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在這部規模宏大的作品裏,以他心目中的英雄為象征,抒發了他對革命,對資產階級共和製以及對人民群眾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熱情頌揚。
第一樂章在兩個有力的和弦之後,出現了主部的主題,它的開頭是這樣的:
它由大提琴奏出,並且伴隨著其它弦樂所奏的不平靜的背景。由於這個主題強調了軍號式的“135”三個音,加上背景中不安的氣氛,因而在樂曲一開始,就使人預感到它所要反映的是不平凡的內容。呈示部的副部主題既有堅定的一麵,又有溫和抒情的一麵。這個樂章象是一座壯觀的英雄塑像,又象一幅宏偉的油畫。它既有粗線條的勾勒,也有細致入微的描繪,表現了英雄的偉大精神和在戰火紛飛的鬥爭中所樹立的豐功偉績。
第二樂章是一首葬禮進行曲。這是一個創造,因為在過去的交響曲中,用一首完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獨立的第二樂章,還不曾有過。貝多芬采用這樣的形式來寫作,也是有時代的原因的。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有各種群眾性的大型活動,如節日的慶典、集會、狂歡,也有為犧牲的烈士舉行的葬禮。所以,在音樂方麵,葬禮進行曲這樣的體裁在當時也得到了發展。貝多芬在他的這部歌頌革命及革命英雄的交響曲中,運用緩慢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既非常合乎這首樂曲內容的需要,也非常合乎樂曲結構的安排(通常交響曲的第二樂章都是慢樂章)。他在c小調上,用緩慢行進的速度,奏出帶有附點音符的旋律,表現了深沉、悲哀的感情:
這個樂章的音樂仿佛是表現人們邁著沉重的步伐,把為壯麗的革命事業犧牲的英雄的遺體送往墓地。它的音調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也具有廣泛、深厚的群眾性。樂曲所表現的不是個人的哀傷,而是人民群眾對他們所敬仰的英雄的沉痛悼念。
在這個樂章的中間,有一大段極有表現力的音樂,它以深厚的感情和動聽的旋律,歌頌了英雄所未竟的事業。然後,又回到葬禮進行曲中,直到這個樂章結束。
第三樂章是諧謔曲,它通過急速、奔放的音樂表現了充沛的活力和樂觀的情緒。
第四樂章是用變奏曲形式寫的一個巨大的終曲。在變奏曲的主題出現之前,有一個短小而熱烈的序奏。它已經預示了樂曲狂歡的性質。變奏曲的主題,最初由弦樂器撥弦奏出。這是貝多芬十分鍾愛的一個主題。他早年曾在舞劇《普羅米修士》的配樂中采用過它。這個主題具有機智、勇敢和果斷的性格:
這個主題經過十次變奏,音樂形象得到了發展,情緒也越來越熱烈。整個第四樂章就是在這樣歡樂的音樂聲中,表現了人民群眾的歡樂和喜悅。最後,有一個急板的尾聲。它和樂章開始的序奏在材料上和速度上相仿,兩者前後呼應,在熱烈、沸騰的氣氛中,結束了全曲。
《第三交響曲》通篇貫穿了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至今仍能給人以巨大的鼓舞。這首作品由於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也有新穎大膽的藝術技巧,在當時遭到了各種的非議和批評。一些守舊的人說它“太古怪了”、“太令人費解了”、“太愚蠢了”。在演出這首樂曲時,甚至還有人從劇院包廂裏大聲叫喊:“隻要他們肯停下來,我就再出一個銅板!”然而,後來事實證明,這部交響曲不但是貝多芬創作上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而且是交響音樂發展曆史中的一個裏程碑。
《第五交響曲(命運)》
貝多芬的生活道路充滿了坎坷崎嶇,他所處的時代又極其複雜多變。但是,在當時先進的世界觀的指導下,他一向麵對現實,正視矛盾,相信任何艱難險阻都會得到克服,人類的前途最終是光明美好的。在他死後,人們發現他的劄記上,寫著一句話:“通過鬥爭達到勝利”。貝多芬不僅用這種思想積極地對待自己的生活,用它來觀察和認識社會的事物,而且,他的很多作品也都鮮明地體現了這個思想。在他的音樂創作中,他十分強調矛盾和矛盾的衝突,要求音樂形象在矛盾鬥爭中得到統一。《第五交響曲》就是這方麵的一個突出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