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忤合(2 / 3)

一八、李世民勇勝宋金剛

公元619年,晉北割據勢力劉武周率軍攻克並州,其部將宋金剛又率部攻陷晉州,奪取龍門,進逼治州。唐高祖李淵聞訊,立即命令李世民統領關中的所有人馬,渡過黃河,在柏壁一帶同來金剛的人馬相對峙。

唐軍的清將都請求立即同宋金剛決一死戰,李世民卻認為,宋金剛軍精兵猛將雲集,目前士氣正旺。但他們是孤軍深入,補給困難,軍用輜重全靠就地搶掠。如果立即同宋金剛決戰,反而正中他的下懷。因此李世民主張先養精蓄銳,不急於出戰,使敵人的鋒芒受挫。此外,分出一部分唐軍去進攻敵人的腹地汾、隰兩縣。這樣的話,宋金剛不出多久便會因為糧草殆盡、腹地受攻而撤軍,到那時候再進攻,必然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年4月,宋金剛果然被迫撤軍。李世民見時機已到,立即指揮唐軍追擊。追到高壁嶺時,總管劉弘基勸李世民說:“您率領大軍追擊敵人,到了這裏,已經可算立了大功了。現在士兵們已經很疲勞,應當就地休息整頓,等糧草集結好,然後再繼續追擊敵人也來得及。”李世民說:“功業難於建立,卻容易丟棄,良機難於得到,卻容易失去。如今宋金剛被迫逃走,軍心渙散,我們應當乘此良機擊潰敵人。如果停止追擊,宋金剛有了喘息整頓的機會,就會重新製定計謀,做好充分準備,”那時就無法順利進攻了。”唐軍於是繼續追敵。

唐軍在雀鼠穀終於追上了宋金剛軍。李世民指揮唐軍勇猛殺敵,將來金剛軍殺得一敗塗地。劉武周、宋金剛在兵敗後,都逃往突厥那裏去了。李世民已有兩天沒沾食了。唐軍的糧草也已基本上用光,軍中隻剩下一隻羊,李世便同士兵們一起分而食之。

一九、李世民大敗薛家軍

唐高祖李淵在建立唐王朝後,為鞏固關中之地,決定先派兵討伐割據西北一帶的薛舉、薛仁果父子。

公元618年7月,唐軍進攻薛舉,但在淺水原被打敗。薛舉想乘勝追擊,一舉攻克長安,卻病死在路上,其子薛仁果繼位為“秦帝”,駐軍於折睺。

11月,李世民統帥唐軍再次出擊薛仁果;在高墌遭遇了薛仁果部將宗羅睺率領的10萬大軍。宗羅睺屢次挑戰,李世民卻堅壁不出。唐軍將領紛紛請戰,李世民不允,他認為唐軍7月在淺水原曾吃了敗仗,目前士氣不旺;而敵人卻是依仗勝利而驕橫,很輕視唐軍,所以唐軍最好閉壘不出戰,待敵人驕橫過度,再奮起擊之,可一舉得勝。

兩軍對峙了60多日,薛軍糧草殆已盡,其將梁胡郎投降”了唐軍。李世民派部將梁實率一支人馬駐在淺水原,以便誘敵出戰。宗羅睺果然率精兵前來攻擊,而梁實據險而守,不予迎擊,以挫敵人鋒芒。宗羅睺軍中缺水,人馬乏飲已經好些日子,所以急於進攻,意欲速戰速決。李世同認為時機已到,便令右武侯大將軍龐玉在淺水原南麵列陣吸引薛軍兵力,李世民則親率主力部隊自淺水原北麵直搗薛軍後方:宗羅眼引兵回戰,唐軍裏外夾擊,李世民率精騎數十人衝陷敵陣,霎時喊聲動地,宗羅睺所部潰不成軍。傷亡數千人。李世民又乘勝率領兩千騎兵追擊。薛仁果在城下設陣,但薛軍已如強弩之末,一些將領紛紛降唐。薛仁果被圍困數日,被迫投降李世民。

二○、秦檜陷害嶽飛

宋軍正要渡河,乘勝追擊,卻受到宰相秦檜的阻撓。秦檜鼓動宋高宗與金人議和,並以宋軍立即撤軍作為議和的條件。嶽飛知道後上書朝廷說:“金人的銳氣已經喪盡,輜重已全部拋棄,正迅速渡河向北逃竄;各地的豪傑紛紛來歸,將士們士氣高漲,奮勇殺敵。我大宋收複失地,重振雄威,正是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秦檜深知嶽飛的抗金誌向不可能改變,就先將韓世忠等另外幾路大軍的統帥調回,然後說嶽飛孤軍不可久留,必須趕快班師。高宗為此一天之內竟向嶽飛連續發出十二道金牌。嶽飛悲憤地歎息道:“十年努力,毀於一旦!”

當時兀術正想逃離汴梁,但有個人拉住他的馬韁說:“太子不要走,嶽少保(‘少保’是嶽飛的官銜)就要退兵啦。”

兀術不信,說:“嶽飛以五百騎兵打敗我五十萬大軍,現在正乘勝打過來,汴梁怎能守住?”

那人回答說:“自古以來,朝中有奸臣掌權,大將就不可能在外立功。嶽少保自己性命還難保,怎談得上成功呢!”兀術這才恍然大悟,決定留在汴梁,等待時機。

這人說的奸臣就是秦檜。

秦檜原是北宋的大臣。徽、欽二帝被金兵抓到北方時,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也一起被俘。秦檜為人陰險,善於見風使舵,金太宗就派他在其弟撻懶部下做官。後來撻懶率領部隊南侵,秦檜夫妻和婢女仆人居然“逃離”金軍,趕到越州宋高宗的行宮。大臣們多懷疑他為金人的內奸,但宰相範宗尹與他素來有交情,便向高宗極力推薦。

宋高宗正想與金人議和,因此與秦檜一拍即合,立刻任命他為禮部尚書,不久又升任他為宰相兼樞密使。秦檜掌握了南宋王朝軍政大權以後,便一心要同金人議和,把堅決抗金的嶽飛看成心腹大患。他看到嶽飛北伐即將成功,便大耍陰謀,百般破壞,假傳聖旨命令嶽飛停止追殲金兵。

秦檜將韓世忠、嶽飛召回京城後,就讓宋高宗封韓世忠為樞密使,嶽飛為副樞密使,名義上是升了官,實際上是奪了他們的兵權。完顏兀術見狀,便送密信給秦檜,說:“你朝夕向我大金求和,但嶽飛卻天天想用武力奪我中原。你一定要殺掉嶽飛,我們才會同意議和。”秦檜也怕嶽飛活著,自己最終沒有好下場,於是就下決心要殺害嶽飛。

右諫大夫萬俟卨原來就忌恨嶽飛,曾向秦檜說過嶽飛許多壞話。秦檜就任命他做言官。萬俟心領神會,立即向朝廷誣告嶽飛,羅織了嶽飛在金人進攻淮西時,擁兵不救,還要放棄山陽等等許多罪名。他們又唆使何鑄、羅汝楫等官員先後上書彈劾。嶽飛見群奸聯手攻他,便連續上書請求辭職。

不久,嶽飛改任兩鎮節度使。但秦檜還不肯罷休,他知道大將張俊與嶽飛不和,就煽動張俊誣告嶽飛的部將張憲陰謀兵變,策劃歸還嶽飛兵權。宋高宗一聽嶽飛有兵變的危險,十分震怒。秦檜乘機將嶽飛和他的兒子嶽雲、部將張憲抓進監獄。嶽飛見使者來抓他,很坦然地笑笑說:“皇天後土,可表此心。”這時是公元1141年十月。

秦檜先命禦史中丞何鑄審訊。但何鑄並未查出嶽飛的罪證,讓秦檜非常惱怒,就改命萬俟負責審問。萬俟也找不到嶽飛的任何罪證,便捏造事實,謊稱嶽飛和嶽雲曾給張憲寫信,張憲才用虛報軍情的辦法,促使朝廷恢複嶽飛的兵權。他們又迫使嶽飛的部將孫革等作證,誣陷嶽飛。

直到年底,秦檜一夥絞盡腦汁,羅織罪名,也無法將嶽飛定案。大理寺丞李若樸、何產猶,大理卿薛仁輔都認為嶽飛無罪,但他們都被秦檜貶到外地去了。平民劉允生上書為嶽飛伸冤,竟被處死。

韓世忠對嶽飛案也抱不平,當麵責問秦檜。秦檜無法回答,竟說:“嶽飛和嶽雲寫給張憲的信這件事,雖弄不清,但莫須有。”

韓世忠氣憤地回答:“莫須有三個字怎能使天下人心服!”

歲末那天,雪花紛飛。秦檜夫妻在東窗下取暖喝酒。秦檜一心要置嶽飛於死地,但沒有證據,怕引起公憤,因此心事重重。秦妻王氏便冷笑說:“縛虎容易放虎難。”秦檜這才下了決心,馬上寫了一張小紙條,命人將嶽飛秘密殺害於獄中。嶽雲、張憲同時被害。奸臣夫妻,釀下了這起千古奇冤。

嶽飛的冤獄,在宋高宗死後,才得到平反昭雪。嶽飛成為千古傳頌的英雄,人們在杭州的西湖邊修造了嶽墳、嶽廟,永遠紀念他。在嶽飛墓前,人們又用生鐵澆鑄了秦檜、王氏、萬俟、張俊的跪像,他們永遠遭人唾罵,真正遺臭萬年。

忤合第二

古之善背向者,乃協四海、包①諸侯,忤合之地而化轉之,然後以之求合。

故伊尹②五就湯,五就桀③,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湯。呂尚④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後合於文王。此知天命之鉗,故歸之不疑也。

非至聖達奧,不能禦世;不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⑤,不能用兵;忠實無真,不能知人。

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如,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從,乃可以橫。

【注釋】

①包:容納。

②伊尹:傳說中的商朝賢相,因佐商湯滅夏桀名世。《孟子·告子告篇》:“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

③桀:名履癸,夏朝暴君,為商湯所敗,夏朝因之滅亡。

④呂尚:輔弼武王滅商建周,封於齊,是齊國的始祖。薑姓,呂氏,名望。尚,一本作“望”。

⑤惠:通慧。

【譯文】

古代善實施忤合之術的人,能夠協調天下各種勢力,包舉天下諸侯,在或者相違背或者相和合的不同地方變化轉動,然後選擇明君,與他合作共事。

所以,伊尹曾五次輔佐商湯,又五次輔佐夏桀。然後才決定輔佐商湯奪取天下。呂尚曾三次輔佐他成就霸業。這是他們能知天命,所以就毫不懷疑地歸附明主。

如果不能像聖人那樣品行高尚,通達高深的道理,就不能立身處世,治理天下。不能聚精會神地苦苦思索,就不能探究事物的本來麵目。不能盡心全力地去觀察事物實情,就不能功成名就。如果自己才能氣質不佳,不夠聰明,就不能用兵;為人忠厚樸實沒有真知灼見,就不能真正了解人。

所以要用“忤合之術”,自己必須估量一下自己的才能智慧,衡量一下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看哪方麵他人不如自己,然後才可以決定自己是從政,還是隱退,才可以決定是采取合縱還是連橫的策略。

【感悟】

客觀事物變化多端,要尊重客觀,從實際出發,對時勢作深刻的分析,同時要突破常規思維,隨機應變,清醒地估量自己的長短優勢,隻有這樣才能進退自如地運用忤合之術。

【故事】

一、愛國的屈原

戰國時代,稱雄的秦、楚、齊、燕、趙、韓、魏七國,爭城奪地,互相殺伐,連年不斷混戰。那時,楚國的大詩人屈原,正當青年,為楚環王的左徒官。他見百姓受到戰爭災難,十分痛心。屈原立誌報國為民,勸懷王任用賢能,愛護百姓,很得懷王的信任。

那時西方的秦國最強大,時常攻擊六國。因此,屈原親自到各國去聯絡,要用聯合的力量對付秦國。懷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成功了。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聯盟的力量,製止了強秦的擴張。屈原更加得到了懷王的重用,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作主。

因而,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一班貴族,對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懷王麵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裏。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不滿起來。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秦王,秦王早想進攻齊國,隻礙著六國聯盟,不敢動手,聽到這個消息,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隻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秦王大喜,準備了金銀財寶,交給張儀帶去。張儀將相印交還秦王,偽裝辭去秦國相位,向楚國出發。張儀到了郢都,先來拜訪屈原,說起了秦國的強大和秦楚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屈原說:“楚國不能改變六國聯盟的主張。”

張儀告訴子蘭:“有了六國聯盟,懷王才信任屈原,拆散了聯盟,屈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子蘭聽了,十分高興。楚國的貴族就和張儀連成一氣。子蘭又引他拜見了懷王最寵愛的王後鄭袖,張儀把一雙價值萬金的白璧,獻給了鄭袖。那白璧的寶光,把楚國王後的眼睛都照花了。鄭袖欣然表示,願意幫助他們促成秦楚聯盟。大家認為:“要秦楚聯合,先要拆散六國聯盟;要拆散聯盟,先要懷王不信任屈原。”

子蘭想了一條計策:就說屈原向張儀索取賄賂,由鄭袖在懷王麵前透出這個風聲。張儀布置停當,就托子蘭引見懷王。他勸懷王絕齊聯秦,列舉了很多好處。最後道:“隻要大王願意,秦王已經準備了商於地方的六百裏土地獻給楚國。懷王是個貪心的人,聽說不費一兵一卒,白得六百裏土地。如何不喜。回到宮中,高興地告訴了鄭袖。鄭袖向他道喜,可又皺起眉頭:“聽說屈原向張儀要一雙白璧未成,怕要反對這事呢!”懷王聽了,半信半疑。後子蘭等人又進讒言,使得懷王對屈原產生了懷疑,並且將屈原流放。

屈原到了楚國雲夢地方,看見當地百姓正在追悼在戰爭中陣亡的將士。屈原十分感動,停下車進去參拜。他立在神位麵前誦讀他所做的《國殤》詩,悼念為國犧牲的戰士。念到沉痛的地方,百姓都流下淚來,屈原也放聲痛哭。屈原走了幾天,忽聽傳說:張儀又到郢都來了。他不禁連連跺腳,日夜兼程,向郢都趕去。

子蘭、靳尚聽見屈原回來了,連忙來報告王後鄭袖。他們都怕屈原再回郢都,讓他留在懷王麵前,日久總是大患。這夜,鄭袖就向懷王哭訴:“屈原在雲夢地方對百姓說,那些陣亡的,都是我向大王進言而冤死的。這回他回來,要替冤死的伸冤報仇。”懷王聽了大怒:“他敢這樣?簡直是瘋了!”鄭袖趁機進讒:“是瘋了!不是瘋了怎會對百姓說這樣放肆的話?我怕見他!他要在郢都,就讓我到江南去!”

屈原到了流放的陵陽地方,日夜心煩意亂。他知道楚國定有災難:“但是我怎能為了逃避災難,離開出生的地方,到處亂撞呢?”屈原考慮了幾天,覺得楚國一片黑暗,悶得氣也難喘,因此決定出國去走一遭兒。走了幾天,到了楚國的邊境,他又躊躇起來。

他的馬悲哀地嘶叫著,馬夫也回頭望著楚國歎氣。屈原不禁激動地說:“對,我們是楚國人、楚國馬,死也要死在楚國的土地上!”他回到陵陽住了九年,既沒有回郢都的希望,又聽到楚國的局麵越來越壞。每個傳來的消息都使他坐立不安。他想起懷王是因為拒絕割讓黔中才死在秦國的,決意到這塊地方去看看,來到黔中郡漵浦地方住了下來。愛國的火焰在他心裏燃燒,可自己又無能為力。他隻能每天在山邊湖旁踱著。

滿腹的憂愁憤恨,他都寫成了詩篇。他越來越老了,但是複興楚國的希望,卻一天也沒有熄滅過。頃襄王二十一年,一個睛天霹靂般的消息把他擊昏了:秦將白起進攻楚國,占領郢都,楚國的宗廟和陵墓都被毀了。楚國要亡了!他決定回到郢都去死在出生的土地上。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昏昏沉沉的走了幾天,到了汩羅江邊。他在清澈的江水裏看見了自己的滿頭白發,心裏像波浪一樣翻騰起來。

聯盟給小人破壞了,楚國受到了危險,百姓遭到了災殃。屈原在江邊踱著。他懷念郢都,懷念百姓,憎恨敵人,憎恨奸邪,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賣國的小人,激發全國百姓的愛國赤忱。這裏的土地沒被秦兵踐踏過,是幹淨的。他解下衣服,包著江邊的石頭,用帶子緊緊縛在自己身上。奮力向江心一跳。愛國詩人帶了楚國的幹淨石塊,很快沉了下去。這天是五月五日。屈原死後,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鬥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奸邪的侵害。

二、逐鹿中原

“逐鹿中原”是從故事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一語演變而來的。人們用這個典故形容國亂無主,群雄爭奪天下。

此典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公元前196年,西漢巨鹿郡郡守陳狶在大將韓信的支持下自立為代王,舉兵叛亂。漢高祖劉邦親自率兵攻打陳狶,呂後用計殺死了韓信。

劉邦從征伐陳狶的軍營中歸來,到洛陽後,聽說韓信已死,一邊為除掉韓信而高興,一邊為他以往的功績憐惜。劉邦問道:“韓信死的時候,說過什麼話嗎?”呂後回答說:“韓信死前,說他悔恨自己沒有采納蒯通的計策。”劉邦說:“蒯通是齊國有名的辯士。”他下令齊國逮捕蒯通。蒯通被抓來以後,劉邦問他說:“你叫淮陰侯韓信造反吧?”蒯通回答道:“是的,我一再要求他造反,隻是他不采納我的建議,以致落了個滅亡的下場。假如這小子采用了我的建議,您怎能殺得了他呢?”劉邦大怒,說:“來人,把蒯通烹了!”蒯通說:“唉,如果烹了我,那真是太冤枉人了!”劉邦覺得很奇怪,問道:“你叫韓信造反,罪不容誅,有什麼冤枉的呢?”蒯通回答說:“秦朝政權解體,東部各地大亂,各色人等同時起義,豪傑之士像烏鴉那樣聚到一起。秦王丟掉了帝位,天下的人都起來追求它,本領大而腳又快的人先得到了。人們常說,‘盜蹠的狗向賢明君主堯狂吠,並不因為堯不仁德,而是由於他不是狗的主人。’當我為韓信出謀劃策的時候,我心裏隻為韓信著想,並沒有為你著想。況且,天下許多人都磨快了刀想像你這樣去爭奪政權,隻是力量薄弱罷了。難道你可以把他們全部烹殺了嗎!”劉邦聽了,理屈詞窮,隻好對部下說:“算了,放了他吧!”為此,饒恕了蒯通的罪過。

三、傷風敗俗

“傷風敗俗”比喻敗壞社會風俗。

此典出自唐代韓愈《昌黎先生集·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

唐代時,因為最高統治者親眼看到農民是怎樣起來把隋朝打垮的,因此在自己實施統治時,除了加強國家機器外,尤其要注意加強思想意識方麵的教化。佛教,受到了很大的重視。遇到國家的重要節日慶典,經常召儒、釋、道三教講論於殿、庭,也經常利用佛、道在街道上作通俗講演。那時還調用國家的人力財力,幫助一些有成就的僧人到處建寺、度僧。可是,這種敬佛、尊佛的風氣,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因此,極力反對佛教的流傳。文學家韓愈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憲宗李純把陝西鳳翔法門寺的一塊所謂佛骨迎入宮中供養。韓愈反對這種做法,並寫了《論佛骨表》對憲宗提出了勸諫。表中說:大量曆史事實已經證明,信佛的帝王沒有什麼好下場。現在迎佛骨,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十分浪費財資。唐憲宗看了這個奏表,非常生氣,並且將韓愈貶為潮州刺史。

四、上下其手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段,使用伎倆,共同作弊。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遂侵鄭。五月,至於城麇。鄭皇頡戍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之,正於伯州犁。伯州犁曰:‘請問於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爭,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囚曰:‘頡遇王子,弱焉。’”

這段話意思是:

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那時楚國強大,弱小的鄭國根本沒有能力抵抗。最終,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戎俘虜了。等到戰事結束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子公子圍,想冒領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至此穿封戎和公子圍發生爭執,相互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能夠解決。後來,他們便請伯州黎作公證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伯州黎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堅持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被俘的鄭王。於是命人帶來了鄭王頡,伯州黎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戎,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戒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黎便判定這是公子圍功勞。

五、申公巫

“申公巫臣”比喻那些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婦娼的偽君子。

此典出自《新序·雜事第一》。

楚莊王替陳靈公複仇,便殺掉了夏徵舒,得到了鄭國美女夏姬,企圖把她據為己有。申公巫臣極力諫阻:“這個女人惑亂了陳國,敗壞了它的群臣,這樣下賤的女人一定不要親近。”莊王聽從了他的勸告。

沒過多久,令尹又想娶夏姬,申公巫臣再次慷慨陳詞,曉以利害,令尹也被說服了,夏姬最後被襄尹娶走。

直到楚恭王時,楚晉交戰,大戰於鄢陵。楚國兵敗,襄尹戰死,屍體被晉國擄去,楚國雖然多次與晉國交涉,晉國拒不交還。於是,夏姬請求去晉國討還丈夫屍體。

就在派遣夏姬的時候,恰好申公巫臣將出使齊國,他暗中勸說夏姬與他合謀。等到夏姬啟程後,申公巫臣便忘掉了使命,中途逃跑了,隨夏姬一起去了晉國,最後二人結為了夫婦。

六、放蕩不羈

這個典故比喻一個人行動隨便,不受約束。

此典出自《晉書·王長文傳》:“王長文……少以才學知名,而放蕩不羈,州府辟命皆不就。”

晉代時,有一個叫王長文的人,字德睿,廣漢睿(今四川中江東南)人。王長文自幼勤奮好學,少以才學知名。但他性格孤僻,放蕩不羈,對州府的征召都不怎麼服從。有一次州裏召他為別駕,他便穿了件普通的衣服偷偷地溜掉了,全州的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裏。刺史知道他不屈就官府,便贈以厚禮。後來王長文閉門不出,也不與人交往,專心致誌地著書。他摹仿《周易》寫了四卷書,起名叫《通玄經》,當時的人都把這本書比為漢代揚雄著的《太玄經》。

太康中葉,四川發生了大饑荒,官府開倉借糧。因為王長文平時就一貧如洗,所以借得糧食很多,但又無力償還,郡裏就把他送到州裏想處罰他。刺史徐幹知道王長文的為人,就沒有讓他還賬,誰知道王長文連謝都不謝就揚長而去了。

王長文的行為,的確有點不受約束的味道。因此《晉書》說他“放蕩不羈”。

七、非驢非馬

“非驢非馬”形容一件事物的不倫不類。

此典出自《漢書·西域傳下》:“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製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徼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鍾鼓,如漢家儀。外國胡人皆曰:‘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所謂騾也。’”

漢朝時,中國幅員遼闊;東至朝鮮北部,西到新疆,南達越南,北抵蒙古,聲勢極其顯赫。當時,西域有一個龜茲國,國王絳寶於漢元康元年到京都長安來朝,在長安居住了一年多。後來又曾數次來朝賀,每次來到,看見漢朝官吏的服飾如此華麗,皇帝的宮廷如此宏偉,儀仗製度如此威嚴,都覺得非常有趣。回國後,便仿照長安的皇宮,建了一座宏大宮殿;把宮內劃分禁區,派禁衛軍巡邏;出入有華麗的馬車,用竹鍾擊鼓來傳呼;總之,一切都依照漢朝的禮儀。西域其他國家的人,看不慣這種樣子,大家都在背後說:“驢又不像驢,馬又不像馬,這個龜茲國王可以說是騾了。”

八、分庭抗禮

成語“分庭抗禮”原意是賓客和主人分別站在庭中兩側,相對行禮,以平等地位相待。後來人們用這句成語比喻彼此不分上下、平起平坐或互相對立。

此典出自《莊子·漁父》:“子路旁車而問曰:‘由得為役久矣,未嚐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嚐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今漁父杖拿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得無太甚乎?門人皆怪夫子矣,漁人何以得此乎?’”

有一天,孔子帶領他的弟子們在樹林中休息。弟子讀書,孔子彈琴。孔子一曲還沒有彈完,忽然從河裏駛過一條船來,從船上走下一位須眉全白的老漁父。老漁父走上河岸,坐在樹林的另一頭,側耳傾聽孔子的演奏。等到孔子彈完了一支曲子,他把子貢和子路招到他麵前,問道:

“這位彈琴的人是誰呀?”

“是我們的先生,魯國的君子孔子呀!”子路大聲回答他,子貢又補充說:

“他就是性服忠信、身行仁義,上以忠世主,下以化於黎民,當今聞名於各國的孔聖人啊!”

“哦,是這樣。”漁父微微一笑,“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呀……”說完,轉過身朝河岸走去。

子貢急忙把這位漁父的話轉告了孔子,孔子放下琴,猛地站起來,驚喜地說:“這位是聖人呀,趕快去追他!”

孔子急忙趕到河邊,漁父正要劃船離岸,孔子恭敬地向他拜了兩拜,說:

“我從小讀書求學,到如今已經六十九歲了,還沒有聽過高深的教導,怎敢不虛心地向您請教呢?”

漁父也不客氣,走下船來,慢悠悠地對孔子講:

“真者,精誠所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真親未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

孔子聽得津津有味,不住地點頭。孔子卑謙地對漁父說:

“遇見先生真是我的榮幸,我願意做您的學生,得到您的教導,請告訴我您的住址行嗎?”

漁父沒有告訴他住在哪裏,跳上小船,獨自劃船走了。這時顏淵已把車子拉過來,子路把上車拉的帶子遞給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兩眼注視著漁父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見船的影兒,聽不見劃水的聲音,才惆悵地上了車子。

子路看到孔子這出乎尋常的表現,覺得非常不理解,站在車旁問孔子說:

“我跟您駕車子已經很長時間了,還從沒見過像漁父這樣傲慢的人。就是天子、諸侯、大夫同您見麵,也都是分庭抗禮、平起平坐的,而您還帶有自尊的神色呢!然而今天那個漁父撐著船篙,一副傲慢的樣子,您卻彎腰弓背,先拜後說話,是不是太過分了吧?我們幾個弟子都對您的舉動感到不可思議,您對漁父怎麼可以如此恭敬呢?”

孔子聽了子路的話,很生氣,伏著車木歎口氣說:

“子路呀,你真是難以教化呀,你那個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進一點,我告訴你聽:遇年長的人不敬是失禮,遇賢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愛是禍害的根本。今天這位漁父,是懂得大道理的賢人,我怎麼能不尊敬他呢?”

子路、子貢和其他弟子們隻好聽從先生的教導。

九、荊軻刺秦王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並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要他去刺殺秦王。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裏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麵。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接見我。”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藥煮煉過。誰隻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鹹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鹹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鹹陽宮接見荊軻。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幹麼變了臉色?”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荊軻從秦舞陽手裏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裏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紮過去。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台下的武士。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叫夏無且,急中生智,拿起手裏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藥袋就飛到一邊去了。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隻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秦王政見荊軻手裏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台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一○、伍子胥過昭關

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大國兼並小國,擴張了土地。可是大國的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給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勢力大了起來。他們之間也經常發生鬥爭。大國國內的矛盾尖銳起來,都想把爭奪霸權的戰爭暫時停止下來。

為了這個緣故,宋國大夫向戍在晉、楚兩國之間奔走,做調停人。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了“弭兵會議”(弭兵就是停止戰爭)。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代表南北兩個集團講了和,訂了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以後五十多年裏,沒發生大的戰爭。

到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後,楚國漸漸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

伍奢說什麼也不承認,立刻被關進監獄。

楚平王一麵派人去殺太子建,一麵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子胥,也從楚國逃出來,他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國發生內亂,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可是鄭國國君鄭定公沒有同意。

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被鄭定公殺了。伍子胥隻好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傳說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發也愁白了。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裏。東皋公有個朋友,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發全白,麵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麵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麵是一條大江攔住去路。伍子胥正在著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劃著一隻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

現在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人大夫爵位。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吳國,吳國的公子光正想奪取王位。在伍子胥幫助下,公子光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

吳王闔閭即位之後,封伍子胥為大夫,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將軍孫武,是個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吳王依靠伍子胥和孫武這兩個人,整頓兵馬,先兼並了臨近幾個小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大軍,向楚國進攻,連戰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時,楚平王已經死去,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墳,還把平王的屍首挖出來狠狠鞭打了一頓。

一二、諸葛亮隆中對

十四歲的諸葛亮帶著年幼的弟弟跟隨著叔父來到豫章。可是不久,諸葛玄辭掉官職,帶著諸葛亮兄弟投靠了荊州的劉表。叔父死後,諸葛亮不願寄人籬下,於是就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來到荊州襄陽(今湖北襄陽)的隆中地方居住。建安十七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在隆中會見了諸葛亮,向他請教治國平天下的大計。諸葛亮被劉備禮賢下士的行為感動了,詳盡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把自己早已製定好的計劃和盤托出。他說:“自從董卓作亂以來,四方豪傑同時起事,跨州連郡,稱雄數不勝數。曹操和袁紹相比,名望較小,人馬又少,然而曹操竟能擊敗袁紹,轉弱為強,這不僅靠的是機會,也有賴於人的計謀。現在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挾製著皇帝,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孫權割據長江下遊一帶,已曆經三代。那裏地勢險要,民眾依附,有才能的人都願意為他效勞,我們隻能和他相互支援,而不可進攻他。荊州北據漢水、沔水,向南直到海邊的物資都可被它利用,其地東連吳郡、會稽,西通巴郡、蜀郡,這裏是用兵的好地方。可是,它的主人劉表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可能是上天有意要把這塊地方留給將軍,不知將軍您是否有這個意圖?益州地勢險要,易於防守,沃野千裏,是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漢高祖劉邦就是憑借這個地方建立起漢朝基業的。而據守益州的劉璋昏庸軟弱,北邊的張魯同他也有矛盾。益州雖有眾多的人口和富饒的資源,可是劉璋不懂得愛惜民力,那裏的有識之士都希望得到一個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是漢朝皇室後裔,國人都知道您講信義,正在廣招天下英才,思賢若渴。如果您能夠占據荊、益二州,守住天險,與西方的少數民族搞好關係,對南方的少數民族實行安撫政策,對外與孫權結成同盟,對內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隻要天下有什麼變故,就派一員大將率領荊州的兵馬直取南陽、洛陽,您則親自統率益州的兵馬出師秦川(今陝、甘一帶),進取長安,老百姓怎能不熱烈歡迎您呢?如果真能做到這樣,您就可以建立霸業,複興漢朝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