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民族英雄——血薦軒轅,他們永遠是民族的驕傲(3)(1 / 3)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鴉片戰爭開始後,英軍攻粵閩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驚恐求和,歸咎林則徐在廣東“辦理不善”,屢次下旨斥責。九月林則徐被革職,留粵備查問。但仍奔走察看要隘,籌募壯勇守衛廣州,反對欽差大臣琦善畏敵求和。繼而向主持粵戰的奕山上防禦建議,不被采納。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林則徐受命赴浙江協辦海防。在浙積極籌議戰守,提供炮書,幫助研製新式炮車和車輪戰船。五月道光帝以廣東戰敗,歸咎前任,林則徐被革去四品卿銜,從重懲處,充軍伊犁。途經鎮江,授老友魏源以《四洲誌》及有關外國資料,囑撰《海國圖誌》。隨即因黃河在河南開封祥符決口,釀成水患,奉旨往河南黃河工地治河,工竣仍戍伊犁。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則徐抵伊犁。此時的他雖身處逆境,仍振奮精神,關心發展生產和鞏固邊防,防禦沙俄的侵略。他親自主持大興屯田水利,僅在南疆行程就達二萬餘裏,勘察墾地六十餘萬畝,並推廣坎兒井和紡車等先進生產技術。至今新疆民間仍流傳“林公井”、“林公車”的佳話。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林則徐被赦,並先後被任命為陝西巡撫、陝甘總督、雲貴總督。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林則徐告病還鄉。在福州積極支持鄉紳百姓反對英國領事侵犯我主權的鬥爭。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林則徐奉旨帶病馳往廣西,行至廣東潮州,病逝於普寧縣,歸葬福州北郊馬鞍山。

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魏源聞訊挽聯對林則徐一生人品和功績作了全麵和崇高的評價:“品望重當朝,猶憶追陪瞻雅範;褒榮垂史乘,徒殷景仰吊遺徽。”鹹豐元年(1851年),鹹豐帝賜祭葬,諡號“文忠”,晉贈太子太傅。林則徐逝世後,全國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林則徐改詩

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年輕時功名未就,跌宕不羈,曾有詠新月詩雲:“一鉤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輝滿十分。”林則徐讀了,認為女婿詩雖好,但卻小有不妥,於是替他把“必”字改為“況”字。沈葆楨的詩托月言誌,未免自視清高,氣量偏狹。林則徐把它改為“何況清輝滿十分”,詩意迥然不同,成為功名未就時,蓄才積識以備濟世之用,一旦身居高位便可大展身手,實現治國安邦的宏圖大業;而且對照上下句,詩中隱含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深意。一字之差,反映了翁婿兩人的不同襟懷。

林則徐巧對諷刺

話說林則徐小時候去應童子試,因人群擁擠,他的父親就扛著他進考場。考官見他父子倆這副樣子,開玩笑道:“騎父作馬。”引起哄堂大笑,弄得林則徐父親十分尷尬。誰知,林則徐脫口而出:“望子成龍。”滿場為之驚歎不已。林則徐的下聯既解了父親的窘迫,又道出了父親盼兒成材的心情,一時傳為佳話。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書室自勉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林則徐的一首絕對

張自忠——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國籍:中國

出生地:山東臨清

生卒年:1891—1940

身份: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其忠義之誌,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