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裏夫人雖已年逾60,但是發誓獻身於科學的她卻仍然孜孜不倦地從事研究工作,絲毫不顯衰老之態。每天9時前,有一輛樸素的汽車開到巴黎貝究爾河邊的公寓門前按三下喇叭。瑪麗一聽到汽車喇叭聲響,便提著外套和帽子匆匆忙忙坐上車子,汽車便徑直駛向研究所。
每天晚上總得到七八點,有時還得過了12點才回家。
“媽媽,您這麼大年紀了,可不能一天工作12小時呀!”伊倫娜一再地勸告她,她還是不肯聽。
“不要緊的,伊倫娜。天氣好的時候,我還可以休息40分鍾呢。”原來長女伊倫娜已經和在研究所工作的物理學家菲得烈·裘利奧結婚,並生下了一個女兒藹琳,居裏夫人常帶著藹琳到附近的盧森堡公園裏去消磨個把鍾頭。
穿著紅衣服的藹琳常在公園的鐵柵旁等著外祖母的汽車回來,外祖母一下車,她便跑去抱住外祖母的腿。雖然僅有40分鍾,而兩人竟成了莫逆之交,老學者也忘懷地跟小孩子挖著沙池,堆築著泥城玩。瑪麗·居裏的公寓裏這時也時常被不知名的崇拜者送來裝飾得花花綠綠的禮物所填滿。
1922年2月,居裏夫人不用參加競選就自動地被選為巴黎醫學科學院的自由合作院士。那年5月份,國聯理事會決定邀請居裏夫人為國際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後來她又當選為該委員會副主席。
居裏夫人雖然也為合作委員會的效能煩惱,但她又認為:“無論日內瓦的國際機構如何不完善,它仍然是一個值得支持的偉大事業。”由於她的認真,她在任這個職務期間仍然完成了許多預定的目標。
首先,為了改變全世界科學工作的無政府狀態,她終於使得科學界的同行們同意進行一係列改革:統一科學符號和術語;統一科學出版物的開本;統一各雜誌發表的著作摘要;擬定各種常數表;還有,為了使得全世界各國科學工作者便於搜集已有的研究資料,應立即科學地整理各種書目等。這些事情看起來似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其結果對科學的進步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其次,為了讓一些處境困難而又很有天才的科學家走出厄運和困頓,她曾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奔波,以期能建立國際科學助學金。
再次,居裏夫人已經預見到科學研究的作坊式時代已經結束,科學已經走向現代化時代。因此,她提出科學家必須用新的投資方式進行科學研究。
還有一點也必須給予充分注意的是,居裏夫人在日益增加的社會活動中,曾一再呼籲人們應該關注對科學的評價這一大是大非的問題。
1933年她受托在西班牙馬德裏舉行關於“文化前途”的討論會,參加會議的大部分作家、藝術家在會上聲稱:文化處於危機之中,而科學是造成危機的根源。居裏夫人聽了不免十分驚駭,她立即表示不能讚同這些危言聳聽的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