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矣伏驥誌千裏
1982年初,國務院同意匡亞明不再擔任南大黨委書記和校長職務的報告,任命他為南京大學名譽校長。匡亞明寫了一首七絕《述懷》,抒發他的坦蕩胸懷與進取雄心:疾風驟雨六十年,贏得眼前堯舜天。
老矣伏驥誌千裏,興亡匹夫恥問田。
“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是毛澤東主席1938年在黨的六屆七中會會報告中的一段話。匡亞明當時就將領袖的倡導銘記在心。1942年延安整風時期,匡亞明有機會當麵向毛澤東請教對孔子的評價,談及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觀點對整頓黨風頗有針對性,談及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問題……戎馬生涯、建國創業、十年動亂……匡亞明不可能坐下來研究學術,總結遺產。但是,1982年主動辭去南大黨委書記的校長職務以後,匡亞明立即著手把這一縈繞在心四十年的夙願付諸實踐。他提出一個宏大的文化思想建設規劃,擬定了“從孔夫子到孫中山”跨越中國社會兩千多年時空的260多位思想家,遴選全國優秀的學者通過寫人物評傳的形式,係統地總結、承繼這一份寶貴的文化曆史遺產。
他說:“我當然不可能全麵地係統地去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我隻能力圖做一個開端性的探索。”他率先垂範,在短短幾年內撰寫了三十餘萬字的《孔子評傳》。他不顧年逾八旬的高齡,親自登門,向中宣部、國家教委和江蘇省委領導講述自己的設想,呼籲重視和支持編撰《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他奔波於全國各地,登門邀請知名學者專家共襄盛舉。
耄耋之年的匡亞明全身心地投入這一浩大的文化工程。他有一種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緊迫感,期望在“去見馬克思、毛澤東之前,能完成這套叢書”;他更有一種“迫於使命”、“舍我其誰”的責任感,把這項學術研究工程,與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事業,與中國共產黨人麵臨的挑戰與曆史使命聯係起來。1993年他88歲時,突患嚴重肺炎,痊愈不久又突發胃穿孔,大出血,手術切除胃的四分之三,體重減了三十多斤,仍然奇跡般地戰勝了死亡。大病初愈,匡亞明又投入叢書的審稿,目力不濟,他就讓夫人丁瑩如教授逐字逐句念給他聽,常常審稿到深夜。
1996年5月,匡亞明以90高齡、羸弱之軀,帶著業已出版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50部赴京,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見之者無不驚詫、欽佩。喬石欣然題詞,祝賀叢書出版50部;丁關根、李鐵映到住地看望匡亞明並設宴款待;吳階平副委員長、錢偉長副主席親臨新聞發布會並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匡亞明壯心不已,他計劃在1998年出版100部,到香港向海內外舉行新聞發布會,爭取在2000年前後出齊200部評傳。匡亞明說:“我現在唯一的希望是,能夠再活十年,讓我能夠親自看到這套書出版。”
然而天不假以年,1996年12月16日,匡亞明溘然長逝。而在去世前一個月,他還風塵仆仆驅車數百公裏,專程看望叢書的徐州作者。文化部長孫家正痛惜地說:“匡亞明是為《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耗盡了最後的心血。如果不是這套叢書,他的晚年也許會活得更安逸一點,更長久一點;然而,如果不是這套叢書,他的晚年也就不會如此充實,如此的有意義。”
吉林大學曆史係教授金景芳年長匡亞明四歲,把匡亞明視為“這一輩子最知心、最令我佩服的朋友”。1991年他參加匡亞明主辦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21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時,曾與匡亞明“私下有約”:“我們要活到21世紀,你完成你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我幹完我的事情,不把事情做完不走。”當匡亞明病逝噩耗傳至長春時,金景芳一直在執拗地想:“這不是真的!他怎麼能爽約,不辭而別呢!”哀痛不已,金老擬就一副挽聯,請吉大黨委書記帶赴南京:是老革命,早歲與惲代英鄧中夏相交,九死一生,恨未睹中國騰飛二十一世紀。
亦大學者,終身共馬列書孔孟文為伴,朝乾夕惕,已預見叢書耀眼百五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