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國旗
吳玉章早年留學日本,他所在學校由於學生來自世界各個國家,因此形成了一個慣例:每逢元旦,就把世界各國的國旗都掛出來慶賀。1904年元旦的那天,吳玉章也跟其他同學一樣喜氣洋洋地過節,可是來到校園裏一看,竟然沒有中國國旗。
吳玉章這下可氣急了。他馬上組織所有的中國學生,帶領他們找到了校方負責人。吳玉章代表中國學生向校方提出了嚴正抗議:“你們為什麼不掛中國國旗?我們既然在這裏上學,卻沒有我們的國旗飄揚,這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元旦。因此,我們要求你們道歉並馬上糾正錯誤,掛上我們的國旗。要不然,我們就罷課,絕食抗議。”校方的主任認出是吳玉章,就冷嘲熱諷地說:“平日我們對你那麼好,知道你來自中國,家裏沒有錢,就從來不急著催你交學費。不僅如此,我們還發給你零花錢用,現在你竟然因為這種小事情就來找學校的麻煩,你怎麼能這樣呢?”吳玉章嚴肅地說:“學校對我是很好,這一點我非常感激。但是你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今天的事情不是一件小事,掛不掛國旗是一件關係國家榮辱的大事。我寧可失去求學的機會,也不能坐視我們國家的尊嚴受到侵犯。因此,今天我是準備鬥爭到底的。”校方迫於無奈,隻好承認錯誤並懸掛上了中國的國旗。
又過了十年,也就是1914年的元旦這一天,吳玉章正好乘坐日本人的船出國。船上掛起了萬國旗慶賀,可就是沒有中國的國旗。他毫不猶豫地帶領船上的中國同胞向船長提出了抗議,船長說:“這麼多年了,一直是這樣呀!”“不對,絕不會永遠這樣的。今天你必須把中國國旗掛起來,中國絕不會永遠是這樣的!”船長看到吳玉章激動的神情,隻能屈服,掛起了中國的國旗。
吳玉章撰題聯
百年丕振延陵緒;
三讓猶存泰伯心。
——吳玉章為嫡孫吳本清撰正堂門聯
1963年1月,吳本清去中國人民大學看望叔祖吳玉章,並請老人為自己留言紀念。吳玉章欣然應允,在吳本清的日記本上題寫了幾副家用對聯,此為其一。上聯“丕振”,丕,通“不”。“延陵”,地名。春秋時吳季劄封地。即今江蘇武進縣。此為吳氏祖籍。“緒”,指世業。上聯說,延陵世業百年不振了。下聯“三讓”,語出《論語·泰伯》:“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周太王長子,有弟仲雍、季曆。太王欲立幼子季曆,泰伯、仲雍奔避江南,文身斷發。為春秋時吳國始祖。此聯用泰伯三讓天下的典故,教誡後代,內容含蓄,而意味深遠;且聯中“丕振”對“猶存”,又巧妙得和很,應以佳聯視。
我輩猶生,變悲哀為力量;
公等不死,繼傳統有人民。
——與董必武同挽李公樸、聞一多
李公樸(1902—1946),江蘇省常州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執行委員。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著有《怒濤集》、《讀書回首》等傳世。聞一多(1899—1946),字友三,湖北省浠水縣人。民盟中央執行委員。1946年7月15日也被暗殺。著有《聞一多全集》等傳世。5天之內兩位民主鬥士遭殺害,激怒了人民,昆明、上海、重慶、成都、延安、蘇皖解放區等地都召開了追悼會,挽聯極多。
正氣長存,文章蓋世,尤堪幸組織大同盟力保人權,眾話申江思盛德;寇氛尚惡,傀儡登場,更可痛縱容宵小輩暗施奸計,我憑延水吊英靈。
——吳玉章挽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省紹興縣人。1890年進士,同情維新變法。參與創建光複會,加入中國同盟會。赴德留學回國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3年赴法國考察。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倡學術民主,同情學生愛國鬥爭。1926參加北伐。1927年後任國民黨南京政府大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監察院院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主張抗日,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任副主席。1937年移居香港。為中國現代史上著名教育家。有《蔡元培全集》傳世。上聯組織大同盟,指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2年12月宋慶齡、蔡元培、魯迅、楊杏佛等發起組織的進步團體。宗旨是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援助革命者,爭取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自由。“申江”,上海的舊稱。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下聯“宵小”,舊謂盜賊之在,此指國民黨反動派指使的特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