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貝多芬的作品(4)(3 / 3)

先後出現十六次之多,卻絲毫沒有使人感到厭倦。可見在這音樂小品中,音樂大師的技巧是如何應用自如了。

《F大調浪漫曲》(作品50號)

這是貝多芬為小提琴和管弦樂隊所寫的作品。器樂作品中的“浪漫曲”,是一些具有抒情特點的音樂小品。貝多芬的這首浪漫曲約作於1798年。

這首浪漫曲十分動人。它也是用了迴旋曲的結構寫成的,因為音樂主題一再出現,所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主題旋律悠揚瀟灑、扣人心弦:

第一個插段在主題的基礎上稍加發展和裝飾,奏出了類似的旋律,不過它的抑揚頓挫和感情的起伏更為顯著。主題在它之後第二次出現,隨之演奏了第二個插段,它的情緒漸漸變得激動而自由奔放。在這裏旋律的跳動較大,伴奏部分的音響和節奏更為響亮、急促。當主題第三次出現時,變得果敢而有力。這首小品由於寫得優美動人,被曆代小提琴家視為珍品而得到頻繁的演出。

《土耳其進行曲》(作品113號)

這原來是一首管弦樂隊的曲子,後來改為鋼琴曲和小提琴曲。它是貝多芬為話劇《雅典的廢墟》所寫的九段配樂中的一段。現在,這些配樂大都不常演出了,隻有其中的序曲、一首合唱曲和這首《土耳其進行曲》還流行。

1809年,在維也納被拿破侖軍隊占領期間,貝多芬寫出了這首進行曲的主題,它短小精練,富有朝氣和活力:

樂曲的低音簡單地敲擊著拍子,象是軍樂隊中的鼓聲。這首樂曲的音樂單純,旋律通俗易記,它同莫紮特的《土耳其進行曲》一起,被公認為最著名的兩首土耳其風格的進行曲。

(六)歌曲作品

貝多芬善於寫器樂曲,但在他的一生中,也寫過大量的歌曲,如抒情歌曲、聲樂套曲等,並且改編過歐洲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民歌。他還寫過一些大型的聲樂體裁的作品,如《約瑟夫二世之死康塔塔》、《莊嚴彌撒》等。這兩部作品在他的創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誰是自由人?》

貝多芬在波恩時,聽到萊茵河對岸的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的消息,他歡欣鼓舞,興高彩烈,深深地被法國人民的革命精神所感動。這時候,他強烈地被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所吸引,並且開始思考人生的問題,尋找高尚的生活目標。歌曲《誰是自由人?》正是這個時候(1792年)譜寫的。這是一首合唱曲,它的音調高昂,鏗鏘有力,表現了作者要擺脫封建製度的奴役,爭取自由解放的決心。

《火的色彩》

這也是貝多芬在波恩時期的作品,寫於1792年以前。歌曲中,形象地把“火”比喻為顛撲不破的真理,表現了早年的貝多芬不滿封建統治,追求真理的思想。歌曲的旋律樸素單純,非常接近民歌,使人感到親切。在唱到玫瑰花“一時少不了要衰敗”,冰雪“不能長在”,而“烈日不能使火的本性更改”的時候,音樂上作了特殊的處理,由大調轉到同名小調,並延長了音樂的節奏,從而突出了歌曲的主題思想。

《跳蚤之歌》

貝多芬根據哥德的名著《浮士德》中的一首詩,譜寫了這首歌。在哥德的這部作品中,魔鬼梅菲斯特勒斯(象征封建統治的叛逆者)把宮廷中受寵的佞臣比作跳蚤,對他們依仗權勢專橫拔扈、胡作非為的卑劣行徑進行了無情的諷刺。詩中也對皇帝的昏庸無能作了揭露和嘲諷。貝多芬的這首歌,采用了詼諧、尖刻的音調,寫得比較生動。他還十分注意對歌詞的情緒變化作細致的處理。半個世紀以後,俄國作曲家莫索爾斯基也寫了一首《跳蚤之歌》,那首歌比貝多芬的這首更富有戲劇性,流傳更廣。但是貝多芬的這首創作,也是寫得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