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交響曲寫於1807—1808年。在這首作品中,貝多芬深刻地寫出了黑暗勢力的猖獗,人民群眾的英勇鬥爭和最終取得的偉大勝利。整個交響曲包含了令人深思的哲理思想。
第一樂章一開始,便奏出了一個斬釘截鐵、冷峻迫人的音型:
這是呈示部的主部主題。有人曾問貝多芬:這個主題是什麼意思?他回答說:“命運在敲門”。與這個威嚴的“命運”主題形成對比的是,由小提琴奏出的抒情性主題——副部主題:
它優美、柔和,有著純樸、善良的性格,它代表著樂曲主人公那純潔的內心世界。不過,在副部演奏的過程中,主部主題仍然不時地出現。這就構成了主部與副部之間尖銳的對峙與矛盾。
在第一樂章的展開部中,起主導作用的始終是主部的主題——即“命運”的威脅。它不斷發展著、增加著囂張的氣焰,形成了不可一世的力量。樂章結束時,矛盾尚未解決。
第二樂章是慢板,它是一首變奏曲。在這裏,作者著重刻畫了人民的意誌和力量。它的第一個主題由中音提琴和大提琴奏出,具有沉思瞑想的特點:
第二個主題則帶有英雄的氣質:
這兩個主題經過幾次變奏和發展,表現了人民的積極思索和探尋,同時蘊積了鬥爭的意誌和力量。
第三樂章諧謔曲。在這裏,光明的形象同“命運”的形象進一步展開了較量和搏鬥。樂章開始,第一個主題的兩個句子,象是在提出問題,但又有所猶疑:
接著,又出現了第二主題,即“命運”的形象。這次它是由圓號奏出的,它同第一樂章的“命運”主題非常近似:
在這兩個對比形象的交錯與發展之中,占優勢地位的,依舊是“命運”的主題。
這個樂章的中間,還有一大段群眾性的舞蹈音樂:
它象征著人民的力量和信心,仿佛是表現群眾對“命運”的藐視。這段歡樂的音樂預示了鬥爭的勝利。當樂曲的第一、二主題再次出現時,第二主題“命運”的形象顯然不再那麼威嚴,而第一主題的提問與猶疑的形象,變得更為積極、有力了。第三樂章與第四樂章沒有間歇,音樂直接進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是人民勝利的頌歌。它一開始,便由樂隊全體奏出了威武嘹亮的勝利主題:
這聲震雲霄的雄壯音樂,宣告了人民鬥爭的偉大勝利。副部的主題,則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人民歡欣鼓舞的心情:
當歡樂的音樂不斷發展、高漲的時候,忽然,音樂的氣氛緊張起來,“命運”的音型重又出現。不過,這次它的聲音顯得微弱、單薄,好象是人們在回憶和警覺:不要忘記黑暗的社會勢力的存在。但是,曆史的洪流是不能倒退的,人民勝利的日子終要來到,音樂再次出現了勝利的主題。《第五交響曲》形象地、有力地體現了貝多芬的思想:經過鬥爭,最後取得的必將是人民的勝利,是人民的歡樂,是群情激昂的凱旋和光明偉大的未來。
《第六交響曲(田園)》
貝多芬對大自然有著特殊深厚的感情。他最喜歡一個人到鄉間去散步,到蔥鬱的灌木叢中,高聳的大樹下,潺潺的流水旁欣賞大自然恬靜的美。他的許多動聽的音樂便是在自然界裏構思出來的。他在耳聾以後,更愛到大自然中去了,因為他感到在那裏“糟糕的聽覺不再妨礙”他。
貝多芬在創作中表現大自然的題材,還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當時,貝多芬對啟蒙運動有著強烈的共鳴。而“回歸自然”是啟蒙運動所提倡的口號之一。當時,一部分資產階級的思想家,通過這個口號同封建的專製主義、等級製度以及封建禮教的束縛相對抗。貝多芬把他追求真理、要求自由解放的迫切願望和對美好未來的希望,都寫進了以大自然為題材的作品中去了。《第六交響曲》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這首作品作於1808年。它情趣盎然、詩意濃鬱,宛如一幅生動的鄉間生活的圖畫。不過,貝多芬在作品中所側重的還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趣在人心裏所引起的感受。”
在第一樂章,貝多芬標上了明確的標題:“到達鄉村時所喚起的愉快感覺。”這裏,活潑跳躍的音調,明亮的調性,長笛的顫音,把我們帶到了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原野中去。用不著借助於任何文字,我們就可以親切地感受到那明朗愉快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