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民族英雄——血薦軒轅,他們永遠是民族的驕傲(1)(3 / 3)

忽必烈對文天祥之死十分感歎:“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幾天後,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來收屍,發現其衣帶中有詩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栽柏樹

少年文天祥雕像文天祥少年時候,有一次跟父親到侯城書院去。一進大門,隻見對麵牆上掛著幾幅人物畫像。

“爹爹,這是誰呀?”文天祥指著一幅畫像問。

“歐陽修。”父親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讀過他的文章!”文天祥興致勃勃地說,“那篇《醉翁亭記》,寫得妙極了!”

“這是本朝初期的一位大忠臣,名叫楊邦義,”父親沉思片刻,又指向另一幅畫像,“他被金兵俘虜後,堅貞不屈,寧死不降。金國大將張真怒無可奈何,隻得把他殺了,還挖出了他的心……”

“太慘了!”文天祥眼睛裏噴射出怒光。

“這邊兩幅畫像,分別畫的是周必大和胡銓。他們也都是本朝很得民心的人物。”父親深情地介紹著,每一言每一語都強烈地撞擊著文天祥純真的心靈。

聽完父親的介紹,文天祥深受感動,他決心學習歐陽修的文章道德,周必大的氣度學識,楊邦義、胡銓的氣節忠勇,長大了報效國家。為表達這種雄心壯誌,他當即從附近的山坡上找來五棵柏樹苗,栽在書院門前。前四棵柏樹,象征歐陽修、周必大、楊邦義、胡銓,第五棵尾梢入土,兜根朝上,代表自己。後來,這五棵柏樹不僅全成活了,而且長得格外蒼翠。

文天祥探父露才華

文天祥的父親文國齋,是一個窮困的秀才,為了謀生,從老家廬陵(今江西吉安)流浪到澄江(今江蘇江陰)教書為業。

一年秋天,文天祥從家鄉來到澄江探視父親。村上有位和他父親很要好的秀才,見朋友的兒子來了,便想試試他的才思。

因為文天祥是江西人,便摹仿江西口音說出一個上聯讓文天祥來對:

寶塔七八層,中容大鶴(諧音:《中庸》、大學)。

文天祥想了想便對道:

通書十二頁,裏記春秋(諧音:《禮記》、《春秋》)。

秀才一聽,果然有才,便又出一個謎語讓他猜:

一物生來五寸長,秀才帶他進書房,

一團衷情為君表,點點熱淚灑桌上。

文天祥在書房裏看了一下,指著燭台上的蠟燭說道:“您所說,敢是此物?”秀才點頭稱是,由此更是讚服文天祥的聰明才智。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過零丁洋》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正氣歌》

○時窮節乃見。

——《正氣歌》

戚繼光——抗倭名將

國籍:中國

朝代:明代

出生地:今山東蓬萊

生卒年:1528—1587

身份:軍事家、民族英雄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久歇。有幾個,如公成就,豐功偉烈。拔劍光寒倭寇膽,撥雲手指天心月。

——文學家鬱達夫

1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曆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

終於掃平倭寇之患,是當之無愧、無可異議的民族英雄。

2戚繼光在軍事理論上也有建樹,著有多部兵書,對後世兵學頗有影響。

戚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東牟。他的六世祖戚祥參加過元末農民起義,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明政府追念戚祥的功勞,封他的兒子戚斌為明戚將軍,戚家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在登州(蓬萊)定居。

戚繼光出身累代武將門第,從小受家庭影響,樹立了保國安民、抵禦外侮的思想,並逐步掌握了軍事知識,學到了帶兵打仗的本領。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他的父親戚景通病故,年僅10歲的戚繼光便繼任登州衛指揮僉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3營及25所,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戚繼光到北京參加武舉會試,恰逢“庚戌之變”:北方韃靼的騎兵,在俺答汗的率領下南侵,突破長城的古北口,危及北京。朝廷命令進京會試的武舉參加守城。戚繼光被委任為總旗牌官,在督守京師九門的過程中顯露出卓越的軍事才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晉升為署都指揮僉事,負責守衛山東半島,抵禦倭寇入侵。明代倭寇為害甚烈,山東及東南沿海倭寇猖獗。倭寇勾結中國的官僚地主和奸商參加倭寇的海盜活動。百姓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巨大損失。戚繼光上任後,一麵率部與倭寇作戰,一麵加固衛所,整訓軍隊。當時戚繼光年僅26歲,有的部下欺他年輕,瞧不起他,不服約束。一次,在他部下任職的舅舅自恃長輩身份,公然違抗命令。戚繼光毅然處罰了他的舅舅,樹立了軍威。事後,他又以“兵眾而不知律,必為倭寇所乘”的道理,說服了他的舅舅。經過整頓,山東沿海防倭能力加強,倭寇輕易不敢來山東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