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忠銅像1940年5月,日軍為控製長江水上交通線,調集15萬精銳部隊發起了攻占棗陽、襄陽、宜昌等地的棗宜會戰。張自忠將軍本來率部防守襄河以西,當日軍攻破第五戰區第一道防線,直撲襄陽、棗陽時,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毅然率領預備七十四師和軍部特務營東渡襄河,抗擊來犯之敵。他寫信給河東的第五十九軍,“隻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渡河後,張自忠將軍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頑強抗擊日軍,重創日軍,並截斷了日軍後方補給線。在日軍以重兵對張自忠將軍進行合圍後,為牽製日軍主力造成外線我軍對日軍實施反包圍,張將軍力戰不退,與敵搏殺,最後身中7彈。彌留之際,張自忠將軍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旋即拔佩劍自戕,壯烈殉國。
張自忠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犧牲的職務最高的將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中戰死的最高軍隊將領。
張自忠墓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後,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繼張自忠任第59軍軍長的黃維綱率部再渡襄河,與敵激戰兩晝夜,付出了二百多人的傷亡,終於在方家集尋得英烈墳墓,開棺將忠骸起出,重殮後再將靈柩運往重慶。先由陸路運至宜昌,停靈東山寺,事先並未公布。但消息一經傳出,宜昌民眾不期前來祭悼者逾數萬人。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率軍政要員來到江邊,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來到重慶北碚雙柏樹小山落土安葬,並追晉上將。馮玉祥把這裏更名為“梅花山”,並親自為自己的老部下題寫“張上將自忠弟千古藎忱不死”的題詞。延安也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毛澤東題寫了“盡忠報國”的挽詞。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將張自忠烈士墓擴建為張自忠烈士陵園,並於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準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北京、天津、武漢等大城市相繼恢複了“張自忠路”的名稱,以示對這位抗日烈士的永遠紀念。
張自忠的外號
張自忠有個外號“張扒皮”,張自忠曾經對手下的將領說:“我有個外號,叫做張扒皮,可別給我來扒了你們的皮。”他亦曾說,要是我做了對不起國家的事情,也請你們來扒了我的皮。
那麼,張自忠這個外號是怎麼來的呢?這其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