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中國商人始祖
國籍:中國
別名:陶朱公、鴟夷子皮
出生地:今河南南陽
生卒年:約前517—前420
身份:政治家、軍事家、商人
範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
——司馬遷
千載而下,孰可比倫?
——李斯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
——範蠡自評
1範蠡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商人,被譽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
2範蠡功成名就後激流勇退,為官場中人樹立了一個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終的典範,被後世為官者奉為楷模。
3範蠡辭官經商三聚三散,為後世的商人們樹立了一個迅速致富的典型,被曆代商人尊為“商聖”,影響深遠。
範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今河南省南陽市)散戶隴人。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17年,約於公元前420年無疾而終,享年高齡,幾近百歲,被稱為中國商人聖祖。
範蠡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天縱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範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景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範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吳國,獻“卑辭厚禮,乞吳存越”之策。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誌,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勾踐在吳三年,忍辱負重,取得吳王信任,於公元前491年被赦歸國。
勾踐立誌報仇雪恨,為了磨礪誌氣,不忘屈辱,他把苦膽掛在室內,吃飯前一定要先嚐一嚐苦膽,睡覺時身下墊著木柴,以使自己警惕,居安思危。他親自耕種勞作,並讓夫人紡紗織布,吃飯沒有肉,穿衣不繡彩,做到禮賢下士,謙虛恭敬,與百姓同甘苦。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於從失敗中重新崛起。
吳王夫差討伐齊國取得勝利後,賜伍子胥自殺,任用伯噽主持國政,日益放縱驕傲,沉湎酒色,使吳國百姓怨聲載道,吳王失去民心。
公元前482年夏,越王勾踐乘吳王遠出,以大軍攻吳,大敗吳師,終破吳都。公元前473年,勾踐再次攻吳,吳軍敗亡,夫差自殺。
範蠡盡心盡力為越王勾踐深謀遠慮20多年,最終滅了吳國,洗刷了會稽的恥辱。以後,率兵北渡淮水,兵臨齊、晉,號令中原各國尊崇周王室,勾踐因此而稱霸,範蠡號稱上將軍。
返回越國後,範蠡認為:盛名之下難以長久安居,而且勾踐的為人,可以跟他共患難,很難跟他同安樂,就寫信告別勾踐說:“我聽說,君主有憂,臣子就應勞苦分憂,君主受辱,臣子就應死難。從前君王在會稽山遭受恥辱,我之所以不死,是為了複仇的大業。現在已經洗刷了恥辱,我請求懲罰,判我死罪。”勾踐說:“我將和你分享並擁有越國,要不然我就要懲罰你。”範蠡說:“君王根據法令行事,臣子依從誌趣行事。”
在舉國歡慶之時,範蠡激流勇退,遂與西施隱姓埋名、泛舟五湖。不過,與西施泛舟五湖隻是民間傳說,事實上,範蠡隱退時已經68歲高齡,而西施要比範蠡小得多。但是人們總願編織出英雄美人的佳話,因此才有泛舟五湖這一說。但史實應該不是這樣的。
後來,範蠡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範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歎:“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激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範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商人之始祖。
範蠡救子
陶朱公範蠡的次子因殺人獲罪而被囚在楚國,他計劃用金錢保全兒子的性命,就準備讓小兒子去辦這件事。
大兒子聽說後,堅決要求自己前往楚國解救弟弟,說:“我身為長子,現在二弟有難,父親不派我去而讓小弟弟去,這不明擺著說我不孝順和不可靠嗎?”倔勁上來,竟以死相要挾。
總不能說那邊還沒救出來,這裏先死掉一個吧。陶朱公無奈,就派長子去辦這事,寫了封信讓他帶給以前的朋友莊生,並說:“一到楚國,你就把信和錢交給莊生,一切聽從他安排,不管他如何處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