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文學大師——妙筆生花,他們用一支筆征服世界(1)(2 / 3)

屈原回答說:“我深愛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總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他想象著自己乘著龍駕著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他的仆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並下決心:“如果不能實現我的願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果然在最後,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汨羅江而死。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離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卜居》

○舉世皆濁我獨清,舉世皆醉我獨醒。

——《楚辭·漁父》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楚辭·漁父》

司馬遷——中國史學之祖

國籍:中國

朝代:西漢

出生地:今陝西韓城

生卒年:前145—前87

身份:史學家、文學家

代表作品:《史記》

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

——梁啟超

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曆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毛澤東

1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魄力,使《史記》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其精神影響至今猶在。

約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於夏陽(今陝西韓城)的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祖先曾做過幾代史官。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談博學,精通天文、《易》學和黃老之學,父親對司馬遷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影響。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又跟著大儒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遊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曆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些材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做了太史令的司馬遷,開始閱讀並整理宮中收藏的寶貴書籍和資料,但這項工作十分艱巨。由於所有的書堆在一起沒有目錄可查,司馬遷必須通讀它們,一點點尋找線索進行考證。司馬遷費了幾年的時間,每天埋頭整理、考證史料。絞盡腦汁、費盡心血,直到公元前104年他41歲那年,他才開始動手寫《史記》。

公元前99年,將軍李陵奉命進攻匈奴,因敵眾我寡力量懸殊,又得不到將軍李廣利的支援,最終箭盡糧絕被俘。司馬遷進言漢武帝,他認為李陵以5000兵力殺傷敵人2萬人是有功的,李陵是雖敗猶榮;而李廣利以3萬兵力,隻殺敵1萬,還損失了18萬多的士兵,實是雖勝猶敗,應該為自己的輕敵而負責。由於李廣利是漢武帝愛妃的長兄,漢武帝有意偏袒李廣利,於是就加罪於司馬遷,說他袒護叛賊。司馬遷為此被關進監獄,受盡折磨,最後還以誣蔑皇帝的罪名被判處死刑。

定罪之後的司馬遷自認難逃一死,更是夜以繼日在監牢寫他的《史記》。眼看自己的死期將近,正在他覺得無法完成父親的遺願而傷心絕望的時候,漢武帝頒布了一項赦命:判了死刑要活命的人,可以用50萬錢來贖身,或是受以“腐刑”(割去睾丸)。司馬遷沒錢贖身,但如果接受腐刑的汙辱,那真是難以接受的恥辱!是死或是接受腐刑?司馬遷自己在內心做著激烈的鬥爭。一想到未完成的《史記》,他決心活下來,哪怕是忍辱苟活也要完成《史記》。他要讓世人知道他的身體可以受辱,但他的靈魂絕不受辱,他要活著用《史記》證明,自己的意誌力可以抗拒一切的侮辱。

韓城司馬遷墓司馬遷受“腐刑”出獄後,漢武帝任他做中書令,替皇帝管理文書。他對皇宮的觀察更深刻了,這使他能在《史記》中尖銳而深刻地揭露封建統治者的黑暗和醜惡。他無論嚴冬酷暑,終日閱讀和整理史料,細心地研究每個曆史事件,每個地點、年代都認真考察,從不馬虎,每一段話,每一個字都再三考慮,反複推敲、修改。公元前193年,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巨著。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曆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