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見僧”傳說之辨析

序言

五代宋初,是個不安寧的時代,因此,預言政局發展趨勢、卜算人之命運的道士、僧人等異常活躍,從而便留下許多記述他們神異的軼事。當然,這些軼事不可能都是事實,但至少可以從這些記述中窺見當時社會狀況之一斑。本文所談到的陳摶,就是當時那些道士、僧人中的一個。

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後周世宗賜號白雲先生,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端拱二年(989)卒,壽至百餘歲。自北宋時起,便出現了許多關於他的逸事傳說,他的形象也在其中不斷改變。陳摶如他自己所言,“不知吐納休養之理,神仙黃白之事”,雖是道士,卻和一般的念咒祈禱的道士有所不同。據《宋史》等史籍記載,他是一位隱居之士。眾所周知,他曾把《河圖》、《洛書》、《先天圖》等傳授給弟子種放,然後經種放輾轉傳授下去,從而才有北宋中期邵雍的先天象數學、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問世。所以,他可謂是宋學的始祖人物。近年來致力於陳摶研究的李遠國,也把他看成是道教思想家。其觀點正確與否,姑且不論,總之,他在宋代學術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可是,在宋代及其後的時代裏,民眾所熟知的陳摶,卻是一位精於相術的相士。事實上,有關他這方麵的傳說,是很多的。即使是後代問世的許多相書,也往往附會到他身上。不過,為人看相常被看作是一種世俗的迷信而遭到輕視,故而很少有人去研究它。對於陳摶,也幾乎沒有人去研究他作為相士的一麵。筆者曾撰《宋代的相法和相士———其社會史的考察》一文,論及作為相士的陳摶,不過由於該文是科研費的報告書,因此,隻摘錄了要點。在此,擬補充一些其後所掌握的材料,闡明作為相士的陳摶的情況,進一步追溯“若水見僧”傳說的演變,論及陳摶與其師麻衣道者的關係。

一、“若水見僧”的傳說

陳摶精於相術的傳說雖然不少,但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所謂“若水見僧”的故事了。其事見載於宋代多種史籍,各書所載卻有所不同。各書所載故事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是麻衣道者相麵的傳說。邵伯溫(1056—1134)《邵氏聞見錄》卷七載:

錢若水為舉子時,見陳希夷於華山。希夷曰:“明日當再來。”若水如期往,見有一老僧,與希夷擁地爐坐。僧熟視若水,久之不語,以火箸畫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中勇退人也”。若水辭去,希夷不複留。後若水登科,為樞密副使,年才四十致政。希夷初謂若水有仙風道骨,意未決,命老僧者觀之。僧雲“做不得”,故不複留。然急流中勇退,去神仙不遠矣。老僧者,麻衣道者也,希夷素所尊禮雲。

(朱熹輯《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二引其文)

此事中的主人公錢若水(960—1003),字澹成,一字長卿,河南新安人,雍熙年間(984—987)進士。故此事當在其中進士前,為陳摶晚年之事。至道初(995),若水遷同知樞密院事。真宗即位(997)數月後,若水以母年老為由,堅請解機務,被命為集賢院學士、判院事。所謂“急流勇退”,即指此事。不過,錢若水並未完全脫離官場,隻不過退出了中樞的要位而已。其後,他還擔任過《太宗實錄》的編撰官、判吏部流內銓、知開封府、知天雄軍兼兵馬部署、知並州事。鹹平六年,四十四歲而卒。據《宋史》卷二六六本傳記載,錢若水精術數,知年壽不永,所以懇避權位。無論如何,急流勇退———在順達之時引退的行為,是被譽為官場美舉的。邵伯溫,是成就了先天象數之學的邵雍之子,邵雍的學問據說是承繼於陳摶的,故兩者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在《邵氏聞見錄》中,接著上述之事後,記載康節先生(即邵雍)經常吟誦希夷先生之語,並引用到自己的詩裏。《邵氏聞見錄》是邵伯溫晚年———紹興二年(1132)完成的,因此,可以認為這段逸事至少在北宋末年業已流傳。

略早於此的、撰於熙寧年間(1068—1077)的釋文瑩《湘山野錄》卷下,也有相同記載。所不同的是,麻衣道者見到錢若水時,隻說:“子無仙骨,但可作貴公卿爾”,並無“急流勇退”之語。這也許因為撰者是僧人,因此故事的重點在表現老僧麻衣道者的神異之處,而未及錢若水的官場美舉。此書中的記述,後來在江少虞《皇朝類苑》卷四八《占相醫藥》、張端義《貴耳集》卷中、釋誌磐《佛祖統紀》卷四三開寶四年條中,都有轉引,不過後兩書中又加入了“急流勇退”之語。闕名《新編分門古今類事》(下稱《古今類事》)卷一〇《若水公卿》中,載有與《湘山野錄》相同的文字,但注雲“見於雜錄”。《雜錄》是何書,不得而知。《古今類事》共二十卷,是一部彙集古今運勢卜兆逸事的典籍,有乾道己醜(1169)序,當成書於南宋中期。此外,在汪藻(1079—1154)《浮溪集》卷一七《跋唐司農遇仙事》載:

世傳,陳希夷引一貴人見麻衣道者,曰:“神仙無此骨也,止堪作貴公卿耳。”

後邊將談到的《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一書所附乾道元年(1165)戴師愈跋,也引了這段逸事,麻衣道者之言同上述大致相同。這就是說,在引錄《邵氏聞見錄》的《名臣言行錄》問世前,這段逸事早已通過《湘山野錄》公諸於世了。《邵氏聞見錄》中的“急流勇退”之語,看來是到《名臣言行錄》問世後的南宋後期方被補充進去的。這一時期的詩文中,也常提及相法神仙麻衣道者。如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〇九《術者施元龍行卷》跋載:“國初,麻衣道者非陳希夷不能致”,視麻衣道者為陳摶的相法之師;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一《贈閭丘相士》載:“急流勇退識真臞,昔有麻衣撥地爐”,《贈神目相士》載:“風鑒麻衣仙,地理青烏子”。這些說法,多半出於《名臣言行錄》。

第二類故事中,白閣道者、柏閣道者、紫閣道者等取代了麻衣道者。《古今類事》卷一〇《若水見僧》,引《洞微誌》載:

鄭州觀察使、太傅錢若水,雍容文雅,近世奇才。堅乞罷樞務,遂拜集賢院學士。其日,錢希白賀之,留坐後廳,因雲:“某之此命,蓋亦前定。夜來方思二十年前白閣道者之言,固不虛矣。”詢之,乃曰:“某初應舉往華陰,謁陳摶先生。蒙倒屣相接。坐定數日,某欲問而中輟者數四,賓主情未洽,但啜茶而退。臨別執手,約後十日相訪。至期,延入山齋地爐中,先有一僧擁衲。對坐良久,僧熟視某,而謂陳曰:

‘無此骨法,但能好官,能於急流中勇退耳。’陳又雲:‘此人在太白山,累歲方一到耳。’人生萬事,固知不可以力取矣。”

前引《佛祖統紀》注曰:“《洞微誌》中雲,此僧即白閣道者宗裔。”《洞微誌》書中,確有關於白閣道者的記載。《洞微誌》撰者錢易,字希白,五代時的吳越王錢倧之子,年十七,舉進士,因其輕俊而落第。鹹平二年(999),終於及第,官至翰林學士。 他稍晚於陳摶和錢若水,當是後輩。《洞微誌》十卷,是“彙集諸名賢之小說(逸事)”的典籍,今佚不存。但《古今類事》屢引其文,認為是真宗時所撰,所以自然早於《湘山野錄》和《邵氏聞見錄》。因此,作為故事中的相者來說,白閣道者要先於麻衣道者。比釋文瑩略晚的王鞏撰《聞見近錄》所載,也是白閣道者。白閣道者之說,直到北宋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