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文學大師——妙筆生花,他們用一支筆征服世界(1)(1 / 3)

屈原——愛國主義詩人

國籍:中國

朝代:戰國

出生地:今湖北宜昌

生卒年:前340—前278

身份:詩人

代表作品:《離騷》

屈平詞賦懸日月。

——李白

吾文終其身企幕而不能及萬一者,推屈子一人耳。

——蘇軾

1屈原是“楚辭”的創立者,是中國古代第一位最偉大的愛國詩人。

2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等詩篇,開創了楚辭新體,奠定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積極浪漫主義的藝術傳統。

3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誌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於楚國貴族。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屈原從小就《屈子行吟圖》非常聰明,讀書很多又十分勤奮,以至他有著驚人的記憶力,能過目不忘,口才也很好。更重要的是,他十分關心天下大事,有理想,有遠見。

屈原年輕時,家道已蕭條冷落,和楚王的親屬關係也已經比較疏遠。但他畢竟跟楚王同姓,加上才華橫溢,又有良好的口才,因而有條件在楚王左右侍奉。後來,屈原由文學侍臣擢升為左徒,從而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麵。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於妒忌,趁屈原為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麵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前30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裏”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但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後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為婚姻,以求暫時苟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麵前造謠詆毀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為頃襄王十三年前後。屈原墓

慘遭流放的屈原,滿懷憂國憂民的愁緒,來到漢北邊境處。他一麵與當地鄉村父老們一起耕田種地,一麵研究當地的民間歌謠,他常常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屈原心中的波濤巨浪終於凝成了千古絕唱《離騷》。《離騷》全詩373句,近2500字,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抒情長詩。在《離騷》中,屈原哀歎人民的多災多難,哀歎自己的生不逢時,詩人反複傾訴他對楚國命運的關懷,表達了要求革新政治與腐朽貴族集團勢力鬥爭到底的強烈意誌。詩中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這對後世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長年顛沛流離的流放生活,加上戰爭的動蕩局勢,已經把屈原折磨得容顏憔悴、形體消瘦。屈原此時已明白:楚國朝政腐敗,難以抗秦保國,也不可能再召自己重返朝政為國效力了。於是,他作了一篇曲折感人的《懷沙》之後,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抱石沉入汨羅江自殺。

屈原雖然含冤沉江了,但他不倦求索真理的執著精神,不折不撓同黑暗勢力抗爭的無畏勇氣,以及眷戀故國、生死與共的偉大誌節,卻從此輝映了江天,照耀了千古,而永留了在苦難中奮然前行的誌士仁人的心上。

屈原與端午節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屈原未被打撈上來,楚人一直放心不下,他們不願相信屈原死了,便說他入水神遊。因此每年到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便駕舟逐浪,懷念屈原,久而久之,這一天便演變為全民族紀念屈原的“端午節”。

屈原寧死不離楚國

話說屈原的一片愛國救國心不被人理解,他內心悲憤至極。這時便有人勸他說:“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