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對哥德的熱愛,也因為對拿破侖侵略行徑的憤慨,貝多芬選了這出話劇進行配樂,力圖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愛國熱忱。在序曲結尾的總譜上麵,他鄭重地寫著:“預告祖國即將到來的勝利”。
這首序曲的音樂突出地歌頌了愛格蒙特的英雄主義。它悲壯熱情,並著力渲染了英雄犧牲以後人民得到自由、解放的歡樂感情。
《愛格蒙特序曲》是用奏鳴曲式寫成的。開始時有一段引子,它包括兩個對立的音樂形象:第一個是西班牙統治者的形象,用西班牙薩拉班德舞曲的節奏特點寫成,音樂威嚴有力:
第二個是遭受苦難的人民的形象,由木管奏出悲哀、歎息的音調:
呈示部的主部主題是由引子中的代表人民形象的音調發展而來的。它的下行的音調進行使得音樂更為沉重並帶有憤怒的感情,這個主題由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奏出:
副部主題是以引子中代表西班牙統治者形象的音調為基礎,並加上代表人民形象的音調,這兩種對立的因素結合在一起,使樂曲產生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
在樂曲發展的過程中,兩種對立因素不斷衝突和鬥爭。最後,音樂在短暫的沉默以後,突然爆發出勝利的、凱旋性的音調。《愛格蒙特序曲》以其生動的音樂形象,表現了這樣一種思想:英雄的光榮犧牲,換來了人民的自由和解放。
(五)器樂小品
《G大調小步舞曲》
貝多芬固然寫過許多氣勢宏偉、動人心魄的大型音樂作品,但是,他也寫過一些感情細膩、短小精練的音樂小品。貝多芬早期的鋼琴小品《G大調小步舞曲》,發表於1796年。因為很多人都喜歡它,所以後來被人們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等其他形式的樂曲。
小步舞曲原來是法國的一種三拍子的民間舞曲,後來被一些宮廷的作曲家用來寫作宮廷音樂;之後又被采用來寫作大型的器樂曲(交響曲及奏鳴曲)中的一個樂章(如前麵介紹的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的第二樂章就運用了小步舞曲的形式)。
貝多芬的《G大調小步舞曲》是一首獨立的鋼琴小品。它的曲調優雅,速度適中,右手奏出三度的雙音級進音型,左手穩重地彈出低音和節奏。整個音樂典雅、莊重:
樂曲的中間有一段比較活潑、流暢的旋律,與前麵的曲調形成了一定的對比。最後,音樂又回到開始的主題上去。這首樂曲使我們聯想到十八世紀宮廷中的男女貴族,穿著華麗的禮服和拖裙,手拉手翩翩起舞的情景。它反映了貝多芬早期創作的特點。
《致愛麗絲》
這首小巧玲瓏的鋼琴小品,寫於1808或1810年。它和貝多芬的《第五鋼琴協奏曲》、《愛格蒙特序曲》產生於同一時期,反映了貝多芬的生活的另一個側麵。它是貝多芬為自己的女學生愛麗絲寫的。整個樂曲的音樂比較單純。
樂曲用迴旋曲的形式寫成。它的主題親切地勾畫出了一個純樸可愛的女孩子的形象,音樂中半音的重複進行委婉而動聽,帶有幾分孩提般的性格:
在第一個插段裏,奏出了另一個不同的形象,它比較活潑而富有歌唱性:
接在主題之後的第二個插段,由右手變換著彈出幾個和弦的音型,左手在低音處敲擊著同一個“la”音,使得音樂的氣氛變得有些嚴肅。不過,這段音樂沒有持續多久,便又回到開始時可愛的主題上去了。
人們注意到,在這簡短的樂曲裏,貝多芬寫出了這樣鮮明而多樣的音樂形象,而且這首樂曲的主題動機明而多樣的音樂形象,而且這首樂曲的主題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