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嶽飛也同意母親的做法,於是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嶽母取筆蘸墨,先在嶽飛脊背正中寫了“精忠報國”四個字,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嶽飛背上試著輕輕一刺,隻見嶽飛背上的肉猛地聳動了一下。
嶽母心疼地問:“我兒疼嗎?”
嶽飛回答:“母親刺也不曾刺,怎問孩兒疼不疼?”
嶽母流著眼淚說:“我兒,你恐怕做娘的手軟,故意說不疼。”於是她咬著牙,一針一針地刺了起來。
刺好字,嶽母要嶽飛麵北而跪,抬頭望著北方。她指著高懸天際的北鬥星,要兒子永遠朝著北鬥星指引的方向前進,她說:“我兒,你從今以後,將為國出力。你不要以家室為念,而要以國家為重。為抗擊外患,收複國土,你要竭盡全力,哪怕血灑疆場,也要在所不惜。隻要你能精忠報國,名垂青史,我做娘的也就心滿意足了。我的話你要牢牢記住,不可忘懷。”
嶽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母親的話鼓舞激勵著嶽飛。嶽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嶽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後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為曆代人民所敬仰。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滿江紅·怒發衝冠》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國籍:中國
朝代:南宋
出生地:今江西吉安
生卒年:1236—1283
身份:民族英雄
名相烈士,合為一傳,三千年間,人不兩見。
——南宋名士王炎午
文天祥矢誌報國,拒降元軍,最終被元軍所殺害,但他的英名,他的一片“丹心”,連同《過零丁洋》和《正氣歌》等充滿浩然正氣的詩作已被一道載入史冊,永放光輝,為後世中華兒女所敬仰。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南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1236年6月6日)出生於吉州廬陵淳化鄉(今江西吉安),是南宋時期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吉安,古稱廬陵,曆史悠久,人傑地靈,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文天祥自幼便深受廬陵文化的熏陶,把曆代的忠烈誌士當做自己的榜樣,以報國救民為己任,發憤苦讀。二十歲時,文天祥進入吉州白鷺州書院就讀,受業於大儒歐陽守道,思想學業日漸精進。
文天祥“兒時愛讀忠臣傳”,自幼便受愛國主義精神熏陶,抱有救國濟世之心。有一次去參觀家鄉的學宮,在學宮中看到了歐陽修、楊邦義、胡銓等鄉賢的遺像。歐陽修、楊邦義、胡銓都是前代的忠臣,他們的諡號中都有一個“忠”字。他們生前的事跡,深深地打動了少年文天祥,他一方麵為自己的家鄉出了這樣的忠臣義士而自豪,一方麵暗暗地發誓說:“這一輩子,如果不活到這個份上,便不是大丈夫!”
1256年,21歲的文天祥來到京城臨安(今杭州)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與殿試,文天祥針對當時南宋的諸多矛盾,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直言論政,提出了“法天地不息”的改革主張,寫出了長達萬言的禦試對策,深得主考官王應麟的賞識,並向理宗皇帝推薦:“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理宗皇帝閱卷見其名也曰:“此天之祥,宋之瑞也”,並親擢其為進士第一(狀元)。
1259年,文天祥進入仕途,初入仕的十五年間,文天祥直言敢諫,雖屢次受到朝廷權奸排斥,多次遭到罷免、貶職境遇,卻仍然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憂心如焚,對民眾的疾苦關心備至,始終不渝努力實踐自己的政治理想。
1274年,元軍大舉進攻南宋,正在贛州知州任上的文天祥得到朝廷勤王詔書,迅速在贛、吉兩州募兵籌款,起兵保衛京師。1275年,文天祥臨危受命,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營談判,在皇帝、太後都已降元的情況下,仍然以社稷為重,堅守“君降臣不降”的信條,痛斥群逆,最後被扣留,在押往京口的途中文天祥設計脫臉,曆盡艱險,輾轉回到南方,再次聚兵抗元,得到各地人民響應,戰事節節勝利,先後攻克了於都、會昌、興國,許多被元軍蹂躪的土地被收複了。
方飯亭1278年,元軍強化了對南方的軍事統治,傾巢而動,向文天祥義軍瘋狂反撲,由於強弱殊勢,文天祥“獨木難以擎天”,最後慘遭失敗,被元軍俘獲。
文天祥被俘後,曾想自盡成仁,各地義士也設法營救,但在營救無效的情況下,又怕他投靠元軍,期望他一死以全其節。文天祥在被嚴密監禁的三年多裏,多次拒絕了元世祖和丞相、元帥以及早已降元的宋朝皇帝和大臣的種種威逼利誘、苦心勸和,始終威武不屈,憑著一身正氣,塑造了堅貞不屈的偉大人格。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到了大都柴市刑場。大都市民聽到文丞相赴刑的消息,無不痛哭流涕,在文天祥經過的街道和刑場旁,聚集了成千上萬想一睹文天祥最後風采的百姓。臨刑時,文天祥麵不改色,問劊子手道:“哪裏是南麵?”然後朝劊子手所指的方向拜了兩拜。這時監斬官假仁假義地問道:“你還有什麼話要說嗎?倘若後悔,還可以回奏免死。”文天祥冷笑一聲,道:“死乃是我求之不得之事,還有什麼可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