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
張自忠將軍是抗戰名將,戰功卓越,最終以身殉國,戰死沙場,將其最後一滴血獻給了抗戰、獻給了國家,既成功又成仁,他是華夏民族的優秀代表,模範的民族革命軍人,是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出生於山東臨清。張自忠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父張樹桂曾任江蘇贛榆縣巡檢,清廷加封為五品官。其父去世後,他同家人返回故裏,在臨清高等小學堂讀書。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專科學校,次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
讀書期間,張自忠目睹到中國處處被外國列強欺淩、國內陷入軍閥混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痛感國家不幸、民族多難,於是棄學從戎、立誌報國。1914年秋,張自忠投奔到奉天(今沈陽)新民屯陸軍第20師第39旅第87團臨清同鄉車震部下當兵,曆任司務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等職。
1933年3月,日軍侵占熱河後繼續向長城各要塞進犯。宋哲元委張自忠為前線總指揮,率第29軍與敵在喜峰口到羅文峪一線激戰40餘日,取得一次次勝利,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決心。1935年“華北事變”後,張自忠任察哈爾省主席,1936年兼任天津市長。“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宋哲元決定率第29軍撤退到保定,行前令張自忠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北平綏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長,留在北平與敵周旋。北平淪陷後,國人對張自忠非議頗多,認為他是“華北特號漢奸”,報紙上一律稱他“張逆自忠”。事實上,日軍侵占北平後便要求張自忠通電反蔣,被張自忠嚴詞拒絕。日本人於是再也不與張自忠對等談判。張見大勢已去,便決定脫離險境。他先稱病躲進德國醫院,後又化裝成司機助手乘坐美國人的汽車逃到天津,接著乘英國輪船去煙台,再轉濟南,最後到達南京,始得脫險。9月在濟南時,他在一封信中寫道:“忠冒險由平而津而煙台而濟南,刻即赴南京謁委員長,麵言一切而社會方麵頗有不諒解之際,務望諸兄振奮精神,激發勇氣,誓掃敵氛,還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國,不能自救,並不能見諒於國人。事實勝於雄辯,必死而後能生。”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張自忠被任命為第59軍軍長,並對部官兵痛哭誓言:“今日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死的地方。”
1938年3月,日軍投入七八萬兵力,分兩路向徐州東北的台兒莊進發。待至臨沂、滕縣時,同中國軍隊發生了激烈的戰鬥。當時守衛臨沂的是龐炳勳的第三軍團。由於實力過於懸殊,傷亡慘重,龐部亟待援軍。張自忠奉調率第五十九軍以一晝夜180裏的速度及時趕來增援。張自忠與龐炳勳原是宿仇,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擯棄個人恩怨,率部與龐部協力作戰。敵軍在飛機大炮掩護下,配合坦克、裝甲車向茶葉山陣地發起進攻。張自忠以“拚死殺敵”“報祖國於萬一”的決心,與敵激戰,反複肉搏。經過數天鏖戰,敵軍受到重創,節節敗退。中國軍隊相繼收複蒙陰、苔縣,共殲敵4000餘人。不久,日軍再派阪本旅團向臨沂、三官廟發起攻勢,妄圖有所突破。張自忠和龐炳勳部兩軍奮力拚殺,經徹夜激戰,日軍受到沉重打擊,其向台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被完全粉碎,保證了台兒莊大戰的勝利。
1939年5月,日寇10萬之眾兵分兩路大舉進犯鄂北的隨縣、棗陽地區。張自忠一麵命正麵部隊死守,一麵火速派2個師迂回到敵後方,兩麵夾擊包抄日軍。他還親自率2個團渡過襄河向敵猛攻,粉碎了日軍圍殲第33集團軍的企圖。隨後第五戰區左右兵團全線反攻,一舉收複棗陽、桐柏等地區。史稱“鄂北大捷”。同年12月,日軍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駐守長壽店地區的第33集團軍所屬第132師等部陣地進攻,雙方激戰7天7夜,132師陣地多次被突破。張自忠決定用奇兵打敵神經中樞的戰法挫敗敵人。他調第132師的第359團另配1個營,令其於夜間繞道偷襲日軍設在鍾祥縣的總指揮部。臨出發前,他鼓勵將士們說:“國家養兵就是為了打仗,打仗就會有傷亡。人總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轉眼就過去了。但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為國家為民族而死就重於泰山,否則輕如鴻毛。”在張自忠的激勵下,奇襲部隊當晚潛行30裏路,一舉端掉日軍總指揮部。正麵進攻的日軍驚聞老巢被端,大為恐慌。張自忠指揮部隊趁勢猛烈反攻,打得日軍狂退60裏,大獲全勝。此役稱“襄東大捷”。蔣介石通電嘉獎,稱張部為“最優部隊”,其防區為“模範戰場”。老百姓則美稱張自忠為“活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