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藝界風流——追求完美,他們是最執著的一群人(4)(1 / 3)

梵高賣畫

梵高在畫店賣畫時,經常會遇到一些不識貨的買主。一次,一位有錢的婦人為自己的新居購畫,她一邊喋喋不休地胡亂發著議論,一邊盡挑那些在梵高看來十分庸俗、低水平的畫作,還自鳴得意地大聲說:“瞧,我選的都挺不錯吧!”

“你即使閉上眼睛,也不會比現在挑得更糟了。”梵高忍不住頂了她一句。他覺得這位目空一切、淺薄無知的太太實在令人討厭。

那婦人聽見此話,頓時大怒:“天哪!你不過是個鄉巴佬而已!”店老板聞聲趕來,訓斥梵高不要毀了他的生意,警告他再不改過,便隻好讓他走人。

梵高卻生氣地打斷老板的話,說:“怎能為了賺錢向這種愚蠢的人賣畫?還有,為什麼不懂藝術的人有資格到這兒來,而那些對優秀藝術真正有鑒賞力的窮人,卻拿不出一個銅板去買張畫掛在自己的牆上呢?”這件事發生後不久,梵高就決定辭去畫店的工作。

○不少畫家害怕空白畫布,但空白畫布也害怕敢冒風險的、真正熱情的畫家。

○讓我沿著我自己的道路奮鬥吧,千萬不要喪失勇氣,不要鬆勁。

○生活對我來說就是一次艱難的航行,但是我又怎麼會知道潮水會不會上漲,及至淹沒嘴唇,甚至會漲得更高呢?但我將奮鬥,我將生活得有價值,我將努力戰勝,並贏得生活。

貝多芬——古今樂聖

國籍:德國

出生地:波恩

生卒年:1770—1827

身份:音樂家

代表作品:《命運交響曲》、《致愛麗絲》

貝多芬的音樂喚醒和激發人類心靈中一切優美的情操……是使人類精神崇高聖潔的源泉……他的創作乃是音樂史上一個絕對的頂峰。

——羅曼·羅蘭

貝多芬的音樂抒發自己的激情也慰藉著人們的心靈,激勵著那些心懷大誌敢作敢為而屢遭失敗的誌士。使他們痛定思痛之後百折不撓地奔向那遠大的目標。

——俾斯麥

1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加以概括。

2貝多芬的作品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誌,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1770年12月15日,路德維希·貝多芬誕生於德國波恩。

貝多芬的父親約翰是個平庸的宮廷樂師,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父親希望兒子成為莫紮特式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淒慘痛苦的命運下,貝多芬度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歎弗如。

8歲那年,父親便帶著貝多芬到科隆、鹿特丹作了多次巡回表演,這給了貝多芬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隨後,小貝多芬師從數位宮廷音樂大師。大師們的悉心培養加上貝多芬的勤奮和天賦,使貝多芬的音樂才能飛速長進。此外,貝多芬閱讀了大量的各國文學名著,這為他未來的音樂事業提供了一片廣闊的思想沃土。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逐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並於1787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紮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1792年再度前往維也納。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大鋼琴師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裏耶裏等名師求教,尤其是薩裏耶裏,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1795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聞名遐邇。20多歲時,他的作品已被大眾廣泛接受了。

當貝多芬在藝術創作上日臻成熟,正在走向光輝頂點的時候,一扇痛苦的大門卻悄然為他打開。1796年左右,他突然感覺到自己的聽力逐漸在衰退。盡管隨後他聽從了醫生的休養勸告,但一切均無濟於事,病情繼續惡化,最後,醫生檢查後確診,貝多芬患的是當時無法治愈的神經性耳聾症。禍不單行,在愛情上貝多芬也遭遇了挫折,雙重打擊使他的消極情緒在1802年達到頂點,曾打算自殺,寫下了遺囑。然而他心中的音樂烈火終於熄滅了這次精神危機。

大約從1815年起,貝多芬已無法與人對話,而讓對方寫在紙上給他看。在他死後,人們發現這種“對話冊”400餘本。貝多芬的許多重要作品都寫於全聾時期,他自己無法驗證其音響效果,所以在某些樂隊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著某些不完善處。盡管這樣,他仍以驚人意誌和毅力堅持創作,有時他堅持指揮自己的作品,難免出亂子,甚至使演出中斷。

貝多芬的石膏麵膜1814年,拿破侖戰敗,歐洲各國的封建王朝複辟,統治者對文藝界大肆迫害,貝多芬也未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