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文學大師——妙筆生花,他們用一支筆征服世界(6)(3 / 3)

雨果天資聰慧,9歲就開始寫詩,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寫的《讀書樂》受到法蘭西學士院的獎勵,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複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寫有大量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27年,雨果發表劇本《克倫威爾》,這部劇本標誌著雨果走上了同保王主義思想徹底決裂的道路,是雨果的世界觀轉向進步的明顯標誌。劇本的序言一發表,立即成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宣言書。此後,從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許多絢麗多彩的詩歌、戲劇、小說從雨果筆下像泉水般湧流出來。1831年,雨果出版了浪漫主義的傑作,反封建反教會的長篇曆史小說《巴黎聖母院》。小說以它緊張奇異的故事情節、色彩斑斕的景物描寫、性格誇張的人物形象、華麗活潑的語言,震撼了法國文壇。作者的目的是要喚起讀者美好人性的情感,激起人們去反對過去時代的,並且仍然籠罩著現實生活中的醜惡現象。小說剛一發表,立即就被翻譯成歐洲各國文字,引起了廣泛的反響。

“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建立了以金融家路易·菲力浦為首的大資產階級統治的“七月王朝”。七月王朝不斷對雨果進行拉攏,1841年雨果被選入法蘭西學士院,1845年,路易·菲力浦封他為法蘭西貴族世卿,還當上了貴族院議員。雨果創作中的鬥爭熱情減弱了,1843年,他寫了一個神秘主義劇本《衛戍官》,上演時被觀眾喝倒彩,遭到了失敗。雨果為此沉默了將近10年沒有寫作。

1848年6月,巴黎人民舉行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共和國。開《悲慘世界》插圖始雨果對革命並不理解,但當大資產階級陰謀消滅共和國時,雨果卻成了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51年12月,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雨果參加了共和黨人組織的反政變起義,結果失敗。路易·波拿巴上台後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實行恐怖政策,對反抗者無情鎮壓。雨果也遭到迫害,不得不流亡國外。

流亡期間,雨果拒絕了一次又一次的收買,也拒絕了拿破侖三世的“大赦”。在艱難的歲月中,他寫了政論《小拿破侖》,詩集《懲罰集》、《曆代傳說集》,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麵人》,它們如同一把把匕首,揭露著專製統治的虛偽與罪惡。在詩歌《最後的話》中,雨果表達了自己的鬥爭決心:“如果隻剩下一千個人,我定是其中之一;萬一隻剩下一百人,我還是不會放下武器;如果隻剩下十個人,我就是那第十名;如果隻剩下一個人,我就是那最後的一人!”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戰敗,接著巴黎爆發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國,但政權落在資產階級政客手中。由保皇黨人組成的所謂國防政府,立即宣布向普魯士投降,並與普魯士簽訂了《停戰和巴黎投降協定》。在國難當頭的關鍵時刻,雨果結束了長達19年之久的流亡生活,趕回巴黎,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為了扞衛祖國的尊嚴和主權,雨果自告奮勇,以68歲的高齡報名參加了國民自衛軍。他捐出稿費,鑄造了兩門大炮,一門命名為“維克多·雨果”送往前線,打擊侵略者,給法國軍隊帶來極大的鼓舞。

雨果在其生命的最後10年,仍然創作不懈,他先後完成了4部詩集、2部政論和1部戲劇。

1885年5月22日,83歲的雨果與世長辭,這消息震動了法國和歐洲。他的靈柩在巴黎凱旋門下停了一晝夜,群眾還是圍住不肯散去。法國人民為雨果舉行了國葬,以表示對這位偉大詩人、作家和民主戰士的尊敬。上百萬人高唱《馬賽曲》,不顧大主教的抗議,把雨果的遺體送到法國偉大的墓地——先賢祠安葬。

雨果《悲慘世界》出版軼事

雨果寫完《悲慘世界》的時候,把原稿寄往出版社。但好久沒有接到回信。他寫信詢問,隻寫了個“?”(問號表示對於自己作品前途的擔憂,就是在問自己的作品好不好,能不能發表。)

結果,出版社編輯心領神會,回信寫了個“!”(感歎號表示出版商很賞識這部書,用!表達驚喜之情。)

這件事很快在當時的出版界傳為美談。

筆杆販子

有一次,雨果出國旅行到了邊境,憲兵要檢查登記。

憲兵問他:“姓名?”

“雨果。”

“幹什麼的?”

“寫東西的。”

“以什麼謀生?”

“筆杆子。”

於是憲兵在登記簿上寫道:“姓名:雨果;職業:販賣筆杆。”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隻有意誌堅強的人例外。

○誰虛度年華,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會拋棄他們。

○腳步不能達到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