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貝多芬的生平與思想發展(2)(2 / 2)

1812年夏,貝多芬在波希米亞的礦泉、避暑地泰普裏茨和德國文豪哥德相遇。他們兩人一起愉快地渡過了一個月,彼此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哥德寫信給妻子說:“我從來沒有見到一個藝術家比他更沉默寡言,更充滿精力和更真誠的。我很理解為什麼他對世界的態度這樣獨特。”他還對別人說:“貝多芬的天才使我驚奇。可惜他是一個全然不馴的人物。”顯然,哥德對貝多芬很尊敬,但對他的桀驁不馴的性格很不習慣。貝多芬一向敬重哥德,從小就讀過他的作品,把他看作德國最偉大的民族詩人之一,並為哥德的歌詞譜過好幾首歌曲。就在這次會麵的一年前,還成功地為哥德的戲劇《愛格蒙特》配樂並把這個配樂奉獻給哥德。這次會麵後,貝多芬說:“我們的會見使我多麼快樂啊!我情願為他而死,必要的話願為他死十次!”“他是生氣勃勃的,他要我們人人都同他一齊生氣勃勃”。但是,哥德對上流社會的過分殷勤,卻使貝多芬不能容忍。貝多芬說:“哥德過於喜愛宮廷的氣氛,這對於一個詩人來說是過分的。”據說有一天,他們兩人一起散步,皇室人員簇擁著皇帝迎麵走來。哥德很快退到路旁,恭敬地摘下帽子,鞠躬等候人群過去。貝多芬卻把帽子往下一拉,雙手背後,大踏步地從人群中走過。

拿破侖的對外侵略戰爭激化了他的帝國同歐洲各國人民的民族和階級矛盾。人民不斷進行反抗。1813年,德奧人民展開了聲勢浩大的解放戰爭,取得節節勝利,而各封建君主則利用人民的力量,進一步對法國進行報複。1814年,第六次反法聯軍進入巴黎,拿破侖被迫退位。拿破侖戰爭的結束構成了又一個複雜的局麵——人民歡慶解放戰爭的勝利,而封建階級也慶祝勝利,他們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挫折而高興。這時,維也納城到處充滿了歡樂。貝多芬早在1811年就寫好了《第七交響曲》和《第八交響曲》,等待迎接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1813年10月,當拿破侖侵略軍在萊比錫的大會戰中被殲滅時,他興奮地在劄記本上寫道:“為萊比錫的十月寫一首民族歌曲,每年都演奏它。”後來,作品寫出來了,不過不是一首歌曲,而是戲劇音樂《莉奧諾拉·普羅哈什卡》——一部歌頌為爭取自由而犧牲的女戰士的話劇配樂。

反法聯盟的各封建君主國,將要在維也納舉行會議進行戰後的分贓。會議期間要舉行豪華的慶典,演出戲劇和音樂。權貴們這時想起了貝多芬。貝多芬忙碌起來了。從1813年底開始,他的第七、第八交響曲和多年被遺忘了的歌劇《費德裏奧》不斷得到上演。他忙著修改歌劇,安排各種音樂會,不停地為演奏他作品的學生樂隊改編作品,還要寫作供維也納會議參加者娛樂的作品(如《光榮的瞬間》)等。1814年9月,維也納會議召開了。各國王族的人全都擁到維也納來。其中包括皇帝、國王、親王、軍事首領、外交家、新聞記者以及各種隨員等等,足足一萬多人。君主們重新瓜分了歐洲的領土,利用人民的民族感情,篡奪了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果實,鞏固了自己的封建統治。當時,貝多芬內心充滿了高度的愛國熱情,在複雜的政治局麵中,在整個奧地利都歡呼反拿破侖戰爭勝利的情形下,他一時未能認識到封建統治階級的複辟陰謀。因此,當他的第七、第八交響曲演出後,在他被捧為“歐羅巴的光榮”、“最偉大的音樂大師”的時候,他還以為一切都不錯。不過,有一點他是清醒的:他跟封建君主以及封建製度是不相容的。在給布拉格一位朋友的信中,他寫道:“我不想跟你講任何有關我們的君王們和諸如此類的事情,或者有關我們各國的君主政體等事……我更喜歡的是思想的帝國,這對我來講,比任何精神和世俗的王國更為高貴。”他的“思想帝國”,就是他已經追尋多年的資產階級理想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