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忤合
忤合①第一
凡趨合倍②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製。
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禦世、施教、揚聲、明名③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④。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其術⑤也,反於彼。
用之於天下,必量天下而與之;用之於國,必量國而與之;用之於家,必量家而與之;用之於身,必量身材能氣勢而與之。大小進退,其用一也⑥。必先謀慮,計定而後,行之以忤合之術。
【注釋】
①忤合:忤,抵融、背逆的意思。合,符合,不違背的意思。忤合,在這裏是指以忤求合,先忤後合。
②倍:通“背”
③明名:彰明名分。
④忤:有意模糊或錯置雙方的分歧點。
⑤術:指反忤之術。
⑥大小進退,其用一也:事大事小,欲進欲退,運用反忤之術的道理是一樣的。【譯文】
無論是湊上前去迎合人,還是轉過身來背離他,計謀都要得當。事物的發展變化,就像圓環旋轉一樣,各自呈現不同的形勢。因此,應該反複探求事物的連續性和獨立性,根據不同事態,製定不同的措施。
聖人在天地之間立身處世,其作用就是實施教化,宏揚名聲,闡明事物名分,必須依據事物轉化的時機,尋找適宜的天時,以此預測需要實施多少政教,根據它們的變化確定自己的方針決策。
世上沒有永遠高貴的事物,做事情沒有永遠不變的法則。聖人做的事,沒有什麼不包括在內的;聖人所聽的事,沒有什麼不聽到的。假如哪位君主辦事能成功,計謀與己相合,就選擇他為自己的君主。這些計謀,如果合於那一方,就會與另一方發生矛盾。計謀不可能對雙方都有利。因此必須有“反忤”之術。如果與這一方利益相合,就必然違背那一方的利益,如果違背這一方的利益,就必定適合那一方利益。這是反忤之術的基本法則。
把這種忤合之術應用於天下,必須要先考慮天下的情況,製定措施再決定合於誰。如果應用到諸侯國,一定要先考慮各諸侯國的情況再決定合於誰。如果把它應用到一戶人家,必須要先了解這家人的實際情況,再決定合於誰;如果把它應用到一個人身上,必須要考慮那個人的才智、能力、氣度、再決定怎樣做。無論對象、範圍的大小或策略的進退,反忤術運用的原則都是一致的,一定要先謀劃考慮好,心中計謀已定,決定去留,然後用飛鉗之術來實現它。
【感悟】
運用忤合之術,要注意言談的順逆,有時需要迂回曲折,有時要不怕忤逆人性,力陳事實,堅持真理。當對方認識模糊時不妨尋求暫時合作以進一步觀察認識對方,然後再作打算。【故事】
一、殷鑒不遠
“殷鑒不遠”意思是指前人失敗的教訓就在眼前。
此典出自《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在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叫夏。相傳是夏後氏部落領袖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奴隸製國家。夏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夏朝共傳了十三代、十六王,最後一個君王叫桀,又稱夏桀。夏桀是一個荒淫暴虐的君王,最後被湯滅掉了。
湯滅夏桀後,建立了商朝。這個朝代共傳了十七代、三十一個王,最後一個君王叫紂,又稱商紂。商紂王也是一個荒淫暴虐的君王,執政期間,政治腐敗,周族首領伯昌曾經規勸紂王,說:殷商的教訓不用向遠處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告訴紂王:夏代的滅亡,應當作為殷商的鑒戒。但是,昏庸的紂王不僅沒有聽從勸告,還囚禁了伯昌。最後商朝終於毀在紂王的手裏。
二、與民偕樂
“與民偕樂”表示領導與群眾共同享受快樂。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有一次,孟子去朝見梁惠王。他去的時候,梁惠王正在禦花園裏觀賞鳥獸遊魚。孟子看到梁惠王興致正高,不便打擾,也就站在一旁觀賞,梁惠王回過頭來對孟子說:“有道德的人也喜歡享受這種快樂麼?”
孟子回答說:“有道德的人,才能享受這種快樂;沒有道德的人,是無法享受這種快樂的。”
梁惠王問:“這句話怎麼講呢?”
孟子說:“《詩經·大雅·靈台》中說:周文王修建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要知道:在修建的過程中,周文王是很善於經營籌劃的。他常常對百姓說:‘慢慢修吧,大家不要著急。’可是百姓聽了這種話,就覺得文王非常關心他們,反而拚命地幹活,於是靈台很快就修好了。靈台修好之後,裏麵養著油光水滑的麋鹿、羽毛潔白的飛鳥;池塘裏養的各種魚鱉都活蹦亂跳。周文王一進入靈台,就感到非常快樂。故‘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梁惠王聽了,默然不語。
三、人麵獸心
“人麵獸心”比喻外貌像人,內心卻極端凶惡、卑鄙。
此典出自《列子·黃帝》:“夏桀殷紂魯桓楚穆,狀貌七竅皆同於人,而有禽獸之心。而眾人守一狀以求至智,未可幾也。“
據說楊朱有一次在梁國遇上老子,便將老子請到家裏,梳洗完畢後跪伏在地上,向老子請教,老子給他講了這麼一個道理:
看人看事,不能隻看他的外表怎樣,主要應該看他的內心。聖人都是看內心的,而不看外表。然而庸人俗子隻看外表,外表與我不同的,我就疏遠他。如果看人,隻要有身子、手、腳、頭發、牙齒,你都說他是人,然而這種人不一定就有一顆獸心。他雖然長著一顆野獸的心,但外表與人一模一樣,你也會親近他。那些長有翅膀,有角、有爪、能飛、能跳的是禽獸。然而禽獸未必沒有一顆人心,它們雖然有人心,但外表不與人相同,你還會疏遠它的。以前的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後氏,全部都是蛇身人麵、牛頭虎鼻,沒有人的外表,可他們卻有至高無上的聖德。夏桀、殷紂、魯恒、楚穆這些家夥,雖然外表都與人相同,可是卻心狠手辣。假如人們隻看外表而以為他們也有德行,那不是上當了嗎?禽獸之心智也有與人相似的地方,例如它們會找東西吃,雄雌相偶,母子相親,逃避敵害,躲寒就溫,居則成群,行則有列,幼者居內,壯者居外,覓食相助,遇害群鳴……。可是禽獸的心智遠不如人,人故而可以使喚它們。黃帝與炎帝的時候,讓熊羆狼豹上戰場作戰,讓雕鷹鳶鳥協助攻敵,這是用力量馴化禽獸的結果。堯帝就不同了,他使用音樂使令百獸跳舞,使用簫、笛讓鳳凰來儀,百鳥唱歌。這些全是上古之人的神聖所在呀,他們知道萬物的情態,了解異類的聲音,才能夠馴化它們,隻有聖人才能做到啊!”
楊朱聽了老子的這番話,對他更加佩服了。
四、直上青雲
“直上青雲”比喻人的地位直線上升。
此典出自《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
戰國時,範雎隨魏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回來後,須賈在魏相魏齊麵前說他的壞話:“範雎出使齊國時與齊王來往密切,不知暗地裏都做了什麼。”於是,範雎遭到嚴刑拷打,昏死過去。蘇醒後,他逃到秦國,不久當了宰相,取名叫張祿。魏國的人卻認為他已經死了。
過了一年,須賈出使秦國,不知是什麼原因被秦國留了下來。一天,範雎穿一身破爛衣服,來到須賈的住處。須賈一見,猛吃一驚:“你不就是範雎嗎?怎麼在這裏?”範雎歎息說:“唉,我從魏國逃出來後,就到了秦國。如今給別人當傭人。”須賈充滿同情地說:“想不到你依然貧寒啊!”說著,就取出一件綢袍贈送給他,對他說:“我聽說,秦國宰相張某深受秦王信任,秦國的大事都由他決定,不知你有沒有熟人認識他?”範雎說:“我家主人認識他,我們前去問問看。”於是兩人來到宰相府,府中的人看見範雎來了都遠遠地回避,須賈覺得十分奇怪。範雎叫須賈稍等一下,他去通報主人。
須賈在外麵等了很久不見有人出來,就問看門人說:“範雎為什麼還不出來?”看門人說:“這裏沒有叫範雎的人。”須賈說:“就是剛才和我們一起來的那個人。”看門人笑了起來:“那是我們的張宰相。”須賈一聽,嚇得麵如土色,連忙跪在地上。不一會兒,範雎在眾人的簇擁下走了出來。須賈叩頭說:“想不到你踏著白雲直上青天(“賈不意君能自致青雲之上。”)。我的罪過拔下頭發也數不清,現在任憑發落。”(“摧賈之發以贖賈之罪尚未足。”)範雎說:“你的罪過確實不少,但先前贈我綢袍時,你表現出戀戀不舍的樣子,就像老朋友一樣,所以我會放你回去。”說完,範雎就離開了。
第二天,秦國果然釋放須賈回國了。
五、喪心病狂
“喪心病狂”意思是喪失理智,言行悖謬,像發了瘋一樣。
此典出自《宋史·範如圭傳》:“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
秦檜是南宋投降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政和進士。北宋末朝任禦史中丞。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俘到北方,成為金太宗弟撻的親信。公元1130年隨金軍至楚州(今江蘇淮安),被撻懶遣歸。他卻謊稱殺死防守士兵,奪船逃回。紹興年間他兩任宰相,前後執政十九年,主張投降,為高宗所寵信。他殺害抗金名將嶽飛,並且主持和議,還決定向金稱臣納幣的政策,因此後來被百姓世代痛恨、唾罵。
有一次,金國的使者來到南宋京城,會談議和條件。使者倚仗金國在軍事上的優勢,出言荒謬,態度十分傲慢,向南宋政權提出許多無理的要求,遭到朝野主戰派官員的一致強烈反對。校書郎兼史館校勘範如圭更是悲憤欲絕。他和秘書省的十幾個同僚一起,痛罵金國使者,怒斥投降派卑鄙無恥。他們寫了一份慷慨激昂的奏章,打算上書宋高宗,反對屈辱求和。可是,奏章寫好之後需要簽名的,人們害怕秦檜等人的淫威,擔心遭到投降派的打擊報複,於是就紛紛打起退堂鼓來。
範如圭見這些人這樣膽小怕事,又氣又恨,於是獨自一人寫了一封信給秦檜,痛斥他喪權辱國、賣國求榮的罪行。信中指責秦檜說:“你秦檜如果不是喪失理智,言行荒謬,像發了狂一樣,怎麼能夠幹出這種卑鄙可恥的事情呢?你一定會遺臭萬年,被子孫後世所唾罵!”
六、狡狐捕雉
“狡狐捕雉”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狡猾的敵人慣於隱蔽起來,搞陰謀詭計。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體彌耳,以待來也。雉見而信之,故可得擒也。使狐瞋目植睹,見必殺之勢,雉亦知驚憚遠飛,以避其怒矣。”
狡猾的狐狸捕捉山雞時,總是先蜷縮起身體,耷拉下耳朵,隱蔽起來等待山雞的到來。山雞覺得沒有危險,便放鬆了警惕,因而狐狸能夠出其不意地捉到它們。
如果狐狸橫眉怒目,現出一副張牙舞爪、殺氣騰騰的樣子,山雞也就知道害怕了,就會立刻躲避起來。
七、借箸代籌
“借箸代籌”表示代人策劃。
此典出自《史記·留侯世家》:“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
秦朝末年,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憂心忡忡,與謀臣酈食其謀劃對策,酈食其說:“從前湯武討伐夏朝的桀,分封其後代在杞,周武王討伐商代的紂,分封其後代在宋。後來秦國背信棄義,侵略諸侯,滅了六國,他們的後代失去了生存的地方。如果陛下恢複六國,送去大印,他們一定會感恩戴德,為陛下效勞。這樣,項羽就會勢單力薄。”劉邦說:“這個計策很好。你立刻負責刻印,然後送往六國。”
這時張良從外麵進來。劉邦正在吃飯,就招呼張良說:“你來得正好,剛才有人建議分封六國的後代,你覺得怎麼樣?”張良聽了,歎息一聲說:“誰給陛下提的建議?陛下的大事完了!”劉邦詫異地問道:“為什麼呢?”張良說:“請陛下把前麵這支筷子借給我一下。”張良接過筷子後,一邊畫來畫去,一邊說:“從前湯武、周武王分封滅亡國家的後代,是因為他們能將敵國置之死地,現在陛下能將項羽置之死地嗎?”劉邦搖頭說:“我被項羽包圍,怎麼能置他於死地呢?”張良接著說:“湯武、周武王的分封都是在消滅敵人、銷毀兵器、戰馬放歸、天下穩定以後才進行的,現在跟隨陛下的將士,都來自六國,他們拋妻別子,血灑疆場,無非是希望有朝一日獲得一塊土地。如果恢複六國,那麼他們就要離去,誰給陛下打天下呢?因此我說陛下的大事完了。”
劉邦聽了張良的一番話,將口裏的食物噴向酈食其,大聲罵道:“呸,你這個臭書呆子,差點壞了我的大事!”
八、狙公分栗
“狙公分栗”形容聰明人善於用手段駕馭他人。
此典出自《莊子·齊物論》、《列子·黃帝篇》。
有一個宋國人養了一大群猴子。天長日久,他能猜得到猴子的心意,猴子也能聽懂他的話。由於他非常喜歡猴子,人們便稱他狙公(狙,就是猴子)。狙公為了養活那群猴子,甚至不惜減少家裏人的口糧。但猴子太多,消耗太大,漸漸地糧食不夠吃了,他不得不想法限製猴子的食糧。
一天,狙公把猴子們召集來,對它們宣布說:“從今天起,按定量給你們分配山栗(即橡實)。每天早晨三個、晚上四個,你們同意嗎?”
猴子聽了,認為分的山栗太少,都非常不滿,紛紛向狙公“吱吱”大叫,表示抗議。
狙公非常熟悉猴子脾氣,知道如何對付它們。等猴子們吵鬧一陣後,他又不慌不忙地說:“既然你們不滿意,那麼就增加一點,改為每天早上四個,晚上三個,這樣總可以了吧?”
猴子再機靈,也隻是畜生,不會算計。它們聽說早上由三個山栗改為四個,就都以為口糧有所增加,於是就安靜了下來,不再吵鬧。
九、武安君計議降兵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國軍隊攻打韓國的野王縣。野王縣向秦國投降,韓國通往上黨的道路就被堵絕了。上黨郡守馮亭同老百姓商量說:“上黨通往鄭都的道路已經被堵絕了,韓國必定再也不能把我們作為它的臣民了。秦國軍隊日益進逼,而韓國軍隊又不能接我們,我看不如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果接受我們,秦國必然發怒,一定會派兵攻打趙國。趙國遭到攻擊,一定會親善韓國。如果韓、趙二國聯合為一體,就可以抵擋住秦國的進攻。”於是,郡守派人向趙國通報這件事。趙國孝成王就和平陽君、平原君商量這件事。平陽君說:“不如不要接受。如果接受,那麼遭到的災禍會比得到的利益還要大。”平原君說:“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一個郡,我看就接受了吧。”於是,趙國就接受了上黨郡,並封馮亭為華陽君。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國派左庶長王齕攻打韓國,占領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國派兵駐紮在長平,以便鎮折上黨的百姓。四月份,王齕攻打趙國,趙國派廉頗為大將,率軍抗秦。趙國的士兵侵擾了秦國的斥候兵,秦國的斥候兵就殺了趙國的稗將茄。六月份,攻破趙國軍隊,占據了兩個城堡,俘擄了四個都尉。七月份,趙軍建築起壘壁來防守。秦軍又攻破趙軍的壘壁,俘擄了兩個都尉,奪取了西邊的壘壁。廉頗堅守住壘壁等待秦軍的進攻。秦軍屢次挑戰,趙軍皆不出來應戰。趙玉為此屢次責備廉頗。這時,秦國宰相應侯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實施反間計,說:“秦國所痛恨和懼怕的隻有馬服子趙括將軍,而廉頗並沒有什麼可怕,馬上就要投降了。”趙王原來就已惱怒廉頗損失許多軍隊,屢次失敗,又堅守壘壁不敢出戰,如今,又聽到秦這些反間的言論,於是就派趙括代替廉頗領兵抗擊秦軍。秦國聽說馬服子趙括做了趙軍主帥,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擔任”上將軍。王齕為尉稗將,傳令軍中,誰敢泄露武安君白起為上將的消息、就立即斬首。趙括到了前線,就率兵出擊,攻打秦軍。秦軍假裝失敗逃跑,又布置兩支奇兵準備偷襲。趙軍乘勝追擊,直到秦軍的壁壘,秦軍的壁壘堅不可摧,趙軍攻不進去,而秦國的二萬五千奇兵斷絕了趙軍的退路,又有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把趙軍阻絕在壁壘間,趙軍被分割成兩部分,並且運糧道路被堵絕。這時,秦國又派出輕便的精銳部隊進攻趙軍。趙軍戰勢不利,就高築壁壘防守,等待救援隊的到來。秦王聽說趙軍的糧道已絕,就親自到河內,賜子百姓各一級爵位,征調十五歲以上的壯了,全部集結到長平,以便阻絕趙國的援軍及糧草。
到了九月份,趙軍已有四十六天沒得到糧食了,就暗中殘殺相食。攻打秦軍壁壘的部隊想突圍出去。他們分為四隊,衝了四五次,沒能夠衝出去。主將趙括親自率領精銳部隊上陣搏殺,結果被秦軍射死。趙括的部隊演不成軍,士卒四十萬人投降武安君自起。武安君計議說:“先前秦軍已經占領上黨,可上黨的百姓不願意做秦國的臣民,紛紛歸附趙國。趙國的士兵反複無常,如果不把他們全部殺掉,恐怕會釀成禍亂。”於是,使用欺騙手段將趙國的降兵全部活埋,隻留下二百四十個年幼的小兵放歸趙國。前後殺死或俘虜了四十五萬人,趙國百姓大為震驚。
一○、抵抗秦國的計謀
秦國殺了商鞅,但卻沒有改變商鞅的法令。商鞅新製定的土地所有製,不但在秦國得到了實施而且其他國家也有仿效的。各國都有新興的商人地主,他們要把封建領主土地公田製改變為稅畝製。六國的舊領主還想保持他們原來的割據統治,新興的土地所有者要求有一個符合他們利益的統一政權。新舊土地所有者的矛盾,形成為當時最突出的兩派對立的政治鬥爭。列國分成了兩派,無論使用什麼名義,也不管其中發生了多少錯綜複雜的事件,新的土地所有者主張親秦,展開“連橫”運動,舊領主和他們的追隨者主張抗秦,展開反連橫的“合縱”運動,有時親秦派得勢,有時抗秦派抬頭。就在這種形勢下,兩個能說善道的政客應運而出。一個主張“合縱”,認為中原諸侯應當聯合起來一起抵抗西方的秦國,造成南北聯合的局麵。從地理位置上看,南北合成一條直線,所以叫“合縱”。一個主張“連橫”,認為中原諸侯應當跟秦國友好,造成東西聯盟的局麵。從地理上看,連成一條橫線,所以叫“連橫”。從此,“合縱”,“連橫”,鬧得天下雞犬不寧。
依賴“合縱”出名的人叫蘇秦。他是洛陽人,本來是個政客,沒有一定的主張。合縱也好,連橫也好,他隻打算憑著能說善道的嘴,弄到一官半職,不論哪個君王都可以做他的主子。他想先去見周顯王,可是,別人不願意把他引薦給周顯王,他就改變了主意,到秦國去。他見了秦國就說連橫的好處,秦國怎麼怎麼強大,勸秦王一步一步地兼並六國。哪知道秦惠文王自從殺了商鞅,就不怎麼喜歡外來的客人。他聽完了蘇秦的話,挺客氣地回絕他,說:“我的翅膀還沒長那麼硬,哪能飛得高呢?先生的話雖說很有道理。可是我得先準備幾年,等到翅膀硬了,再請教先生。”蘇秦碰了軟釘子,隻好走了。
可是他並沒死心,還想著叫秦王用他。他費了好多工夫,寫了一部書,說明兼並列國的方法。他把這部書獻給秦惠文王,但卻沒被接受。他在秦國住了一年多。
蘇秦回到家裏,遭到家人的埋怨。他在家苦研一年多各國政治、軍事、地理,各諸侯心理等,學業有成,便再去遊說六國。他想:“七國中,秦國最強,秦王不用我,我不如去遊說六國,叫他們聯合起來去抵抗秦國。”他先到了趙國。趙肅侯(趙成侯的兒子)正用他的兄弟為相國,稱為奉陽君。蘇秦先去結交奉陽君,向他闡述了一通抗秦的道理。沒被接受,便去了燕國去求燕文公。
蘇秦對燕文公說:“燕國在列國當中,雖說有兩千裏土地,幾十萬士兵,六百輛兵車,六千多騎兵,但如果與西邊的趙國、南邊的齊國相比,就顯出力量薄弱了。近幾年來,趙國強大了,齊國強大了。可是強大的國家老打仗,弱小的燕國反倒太平無事。大王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燕文公說:“不知道。”蘇秦說:“燕國沒受到秦國的侵略,是因為有趙國擋住秦國。秦國離燕國遠,就是要來侵犯的話,也必須要路過趙國。因此,秦國絕不能越過趙國來侵犯燕國的。可是趙國要來打燕國,那就太容易了。早上發兵,下午就能到。大王不跟近鄰的趙國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給離自己那麼遠的秦國,這個做法很不妥當。要是大王用我的計策,先去跟鄰近的趙國訂立盟約,然後再聯絡中原諸侯共同抵抗秦國。這樣,燕國才能夠真正安穩。”燕文公很讚成蘇秦的辦法,但怕列國諸侯不能齊心協力。蘇秦說他願意先去跟趙侯商量。燕文公就給他預備禮物、路費、車馬、仆從,請他去跟趙國聯係。
蘇秦到了趙國,這時奉陽君已經死了。趙肅侯聽說燕國有位客人來了,親自迎接,說:“貴客光臨,有何指教?”蘇秦說:“如今中原各國,最強盛的就是趙國,秦國覬覦的也是趙國。可是秦國卻不敢發兵來侵犯,這是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趙國的西南邊有韓國和魏國擋住秦國嗎?可是有一點,韓國和魏國並沒有高山大河可以防守,如果秦國真的率兵去打韓國和魏國的話,這兩國很難抵抗。如果韓國、魏國投降了秦國,趙國也就要滅亡了。我仔細研究了地形和政治,中原列國的土地比秦國大五倍,列國的軍隊比秦國多十倍。如果趙、韓、魏、燕、齊、楚,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還怕打不過它嗎?為什麼各國都要拿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國呢?六國不聯合起來反而分別割地求和,絕不是辦法。要知道六國的土地有限,秦國的貪心可是沒完沒了的。割地求和是亡國政策。反過來說,如果大王和其他諸侯,結為兄弟,訂立盟約,不論秦國侵犯哪一國,其餘五國一塊去抵抗。一個孤立的秦國還敢欺負聯合起來的六國嗎?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敵人是救國政策。我建議大王邀請列國諸侯到洹水來開大會。”趙肅侯是個有血氣的青年,非常讚成蘇秦合縱抗秦的政策。他拜蘇秦為相國,把趙國的相印交給他,又給了他一百輛車馬、一千斤金子、一百隻玉璧、千匹綢緞,讓他去聯合各國諸侯。
蘇秦當上了趙國的相國,準備去聯絡韓國和魏國。他剛要動身,趙肅侯召他入朝,說有要緊事商量。蘇秦連忙去見趙肅侯。趙肅侯對他說:“剛才接到邊疆的報告,說秦國攻打魏國,把魏國打敗了,魏王求和,把河北的十座城送給秦國。萬一秦國來打趙國怎麼辦呢?”蘇秦心裏嚇了一跳,他想:如果秦國軍隊到了趙國,趙國準會像魏國一樣割地求和,他那合縱的計策不就吹了嗎?但他表麵上仍然神色自若,拱著手,說:“我研究過了,秦國的兵馬已經疲憊不堪了,絕對不會很快就能打到這裏的。萬一來了,我也有退兵的辦法。”趙肅侯說:“既是這樣,你先別出去。如果秦兵不來這裏,到那時候你再動身吧。”蘇秦隻好留下,請趙肅侯加緊作好防禦秦兵的準備。
一一、曹操兵敗黃蓋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去世,孫權統領大事。周瑜帶兵前來奔喪,就留在吳縣,以中護軍身份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諸事。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他統率孫瑜等人討伐麻屯、保屯,將他們的首領斬首示眾,俘虜了一萬餘人,然後回軍防守宮亭。江夏太守黃祖派將領鄧龍率兵數千人進人柴桑,周瑜追擊,生擒鄧龍送到吳縣。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天,孫權討伐江夏,周瑜擔任前部大督。
這一年九月,曹操進人荊州,劉瓊全軍投降,曹操得了他的水軍,船隻、步兵數十萬,吳軍將士聽了都很恐懼。孫權召見下屬各官員,詢問計策,大家都議論說:“曹操是豺虎一樣的人,但他憑借漢朝丞相的身份,挾持天子,征討四方,動不動以朝廷的名義,如今若抵抗他,事情會更加不順利。況且將軍的有利形勢,能夠憑借它抵禦曹操的,便是長江天險。現在曹操得了荊州,全部占領了那片地方,劉表訓練水軍,蒙衝鬥艦竟要用千的單位計算,曹操全部布置在沿江,又有步兵,水陸齊下,就是長江之險,曹操也已經與我方共有了。而敵我雙方實力懸殊,無法相提並論。我等認為最好還是迎納他。”周瑜說:“不對。曹操雖然名為漢相,其實是漢賊。將軍有神勇英武的雄才,又依仗父兄的功業,割據江東,土地方圓數千裏,士兵精良,物資充足,英雄之士,樂於報效,應當縱橫天下,為漢家朝廷鏟除奸邪,消滅禍害。況且曹操自己來送死,難道還能去迎接他嗎?請允許我為將軍籌劃此事:如今即使北方已經安定,曹操沒有後顧之憂,可以耗費許多時間來爭奪疆域,又能和我們在船艦上決出高低嗎?現在北方並未安定,加上馬超、韓遂還在關西,是曹操的後患。況且他舍棄鞍馬,憑仗舟船,和吳越爭鬥較量,這本不是中原人的長處。現又處於太寒時節,軍馬沒有草料,他們驅趕中原士兵遠來江湖之間,水土不服,必然發生疾病_這幾種情況,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都冒犯了。將軍捉拿曹操,今日正是適合的時機。我請求撥給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證為將軍擊破曹操。”孫權說:“老賊想要廢除漢室自立為帝,蓄謀已久,隻是顧忌袁紹、袁木、呂布、劉表與我罷了,如今幾位英雄已經被消滅,隻有我還在,我與老賊,勢不兩立。您說應當擊破他,與我意甚為符合,這是上天把您送給我啊。”
這時劉備被曹操擊敗,想要帶兵南撤過江,和魯肅在當陽相遇,就共同策劃計謀,因而進駐夏口,派諸葛亮來見孫權。孫權就派周瑜和程普等同劉備並力迎擊曹操,兩軍在赤壁相遇。這時曹軍士卒已經發生疾病,初次交戰,曹軍就被擊敗,退駐江北。周瑜等駐紮在南岸。周諭部下將領黃蓋說:“現在敵眾我寡,難以和他們長久相持。但是看曹軍的船隊,首尾是固定連接著的,可以用火攻來打敗他。”於是周瑜調來大型戰船數十艘,船中裝滿柴草,灌上膏油,外麵用帷幕蓋住,船上立起牙旗,事先用書信報告曹操,假意說要投降。又預備了快艇。連接在大船的後麵,依次向前行駛。曹操部隊的官兵都伸長脖子觀望,指點著說黃蓋來投降了。黃蓋放開前麵的大船,同時點起火來,此時風勢猛烈,大火蔓延到岸上的軍營。頃刻之間,便火焰衝天,曹軍人馬被燒死、淹死的不計其數,曹軍於是敗退,回師保守南郡。劉備和周瑜等人共同追擊。曹操留下曹仁等守江陵城,自己徑直返回北方了。
一二、鄧艾滅蜀
公元263年,魏國派大軍進攻蜀國。魏征西將軍鄧艾率30000精兵直取甘鬆、遝中,鉗製蜀將薑維,又遣諸葛給率領30000人斷絕薑維的退路。魏將鍾會率10萬之眾分別從斜穀、駱穀、子午穀攻打漢中。薑維得知鍾會大軍已進入漢中,便率兵撤退,集中兵力堅守劍閣。
劍閣之地素以險要著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薑維據險扼守,鍾會久攻不下。鄧艾分析了蜀軍的形勢,認為蜀軍已經吃了敗仗,魏軍應從陰平道經漢中德陽亭到涪城,以奇兵襲擊敵人腹地。如果據守劍閣的蜀軍分兵去救援涪城,那麼鍾會就可以率戰車並列前進;如果劍閣蜀軍不去增援,那麼救援涪城的兵力就很少了。這是一種攻敵不備的策略。
在這之後,鄧艾率軍出陰平,跋山涉水,曆盡千辛萬苦抵達涪城。蜀將諸葛瞻率兵阻擊,蜀軍前衛被鄧艾迅速擊退,魏軍鋒芒直迫綿竹。諸葛瞻從涪城回師,增援綿竹。鄧艾寫信勸說諸葛瞻歸降魏國,諸葛瞻拒絕了,並下令蜀軍擺開陣勢拒守。鄧艾派鄧忠進攻蜀軍右翼,師纂進攻蜀軍左翼。鄧忠、師纂二將進攻蜀軍一開始受挫,後來激戰多時才大破蜀軍,斬殺了諸葛瞻。
成都蜀軍沒料到魏軍會突然到達,立刻驚慌失措,亂作一團,無力抵抗。蜀後主劉禪見大勢已去,便向鄧艾投降了。蜀國從此滅亡。
一三、好謀無決
郭嘉是三國時曹操的重要謀士,他為曹操除掉呂布征討袁紹,立了大功,郭嘉少時見識超群,當時朝政危亂,預見天下將有爭鬥,便在家鄉隱名埋姓,密交豪傑。開始,他想投奔袁紹,見到袁紹後,他又改變了主意。
袁紹手下的謀臣辛評、郭圖問郭嘉:“你見了袁紹,對他的印象如何呀?”
郭嘉毫不客氣地回答說:“我看袁紹隻想效法西周的周公,屈己尊人,但不懂得使用人才,所希望的東西那麼多,不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喜歡多慮而缺少決斷。與袁紹這種人共濟天下大難,奪取霸王之業,太難啦!”說完,郭嘉離開袁紹而投奔曹操。
曹操見到郭嘉,問他:“袁紹地廣兵強,我想討伐他,可是覺得力量不夠,怎麼辦?”
郭嘉恭敬地回答說:“劉邦、項羽的力量開始相差很大,但是劉邦卻勝利了。項羽雖然強大,最終卻免不了失敗。據我分析,目前袁紹必敗,而您必勝;袁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而您外簡內機,唯才而用;袁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而您策得及行,應變無窮;袁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而您禦下以道,浸潤不行;袁紹好為虛勢,不知兵法,而您以少克多,用兵如神……所以袁紹必敗!”
曹操聽了郭嘉的一番話,興奮地說:“使我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郭嘉對曹操也非常滿意,說:“曹操真是我想找的主公呀!”
郭嘉幫助曹操取得很大勝利,可惜隻活到三十八歲就病死了。曹操對他的死感到非常痛心,親自下表悼念他說:“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製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
一四、緩兵之計
蜀漢建興七年夏,諸葛亮與司馬懿在祁山作戰。司馬懿令郭淮、孔禮引兵五千去救武都、陽平,並抄在蜀兵之後,讓其自亂。行軍路上,郭淮問孫禮:“司馬懿、孔明誰強?”孫禮回答說:“諸葛亮大大勝過司馬懿!”郭淮接著說:“諸葛亮雖高明,司馬懿這一計卻有過人之智。蜀兵如果正在打武都、陽平,我們抄到他們後邊,豈不是不打自亂了麼?”二人正在談論,忽然哨馬來報:武都、陽平已被蜀兵占領。郭、孫得知,剛要退後,蜀軍已到,喊殺連天。兩軍交鋒,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爬山逃脫。
郭、孫失敗後,司馬懿又喚張郃、戴陵各引精兵一萬,趁孔明去安撫武都、陽平百姓不在營中之時去奪蜀寨。司馬懿的打算早已在諸葛亮預料之中,張、戴未戰即被蜀兵包圍。諸葛亮在祁山上大喊:“戴陵、張部,你們二人乃無名小將,我不殺你們,趕快下馬投降!”張郃聞言大怒,指著諸葛亮罵道:“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國境界,如何敢發此言!吾若捉著汝時,碎屍萬段!”說罷,縱馬挺槍來戰蜀兵。諸葛亮早有準備,張郃、戴陵戰敗而去。
司馬懿連戰皆敗,半月不敢再戰。諸葛亮見司馬懿不出戰,想出了一個辦法,便叫各處都拔寨而回。魏軍得知,張郃便要去追,司馬懿不同意。後來魏軍多次報告,都說諸葛亮接連後撤,司馬懿不相信,他親自去看,果見蜀兵後撤。司馬懿回營後對張郃說:此是諸葛亮的計策,不可追趕。張郃說:“諸葛亮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退之郃願往決一戰!”經張郃一再請求,司馬懿乃驅兵追趕,結果又中了諸葛亮的計策,魏軍大敗。
一五、尉遏迥妙算蕭紀
侯景渡過長江南下叛亂,當時梁元帝正鎮守江陵,他因為梁的內亂正多,就和北周方麵達成友鄰和好。梁元帝的弟弟武陵工蕭紀,在四川稱皇帝號,率領軍隊向東方開來,將要攻打他。
梁元帝非常害怕,於是送信給北周方麵請求援救,又請求北周攻打四川。字文泰說:“我們可以設法取得四川了。取得四川控製梁朝,就在這次行動。”於是和眾公們開會討論,諸將中有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隻有尉遲迎認為蕭紀已經把所有的精銳部隊都帶走去東方了,四川一定會空虛,北周的軍隊去四川,一定隻有出征沒有戰鬥。字文泰非常同意尉遲迥的看法,對尉遲迥說:“攻打四川的事,就一切都委付給你,你打算用什麼方法?”尉遲迥說:“四川和中原地區隔絕了有一百多年,四川方麵依仗有山川險阻,不會意料到我們的軍隊到來。應該使用精銳部隊,乘星夜襲擊他們。在平坦的道路上我們就要加倍趕路,在險峻的道路上我們就讓軍隊緩慢逐漸地前進,乘四川方麵沒有意料到的時候出現,衝擊他們要害的地方。四川人對我軍迅速到來非常驚駭,一定會望風放棄守衛。”於是字文泰就命令尉遲迥督率開府元珍、乙弗亞、俟呂陵始、叱奴興、綦連雄、字文升等六軍,一萬二千多披甲士兵,一萬匹馬,攻打四川。尉遲迥率軍於西魏廢帝二年(551)春,從大散關出發,經固道、白馬,去晉壽,修整平林舊路。當先頭部隊臨近劍閣,蕭紀的安州刺史樂廣,首先獻州城投降。蕭紀的梁州刺史楊乾運當時正鎮守渲州,又投降。六月,尉遲煙率軍來到渲州,用酒肉重重犒勞將士,然後率軍向西。蕭紀的益州刺史蕭不敢出戰,就環城守衛。尉遲迥率軍把城包圍。起初,蕭紀來到巴郡,聽到尉遲迥來侵犯,就派遣譙淹率軍返回,作蕭的外援。尉遲迥分別派遣元珍、乙弗亞等率領輕騎兵擊敗譙淹的援軍,於是譙淹投降。蕭前後出戰幾十次,都被尉遲迥打敗。蕭就和蕭紀的兒子宜都王蕭肅,以及文武官員,到尉遲迥的軍營門前請求會麵,尉遲迥按照應有的禮節接待他們。對蕭紀的官吏,尉遲迥各讓他們恢複了原來的工作。隻收繳奴仆以及倉庫存儲的財物,把他們獎賞給將士。
尉遲迥的號令嚴明,軍隊中沒有人私自收藏財物。西魏廢帝下詔書任命尉遲迎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因為尉遲迥平四川有功,封他的一個兒子為公。西魏政府又授權尉遲迥,在劍閣以南的地方,可以秉承皇帝旨意提升和撤換官員。尉遲徊於是修明賞罰的標準,公布恩威的尺度,安撫新歸附的領域,籌劃治理未歸附的地區,人民都親近歸附他。
一六、節度使乘虛直入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統治大大削弱,各地藩鎮興起,各自為政。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盤踞蔡州,燒殺搶掠,無所不為,鬧得民眾困苦不堪。唐王朝雖然多次派兵討伐,但仍然平定不下來。憲宗元和十年十二月,唐王朝又派李愬前往討伐。
李愬到蔡州後,故意放風聲說:“我是來安撫蔡州軍民的,不是來打仗的。”以此麻痹亂軍,使他們放鬆警惕,同時,李愬又積極前往慰問降兵降將,了解吳元濟軍中的情況。有一天李愬和降將李愬一起聊天,談到了吳元濟軍中情況,李愬對李愬說:“蔡州精兵全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弱老兵,可乘虛直抵其城”。”李愬聽了,非常高興,覺得這個計策可以實行。李愬作好了進攻的準備,選大雪紛飛的夜晚,帶領人馬,飛奔蔡州,突然襲擊。李愬之軍進入城內,竟沒有人覺察。淩晨時分,李愬潛入吳元濟宅外,吳元濟還在熟睡之中。李愬命令下屬攻打牙城,奪取武庫,燒其南門,百姓爭先恐後地前來幫忙。全麵進攻一開始,城頭上箭如雨下,殺聲震天,到申牌時分,吳元濟自知無力抵抗,便上城請求歸降。
一七、李援與王詵謀反
李建成想要對李世民下手,在外與廬江王李援結交。李建成被殺之後,李世民派通事舍人崔敦禮到幽州召李援人朝,李暖表現出很害怕。幫助他處理軍務的右領軍將軍王君廓向來陰險毒辣,想乘機讓李援陷入與李世民為敵的境地而後自己求功,於是欺哄李援說:“京都發生了變故,事情的發展還不知怎樣。大王您是國家的親屬,受命坐鎮一方,怎能擁兵數萬而聽從一個使者的召使呢?況且聽說趙郡王早先已被拘留了,現在又說太子和齊王得到這樣的下場,大王現在還要去,能夠保護好自己嗎?”與李援一起抱頭痛哭。李援於是把崔敦禮囚禁了起來,起兵造反。李援召來北燕州刺史王說,想要與他一起商討計策,兵曹參軍王利涉勸李援說:“大王你不奉詔而擅自發兵,這是造反。應當改變法度,權宜應變,首先安定人心。現在假如各州刺史有的不接受您的命令,您征集不了兵力,又怎麼能夠保全呢?”李愛說:“怎麼辦呢?”王利涉說:“山東這塊地方,早先都跟從竇建德,當地的土豪首領,當年都是竇建德政權的官,現在都被削奪了,成了平民百姓,這些人都想亂,就象久旱的莊稼等待下雨一樣。大王應當派遣使臣去恢複他們過去的官職,讓他們在所在的地區招募本地的人當兵,各州如果有不聽大王指揮的,就任他們隨便屠殺。如果按此計劃進行,河北地區可在呼吸之間就安定下來。然後分派王洗向北聯合突厥,取道太原,向南逼進蒲州、絳州;大王帶領部隊親自開赴洛陽,西人潼關。兩軍互相呼應,不用十天一月之間,天下就可平定了。”李援聽從了他。
李援將內外機密事務都交給了王君廓。王利涉覺得王君廓多次反複,又勸說李援把軍務交給王詵,陳掉王君廓,李援一時難下決心。王君廓得知後,迅速斬殺了王詵拿著他的首級告誡其部下說:“李援與王詵一起謀反,囚禁朝廷派來的使節,擅自集結大軍。現在王洗已被殺了,隻有李暖還在,他是沒有什麼作為的。你們如果跟隨他,最終也要被滅族;隨我去消滅他,立刻就能得到富貴。禍福就是如此,你們的心意想要跟從誰呢?”眾人說:“都願意去討伐叛賊。”王君廓帶領部下登上城牆西麵,李援尚未發覺。王君廓親自帶著一千多人先到獄中去釋放了崔敦禮,李援才開始發覺。立刻率領幾百人披上戰袍,才走到門外,就遇上了王君廓。王君廓對他的部下們說:“李璦作逆謀反,致使你們誤人歧途,為什麼還跟著他,自取滅亡。”李璦的部眾聽了都倒戈,很快逃散了。李援孤零零地呆在那裏,對王君廓說:“你這個小人出賣我而自己去求榮,你也一定沒有好下場。”王君廓抓獲了李璦,絞死了他,李援年四十一歲,首級被傳至京師,並廢除了他作為皇族的戶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