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輩的追憶

吳玉章於1966年逝世,他去世時已經89歲了。在近一個世紀的生涯中,他經曆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建設等曆次社會變革,他始終嚴於律己。孜孜以求。在他的晚輩眼中,他不僅是一位革命家,一個慈祥的長者,更是他們人生道路上的導師,是他們心目中的榜樣和楷模。吳玉章老人的晚輩,飽含深情地記述了吳玉章老人是如何關心和撫育他們成長的。

一心革命 鞠躬盡瘁

爺爺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一生追求真理,獻身革命,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始終不渝、堅貞不屈,貢獻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他以自己的終生實踐,證實了毛主席對他的高度評價:“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地有益於廣大群眾,一貫地有益於青年,一貫地有益於革命,艱苦奮鬥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後,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政府總統。1912年初,爺爺作為四川省代表到了南京,有人對他說:“你來晚了一步,若早點來,你應該當一個次長。現在部長、次長都安置好了,內務部的司長、局長或參事,你任選一個吧!”爺爺聽了非常氣憤,說:“我們參加革命不是為了做官,謝謝二位的好意。”當時南北議和已成定局,總統府秘書處也麵臨解散的局麵,原來有很多人來鑽營此職位,此時也不願來了。正在此時,孫中山先生邀請爺爺去秘書處收拾殘局,為著革命的利益,爺爺卻欣然從命。爺爺常常用這段曆史教育我們:幹革命就要不為名,不為利,不為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建國後,由於爺爺的革命實踐,使他受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但他立誌為公,一心革命,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和地位,始終戰鬥在文化教育戰線的平凡崗位上,埋頭苦幹,奮鬥不懈,實現他“人生在世,事業為重,一息尚存,絕不鬆勁”的誓言。為繁榮社會主義祖國的文化教育事業,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辛勤工作。

在與爺爺共同生活的16年中,我們看到爺爺整天都在工作和學習。他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學習和工作就是他唯一的,也是最大的嗜好。他每天六點鍾起床,工作到深夜,當我們和工作人員都睡了,爺爺房間裏還亮著燈,幾十年如一日。即使是星期天、節假日,他也是學習、工作、參加會議。十幾年裏,爺爺帶我們出去玩的次數,屈指可數。一次爺爺住院,開會沒有通知他,他知道後,就批評工作人員不該瞞著他。當時,天已經很晚了,爺爺還一定要親自去看看開會沒有,大家沒辦法,隻好陪著他到北京飯店,得知確實沒有開會,這才放心地回到了醫院。1958年,爺爺已是八十高齡的老人了。他年老多病,組織上安排他去青島休養。在休養期間,他也沒有停止工作。他借此機會,視察了青島市的文字改革情況,還撰寫了大量有關文字改革的文章。有一陣實在忙不過來,他就動員媽媽幫助他抄寫。他本來是來休養的,誰知他卻這樣忘我地工作,而誰也無法勸阻他。

爺爺畢生致力於我國的文字改革事業。建國後,爺爺擔任了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他不顧年老體弱,不管酷暑嚴寒,不論城鎮鄉村,深入群眾調查研究,親自推廣普通話,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為了研究一個拚音,他常常翻閱大量的古今書籍,不辭勞苦地去拜訪各方麵的專家、學者。有時還把我們叫到身邊,征求意見。在中國文字改革的工作上,傾注了爺爺多少心血嗬!

最使人感動的是,1959年,盡管他已年過八旬,為了激勵自己不斷前進,更多、更好地為黨工作,他還寫下了一則座右銘:“我,誌大才疏,心雄手拙,好學問而學無專長,喜語文而語文不成熟。無枚皋之敏捷,有司馬之淹遲。是皆虛心不足,鑽研不深之過。年已八一,寡過未能。東隅已失,桑榆非晚,必須痛改前非,力圖挽救。戒驕戒躁,毋待毋荒。”這個座右銘充分表達了爺爺胸懷坦白和革命到底的決心。

艱苦樸素 廉潔奉公

爺爺一生投身革命,顛沛流離,備嚐艱苦,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從不居功,不搞特殊,始終保持著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的本色。

爺爺對自己的工作總是高標準要求,而對自己的生活卻是低標準。我們一到北京,就同爺爺住在東四六條39號,一直到他逝世。爺爺住兩間北屋,一間睡覺,一間辦公、會客和吃飯。辦公用的這間屋裏,隻有一個工作兼吃飯用的桌子,幾把椅子和一套沙發、茶幾。爺爺臥室的陽光被我們住的西屋擋住,長年不見陽光,又陰又暗又潮,白天也必須開燈。緊靠臥室的廁所,由於通風不好,地下水道損壞,氣味難聞,總要點香。辦公室的牆壁也明顯傾斜。組織上為了改善爺爺的居住條件,幾次提出要給爺爺修修房子或調換好一點的房子,但都被爺爺謝絕了。有一次,李宗仁先生要來拜訪爺爺,由於房屋太破舊,隻好改在人民大會堂會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