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齊不得誌,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侯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製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50歲時,孔子終於有機會升任魯國的司寇。孔子做得很出色,除了取得外交勝利,打擊了割據勢力,其他方麵的政績也為人稱道:商人不敢胡亂漲價,社會秩序大有改善。但鄰國齊國擔心魯國強大起來對己不利,就設法從內部進行破壞。齊國君知道魯定公是好色且喜歡犬馬之樂的人,便投其所好,給他送來美女、華麗馬車。魯定公果然陷於其中,難以自拔,不再理會朝政,自然也不再找孔子商議政事了。孔子感到自己已經不能繼續施展政治抱負,於是,帶領弟子們離開了魯國。
公元前497年,孔子開始了為期14年的周遊列國的漫長旅程。他盼望著從中尋到一塊能實現自己抱負的樂土,可當時諸侯國各國征戰不休,縱使他有滿腔的學問和治國主張,也沒有人對此感興趣,用他自己的話說,猶如喪家之犬,受到驅逐。他周遊各國,曆盡磨難,終歸未被重用。最後,孔子隻得返回家鄉魯國,這時,他已經68歲了。
孔子回國後,魯國君主和大臣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的誤會
孔子周遊列國時,有次受困在陳蔡一帶,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嚐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歎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孔子學琴
孔子向師襄子學琴,一首曲子學了十天還在彈,師襄子說:“可以繼續了。”孔子說:“曲子雖然已經能走下來,但還沒能把握其中韻致規律和結構。”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說:“韻致已經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說:“可是我還沒能得其心誌。”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誌趣已得,現在可以學別的了。”孔子說:“此曲誌趣雖然已得,但我還沒能完全進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為人。”
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神情儼然,仿佛進到新的境界:時而莊重穆然,若有所思,時而怡然高望,誌意深遠。終於,他說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頎然高大,目光深邃,心係蒼生,王者氣度,胸懷天下,除了文王,還能是誰呢?”
師襄子聽到後,趕緊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師也認為這正是《文王操》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篇》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莊子——最富浪漫情懷的詩人哲學家
國籍:中國
出生地:今河南商丘
生卒年:約前369—前286
身份: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代表作品:《莊子》(又名《南華經》)
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
——蘇軾
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魯迅
1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2莊子不但是我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麵,還是文學語言方麵,他都給予了我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我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南華經》莊子,名周,約生於公元前369年的宋國蒙地(今河南商丘順河清涼寺),是戰國中期道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莊子曾在蒙做過漆園小吏。但不知是因他不善管理而被罷免還是他瞧不起這種有累身心的工作,他很快就不做了。為了維持生計,他以打草鞋為業,經常過著入不敷出的日子,有時不得不靠借貸度日。但是,貧困的生活並沒有使他頹廢,相反,他反而自尋其樂,以追求身心的解脫。
莊子為人非常清高孤傲,對人世間的功名利祿非常淡泊。他忘情山水之間,逍遙遨遊,怡情樂性。在肉體上逃避現實,免受動亂的殘害;在精神上以一種積極的主動的姿態,超凡脫俗,翱翔於幻想的精神世界之中。莊子每每從他的遨遊山水中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