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佛號有無量的功德,叫作萬德莊嚴。你心中是怎麼想的,佛陀就給你什麼。月亮本身沒有意見,你是小灘的水,佛陀就出現小的月亮;你是一個大的水,佛陀就出現大的月亮。這跟佛陀沒有關係,是你準備到什麼程度,佛陀就給你相應的東西。你整天念佛,要的就是快樂嘛,那這個很簡單,你要快樂,還需要大費周章到淨土去嗎?三界就有了,你想象的快樂,天道就有了,佛陀給你諸天的快樂就可以了。
有些人的佛號是沒有引導力的。你看他肚子痛他念佛,肚子好了他就不念佛。兒子要考試,沒把握他也念佛。整天所想的都是三界的東西,你的心都在三界活動,臨命終的時候,怎麼可能突然間想到淨土呢?怎麼可能呢?這不合乎佛法的等流性。你前麵的水流都沒有白色的成分,都是黑色的,怎麼流到下遊突然間變成白色的呢?不可能嘛。你中間沒有做出改變,它就不可能改變。
諸位要知道,往生的關鍵在你的心理素質。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佛號隻是個工具。假設你現在的思考,還是在追求快樂,那你就不能往生了。因為你心中,是心作快樂,是心是快樂。這句佛號就給你要的快樂。所以你必須要有聖道的功德。
這個地方就是說,假設你沒有引導力,按照正常情況是不能往生的。我們為什麼生生世世在輪回?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貪戀娑婆,希求娑婆世界的快樂,被妄想誤導。我們在生命經驗中,曾經接受過很多的快樂,這個快樂的影像在心中,我們希望快樂再出現,所以我們願意去造善,祈求來生這種快樂境界再出世。你如果不做出改變,正常情況,心如果還是住在娑婆世界,就會把我們所有的修行都引導到娑婆世界去,這樣就前功盡棄了。所以你不發出一個新的願力,就會遵循過去的思考模式而不得往生了。
現在我們作一個總結。佛法的修學我們慢慢進入到主題,四個道次第,這個次第不能錯。第一個發心——確認目標;第二個才有所謂的了解路況——正見;第三個才有前進的資糧動力——付諸行動;最後到達彼岸。首先我們修行要知道,現在的處境是生死的此岸,目標是解脫的彼岸,我們的心中有很多問題要處理。剛剛講到安住空性;第二個就是引導,你要設定目標來引導你。
前幾天,台灣網絡班的一個幹部,他是補習班老師。告訴我一件事情。他有個學生,是台北一所知名高中的學生。她的一位好朋友,是這所高中今年第一名的畢業生。她沒有經過考試,就是甄試。台灣有一種情況,你考試成績很好隻要經過麵試,就可以進入你希望的大學。她已經甄試進台大,第一誌願了。但是她在畢業前得了癌症,一個?七歲半的女學生到了癌末。她沒有學佛,她在死亡之前突然回光返照,知道她前生的事情。她跟家人說:我前生是自殺死亡的。她為什麼自殺呢?因為她本來跟一位男眾很好,後來那位男眾得病死掉了,她不知道走出心中的妄想。那位男眾死亡以後,她就不斷地用妄想來傷害自己。
痛苦,往往都是自己傷害自己,後來她受不了就自殺了。自殺前她還發一個邪願,她說:來生如果得不到真愛,我就不活到?八歲。所以她今生在?七歲半就死掉了。所以你要知道不要隨便發願,你的願力就是一個引導力。她前生做了兩件錯事:第一件自殺。自殺是殺生,我們後麵會講到。你殺害自己就等於殺害眾生,這是重罪,她犯了殺生的重罪。第二件她發了邪願。
所以說,我們現在要處理無量劫來很多很多負麵的問題。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設定目標。你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才能夠產生引導。我們的目標,當然是臨終的正念了。你要先設定你的目的是正念,然後佛法概要後麵會有很多的課程,你就知道怎麼取舍。有些法門你今生暫時不修,但是你先隨喜讚歎。有些法門對我們是非常急迫的,要把握機會。所以我們確認目標以後,生命才有正確的引導,這個叫作引導力。後麵的正見篇、調伏力、再來修行,付諸行動曆事煉心,最後才達到我們臨終的正念。
當我們內心安住以後,第二個就是引導力,正確地引導我們的生命,設定一個目標。
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裏。還有?分鍾我回答三個問題。
【師父答疑】
【問】請示法師,上一堂課講到,否定門入,肯定門出,如何解釋?
【答】我們講到生命的安住,安住當然第一個安住空性。空性就是你要多用否定的。剛開始學佛,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覺。因為這個直覺是從感受而來,感受是從外境而來,而外境是由你的業力而來。所以相信你的直覺,等於是把插頭插上了生死業力。我們要往生,不能去觸動生死業力,要讓業力沉澱下來。所以你經常相信你的直覺,你就跟過去的業力相通。你福報大一點,猜得都對,那是因為你的善業;但是善業用完時就猜錯了,你的直覺就錯誤了。所以我們剛開始先要否定自己,必須讓身上這頭牛先沉澱下來,遊於甚深法性三昧,用空性的法水,把心中的妄想先洗幹淨。你必須讓人生很淡薄了,才有資格重新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
所以,我們讀經典時會發覺,佛陀的經典大體分兩類:有一種是屬於否定式的,比方說《般若心經》,比方說《金剛經》。我們《般若心經》看下來,肯定的幾乎很少,都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佛陀什麼都跟你否定,到最後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先否定再肯定。但是你讀《法華經》,到了法華會上《法華經》就肯定了。你相信自己做得到,相信你可以成佛。但是,是先有否定才有資格肯定。如果你學佛就直接肯定,把妄想執著都肯定下去了,那你這個正念就帶有雜染了,臨終就糟糕啦!
所以你要有破妄的過程,一定要先否定。剛開始不要相信自己,先相信佛法的道理,從道理上去思考,不要相信自己的直覺,是這個意思。
【問】師父慈悲!為什麼有些天王是來障礙佛陀,勸佛入滅?有些天王是來請佛住世,請轉法輪?是不是天王也有好壞?
【答】當然啦!因為天王也是人去做的,但是天王的好壞跟我們不一樣。他不是行為的好壞,生天一定是善業,他是思想有問題,知見有問題。其實諸天多少都有德行,都有隨喜讚歎別人的美德。但是因為他貪戀生死這個思想錯誤,所以他不喜歡佛陀說法,他希望大家都陪他流轉生死,他這個錯誤來自於思想。
為什麼六欲天的天王是魔王?六欲天,我們一般分成三類:
第一層的四天王天、忉利天這種享受快樂跟人間差不多,也有男女的欲望,飲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中間這個兜率天、夜摩天稍微好一點;再高層次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就有點禪定了,欲界定,他的心更微細,化樂天是這樣。
欲界天裏麵比較低層的。比方說我要吃一個蘋果,我要自己去吃,才會感到快樂。到了上二天,天上的最高兩層,他不要自己去吃,別人吃蘋果,別人產生快樂,他直接把別人的快樂,轉成自己的快樂。如他化自在天,他不要去吃蘋果了,他在旁邊看你吃蘋果,他把你的快樂轉成他的快樂。這種人不可思議,你看他能夠修到這種程度。
在他化自在天天王有很多,其中有一個是魔王,不是所有都是魔王。他化自在天有很多天王,其中一個就是波旬,是這樣子的。
最後一個問題。
【問】請問師父,什麼樣的情況才叫作空觀的智慧?
【答】空觀成就者,他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情況呢?空觀智慧的修行,就是你的心經常去想一件事情。你本來什麼都沒有,你要經常去想這個道理。我們不要太注重人生的相狀,這些都是業力,你碰不得。每一個都是地雷,弄得你滿身是傷痕。所以我們要從相裏麵去思惟道,其實因緣的假相都是暫時的,它背後有一個真實的本性,就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空觀其實是什麼?是空掉你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境。這個業力不用去空它,你心隻要不動,它對你沒有傷害的,你沒有跟它感應。有一個外道看到佛陀,一直罵佛陀,罵了半天,他問佛陀說:“我罵你,你怎麼都沒有反應呢?”佛陀說:“如果有人拿東西請你吃,你不吃會怎麼樣?”他說:“就自己拿回來。”佛陀說:“你自己在造業。”佛陀的心不動,安住空性。
安住空性是什麼情況呢?在經典上講出一個譬喻說,一個聖人的心安住空性就是“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這個鳥它的確從虛空飛過去了,但是它沒有留下痕跡,它無住。他該幹什麼還是幹什麼,做完以後心中都沒有相狀,“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所以修空觀的意思不是說,今天沒有人刺激你,那不是,那隻是緣缺不生。就是你的妄想在活動時你能夠做到無住,這個時候你不跟妄想感應,跟真如感應,這個就是空觀。你從平常就慢慢訓練。
我們在修習空觀的人,他的心會慢慢淡薄下來。一定要經過一個過程,就是覺得人生沒有好壞,那顆心很淡薄。快樂時,你也不覺得很快樂;痛苦時你也不覺得很痛苦,那個“受”被調伏了,人生沒有太大的差別。這時你就有點功夫了,可以慢慢開始曆練,從空出假了。如果你現在的感受還是起伏很大,你快樂時還是很快樂,痛苦時還是很痛苦,那你沒有修空觀,你的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在引導你。“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如果你的情緒變化還很大,那你心中一定有一個東西在裏麵。這個你不拿掉,臨終時會破壞你正念的,就是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