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2 / 3)

前麵是從正麵來說明,以下是從反麵來說明,假設你不設定目標的過失。

假設一個人,不發廣大心,也不立堅固願,整天人家共修,他也來共修;打佛七,他也來打佛七,這樣子“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打佛七最容易看得出來,一個人心中有沒有目標。你看有的人打佛七,他也無所謂啦,你打板我就進來,你說打完我就出去,就這樣子,七天把佛號念完就算了唄。但是這樣子,你這句佛號沒有力量。就是你很想要念佛,但不是“我一定要念佛”,你隻是很想要而已。

有些人打佛七時,是有目標的。你看他提起佛號的時候,他的神態就不一樣,帶目標而來。這種人是有備而來,他可能遇到重大的災難了。他來念佛,每一句佛號,是有真實力道下去的,把力量放進去了。為什麼?因為他有目標。

修行,其實隻有你知道而已。諸位要知道修行跟上班不一樣。上班你隻要打卡,走的時候再打一次卡,中間做什麼沒有人知道。但是你念佛的時候,是不是有用心,這個差很多,差非常多。我常常說,有些人打佛七是結緣的佛七,跟阿彌陀佛結個緣。欸,我來了,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你根本沒有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連阿彌陀佛的門都沒有進去。因為你念佛號的時候,沒有把心放進去。為什麼呢?因為你無所謂,不想做些什麼改變,反正覺得就這麼回事,打佛七就打唄。

但是,如果你真的是有目標,那就不一樣了,你是希求救拔。一個貧窮的人,在追求珍寶的時候,他有所求。所以淨土宗是要有所求的,它是有相行。如貧得寶想,如病得藥想,這個人是有備而來。我不用等到第七天,光是憑你的心態,知道打完佛七,你的收獲一定不可思議。同樣一句佛號,準備好了,念起來就是無量光無量壽;沒有準備好,它就是一個音聲,就這樣子,什麼功德都表現不出來。

所以你今天會接觸到很多的法寶,拜懺的時候沒缺席,拜八?八佛的時候也在,打佛七的時候你也在,但是為什麼你修了幾?年,還是這樣子呢?因為你缺乏一種目標,沒有願力就沒有動力,所以叫“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還是徒勞辛苦。”雖然你修了一個妙法,但是這個妙法的功德顯現不出來,因為你沒有把真實的力道放進去。你不能永遠活在“我很想要修行”,不可以!你要提升到“我一定要修行”!

修行成功的人,你看看往生淨土傳,都是背水一戰,沒有例外的。一個人在臨命終時,能夠衝過生死大海,就是,我沒有退路了,我是業障生死凡夫,前麵是我唯一的出路,就一念心提起來衝過去了。不是說你佛號念得多,臨終就往生了,不是這樣子的。你沒有下決定的心,那個佛號就隻是百千萬句。你有一千萬個石頭,比不上一顆的鑽石。諸位要知道,臨終就一念而已。所以印光大師常說,要發起決定性的信願,這就是目標。

沒有目標除了修行不得力,還有一個問題,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

你不發菩提心,沒有真實的把整個功德導歸淨土、導歸菩提,你的心就很容易貪戀生死的果報。生死的果報為什麼是魔業呢?因為你在第二生時就開始放逸了。你做義工時,心中希求來生的快樂,這種快樂是雜染的。你第一生作這樣的期待,等到來生快樂出現時你一定放逸。放逸就開始造業,第三生就墮落了,就落入一種生死的惡性循環。第一生造業起善業,第二生享受,第三生墮落。墮落以後從痛苦裏麵出來,你充滿了悔恨,又開始修善。修善以後福報修得老大,又開始放逸,第三生又墮落。墮落以後呢,從三惡道爬出來,又起慚愧心開始修行。你永遠在惡性循環,因為你沒有發起真實的菩提心。你所修的善法,雖然佛陀施設很多的妙法,仍然不足以引導你到一個固定的目標去。所以“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古人說發菩提心,我們設定目標,有三個好處:

第一個,確認修學的目標,這就是一種水庫的理論。我們今天念佛是片段的,我們不可能整天念佛。今天念半個小時,明天念半個小時。那麼為什麼有些人他可以把前麵的半個小時跟後麵的半個小時累積起來呢?是他有水庫唄。他可以把點點滴滴的水累積起來,因為他有固定的目標。你沒有目標的時候,你的佛號就散亂了。就像下了很多的雨,但是沒有水庫,結果還是沒有水,因為你沒有明確的目標。

第二個,引生修行的動力。修行有些人是真的把力道放進去,有些人是沒有。這個動力隻有自己知道而已。

第三個,突破自我設限。我們習慣於活在過去,自己有一種妄想,會約束自己。如果你沒有目標,你就很難突破自我設限。

我過去講過一個公案,諸位可能還記得。就是說,有一位獵人買了一隻老鷹,獵人為了省錢,就把老鷹放在雞群裏跟雞一起養。這隻老鷹從小跟雞在一起,學雞的動作,雞的聲音,長大以後,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它認為自己是一隻雞,隻是長得比較大而已。老鷹長大以後,獵人想,應該開始訓練老鷹,讓它能夠飛翔,幹一點實事。但是這隻老鷹心裏麵有一個障礙,它認為自己是一隻雞。它覺得主人很奇怪,為什麼要訓練我,我就是一隻雞,雞有在天上飛的嗎?獵人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失敗了!不是這隻老鷹沒有能力,是它心中有障礙,因為它自我設限。我們很容易被過去的習慣限製。獵人在傷心之餘準備放棄這隻老鷹了,他把老鷹帶到高山上,把它放下去讓它自由落體。就在老鷹快要墜地時,它的潛能發揮了。遇到生命威脅的時候,它展開了強壯的翅膀,在快要接觸地麵時它飛翔起來,變成一隻真正的老鷹了,它突破了自我設限。

有人問一個問題說,我們為什麼要受戒?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們修善就修善,為什麼要受菩薩戒呢?因為你沒有受戒,就沒有戒體,就是沒有發願,你沒有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願。沒有發願,你的生命就進進退退。但是你受了菩薩戒以後,就有一個願了。在菩薩戒裏麵有一點很重要,你不能畫地自限。看很多戒文,你不能夠說我做不到,不可以!受了菩薩戒你要說:我慢慢做,才可以。你可以說我慢慢做,但是你不能說我做不到。這句話千萬不要講。

其實我們一個人的個性,你不要老是說:我沒辦法改,我從小就這麼回事。完了!你果然是不能改。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慢慢改。所以發願,它會讓你突破自我設限。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先有目標,才有過程,這是引導力。

剛才所講的引導力,這個是從聖道的角度來講的。我們再從淨土的角度看,淨土宗是不是也應該要發願呢?看第二段。

看這個經文,請合掌。

(二)《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圖三】

這段是引用《往生論注》,曇鸞大師的一個批注。曇鸞大師在解釋發菩提心時,先引用《無量壽經》。他說《無量壽經》講到往生有三種情況叫三輩往生。三輩往生修行的資糧的確是有高低的差別,但是它們都有個共同點:有一個成佛的目標。就是每一個人往生淨土的目的,都是為了成佛而去的。

三輩往生,我們也解釋一下。上輩的往生,是“舍欲出家,而作沙門,嚴持淨戒,修諸功德,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上輩是出家人,出了家以後,嚴持淨戒,修諸功德,這是第一個。那麼中輩呢?雖不能出家,“奉持齋戒,供養三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人可能有因緣不能出家,但是他經常能夠受持齋戒,護持三寶,最後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中輩。那麼下輩呢?雖然他沒有能力供養三寶,但是聽聞三寶功德,歡喜信樂隨喜讚歎,別人修善法時,他要上班不能去,但是內心當中念念隨喜讚歎,最後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說,雖然這三個人所發的資糧力不同,但是他們內心有一個共同點,有一個引導力——發起無上菩提心。什麼是無上菩提心呢?就是“願作佛心”,佛道無上誓願成,我不想再繼續輪回下去了。那麼願作佛心,就必須要有度化眾生的心。度化眾生的心怎麼做呢?就是普願一切眾生往生淨土。

我們作一個總結:願生彼安樂淨土者,必須要發菩提心。假設一個人不發菩提心,他隻是思考極樂世界的快樂,為了追求快樂而往生,這個人是不能往生的。

這一點當然古人講了很多。就是說,要往生,你必須感應道交。我們是怎麼跟佛陀感應道交?當然是心。你嘴巴那句佛號是心在推動的,你要心心相應感應道交。所以蕅益大師講,你要是心作佛,你才可能是心是佛。這一點跟善導大師的順從本願是相應的。你讀《阿彌陀經》,剛開始的時候,沒有錯,佛陀真的是用世間的快樂來引導我們:“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但是請再往後讀下去,你會知道佛陀通過表麵的快樂,是要讓我們“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為了聖道的因緣而施設快樂。所以淨土的施設是為了聖道而施設的。如果你對淨土的思考,完全停留在苦樂的層麵,你念佛,來生是到天上去。因為你心中的淨土,它的本質就是諸天。你整天想的就是快樂,“是心作諸天,是心是諸天”,佛號隻是個工具而已,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