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歌劇、戲劇配樂與管弦樂序曲
貝多芬雖然是以創作器樂音樂聞名世界的,但他始終對戲劇音樂抱有興趣。他早在任波恩國家劇院樂隊的第二小提琴手時,就接觸到了當時的歌劇、音樂喜劇、戲劇音樂等,對這些藝術形式的特點有著廣泛的了解。以後,他還不斷地寫過一些戲劇音樂。它們同他的器樂作品一樣,都鮮明地反映了貝多芬追求資產階級理想、反對封建製度的進步思想。比如舞劇《普羅米修士的創造》(1801年)描寫的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英雄——普羅米修士,他從天上把火偷出來,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因而觸怒了天神宙斯,受到懲罰,被捆綁在高加索山上任憑兀鷲噬啄他的肝髒。貝多芬在為這部舞劇寫的配樂中,歌頌了普羅米修士的自我犧牲的精神,也表現了相信人類終將從封建桎梏的奴役下獲得光明、自由的思想。
歌劇《費德裏奧》
這是一部兩幕歌劇,歌詞由宗萊特納根據法國作家布依的作品寫成。貝多芬於1805年為它譜寫了音樂,第二年又作了修改,並於1814年再度改定。這部歌劇是貝多芬早年受到法國革命時期的“拯救歌劇”的影響而寫作的。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所流行的一些歌劇,內容上大都歌頌主人公為受苦受難的群眾作出了犧牲,從而拯救了大眾,使他們獲得自由,因此被稱為“拯救歌劇”。貝多芬的這部歌劇寫的也是這類題材。它描寫一個名叫弗洛列斯坦的貴族青年,被濫用職權、私仇公報的仇人皮查羅囚禁在獄中。弗洛列斯坦的妻子莉奧諾拉機智地女扮男裝,改名為費德裏奧,到獄中為監獄看守羅科充當助手,以便尋找機會援救她的愛人。皮查羅為掩蓋自己的罪行,準備將弗洛列斯坦立即處死。當他剛要下毒手時,費德裏奧挺胸站到弗洛列斯坦的前麵,用身體保護自己的丈夫,並唱道:“先把他的妻子殺死吧!”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響起了號聲,首相費爾南多來到牢房視察,弗洛列斯坦和莉奧諾拉雙雙獲救。這部歌劇表現了一種反對黑暗的封建統治,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並歌頌了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勇敢鬥爭的精神。
《費德裏奧》是貝多芬一生中所寫的唯一的一部歌劇。為了它,貝多芬嘔心瀝血,費盡了心思。他一再修改這部歌劇的音樂,比如弗洛列斯坦開始唱的一段詠歎調,就曾反複修改過十六次之多。貝多芬還為這部歌劇寫了四個序曲,他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寫得更令人滿意一些。但是,歌劇的演出並未獲得成功,因為趕上法軍占領維也納,當時出現了經濟上的危機、饑餓和政治動亂,城裏人心惶惶,無心欣賞。另外也由於歌劇本身有許多缺點(如結構太長,戲劇發展太慢等)。貝多芬因此非常難過。後來,他又進行了幾次大的修改,並同劇院的經理發生了嚴重的爭吵,以至歌劇在以後的好幾年內都未能上演,直到1814年,演出才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