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傳記作家傑米·薩巴茲
這個人不肯轉入白晝的世界而注定要被吸入黑暗,不肯遵循既成的善與美的理想而著魔地迷戀著醜與惡。
——心理學家榮格
1畢加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20世紀視覺藝術方麵最有獨創性、最全麵、最強有力的人物。
2畢加索的一生畫風多變,從憂鬱的藍色到多情的玫瑰色,再變回新古典主義,接著又變成超現實主義,他的每一次風格變化都引起畫壇一片驚奇,也都取得成功。
3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1881年10月25日,西班牙馬拉加一位圖畫教師的妻子產下一個渾身青《亞維農的少女》紫的男嬰,助產士以為這是個死胎,便撂在桌子上忙著照料產婦去了。幸虧他的叔叔,當地有名的布拉斯科醫生及時趕到,他經驗豐富,判定嬰兒並沒死去,便立即著手搶救。過了好一陣子,嬰兒才脫離窒息狀態,“哇”的一聲哭了出來,開始呼吸人世間的氣息。這個被宣判為死嬰的孩子便是後來舉世聞名的藝術家畢加索。
畢加索是當之無愧的藝術天才,他在會說話之前就會繪畫。10歲的時候,他就能畫石膏像素描,畫得甚至比當地所有美術老師都好。畢加索的父親就是一個地方上的美術老師,在兒子未滿14歲時,他便交出了自己的畫筆和調色盤,而且發誓永遠不再畫畫,因為他的兒子已然青出於藍。
畢加索14歲時參加巴塞羅那藝術學校高級部的入學考試,正常情況需要一個月完成的素描,他在一天之內就完成了。16歲時,畢加索榮耀地獲得進入馬德裏的皇家藝術學院,此後再也不需要參加任何學院的考試。
1900年,畢加索19歲時生平第一遭離開西班牙,在巴黎待了幾個月。在1904年到1934年間,為了度假及繪畫,畢加索曾返回西班牙六七次。1934年,他53歲以後,就不再回去了。畢加索一生中大多數的時光過著自願放逐的生活。
1904年後,畢加索在他稱為“洗衣舫”的巴黎馬特爾山的斜坡上的拉維格南街13號連續住了五年。畢加索在這裏經曆了他的“玫瑰色時期”,並開創了舉世聞名的立體主義繪畫。“洗衣舫”的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可是,在這裏畢加索第一次墮入情網,窮困潦倒的生活從此充滿陽光,一幅題為《沉思》的作品是這種生活的真實寫照。這幅水彩畫中,一位青年男子正坐在床邊,若有所思地注視著一位熟睡的體態豐滿的女子。畢加索的潛台詞似乎是:無論多麼貧窮,隻要有了愛情,生活就會變得富足。
他的《演員》和《坐著的裸女》是玫瑰色時期的代表作。好在後來終於有人主動來買他的畫,他的生活才終於得以改觀。
隨著畢加索名氣的與日俱增,他漸漸富裕起來了,早期那種哀怨的小人物形象也從畫麵上消失了。畢加索進入竭盡全力研究繪畫形式的新時期。他開創的“立體主義”繪畫,在西方美術史上雖然有著巨大的影響,但由於畫家注重的隻是繪畫的表現形式,所以這一時期,真正優秀的作品並不多。不過,作為一個終生追求進步的藝術家,在這一時期還是有著許多值得肯定的東西,例如著名的《亞威農少女》。
1937年4月,為抗議希特勒轟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爾尼卡,他畫了著名的大型壁畫《格爾尼卡》,全畫由黑、白、灰三色畫成,畫中的婦女、小孩、戰士的屍體、著火的房屋和被矛刺穿的馬(象征人民)等,無一處不是對法西斯罪行的血的控訴。
《格爾尼卡》為抗議美國入侵朝鮮,1952年他又創作了壁畫《戰爭》、《和平》。至於他的《和平鴿》,更是世人所熟悉的名作。
1973年4月8日,畢加索這位歐洲畫壇的巨匠帶著和平的願望在法國南部的穆丹逝世,長眠在地中海邊的墓地中。
這是你們的傑作
畢加索畢生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1937年,為抗議德國納粹空軍濫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故都格爾尼卡,畢加索創作了巨幅油畫《格爾尼卡》。這幅寬達25英尺的大型壁畫表現了畫家對於轟炸和平居民的法西斯暴行強烈的憤怒。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將領和士兵經常出入於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爭相觀看畢加索的藝術。可是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藝術館的出口處,畢加索發給每個德國軍人一幅他的油畫《格爾尼卡》的複製品。
一位德國蓋世太保頭目指著這幅畫問畢家索:“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加索麵色嚴峻地說:“不,這是你們的傑作!”
寬大為懷
畢加索對冒充他的作品的假畫,毫不在乎,從不追究,看到有偽造他的畫時,最多隻把偽造的簽名塗掉。
“我為什麼要小題大做呢?”畢加索說。
“作假畫的人不是窮畫家就是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不能和老朋友為難。而且那些鑒定真跡的專家也要吃飯,而我也沒吃什麼虧。”
買不起自己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