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飛箝(1 / 3)

第五章 飛箝

飛箝①第一

凡度權量能,所以征遠來近②。立勢而製事,必先察同異之計,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③,知有無之術;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征④,乃可求,乃可用。

引鉤箝之辭,飛而箝之。鉤箝之語,其說辭也,乍同乍異。其不可善者⑤,或先征之,而後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後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

其用或稱財貨、琦瑋、珠玉、壁帛、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勢以鉤之⑥,或伺候見澗而鉤之,其事用抵巇⑦。

將欲用之於天下⑧,必度權量能,見天時之盛衰,製地形之廣狹,岨險⑨之難易,人民、貨財之多少,諸侯之交,孰親孰疏,孰愛孰憎,心意之慮懷,審其意,知其所好惡,乃就說其所重⑩,以飛鉗之辭鉤其所好,乃以鉗求之。

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鉗和之,以意宣之,此飛鉗之綴也。

用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鉗而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複,不失其度。

【注釋】

①飛箝:意為先以為對方製造聲譽來嬴取歡心,再以各種技巧來箝製他。

②征遠來近:使遠近賢士歸附。

③見內外之辭:發現言辭所表達的情感之虛實。陶弘景注:“外謂浮虛,內謂情實。”

④征:征召。

⑤其不可善者:難以用鉤箝之辭促其善變的。嘉靖抄本“善”作“差”。

⑥或量能立勢以鉤之:有時揣量對方才能,確立去就、納拒之勢以誘引之。

⑦其事用抵巇:運用鉤箝之術要以抵巇之法配合使用。

⑧用之於天下:以飛箝之術進行外交活動,說動帝王,影響天下。

⑨岨險:也作阻險,險峻的地勢。

⑩乃就說其所重:在其所重視的事理上說。或可理解為陳述其優勢所在。

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先主動接近對方,而後隨之,順應對方思路,並有意識地附和之使適應。

【譯文】

凡是揣度人的權謀,衡量人的才能,都是為了征召天下遠近有才能的人。當人才應召而來時,要確定自己的意向,建立賞罰製度,首先必須詳察他們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辨別他們言行是非與審察他們真實的言辭的虛浮和言辭,了解他們每個人的道術、方術是否可行,是否有高超的計謀韜略。試探他們如何決斷國家安危的基本大計,並且決定君臣間的親疏關係,然後就可以進行權衡,了解誰有能力誰沒有能力。接著矯正他們的不足之處,這樣就可征召、就可求其謀,就可用其才。

采取方法引誘談話者說出實情,然後加以判斷,用甜言巧語褒獎和推崇他們,進而箝製住他們,使他們為我所用。這種用於引誘他人真話的飛箝之語,在外交辭令上有時一樣,有時不一樣。對於那些用飛箝之辭不能駕馭的人,有的可以先征用他,然後反複加以考驗。有的先給以反複考驗,挑出毛病,而加以詆毀。有的認為反複考驗就是詆毀,有的認為詆毀就等於反複考驗。

準備征用的人可以用財物、珠寶、玉璧、絲綢、美色來引誘他,以便加以考驗。或者權衡考察他的才能大小,給以一定的名利地位考驗他,做出或收留或不收留的樣子來控製他;或是在使用過程中,觀察他的言行,找出小錯誤乘機而箝製他。其方法是用抵之術。

如果要將“飛箝”之術運用到治理國家之上,輔佐天下君主成就大業時,一定要先考慮這位君主的權謀,衡量他的才能,觀察天時的盛衰,了解、掌握地域的寬窄、山川的險峻與難易,人民財物的多少,諸侯之間交往的關係,究竟誰跟誰親密,誰跟誰疏遠,誰與誰要好,誰與誰有仇恨,也必須了解清楚。要詳細知道他心裏關心的是什麼,想的是什麼,審察他的真正意圖,了解他愛好什麼,厭惡什麼,然後就對他最關注的事情進行遊說。用引誘之辭投其所好,進一步控製住他。

如果把“飛箝”之術運用於人,就要揣度對方的智能,權衡對方的才氣實力,估量對方的氣勢,把這些做為關鍵去迎合他,順隨他,或以箝製之法調和他,用我們的意圖去開導啟發他,這就是用飛箝之術去控製人,從而得到諸侯之權,為己所用。

假使用“飛箝”之術說服一些有才幹的賢能之士為我所用,就要先用言詞讚美歌頌對方,讓對方,隨我所願,使對方能心悅誠服來為我效勞。研究對方的言辭,摸準他的心意,進而控製對方,這樣就可箝製對方使他直行,使他橫走,導引他或向東,或向西,或向南,或向北。也可引向反麵,也可把他引向傾覆。雖然覆敗,但還能重新振作,不論如何做,都要把握好一定的度數。

【感悟】

積極地發現別人的優點,揚人之長,是觀察、分析、判斷一個人的著眼點。從言論、感情和行為上對這個人加以刺激,使其產生感恩的心理,有利於使其歸附。

運用飛箝之術去說服上層人物,要仔細估量對方的智能,權衡對方的財力,揣度對方的氣勢,以迎合順隨的態度去獲得對方的信任,然後對方才能聽從你的計謀。

【故事】

一、周武王作戰

公元前11世紀,在我國曆史上屬商朝的末期。當時,商紂王暴虐無道,陝西有個姓周的部族首領叫姬發(周武王),他開始興兵討伐紂王。

周武王親自率領三百輛戰車,三千名勇士,還有四萬五千名穿著盔甲的士兵出潼關,駐紮在黃河北岸。

周武王知道,對付紂王,光憑自己手中的這點兵力還是不夠的。所以,他又聯合了西南的八個部族,在距當時的商都——朝歌七十裏的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舉行誓師大會,聲討紂王的罪行。

周武王在這個誓師大會上宣讀的誓詞名叫《泰誓》,“同心同德”就出自這裏邊。

《泰誓》中稱,紂王雖然有很多的奴隸,但他們思想不統一,信念也不一致;而我方雖隻有治國的能臣十人,但思想統一,信念一致。《泰誓》中接著還有一段話:大家要團結一心,為同一個目標共同戰鬥,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建立功勳,讓天下永遠享受太平。

當時所有的將士,聽了周武王的誓詞後,鬥誌昂揚,軍心大振。此後,在牧野與前來應戰的商朝大軍展開了血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商朝的將士和奴隸不願為紂王賣命,在激烈的戰鬥中紛紛倒戈,發動起義。結果是紂王兵敗自焚,商朝從此滅亡了。周武王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紂王與民眾離心離德,最後國破身亡;武王與民眾同心同德,取得了勝利。一反一正,兩相對照,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國家民族內部團結,同心同德,該是多麼重要。

二、以羊易牛

這則寓言非常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所謂“仁術”的虛偽性和欺騙性。以小易大,見牛未見羊。這就是隻看到量變,而忘掉質變。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

對曰:‘將以釁鍾。’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鍾輿?’

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這段話意思是說:

齊宣王坐在大殿上,看到一個人牽著一頭牛從殿下走過。齊宣王便問道:“牽著牛到哪兒去呢?”

那人回答說:“要把它拉去宰了祭鍾。”

齊宣王道:“把它放了吧!我不忍心看它那種害怕可憐的樣子,它毫無罪過,卻要被殺死。”

那個人便問道:“難道就廢除了祭鍾這一風俗了嗎?”

齊宣王卻說:“這怎麼可以廢除呢?就用隻羊去代替它吧!”

三、一國三公

“一國三公”形容主持政事的人太多,意見龐雜,號令不統一,讓人無所適從。

此典出自《左傳·僖公五年》:“(士蕮)退而賦曰:‘狐裘艸為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春秋時期,晉獻公在晚年的時候去攻打小國驪戎,驪國送了兩個美女給獻公,一個是驪姬,一個是少姬。後來兩人都生了男孩,驪姬由於深受獻公寵愛,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當時晉太子申生屢立戰功,獻公沒理由廢掉他,驪姬便作出主張,將太子申生派出去守曲沃(晉國大城),其他兩個大兒子重耳、夷吾派去守蒲與屈兩個小城。當時由於蒲、屈兩地都是一片空地,於是獻公就派大臣士蕮到那裏去築城。士蕮到了那裏,命人用柴草夾在泥土中,隨隨便便地就完成了築城的工作。有人便說:“你築的城恐怕不堅固吧?”他笑著說:“過幾年後,這裏便是仇人的城了,何必要築堅固呢!”夷吾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獻公。獻公派人去責備士蕮,士蕮於是寫了一首詩,說“狐裘艸為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意思是權貴者眾多,各說其是,自己不知怎樣做好。

四、禽獸不如

“禽獸不如”形容道德品質極壞,連禽獸也不如。

此典出自《晉書·阮籍傳》:“禽獸知母而不知父,殺父,禽獸之類也。殺母,禽獸之不若。”

三國時期,魏國的文學家、思想家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狂放不羈,當官不問政事。才華出眾,思維敏捷,常出驚人之語。

有一回,阮籍漫不經心地對文帝司馬昭說:“我平生喜愛遊山逛水,曾經到東平一帶遊覽,十分喜歡那裏的風土人情。”文帝很高興,馬上拜阮籍為東平相。阮籍騎著驢來到東平郡,把郡府官邸的屏障之物統統拆除了,使郡府內外開闊通暢,四通八達。阮籍治郡,法令清晰簡單,十多天就從東平郡回來了。文帝薦舉他為大將軍從事中郎。一次,有關部門報告說,有一個人殺死了自己的母親,阮籍說:“嘻,殺父還說得過去,怎麼能殺母呢!”在座的人都責怪他說錯了話。文帝說:“殺父,是天下最大的罪惡,你認為可以殺父嗎?”阮籍說:“禽獸之類,隻認得自己的母親,而不認識父親。殺父,是禽獸的行為,不足為怪。而那個人卻殺自己的母親,連禽獸都不如。”眾人聽了,一下子明白了過來。

五、窮斯濫矣

形容缺乏道德修養的人一遇上困難,就想胡作非為。

此典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春秋時,孔子來到蔡國,蔡國公熱情地接待了孔子。不久,蔡國大夫公孫翩殺死了蔡昭公,蔡國一片混亂,孔子就離開蔡國來到葉國。一次,葉公問孔子說:“怎樣才算把國家治理好了呢?”孔子回答說:“假如遠近的國家都來歸附你,那麼,國家就算治理好了。”過了幾天,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不願在背後評論老師。孔子知道了這事,對子路說:“你怎麼不告訴他,說你的老師為人,學習知識從不疲倦;教誨別人從不厭煩;發奮時會忘記吃飯;高興時就不知道煩惱;快滿六十的人了,卻不知自己已經老了。”

六、道見桑婦

“道見桑婦”說明自己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將怎樣對待自己。俗話說得好,“欺人者必受人欺”,就是這個道理。

此典出自《列子·說符》:“晉文公出會,欲伐衛。公子鋤仰天而笑。

公問何笑。

曰:“臣笑鄰之人有送其妻回娘家,道見桑婦,悅而與言。然顧視其妻,亦有招之者矣。臣竊笑此也。”

公寤其言,乃止,引師而還。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晉文公出會諸侯,想順路攻打衛國。公子鋤仰頭大笑。

晉文公便問他笑什麼。

他說:“有一個鄰居,送他妻子回娘家,在路上遇到一個采桑的婦女,便微笑著前去和她搭話。但回頭一看,卻看見有人也正向他的妻子招手哩。我為此而暗笑嗬!”

晉文公立刻領悟了公子鋤這番話的意思,就停止了進兵,帶領人馬回國。還沒到國內,就發現有敵人正在侵犯他的北部邊疆了。

七、得過且過

“得過且過”意思是過一天算一天,不作長遠打算。

此典出自《輟耕錄》:“五台山有鳥名寒號蟲……比至深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彀,雛,遂自鳴曰:‘得過且過。’”

傳說從前在五台山有一種奇特的小鳥,名叫寒號鳥。寒號鳥有四隻腳,兩隻肉翅,不會飛行。盛夏季節是寒號鳥最快樂的日子,它全身長著絢麗豐滿的羽毛,鮮豔奪目,百鳥都非常羨慕它。這時,寒號鳥得意洋洋,整天走來走去,到處找別的鳥比美。它一邊走一邊唱道:“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

夏去秋來,有些鳥飛向遙遠的南方,到那裏去過冬;留下的鳥整天辛勤勞碌,積糧造窩,準備過冬。隻有寒號鳥仍然到處炫耀它那身漂亮的羽毛。

秋去冬來,寒風呼嘯,雪花飄舞。其他的鳥在秋季都換上了一身又厚又密的羽毛,迎接寒冬的到來;但寒號鳥卻與眾不同,到了冬天,它那身漂亮的羽毛脫落得光光的,就好像還沒有長毛的鳥崽。夜晚,全身光禿禿的寒號鳥躲藏在石縫裏,凜冽的寒風不斷襲來,凍得它渾身發抖。它不斷地咕嚕道:“好冷啊,好冷啊,明天就做窩,明天就做窩。”但是,當寒夜過去,太陽從東方升起,溫暖的陽光照耀大地,這時,寒號鳥卻忘記了昨夜的寒冷,忘記了要做窩的想法,它又說道:“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寒號鳥最終也沒有做窩,就這樣一天天的混日子,最後凍死在五台山的岩石縫裏。

八、以人為鑒

“以人為鑒”的意思是,以他人的得失成敗,作為自己的行動規誡。

此典出自《新唐書·魏征傳》:“帝後臨朝歎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代曲城人,字玄成。少年時代曾出家為道士。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中,跟隨李密投靠了李世民,官至諫議大夫、秘書監,敢於直諫,唐太宗李世民對他非常器重。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征得了重病,唐太宗派遣使者慰問並賞賜藥品,往來不絕。又派中郎將李安儼住在魏家,隨時向皇上報告魏征的病況,唐太宗又親自前去探望。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吊喪,賞給羽蓋鼓吹,恩準陪葬昭陵。魏征的妻子裴氏說:“魏征一生節儉樸素,如今用一品官的儀仗為他舉行葬禮,這不是死者的心願。”她婉言謝絕了,而用布篷車載運棺柩去埋葬。唐太宗登上禁苑的西樓,望著靈車痛哭。他親自起草碑文,並親筆寫在石碑上。

唐太宗經常思念魏征。一次,他臨朝時,歎息地說:“人們用銅做鏡子,可以用來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鏡子,可以從中看到盛衰的道理;用人當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曾經決心保存這三麵鏡子,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出現過失。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一麵鏡子了。聽到魏征去世的消息後,我派人趕到他的家裏,得到魏征寫的一封書信,剛寫了一半草底,能夠辨認出來的話有:‘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則國家安定,任用惡人則國家衰落。君主對待公卿大臣,有的喜歡,有的嫌惡。恨誰就隻看到他的過錯,愛誰就隻看到他的長處,這是非常危險的。愛誰、恨誰,愛什麼,恨什麼;怎樣才算愛,怎樣才算恨等問題,君主要慎重地正確處理。如果能在愛的同時知道他的短處,在恨的同時知道他的長處,鏟除邪惡不動搖,任用賢才不猜疑,國家就可以興旺發達了。’我仔細思考、回顧,覺得要做到這一點很難,恐怕會在這個方麵出現失誤。因此,我請眾卿把魏征的臨終囑托寫在自己參加朝會時所執的手板上,以防止遺忘了,看到我有什麼過失,一定要不客氣地進諫。”

九、勸虎行善

比喻對敵人不能講慈悲,勸他們行善是徒勞無益的。

此典出自馮夢龍《古今譚概·微詞》。

從前菩薩變化成雀王,用慈悲的心腸救濟大眾。有隻老虎吃野獸,骨頭掛在它的牙縫裏,困餓得快死了。雀王便飛進虎口中啄那塊骨頭,每天都這樣做,骨頭便被啄出來了,老虎也得救了。雀王便飛到樹上,對老虎說佛經道:“殺死生命是殘暴的行為,罪惡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老虎聽了,勃然大怒,說:“你才離開我的嘴,現在就敢多說話!”雀王馬上飛走了。

一○、雀兒腸肚

“雀兒肚腸”比喻人的肚量太小,不能寬宏大量。

此典出自宋代陳思道《後山談叢》四:“曹武肅王密奏曰:‘孟昶王蜀三十年,而蜀道千餘裏,請擒孟氏而赦其臣以防變。’太祖批其後曰:‘你好雀兒腸肚。’”

宋朝初年,宋太祖滅了後蜀,詔令把後蜀國王孟昶以及後蜀的大臣們都送到京城開封來,一一封了官職。這時,大臣曹彬密奏道:“蜀國建立已三十多年了,根基非常深厚。蜀地離開封遠達千裏,一旦孟昶逃了回去,後患無窮。而且蜀國的人聽說孟昶還活著,就可能借用他的名義叛亂。所以,蜀國的大臣們可以赦免,孟昶不能讓他活著,應該馬上殺掉。”宋太祖看了他的奏文後,哈哈大笑,在奏文後麵批了幾個字:“你好雀兒腸肚。”仍然封孟昶為秦國公,他的兩個兒子也封為節度使。因此,曆史上都稱讚宋太祖寬厚。

一一、鬥雞走狗

這個典故說明一些遊手好閑的人的無聊嬉戲。

此典出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袁盎病免居家,與閭裏浮沈,相隨行,鬥雞走狗。”

西漢時,有一個大臣叫袁盎(《漢書》作爰盎,此從《史記》),字絲。呂後專權時,他曾當過呂後的侄子呂祿的舍人。漢文帝是被其兄袁噲保任,得為中郎。後曆任齊相、吳相。袁盎與禦史大夫晁錯一直都有矛盾。漢景帝即位後,晁錯告發袁盎“多受吳王(劉濞)金錢,”袁盎被降為庶人。

漢高祖劉邦在世時,為了鞏固劉氏政權,曾封了許多同姓王。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聯合楚、趙、王、膠東、膠西、濟南、淄川等六國,發動了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袁盎朝見景帝,挑撥景帝與晁錯的關係,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向景帝建議誅殺晁錯。在袁盎的誘導下,景帝錯殺了晁錯。但是,殺了晁錯,並沒有製止劉濞等人的叛亂,七國叛軍反而更加猖狂地向朝廷進攻。在事實麵前,景帝才醒悟過來,重新下了平叛的決心,派周亞夫為太尉率軍迎擊,最後平息了這次叛亂。

叛亂平息以後,袁盎在楚王劉禮手下為相,但所獻計策不被楚王采納,袁盎遂病免居家。病歸以後,袁盎以前的威風和鬥誌逐漸消失,竟在鄉間隨波逐流,鬥雞走狗,以度餘生。後來,因事被梁孝王所怨恨,遭到刺殺。

一二、鬥粟尺布

“鬥粟尺布”比喻兄弟不和。

此典出自《史記·淮南王衡山列傳》:“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曆望王曰:‘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西漢文帝時,淮南王由於犯法受到囚禁。淮南王是文帝的親弟弟,文帝為了不徇私情,就命令用囚車把他關起來,派人押送回封地。大臣袁盎勸諫說:“淮南王從小嬌生慣養,缺乏嚴師教育,以致犯法。他性格剛強,如今陛下用這種嚴厲的方法對他,他可能會死在半路上。陛下剛即位,就落下殺害親弟弟的名聲,天下人又會怎麼認為呢?”文帝說:“因為這件事,我也很煩悶,那麼就赦免了他吧。”文帝的赦免令下達之後,囚車已經離京城很遠了。

淮南王的囚車經過各縣,縣令遵照命令,不放他出來吃飯睡覺。淮南王在囚車中實在忍不下去了,就對押車人說:“人們都說我勇敢,其實,我哪裏勇敢呢?我從小驕橫,沒有人敢批評我的過失。唉,一個人怎麼能忍受這樣的痛苦!”於是,他絕食而死。

文帝知道後,傷心不已,哭著對袁盎說:“我沒有早聽你的建議,才導致淮南王的死去。”

袁盎寬慰文帝說:“人已經死了,也無計可施了,望陛下節哀。如今的辦法是:嚴懲對此事負有責任的人以謝天下。”

一三、咄咄怪事

“咄咄怪事”指使人驚奇並難於理解的怪事。

此典出自《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楊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晉朝有一個人姓殷,名浩,字深源。他不但有學問,而且很有口才。朝廷看見他有才能,便封他做建武將軍,統率揚、豫、徐、兗、清等五個州的軍隊。

後來朝廷派他領兵跟敵人作戰,殷浩慘遭失敗,於是朝廷不僅免了他的官職,還把他流放到信安去。

殷浩被流放到信安之後,鬱鬱不得誌,內心裏對朝廷賞罰不明感到非常氣憤,滿肚子的牢騷無處發泄。因為他在以前,從來沒有對朝廷說過半句不平或怨恨的話,但每天總要書寫“咄咄怪事”這幾個字,借此抒發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一四、發蒙振落

“發蒙振落”形容非常容易。

此典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淮南王謀反,憚黯,曰:‘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至如說丞相弘,如發蒙振落耳。’”

西漢武帝時,有一個叫汲黯的人,字長儒。他先任東海太守,接著又做主爵都尉。汲黯推崇道表法裏的黃老學說,對漢武帝常常直言勸諫,武帝既尊敬他,又有點怕他。漢武帝可以和大將軍衛青蹲在床邊上聊天,可以不戴帽子和丞相公孫弘談話,但不戴帽子就不敢見汲黯。一次,汲黯有事來見漢武帝,漢武帝當時正好沒戴帽子,於是趕緊躲在帳幕後麵,派其他人去接受汲黯的意見。由於汲黯為人耿直,對皇帝也敢直言進諫,所以許多大臣甚至一些諸侯王也都懼怕他。

當時的丞相公孫弘的為人和汲黯不同,他對人寬厚,與人無爭,因此雖身居相位,一些大臣和諸侯王都不把他放在眼裏。

淮南王劉安陰謀反叛,但是懼怕汲黯。他說:“汲黯這個人喜歡直言進諫,對朝廷忠貞不貳,恐怕難以迷惑他。至於丞相公孫弘,要迷惑他卻是非常容易的,就像揭掉一件蒙罩物,振動將要掉落的葉子一樣。

一五、後發製人

“後發製人”表示以弱對強時,得先讓一步,再打敗他人。

此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先即製人,後則為人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