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頁。
我們上兩堂課講到什麼是佛陀,現在這一科講到什麼是道法。佛陀的法嚴格來說有三個重點:安住力、調伏力跟引導力,這三個力量以安住為根本。
我們要麵對無始劫的妄想,要處理無始劫來留下的生死業力。我們一生當中,生生世世,要處理的人生問題太多了,很多很多要處理的。我們經過無量的生死輪回,內心累積很多很多的問題。但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自己安住,找到一個家,你不能沒有家。一個流浪漢他要承受風吹雨打日曬,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家,他的生命很被動。他隻能夠利用沒有下雨、沒有台風時,才能夠去做事情。如果我們心中有一個家,不管是下雨,不管是台風,都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而去做我們想要做的事情。
其實我們內心當中是有家的,隻是我們選擇了不願意待在家裏,我們願意跟妄想在一起,這是眾生一個很大的盲點。明明受到妄想的傷害,但是我們卻不知道離開它,不想離開它。在我們內心的深處,有一塊沒有風雨、沒有煩惱、沒有業力、沒有老病死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安住的家。
你不可能永遠活在沒有人刺激你的狀態,不起煩惱的時候,把冷氣打開來,你才可以修行,才可以提起佛號。你這句佛號生起來要具足太多條件了,這句佛號也太脆弱了,你怎麼禁得起臨命終時的考驗呢?那時你全身插滿了管子,那不是一個風平浪靜的時候啊!所以,你必須讓佛號有個家。這個家是很堅固的,不受幹擾的。這個家是哪裏呢?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道理你要先了解,你不是本來就這樣子的嘛。如果我們本來就有妄想,本來就有煩惱,本來就有業力,那這樣子人生就沒有希望了,佛陀也不要出世了。那麼我們不可能改變自己,因為本來就是這樣子。但事實上我們本來不是這樣子的,是後來才變成這個樣子。
因此我們應該把失去的家找回來,這叫安住真如。你必須把這個家建立起來,後麵才有資格去處理調伏煩惱、導歸淨土、導歸菩提,還有調伏力,引導力的問題。你的心整天動蕩不安——弟子心不安,你心中沒有家,修行就很麻煩,永遠進進退退,人生充滿了變量。
首先要知道,我們無量劫的生命留下很多問題要處理,這是沒辦法,我們要對過去概括承受,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過去,因果絲毫不爽。我們不逃避過去,但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自己安頓下來。先把心中的家建立起來,那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必須站在一個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麵對妄想;本來沒有業力的角度來麵對業力;本來沒有老病死的角度來麵對老病死,才有可能在今生短時間成功的。
禪宗的祖師把佛法修學分成三個道次第:
第一個,你剛進佛門,內心很歡喜,這叫“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古人說有相行。你心中很多的願景,希望能夠透過今生的修學,來生有美好的快樂果報,這個可以理解,安樂道。所以我們願意做義工,願意利用人家睡午覺時,偷偷跑去掃廁所,我們心中有願景。今生痛苦沒關係,我積集善業,來生照樣可以享受快樂的果報。剛開始都是這樣子的,有相行嘛。但是你慢慢慢慢地告訴你自己,有相的果報會觸動生死業力,你要付出代價的,一個甜美的蛋糕裏是有毒藥的。
所以我們慢慢慢慢地從有相行提升到無相行,就進入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一段太重要了。整部《楞嚴經》就在講這個觀念,告訴你怎麼樣離一切相。好的相狀、不好的相狀,通通不要管它。剛開始要先否定自己的妄想,拒絕它幾次,它就沒有力量。這個妄想為什麼勢力那麼大?是你把它養得又肥又大的,每次都隨順它,輾轉增盛,《楞嚴經》說的“自心取自心”,結果“非幻成幻法”。你每一次都滿足你的妄想,隨它的願,結果它像滾雪球越滾越大。到臨命終的時候,你的佛號被妄想吃掉了,因為你打妄想的時間比較多,念佛的時間比較少。所以你不對治妄想,臨終的時候,就糟糕了。因為你心中有兩個勢力:一個佛號的勢力;一個妄想的勢力。
我們要做到不隨妄轉,第二個階段很重要。“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你開始要見相離相,雖然有妄想,你慢慢慢慢告訴自己安住,不隨妄轉,因為這個本來就不是你的東西,沒有必要去招惹它。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心中的業力,你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這件事情它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不會因為你打妄想而改變的。你看我們現在操心說,這個人還沒有回來,那個人怎麼樣。諸位你要知道,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不會因為你的操心而改變事實。要知道你打妄想是白打了,打妄想倒不如去佛堂念佛。所以第二階段很重要,離相清淨,“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離相就是《楞嚴經》的思想,但是僅僅離相還不圓滿,因為它隻是空性。到了法華會上“即一切法”,佛陀告訴你,再把相狀找回來,借眾生的相,來修你的六波羅蜜的法。但是那個時候心情不一樣了,你是見相離相。那時你心中有眾生的相,但是你不住在上麵,你不執著,隻是暫時借用。很多人都勸我要趕快講《法華經》,我說不要急,先學《楞嚴經》,修離一切相。
有一位禪師,在行腳時跑到一座很高的山上。他遠遠望去,在山頂上有一個茅棚,山下幾乎沒有路可以走上去,因為全部長滿了草叢。看樣子這個人在上麵住很久了,因為沒有路可以走上去。所以這位禪師很辛苦地才登到山頂,找到這個茅棚,跑過去敲門。這位修行人一看:欸,有行腳比丘,就請他進來喝一杯茶。這位行腳比丘就問修行人說:仁者,你得何道理在此修行?問這個問題,內行人!內行人不會問,你一天拜幾拜?念幾聲佛號?這些是枝末。他說你心中是安住在什麼道,才能夠住下來?(得何道理在此修行?)這位住茅棚的比丘說:“幾年前,我看到一頭泥牛沉入水中(就是有泥巴的牛)。”這位行腳比丘問:“那你準備什麼時候出來呢?”茅棚比丘回答:“等待泥牛浮出水麵。”
這頭泥牛沉入水中,古人講那頭牛就是指我們的心,這顆心以前打太多妄想,現在必須讓它沉入真如法性三昧裏,以空觀的智慧好好洗滌這頭牛身上的汙垢。意思是必須讓自己的妄想先沉澱下來,等到這頭牛再出來的時候,是一頭幹淨的牛了,是一顆離相清淨的心,就有資格從空出假廣修方便。這時可以修一切法,叫“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我借眾生的心來修布施,借眾生的心來修持戒,借各種因緣來念佛,這句佛號是堅固的,叫不生滅心。
所以,諸位我們要知道,一個人的成功失敗,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而轉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是必經的過程,沒有一個人可以避免的。如果你看到一個人,修行的時候很快樂,突然間他變得不快樂,不要緊張,好事!真的。修空觀的人,沒有什麼快不快樂,他的心是寂靜的,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一定要經過一個沒有快樂沒有痛苦的階段,你的修行才正常。如果你學佛以後一直很快樂,不正常喔,因為你沒辦法進步,因為你活在有相。你不斷用妄想、用善業來刺激你的感受,你永遠很快樂。學佛要先求快樂,然後沒有快樂,然後再有快樂,那就對了,第三階段再出現那是法喜。
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了安住,你必須在心中安住在你的空性,就是清淨心先安住下來,你才有辦法去處理無量的生死問題。我們在進入主題之前,先談到安住的問題,以本來無一物為住。
好,我們現在透過前言,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法,我們現在有資格來講到修行的調伏力跟引導力了。
甲二、正文分四:乙一、發心篇第一。乙二、正見篇第二。乙三、修行篇第三。乙四、證果篇第四。
我們看甲二的正文。甲二的正文當中有四科:第一個,發心篇第一;第二個,正見篇第二;第三個,修行篇第三;第四個,證果篇第四。前麵三個發心、正見、修行是因地的修學,第四個是果地的功德。
乙一、發心篇第一
【圖一】
我們先看第一篇,發心篇第一。發心篇當中有四個主題:
第一個,顯心願為修行之先務。為什麼要發心,先說明它的道理。第二個,辨心願為立行的標準。如何來發心,發心有幾種差別的標準。第三個,別明發心的差別因緣,我們如何才能夠正確發心。第四個,結示發心的功德以勸修,我們如實發心,有什麼樣的好處。
丙一、顯心願為修行之先務
先看第一個,心願為修行的先務。就是說,修行為什麼要先設定目標,先說明這個道理。
看經文。
(一)嚐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提願,不可緩也!
--- 《勸發菩提心文》 ---
【圖二】
好,我們加以解釋。
我們前麵講到內心的安住,這個地方講到發心的問題。就是說,“嚐聞入道之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發心跟立願是差不多了,是很接近的,就是你要先有一個目標。安住了以後,下一個就是引導。為什麼要先有一個目標引導呢?因為佛法的法門太多了,而人生太短暫了,你不可能什麼都去嚐試。所以你心中有一個家以後,就要開始注意。就是說你用短暫的時間,希望自己來生變成什麼樣的結果,這樣你才可以集中心力,去做你該做的事情。我們在修學法門的時候要有所選擇的,這跟你的目標有關。你必須用你的目標來檢查你的過程,看看有沒有偏差。
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才能夠知道,為什麼要發心!在天台宗叫作“善知通塞”。就是說,有人告訴我這個法門,也有人告訴我那個法門,那我要怎麼取舍呢?你要知道“善知通塞”。就是說,這個法門對你的目標是通,有加分的效果,會讓你的修行更暢通。你修這個法門,讓你趨向目標更暢通,那這個法門可以修;修這個法門讓你的目標變成阻礙,這個你不能修。所以你人生的選擇,完全從目標來判斷。沒有目標,就沒辦法判斷你的過程,哪些要取,哪些要舍。所以說“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不管是上求佛道,或是利他的下化眾生,都必須要有目標來引導。所以我們修行當中,剛開始先安住空性,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麵對你的人生。安住以後下一個就是引導了。設定一個目標,看你來生希望變成什麼結果,然後用你短暫的生命去實踐它,所以第二個就是發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