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的飛機構成梯隊,飛臨上甘嶺,身子一側,地麵便爆炸開來,發出震天的巨響。火炮炮彈和迫擊炮彈在無休無止地爆炸著,氣浪衝擊著上甘嶺的防守陣地和地下坑道,也衝擊著誌司指揮所的頭腦與心髒。
“不把上甘嶺兜底翻個身,他們是不會罷休的!”彭德懷罵道,眼睛燃著怒火,一眨不眨地緊瞪著上甘嶺方向。那裏的白堊山崗後麵,掀起了漫天殺氣騰騰的褐色的塵霾,他默默地諦聽著敵軍大舉進攻時的可怖的喧鬧,這聲音他早已熟悉了。
他抬起紅腫的眼睛,不住地詢問作戰參謀:
“通訊聯絡怎麼樣?”
“保持暢通!”
“傷亡呢?”
“不大。”
“坑道呢?”
“保持完好。”
“敵人兵力如何?”
“敵人先後出動的是3個師,大約6萬人。集中了300餘門大炮、100多輛坦克和大量飛機,進行持續不斷的輪番攻擊。據初步估算,敵人每天向我陣地發射炮彈數萬發,最多時達30萬發,兩個陣地被削低了2米。”
彭德懷兩手抓住桌子邊沿,用一種習慣姿勢挺直腰杆,以同樣認真但稍微有點發啞的聲音說:“命令後續部隊立即增援上甘嶺。命令上甘嶺作戰部隊,依托地麵野戰工事抗擊敵之進攻,敵人轟炸時轉入坑道內作戰,堅守陣地,寸土必爭!”
敵人還在狂轟濫炸。在這個不到3.7平方公裏的陣地上,190多萬發炮彈,5000多顆炸彈呼嘯著傾瀉……
在戰場上可以說隻考慮到精神,而肉體是沒有時間去考慮的。彭德懷時而坐在吉普車裏,時而在指揮所走來走去,有時看地圖,有時打電話,一晝夜匆匆忙忙地吃兩頓飯,夜裏盡可能倒換著閉閉眼,再在顛簸的吉普車裏打十分鍾瞌睡……
第40天的戰鬥和以前一樣激烈。美偽軍雖然繼續在遵照命令奪取山頭,但他們的不少指揮官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命令是不可能完成的。
到第42天早晨,彭德懷感覺到坑道堅不可摧,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的誌願軍後退一步!
他們等待著,希望美國人重新進攻,好在這種徒勞無益的進攻中消耗殆盡。
第43天早晨,美國人通常發動進攻的時刻過去了,然而他們沒有開始進攻,過了一小時,又是一小時,他們始終沒有開始。
美軍指揮官懊喪地表示:共產黨中國不是在打仗,而是在修地下長城!到朝鮮停戰為止,誌願軍構築的大小坑道總長1290餘公裏,約等於中國從連雲港到西安間的一條石質隧道。他們挖的戰壕和交通壕共長6240公裏,比萬裏長城還長。全部工程可用一立方米的土牆環繞地球一周半。它的確是戰爭史上的奇跡。
推舉誌願軍談判代表
1951年下半年,朝鮮戰場的戰線已經穩定在“三八線”一帶。美國放棄了侵占全朝鮮的企圖,並做出了願意在“三八線”附近談判停火的表示。我方領導人綜觀形勢,也決心邊打邊談,爭取和談成功。這樣,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曙光初現,誌願軍最高指揮部裏,也開始了醞釀誰出任和談代表的問題。
在此之前,彭德懷曾收到金日成寫給毛澤東的電報。電報申明了朝鮮方麵對同美國戰場和談的意見,提出了目前談判的內容和地點,並要求彭德懷代表誌願軍出席和談會議。彭德懷立刻召集陳賡、鄧華、甘泗淇、杜平、解方等總部領導討論一下,看誰去好。大家對朝鮮提出談判的內容和地點都無異議,他們尊重人民軍自己的選擇,隻是認為彭德懷是“總指揮”,應該坐鎮誌司,主持作戰。彭德懷也覺自己離開戰鬥崗位不合適,提議鄧華去。
鄧華直摸腦袋:“我這個人一輩子沒幹過外交,不知怎樣對待,我看還是換個懂外交的同誌去吧。”他一下發現陳賡,便高興起來:“我看還是陳司令員去吧,你是老資格,蔣介石都怕你,老美更沒什麼說的。你不是參加過停戰談判麼,正好!”
陳賡笑了:“今非昔比,如今我這身體腦子都不如從前,拄著拐讓人家看笑話。”他和甘泗淇交換了眼色,接著說:“外交雖非你所長,你是打仗的料,可我們都同意彭總的意見。你是咱誌願軍第一副司令,一至五次戰役你通通參加了,對和談最有發言權。我那時在太原執行小組談得好,靠的就是情況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