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去世後,秘書把他的遺物交給我們,隻有一個像樣的皮箱,其餘幾個箱子都已經破舊不堪。除了一個箱子是裝的衣物外,其餘的幾個箱子裏裝的都是他的書籍、筆記、遺稿、信劄、照片等物。他的衣服除了會見外賓時穿的兩套外,幾乎沒有一件不打上補丁的,延安時期發的幾件灰布衣服已經褪色發白,粗呢製服上的毛已經磨光,短皮襖裏的羊毛已經脫落,更是補丁摞補丁。這些都被爺爺視為珍品,愛惜使用。尤其是短襖,每年春、秋、東三季,都用它蓋在腿上辦公。一條舊毛毯和一個小皮箱從南昌起義時爺爺就用著它,直到逝世。一年冬天,媽媽看到他的圍巾已經又舊又破,不能再圍了,沒有同爺爺商量,就給他買了一條新的,結果受到了爺爺的批評。

建國後,爺爺擔任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部的委員。按規定,每月都要發給他一定數額的辦公費和科研費,但他每次都給退了回去。後來他親自找到科學院秘書長,要求停發他的科研費。而他自己的稿費卻大都用來撫養烈士子女、接濟生活有困難的同誌了。由於工作需要,爺爺經常參加一些重大的外事活動,接見、會見過許多外國朋友。有一次外國友人送給他一套繪著漁夫和金魚的文具,我們都非常喜歡,覺得這也不是什麼貴重東西,就想留下來,但爺爺卻對我們說:“這不單是送給我個人的,而是因為我在這個崗位上。我們送給外賓的東西,也是國家花錢買的,所以應該把它交給國家。”爺爺就是這樣一個公私分明的人。

遵守紀律 一絲不苟

爺爺是一個遵守紀律的模範。隻要是黨的方針、政策、紀律規定的,他都嚴格地執行。

由於爺爺年事已高,一般都在家裏辦公。因此家裏每天都會收到許多機密文件,爺爺從不允許我們看這些文件。家裏每當有客人來談工作時,爺爺都叫我們離開。他常說:“這是黨的機密,你們不應該知道。”爺爺在遵守紀律上是一絲不苟的,甚至我們有時候都覺得他有點不近“人情”。例如,中央為了反對個人崇拜,曾經決定不做壽,爺爺就堅決執行。記得有一年爺爺過生日,徐特立爺爺出於老戰友的情誼,想來看望他,但爺爺覺得這不符號中央不做壽的決定,一大早就出去“躲”起來,一天也沒有回家,讓徐爺爺在我們家空等一天,我們都覺得十分過意不去。

還有一次參觀青島水族館,當時在水族館裏有一隻海豹,一見人來就眼睛滴溜溜地轉個不停,爺爺看了覺得非常有意思,就用手杖指給我們看,剛好一位工作人員過來,以為爺爺在用手杖逗海豹,就大聲地批評爺爺。這時旁邊的隨行人員正準備上前去製止那位同誌,可是爺爺卻立即放下手杖,向那位同誌說:“對不起,對不起,是我不知道你們這裏的規定。”爺爺就是這樣,隨時隨地以一個普通黨員的身份模範地遵守黨的紀律和各種規章製度。

深切的關懷 親切的教誨

爺爺對我們姊弟四人都非常喜愛,特別是對父親去世後才出生的小弟弟,更是疼愛。他對我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麵都關懷備至。盡管他工作很忙,但有時為了我們,他也擠出時間來帶我們去公園、看電影。但爺爺對我們的要求卻是非常嚴格的,我們小時候他就經常給我們講黨的曆史和光榮傳統,他以自己參加革命、艱苦奮鬥的故事和我國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故事,教育我們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我們稍長大一點,爺爺對我們的要求就更嚴格了,他曾經要求我們把一次黨的中央全會公報背誦下來。他說,這一方麵可以使你們了解中央的方針政策;一方麵可以彌補學校語文教學的不足。1963年,《中國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爺爺寫的題為《做革命的接班人》的文章,他買了四本,而且在每本上都簽上他的名字,要我們好好學習,做一個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每當我們下鄉、下廠參加勞動或是每一學期終了,他都要求我們彙報學習、思想、勞動的收獲體會。對於我們彙報思想、學習、工作的信,爺爺不管工作再忙,也要親自回信,有時一封信長達七八頁。爺爺常常告誡我們:“你們是幹部子弟,沒有什麼可以特殊的,如果說特殊的話,就是要表現得更好。你們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成為精神貴族,紈絝子弟。”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爺爺在信中對我們的教導:“你們這一代要負起革命事業接班人的責任,路子要自己走,不能因為是幹部後代就驕傲自滿,不然就可能像林育生一樣,甚至更壞,這一點必須時刻警惕。”

爺爺離開我們已經幾十年了,但他的諄諄教誨仍然銘刻在我們心中,激勵我們不斷前進。由於爺爺的艱苦樸素和助人為樂,他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物質財產,但是,他卻給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永遠學習爺爺,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貴品質,立誌為人民做一輩子好事,不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