軍的追擊,使劉備得以順利抵達夏口,以圖東山再起。

八、荀彧料事如神

袁紹兼並了河朔之地(泛指黃河以北)後,有驕傲之意。而曹操被張繡所敗,袁紹給曹操的書信態度非常傲慢。曹操大怒,想要先攻打他,而擔心力量比不過,說同荀彧商量。荀彧估量袁紹雖然強大,最終將被曹操製服,於是勸說先攻取日布,然後謀取袁紹,曹操聽從了他。建安三年(公元198),擒獲了呂布,平定了徐州。五年(公元200),袁紹率領大軍攻打許城,曹操與他互相對峙。袁紹兵勢非常強盛,議論的人都心懷恐懼。少府孔融對苟或說:“袁紹土地遼闊,兵力強盛,田豐、許攸等聰明多計策之士為他謀劃,審配、逢紀等忠誠盡力之臣為他辦事,顏良、文醜勇冠三軍,統領他的軍隊,恐怕難以戰勝吧?”荀彧說:“袁紹兵雖多而法紀不完備,田豐剛烈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正直,審配專權而無謀略,逢紀有決斷而自以為是,顏良、文醜隻有匹夫之勇,可一戰而將他們擒獲。”後來都如苟或的籌劃那樣,事情在《袁紹傳》中。

九、為鴉伸冤

“為鴉伸冤”這個典故比喻那些能夠體察民間疾苦、鐵麵無私、執法如山、為百姓申冤昭雪的人的戰鬥精神。

此典出自《北夢瑣言》:“唐溫璋為京兆尹,勇於殺戮,京邑憚之。一日,聞挽鈴聲,俾看架下,不見有人。凡三度挽掣,乃見鴉一隻。君曰:‘是必有人探其雛而訴冤也。’命吏隨鴉所在捕之。其鴉盤旋,引吏至城外樹間,果有人探其雛,尚憩樹下。吏乃執之送府。以禽鳥訴冤,事異於常,乃斃捕雛者而報之。”

這段話意思是說:

唐代溫璋做京兆尹的時候,執法一絲不苟,毫不留情地處死那些作惡多端的罪犯,所以,京城的不法之徒都非常害怕他。

一天,忽然聽到懸鈴的響聲,溫璋立即派人查看,在鈴架下四處張望,也不見有人。這樣一共聽到三次鈴響,才發現是隻烏鴉。京兆尹溫璋說:“這一定是有人掏走了小烏鴉,它是來申訴冤枉的。”說完,便命令差役跟隨烏鴉到烏鴉巢所在的地方拘捕掏小烏鴉的人。那隻烏鴉引領差役來到城外的一片樹林子裏,果然有人掏了小烏鴉,還在樹下休息呢,差役便將他捉拿回官府。溫璋認為禽鳥訴冤的事不同尋常,就下令打死那個掏小烏鴉的人,為烏鴉伸了冤,報了仇。

一○、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的意思是,像烏鴉一樣暫時聚集在一起的群體。人們用它比喻無組織、無紀律的人群。

此典出自《漢書·耿弇傳》:“至長安,與國家陳漁陽、上穀兵馬之用,還出太原、代郡,反複數十日,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眾,如摧枯折腐耳。”

公元8年,王莽大敗西漢劉氏皇朝,建立起國號叫做“新”的王氏皇朝。他的這個行動,遭到漢宗室豪強集團的武力反抗。劉秀等人起兵以後,懦弱無能的劉玄被擁立為皇帝,號稱更始帝。

當時,豪強王郎詐稱自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欺騙天下輿論,在邯鄲起兵。扶風茂陵人耿弇(字伯昭)辭別父親耿況,前去投奔更始帝劉玄,以便自己能有一個好前程。跟著他一起去的官吏孫倉、衛包在路上對耿弇說:“劉子輿是漢成帝的兒子,投奔他是名正言順。如今反而不去投奔他,我們千裏迢迢往哪裏去呢?”耿弇嚴肅地說:“劉子輿不過是一個下賤的賊,總有一天要成為階下囚。我到長安以後,調用國家派駐在漁陽、上穀的兵馬,迅速出兵太原、代郡,十幾天後,回來後派出突擊敵軍的騎兵,踐踏這些像烏鴉一樣暫時聚合在一起的敵人軍團,就如同摧毀、折斷幹枯而腐朽的木枝似的那樣容易。我看你們二人不知何去何從,滅族之禍就為期不遠了。”後來,孫倉、衛包二人沒有聽從耿弇的勸告,投奔王郎去了。

一一、貪汙勒索

“貪汙勒索”比喻利用職務上的便利貪婪地獲取財物。

此典出自《史記·管蔡世家》:“昭侯十年,朝楚昭王,持美裘二,獻其一於昭王而自衣其一。楚相子常欲之,不與。子常讒蔡侯,留之楚三年。蔡侯知之,乃獻其裘於子常;子常受之,乃言歸蔡侯。蔡侯歸而之晉,請與晉伐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