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家鼻祖
國籍:中國
原名:李耳
出生地:今河南鹿邑(一說為安徽亳州)
生卒年:約前575—?
身份:道教創始人、哲學家、思想家
代表作品:《道德經》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胡適
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魯迅
老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1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於《道德經》一書。
2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舊有著巨大的影響。
3老子被唐武則天封為太上老君,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曆史名人之一。
老子生活於春秋末期,據說他的母親感應到天空有一顆大流星入腹,懷孕十一個月才生下老子,母親卻因此難產而死。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就離家出走了,母親又難產而死,因此李耳一直跟著爺爺生活。小時候的李耳就肯開動腦筋、勤於思考,每一件事都能給他以啟示。
長大以後的李耳開始師從大學者常樅。據記載,常樅是一位精通殷商禮樂的學者,他學識淵博,教誨學生孜孜不倦。常樅對李耳的教導都要李耳自己體悟。他告訴老子,人在經過故鄉時要下車,表示不忘故舊根本;在高大的樹旁經過要彎腰傴背,以示其對長輩的尊敬。
泉州老君岩老子坐像老子很勤奮,再加上常樅的教導,他的思想日益成熟。當時的老子已是一個頗有聲望的學者,學識在當時少有人能及,因而被任命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眾多藏書。在這裏,老子的思想又一次產生了飛躍。李耳在任史官的過程中研讀了《尚書》。《尚書》中載有從堯到周初曆朝曆代最高統治者的講話、文告,滲透著那個時代的精神和許多精深的道理。
老子研讀《尚書》的時期是他思想發展的成熟期。當時的老子聲名鵲起,許多學者都慕名前來討教。據說孔子就曾專程前往洛邑向李耳問禮。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者,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倡導者,兩位哲人的這次相見可稱得上是儒道兩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彼此交流的見證。這也成了我國文化史上一個生動的故事。
晚年,老子的思想開始傾向於隱居修養、追求無為而為,恰好此時周王室的一場內亂波及到李耳,李耳於是就辭去守藏室史官之職,離開周都,準備從此隱居。行至函穀關時,令尹喜請求道:“先生要隱居了,請盡力寫一部書吧。”於是老子寫成了一部書,這就是《道德經》。需要指出的是,《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
元代趙孟書《道德經》《道德經》一書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麵,“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複為奇,善複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德經》闡述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是中國哲學的基礎之作。
老子與石頭
傳說老子騎青牛過函穀關,在函穀府衙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經》時,一個年逾百歲、鶴發童顏的老翁招招搖搖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見老翁。
老翁對老子略略施了個禮說:聽說先生博學多才,老朽願向您討教個明白。
老翁得意地說:我今年已經106歲了。說實在話,我從年少時直到現在,一直是遊手好閑地輕鬆度日。與我同齡的人都紛紛作古,他們開墾百畝沃田卻沒有一席之地,修了許多大房子而未享轔轔華蓋,最終落身於荒野郊外的孤墳。而我呢,雖一生不稼不穡,卻還吃著五穀;雖沒置過片磚隻瓦,卻仍然居住在避風擋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現在可以嘲笑他們忙忙碌碌勞作一生,隻是給自己換來一個早逝呢?
老子聽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說:請找一塊磚頭和一塊石頭來。
老子將磚頭和石頭放在老翁麵前說:如果隻能擇其一,仙翁您是要磚頭還是願取石頭?
老翁得意地將磚頭取來放在自己的麵前說:我當然擇取磚頭。
老子撫須笑著問老翁:為什麼呢?
老翁指著石頭說:這石頭沒棱沒角,取它何用?而磚頭卻用得著呢。
老子又招呼圍觀的眾人問:大家要石頭還是要磚頭?眾人都紛紛說要磚而不取石。
老子又回過頭來問老翁:是石頭壽命長呢,還是磚頭壽命長?老翁說:當然石頭了。
老子釋然而笑說:石頭壽命長人們卻不擇它,磚頭壽命短,人們卻擇它,不過是有用和沒用罷了。天地萬物莫不如此。壽雖短,於人於天有益,天人皆擇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壽雖長,於人於天無用,天人皆摒棄,倏忽忘之,長亦是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