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赴朝逸事(3)(1 / 3)

“地下長城”帶給上甘嶺的奇跡

朝鮮的秋天是最美麗的。楓葉紅了,千山萬壑,升騰著旺盛的火焰,整個三千裏江山披上了迷人的紅綢子。朝鮮的秋天也是最激烈的。美軍自恃鋼鐵的優勢,在我方陣地上傾瀉了大量的炸彈和炮彈。到處是冒煙的村莊、城鎮和燃燒的山林。指戰員們起初在山上挖“貓耳洞”,後又把兩個相鄰的“貓耳洞”挖深,在內部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馬蹄形的小坑道。當對方炮火襲擊時,除少數哨兵監視敵方外,多數人可以進入這種小坑道,避開敵方火力殺傷。當敵逼近我方陣地前沿,敵炮火向我縱深延伸時,戰士們便從坑道中一躍而起,展開近戰,打退敵人的進攻。

“這個辦法,”彭德懷緊鎖雙眉,問陳賡,“你覺得怎麼樣?”

“我舉雙手讚成!”陳賡狂喜得幾乎叫了起來,“彭總,百團大戰你最清楚,那時我就老鼠打洞,挖過藤本的老窩……”

彭德懷繃著臉,仰起頭,回想著什麼,把雙手抄在背後,百團大戰時挖洞的情況他當然清楚,但又有些擔心:“有的同誌說這是自掘墳墓,是個活埋人的東西!”

“那是他構築不得法。我認為這是目前劣勢裝備的軍隊對付優勢裝備敵人的最好辦法。當然有些技術問題還有待於研究。”

彭德懷舒了一口氣,說:“好,就由你抓抓這項工作吧。”

“行,我先在三兵團十二軍動手搞一搞,然後全麵推廣。”

在暮色的掩護下,十二軍陣地上一片鍬鎬的響聲。陳賡在師長們的陪同下,順交通壕走著,一麵同戰士們握手,一麵詢問情況。“司令員,能不能撥點炸藥給我們,用鍬鎬太慢了。”師長請求著。

“行。我已經請國內專家解決爆破難題,再抽調一些打炮眼的工具。”陳賡顯得很高興,拍拍土,貓腰鑽進一條甬道。甬道有十米長,壁上還削了個龕台,點著幾支蠟燭,地上鋪著柴草,放著背包,再往裏是彈藥和武器。師長介紹說:“這是屯兵洞。上一次防禦戰鬥,他們在這個洞裏守了十晝夜,敵人又放毒,又噴火,最後急得在頭頂上挖洞,結果都失敗了。”

陳賡點點頭,問:“這是誰的發明?”

“我們三連長。”師長指了指人堆裏一個憨厚的漢子。漢子靦腆地說:“我是從京郊焦莊戶來的,打日本那會兒,我們民兵挖過這玩意兒。”

陳賡笑得眯著眼說:“怪不得。打敗日本鬼子的英雄又來征服美國鬼子啦!”他又轉過身對師長說:“好好總結一下。不久我們要專門召集會議,把你們的體會拿去交流交流。”

1952年4月,陳賡根據彭德懷的指示,在誌司召開了各軍參謀長會議,解決有關坑道作戰的各種問題,從戰術問題到挖掘技術都交流了經驗。把坑道和野戰工事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防禦進攻體係。陳賡在會議開始時講了話,5月1日又在最後一次會上作了總結。他說:敵人占有裝備、火力、技術的優勢,但他的進攻卻被我們頂住了。他也被迫構築工事,與我們對峙。今後作戰的主要特點,是雙方對峙的陣地戰。敵人還有力量發動局部的進攻,我們的對策是:以坑道為依托,調動炮火集中對付進攻的敵人;在其他陣地上對敵發動小型出擊,以分散敵人的兵力、炮火,破壞他的進攻。彭德懷、陳賡等的意見,很快得到了毛澤東的讚許:“能不能守,這個問題去年也解決了。辦法是鑽洞子。我們挖兩層工事,敵人攻上來,我們就進地道。有時敵人占領了上麵,但下麵還是屬於我們的。等敵人進入陣地,我們就反攻,給他極大的殺傷。我們就是用這種土辦法撿洋炮。敵人對我們很沒有辦法。”

第十五軍軍長秦基偉也來參加會議。因為他那個軍要去上甘嶺地區接防,特意來聽取各軍防禦作戰的經驗。但是他接防的陣地上,連一條坑道工事也沒有,他向陳賡報告後,陳賡說:“那怎麼行?”立即命令第三兵團所屬的第十二軍和第六十軍抽調技術能手,去幫助第十五軍挖坑道。他們每晝夜組織四五班人輪換挖,並請國內工業部門解決炸藥、抽風機和打炮眼工具。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就在陣地上挖成了完整的坑道體係。

最後的檢驗隻有一個,那就是戰鬥。

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了。597.9高地、537.7高地及北山誌願軍兩個加強連的陣地,成為美軍重點攻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