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藝界風流——追求完美,他們是最執著的一群人(1)(1 / 3)

王羲之——書聖

國籍:中國

朝代:東晉

出生地:今山東臨沂

生卒年:321—379,另作303—361

身份:書法家

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唐太宗李世民

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晉書·王羲之傳》

1王羲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2王羲之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豐神蓋代”,被後人譽為“書聖”。

3王羲之代表作《蘭亭集序》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巔峰之作。

王羲之,字逸少,琅玡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父王曠,曆官淮南丹陽太守、會稽內史。伯父王導,曆事元帝、明帝、王羲之手跡《喪亂帖》成帝三朝,出將入相,官至太傅。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

王羲之七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鑠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臨摹衛書一直到十二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聽老師講曆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聖”張芝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並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褉(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彙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屢屢召舉為官,王羲之都婉言辭謝。後為征西將軍瘐亮參軍,累遷長史,進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王會稽”。

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王羲之稱病棄官,攜子由會稽蕺山徙居金庭。在此地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且與許詢、支遁諸名士遍遊剡地山水。自定居金庭後,書法興起。王羲之的後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後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

東晉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病逝,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

寫字換鵝

王羲之有一個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裏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宋代馬遠《王羲之玩鵝圖》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裏有一群鵝在水麵上悠閑地浮遊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著,簡直舍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著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入木三分

過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總要將自家的店號起個吉利的名字。

話說有一家店鋪生意不錯,擴大了門麵,增添了貨物,招牌也想換個新的。可別小看這招牌,它對生意的好壞還挺有影響。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這家店鋪哪來的好木板?湊巧,有人給找來了一塊曾經用來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寫滿了祭祝的文字。

開始,人們並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筆字洗去,好寫新的內容,哪知擦洗了半天,木板上的毛筆字不僅沒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層,筆跡依稀可見;木板刨了兩層,筆跡還能看見。人們驚訝了:這是誰寫的字,這樣深刻有力。一位懂得書法的老先生來了一看,立即驚歎得叫起來。看著他一個勁地拍案叫絕的樣子,在場的人都很奇怪,紛紛圍攏來看。老先生說:“這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筆跡啊!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戒珠的故事

據說王羲之有一顆心愛的明珠。這顆明珠不光是好玩,可以用來觀賞,王羲之還經常雙手摩挲它,用來增強書寫時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見了,怎麼也找不到。王羲之十分懊惱,是誰偷去了呢?經常在他身邊的,除了一個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沒有別的外人了……因此,他對這位和尚冷淡起來。這位和尚發現主人對他有懷疑,就以“坐化”為名,不吃東西,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