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文學大師——妙筆生花,他們用一支筆征服世界(2)(2 / 3)

——林語堂

1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

2蘇軾以豐富的文學實踐,把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推向前進,使詩、文、詞各方麵的創作出現了高峰。其文學成就引起當時和後世學人的普遍重視,影響深遠。

蘇軾,字子瞻,出生在一個富有文學修養的家庭。祖父蘇序雖為平民,但富有遠見卓識,非常注重子孫的教育。母親程夫人教導蘇氏兄弟讀書。程夫人教子有方,常以古代誌士的事跡勉勵兒子砥礪名節。

元趙孟繪《蘇軾小像》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

嘉佑元年(1056年),蘇軾與弟弟蘇轍一起跟隨父親離開家鄉,前往京城開封參加進士考試。兄弟二人順利通過了舉人考試。次年初舉行的禮部考試試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這篇僅六百餘字的答卷,見解獨到,說理透辟,筆力穩健,文風質樸自然,這篇文章讓正在倡導詩文革新運動的主考官歐陽修大為讚賞,想要把它列為第一,又擔心是自己的學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起見,降為第二。三月參加殿試,仁宗親臨崇政殿主持策問,蘇軾兄弟同科進士及第。這一年蘇軾22歲,蘇轍19歲。才華出眾、氣宇軒昂的兩兄弟給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說殿試結束後,仁宗回到後宮十分高興,對皇後說:“我今天為子孫得了兩個太平宰相。”

蘇軾手跡《一夜帖》蘇軾的才華受到歐陽修的高度讚賞。他曾預言蘇軾將來必定會超過自己,成為文壇執牛耳者:“更三十年,無人道著我也!”蘇氏兄弟一時名噪京城,文名遠播。

蘇軾的仕途正要開始,但在此時傳來噩耗,程夫人因操勞過度病故。蘇軾蘇轍悲痛欲絕,日夜兼程趕回家鄉為母親守喪。直到十月喪服期滿,蘇軾才帶領全家應詔前往京城,與弟弟一同被任命為辦理文書的九品官。一年後蘇軾因考取“賢良方正能直言諫科”,被授予大理評事,簽判鳳翔府,從此踏入仕途,時年二十六歲。

在鳳翔三年,蘇軾為政勤勉,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初次為官的蘇軾既增長了地方治理的經驗,也開始體會到宦遊生活的沉重乏味,理明代杜堇繪《蘇軾題竹》想與現實的反差。嘉佑八年,久聞蘇軾文才的英宗召蘇軾回京,授職史官。然而正在蘇軾仕途順利之時,不幸接踵而至。先是年僅27歲的愛妻王弗去世,緊接著父親蘇洵也病逝於京城。蘇軾、蘇轍兄弟護送靈柩回到眉山老家,這也是蘇軾最後一次回到故鄉。

蘇軾在家守喪期間,朝廷政局也發生了變化。熙寧二年(1069年),神宗啟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由於變法的程度過於激進,引起了保守勢力和主張穩健改革者的反對,影響蘇軾命運的長達數十年的黨爭由此發端。

一直主張穩健、漸變政治方針的蘇軾在政見上與王安石有諸多不合,新黨因此對他大為不滿。神宗賞識蘇軾的才能,但由於蘇軾再三批評變法,神宗也漸漸心生不滿,這使得朝中小人有了可乘之機。很快,有人上書誣告蘇軾兄弟,雖然最後查無實據不了了之,但蘇軾已經感受到了人心的險惡和情勢危機,為求自保,隨即請求外任,以離開京城政治鬥爭的漩渦。

熙寧四年,蘇軾被任命為杭州通判。七月,蘇軾離京上路。途經陳州,與家人相聚,並同行拜望致仕的老師歐陽修。這是兩位文壇巨匠的最後一次相見,第二年歐陽修便溘然長逝。蘇軾萬分悲痛,但因公務纏身無法前往吊唁,於是寫下《祭歐陽文忠公文》寄托自己深切的哀悼之情。終其一生,蘇軾都對歐陽修念念不忘,直到老年還常常向門人提起恩師的教誨。

杭州美麗的湖光山色衝淡了蘇軾內心的抑鬱,也喚醒了他內心深處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杭州期間,除了本著仁民愛物的胸懷盡心竭力地為百姓奔波操勞外,還時常陶醉於自然山水之中。由於生性豁達,開朗詼諧,不管是文人雅集還是群眾遊樂,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還喜歡窮幽覽勝,參訪名山古刹,結交不少得道高僧。杭州三年,蘇軾寫下了許多描繪西湖勝景的美麗詩篇,同時也記下了百姓的疾苦和他們的哀樂。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填詞,但詞風基本沿襲傳統的路徑。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