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藝界風流——追求完美,他們是最執著的一群人(4)(2 / 3)

1816年,饑餓、疾病的折磨,使貝多芬雙耳完全失聰,貝多芬最後的,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交響曲——《第九交響曲》誕生了,它反映了同時代人對封建專製的不滿與渴望自由的強烈願望。

1826年12月貝多芬從外地回維也納,路上受了風寒,從此一病不起,次年就與世長辭了。貝多芬的死訊震動了維也納,出殯時有兩萬人為他送葬,另一位大音樂家F舒伯特也在其中。貝多芬的遺體葬於維也納市內的韋靈公墓。

“貝多芬隻有一個”

蔑視權貴是貝多芬的一貫性格。貝多芬的一個友人——利希諾夫斯基公爵曾邀請貝多芬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國軍官們演奏,但貝多芬沒有答應。公爵於是板起麵孔,將“邀請”變為“命令”。但貝多芬不僅毫不畏懼地堅持回絕,而且回家之後,他就把利希諾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給他的一尊胸像找出來,摔得粉碎。然後,他給這位公爵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的話:“公爵!您所以成為一個公爵,不過是由於偶然的出身罷了。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則完全靠我自己。你這樣的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隻有一個!”

對“豬”彈琴

對於上層社會闊佬們的諂媚,貝多芬深感厭惡。貝多芬生活的時代,歐洲盛行一種“收藏名人貼身物品”的風氣。曾有一位伯爵夫人向貝多芬索取一束頭發作為紀念,貝多芬對此不以為然,後來竟用紙包包了一束山羊的胡子將那位貴婦打發了。而那位伯爵夫人還蒙在鼓裏,以為真的得到了寶貝。

有一次,幾個貴族熱情地請到貝多芬,一起欣賞他的鋼琴演奏。起初,貝多芬的興致也不錯,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漸發現這些貴族們並不在意他的演奏,而隻是想在茶餘飯後“裝點裝點門麵”而已。於是貝多芬立刻蓋上琴蓋,拂袖而去。他隻留下了一句怒氣衝衝的話:“我才不高興對豬彈琴呢!”

欣然忘食

一天,貝多芬來到一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後,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麵作起曲來。不一會兒,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一個小時之後,侍者終於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立刻掏錢結賬。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一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後,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衝出了飯館。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絕不能使我屈服!

○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走向歡樂。

○涓滴之水可磨損大石,不是由於他力量強大,而是由於晝夜不舍地滴墜。隻有勤奮不懈地努力,才能夠獲得那些技巧。

○對你們的孩子要教之以德性,隻有德性,而不是金錢,才能使人幸福,這是我的經驗之談。

羅丹——永恒的沉思者,現代雕塑的奠基人

國籍:法國

出生地:巴黎

生卒年:1840—1917

身份:雕塑家

代表作品:《思想者》

羅丹的雕刻不單是表現人類普遍精神(如喜、怒、哀、樂、愛、惡、欲),他同時注意時代精神。他曉得一個偉大的時代必須有偉大的藝術品,將時代精神表現出來遺傳後世。

——美學家宗白華

1羅丹將其畢生投入到對藝術執著追求和人生種種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創作了一種全新的藝術手法。

2羅丹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遠帶給人以深沉的美,啟迪著人們不停地思考。

奧古斯特·羅丹,1840年11月12日出生於巴黎拉丁區一個貧窮的基督教家庭裏。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務信使,母親是窮苦的平民婦女。

《思想者》童年的羅丹最熱衷、最迷戀的就是趴在地上畫圖。父親並沒有想把兒子培養成一個畫家或雕塑家,家裏也似乎缺少一切培養藝術家的條件,甚至連畫圖的紙和筆都沒有。小羅丹為了畫畫,總是千方百計地尋找一切可以用來畫畫的紙張和用來代替筆的木炭。他喜歡用黑色的木炭在潔白的紙張上留下清晰的痕跡,經常趴在地上或坐在餐桌旁笨拙或專心致誌地畫畫,他畫爺爺,畫媽媽,畫姐姐,畫那些使他幼小的心靈感興趣的一切事物。母親性格溫和懦弱,雖然她常常抱怨找不到引火用的廢紙,卻還是任憑羅丹把能用來畫畫的紙都畫滿了各式圖畫。而他的父親一直希望羅丹將來能掌握一門手藝,過殷實的生活。

羅丹5歲時被父親送到一所耶穌會的學校。羅丹討厭背誦那些宗教教義的問答,算術他好像永遠也弄不清楚,曆史、文法課、拉丁文他也覺得很乏味,一切課程都引不起他絲毫的興趣。因此,除了繪畫以外,羅丹的其他功課很糟糕。在姐姐瑪麗的支持下,失望的父親不得不同意把他送進巴黎美術工藝學校。姐姐瑪麗靠自己掙得的工錢來供給他食宿費,因此羅丹從小就深深地敬愛他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