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頓然大慚。
老子問道
老子的師父常樅生病了。老子就去看望,順便前去請教思想,老子問常樅:“先生的病已經很重了,難道您沒有什麼話要留給弟子們的嗎?”
常樅聽到老子問起,便說:“你就是不問我,我也會要告訴你一些話的。”
老子一聽,便挺直腰板,說:“願先生教我。”
常樅將口張開,指著口腔,向老子說道:“你看,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回答說:“舌頭還在。”
“我的牙齒還在嗎?”
老子回答說:“你的牙齒都掉光了,沒有了。”
常樅便對老子說:“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老子突然明白了師父要講什麼,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說:“我明白了,您要說的就是舌頭還在,不就是因為它是柔軟的嗎?牙齒沒有了,不就是因為它剛強的緣故嗎?”
常樅見老子領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興,對老子說道:“你講得非常對。天下的事理都在這裏麵了,我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告訴你的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道德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道德經》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
孔子——聖人
國籍:中國
出生地:今山東曲阜
生卒年:前551—前479
身份: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
代表作品:《春秋》、《論語》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明代理學家朱熹
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
認識孔子,就是認識一個傳統的開始,就是了解人生何去何從的方向。也就是正確實現人生理想的第一步。
——台灣國學大師傅佩榮
1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
2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更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3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英國愛丁堡大學孔子學院大約公元前551年,孔子誕生在魯國(今山東曲阜)。孔子三歲時,72歲的父親不幸去世了,孀居的母親隻好與年幼的孔子相依為命,在貧困中度日。
當時的魯國都城曲阜是魯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典籍豐富,名師眾多。因此,孔子自幼就生活在曲阜的傳統文化氣勢中,接觸到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周王朝的典章文獻、禮儀製度。孔子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將來能夠光宗耀祖,長大後成為有出息的人,教他學習周王朝的《詩》、《書》、《禮》、《樂》。因此,他在父亡母寡、家道中落的情況下,仍然能廣泛學習各種知識。
13歲的孔子開始上學,老師由村落中的老者擔任,當然,他們隻是將詩、書、禮、樂簡單地介紹一番。一開始,孔子所學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禮節、對待長輩的禮貌和一些修身做人的道理。孔子剛開始隻是默默地聽老師的講解,從不發問,後來,他常提出一連串的問題,每一個疑問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他的老師和母親有時也被他問得不知如何作答才好。
孔子後來自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也就是說他從15歲開始對學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讚他“博學”。
孔子好學不倦,博學多識,主張“學而優則仕”。他盼望有朝一日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可仕途的大門卻遲遲沒向他打開。孔子認為人應該“三十而立”,他三十歲時辦起了私學,招收了很多學生,據說他的學生前後大概有三千多人。孔子招收的學生不分貴賤,貴族子弟、平民子弟甚至魯國以外的青年都慕名而來。孔子培養學生有一套獨特的方法,他善於循循善誘,他的教學成效顯著,他的弟子中精通六藝的得意門生就有72人之多。
孔子在教育上是成功的,但在仕途上卻屢屢碰壁,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孔子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他渴望得到一位賢明君主的重用,出仕從政,以實現自己的“仁政德治”,做到“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救民於水火之中”。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子曾對季氏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國政權當時操縱在大夫陳氏手中,所以景公雖欣賞孔子的建議卻無法付諸實踐,也無法重用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