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1年 建隆二年 太祖三十五歲 太宗二十三歲
六月,杜太後去世(金匱預盟)。七月,石守信等被解除軍職(杯酒釋兵權)。趙光義為開封府尹。
補錄:正月,監修國史王溥等上《唐會要》一百卷,詔藏史館。二月,權知貢舉竇儀奏進士合格者十一人。三月,殿前都點檢慕容延劍罷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自是殿前都點檢不複除授。五月,令殿前、侍衛司及諸州長吏閱所部兵,驍勇者升其籍,老弱怯懦者去之。六月,南唐主李璟死;七月,子從嘉即位,改名煜,是為後主。
962年 建隆三年 太祖三十六歲 太宗二十四歲
十月,趙普任樞密使。
補錄:三月,令諸州自今決大辟(死刑)訖,錄案聞奏,委刑部詳複之。權知貢舉王著奏進士馬適等合格者十五人。九月,詔及第舉人不得呼知舉官為恩門、師門及自稱門生。武安節度使周行逢卒,子保權嗣;十月,部將張文表起兵爭位。十一月,荊南節度使高保勖卒,子繼衝嗣。
963年 太祖乾德元年 太祖三十七歲 太宗二十五歲
二月,合並荊南。三月,合並湖南。
補錄:二月,權知貢舉薛居正奏進士合格者八人。七月,監修國史王溥上新修《五代會要》三十卷。竇儀等上《重定刑統》三十卷、《編敕》四卷。
964年 乾德二年 太祖三十八歲 太宗二十六歲
正月,趙普任宰相。十一月,伐蜀。
補錄:三月,權知貢舉陶穀奏進士合格者八人。四月,始置參知政事,以薛居正、呂餘慶為之。六月,以皇弟開封尹、同平章事光義兼中書令,山南西道節度使光美同平章事。
965年 乾德三年 太祖三十九歲 太宗二十七歲
正月,討平後蜀。三月,詔各州除日常經費外財帛悉上供(製錢穀)。令地方驍勇兵士藉其名送都下,編入禁軍。
補錄:二月,權知貢舉盧多遜奏進士合格者凡七人。九月,太祖閱諸道兵,得萬餘人。以馬軍為驍勇,步軍為雄武,並屬侍衛司。
966年 乾德四年 太祖四十歲 太宗二十八歲
補錄:二月,權知貢舉王祜言進士合格者六人,諸科合格者九人。太祖恐其遺才,複令於不中選人內取其優者,第而升之。九月,詔殿前、侍衛諸軍及邊防監護使臣不得選中軍驍勇者自為牙隊。
967年 乾德五年 太祖四十一歲 太宗二十九歲
二月,薛居正等為參知政事(譯者按:此處誤。薛居正為參知政事,在乾德二年四月。見《長編》卷五乾德二年二月乙卯條紀事、《宋史》卷一《太祖本紀一》)。
補錄:二月,權知貢舉盧多遜奏進士合格者十人。七月,禁毀銅佛像。
968年 太祖開寶元年(乾德六年)太祖四十二歲 太宗三十歲
二月,太祖納皇後宋氏。七月,北漢主劉承鈞亡,養子劉繼恩即位;九月繼恩被殺,其弟繼元即位。
補錄:三月,權知貢舉王祜擢進士合格者十人。十一月,改元開寶。
969年 開寶二年 太祖四十三歲 太宗三十一歲
二月,太祖親征北漢,圍太原城,久攻不下。六月,退軍。
補錄:二月,以趙光義為東京留守。契丹主穆宗為帳下所弒,世宗第二子賢立,是為景宗。十月,太祖設宴,諭節度使王彥超等罷鎮,任以無職守之上將軍。
970年 開寶三年 太祖四十四歲 太宗三十二歲
九月,命潘美征討南漢。十一月,南唐去國號,改稱江南。
補錄:三月,詔禮部貢院閱進士、諸科十五科以上曾經終場者以名聞,分兩次取一百零六人,並賜出身。是月,權知貢舉扈蒙擢進士合格者八人。
971年 開寶四年 太祖四十五歲 太宗三十三歲
二月,討平南漢。空也上人逝世。
補錄:二月,知製誥盧多遜權知貢舉,擢進士合格者十人。
972年 開寶五年 太祖四十六歲 太宗三十四歲
閏二月,召進士於講武殿。〔譯者按:《長編》卷一三,太祖開寶五年閏二月壬辰,權知貢舉扈蒙奏合格進士京兆安守亮等十一人,諸科十七人,上(太祖)召對於講武殿,始下詔放榜,新製也。〕
補錄:正月,禁民鑄鐵為佛像、浮屠及人物之無用者。九月,禁玄象器物、天文、圖讖七曜曆、太一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於私家,有者並送官。十一月,禁釋道私習天文、地理。
973年 開寶六年 太祖四十七歲 太宗三十五歲
八月,趙普被罷相。九月,封趙光義為晉王。
補錄:三月,太祖親自複試舉人,自此殿試為常式。四月,翰林學士盧多遜等上所修《開寶通禮》二百卷、《義纂》一百卷,並付有司施行。詔參知政事薛居正監修《五代史》。
974年 開寶七年 太祖四十八歲 太宗三十六歲
九月,命曹彬等征討江南。閏十月,《舊五代史》成。〔譯者按:太祖謂宰相曰:“昨觀(薛)新史,見梁太祖暴亂醜穢之跡,乃至如此,宜其旋被賊虐也。”〕
補錄:七月,江南人樊若水詣闕,獻所測江之廣狹及丈尺之數,並上取江南之策。
975年開寶八年 太祖四十九歲 太宗三十七歲
二月,再試舉人,確立殿試製。十一月,平定江南。
補錄:宋征江南,江南主多次遣使入貢,請求緩兵。十月、十一月,江南主兩次遣徐鉉等赴開封請退兵。鉉言李煜事宋之禮甚恭。太祖怒,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
976年 太祖開寶九年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 太祖五十歲 太宗三十八歲
十月,太祖崩,太宗即位(燭影斧聲)。
補錄:三月,太祖西幸,謁安陵,至西京洛陽。十二月,改元太平興國。
977年 太平興國二年 太宗三十九歲
正月,親試科舉,取士數目激增。三月,命李昉等編纂《太平禦覽》、《太平廣記》。
補錄:正月,太宗親試舉人,得呂蒙正以下進士一百九人,諸科二百七人,並賜及第。又詔禮部閱貢籍,得十五舉以上進士及諸科一百八十四人,並賜出身。《九經》七人不中格,太宗憐其老,特賜同《三傳》出身。凡五百人。
978年 太平興國三年 太宗四十歲
正月,命編修《太祖實錄》。四月,漳、泉兩州歸順。五月,吳越歸地。八月,《太平廣記》成。
補錄:正月,詔有司別建三館,以藏天下圖書。二月,詔賜命為崇文院,盡遷舊館之書以實之。院之東廊為昭文書,南廊為集賢書,西廊有四庫,分經史子集四郭,為史館書。六庫書籍正副本凡八萬卷,策府之文煥然一變。七月,吳王(原南唐後主)李煜卒。九月,太宗禦講武殿試進士,得進士七十四人,諸科七十人,並賜及第。
979年 太平興國四年 太宗四十一歲
二月,親征北漢。五月,北漢平,接著進討契丹。七月,兵敗撤退(高粱河之戰)。八月,太祖子德昭自殺。
補錄:五月,北漢平,太宗作《平晉賦》,又作《平晉詩》二章,皆令從臣和。
980年 太平興國五年 太宗四十二歲
九月,史館上《太祖實錄》。十一月,契丹大舉入侵,太宗親征,至大名府而還(瓦橋關之戰)。
補錄:閏三月,複試進士,得百一十九人,諸科五百三十三人,並分第甲乙,賜宴,始有直史館陪坐之製。
981年 太平興國六年 太宗四十三歲
七月,遣使渤海,約夾攻契丹。九月,以趙普為司徒、兼侍中。
補錄:九月,趙普密奏杜太後臨終顧命及先朝自愬之事,即所謂“金匱預盟”,太宗大感寤,遂複趙普相。
982年 太平興國七年 太宗四十四歲
三月,皇弟秦王廷美左遷。五月,李繼棒獻銀、夏等四州。六月,李繼遷反。是年遼複國號為契丹。〔譯者按:此處紀年有誤,遼複大契丹國在遼聖宗統和元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
補錄:四月,詔削奪盧多遜官爵,並家屬流崖州。五月,降秦王廷美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
983年 太平興國八年 太宗四十五歲
十月,趙普被罷相,《太平禦覽》編成。三月,日本僧人奝然入宋。〔譯者按:此處紀年有誤,據《長編》卷二五,日本僧人奝然自其國來朝,在明年即雍熙元年三月。〕
補錄:正月,諸道州府貢士一萬二千六十人,命中書舍人宋白等十人權知貢舉。三月,複試禮部貢舉人,擢進士一百七十五人,諸科五百一十六人。是年,遼複國號為大契丹國。
984年 太宗雍熙元年 太宗四十六歲
十月,破李繼遷軍。十二月,立德妃李氏為皇後。十月,隱士陳博入朝。
補錄:正月,涪陵縣公廷美卒於房州。三月,日本國僧奝然與其徒五六人來入朝。
985年 雍熙二年 太宗四十七歲
二月,李繼遷居銀州。四月,在太宗誕生地建立啟聖院。
補錄:正月,詔嚴科舉考試之製。三月,得進士一百七十九人、諸科三百一十八人,並唱名賜及第。唱名自此始。是月,複試舉人,又得進士七十六人,諸科三百二人。
986年 雍熙三年 太宗四十八歲
一至五月 。與契丹戰,兵敗(岐溝關之戰)。十二月,契丹大舉入侵,大敗宋軍(君子館之戰)。是年,日人源信著《往來要集》。
補錄:八月,楊業戰死。十二月,翰林學士宋白等編成《文苑英華》一千卷。
987年 雍熙四年 太宗四十九歲
補錄:三月,嚴地方官考核之製。十二月,趙普來朝。988年 太宗端拱元年 太宗五十歲
太宗厭戰之心日增。五月,置秘閣於崇文院,收集古書、墨跡藏之。十一月,入侵之契丹軍隊突破唐河。
補錄:正月,山南東道節度使、兼侍中趙普為太保、兼侍中,再次為相。五月,置秘閣於崇文院,分三館之書萬餘卷實其中。是年春夏,三試舉人,得進士、諸科八百二十人。
989年 端拱二年 太宗五十一歲
七月,擊破契丹軍。
補錄:三月,禦試合格舉人,得進士一百八十六人,諸科四百五十人,亦賜及第,七十三人同出身。
990年 太宗淳化元年 太宗五十二歲
契丹封李繼遷為夏國王。
補錄:正月,趙普以病辭相。八月,群臣至秘閣觀書,太宗聞之,遣使就賜宴,′大陳圖籍,令縱觀,並賜宴秘閣。
991年 淳化二年 太宗五十三歲
七月,李繼遷降宋。是年,女真歸順契丹。
補錄:閏二月,秘書監李至進新校禦書三百八十卷。
992年 淳化三年 太宗五十四歲
七月,趙普去世,命王著編集《淳化閣帖》。
補錄:三月,親試禮部舉人,始行糊名考核之法。
993年 淳化四年 太宗五十五歲
二月,四川發生王小波起義。十二月,王小波戰死,李順為首領。
補錄:五月,詔罷鹽鐵、度支、戶部等使,置三司使。
994年 淳化五年 太宗五十六歲
正月,李順攻陷成都。五月,起義軍失守成都,李順被俘。七月,李繼遷入貢。十月,張洎等獻上《重修太祖紀》。
補錄:四月,命吏部侍郎兼秘書監李至等同修國史。六月,高麗國王遣使來乞師,未允準。七月,厚禮贈高麗使者而歸之。高麗自是絕不複對宋朝貢。
995年 太宗至道元年 太宗五十七歲
八月,立壽王元侃(真宗)為太子。
補錄:正月,上清宮建成,此宮位於昭陽門內道北,於端拱初始建。是月,於端拱初興道坊宣祖舊第所建道宮亦落成,凡二百六十五區,太宗賜名曰“洞真”。六月,詔重造州縣二稅版籍,頒其式於天下。遣內侍裴愈乘傳往江南諸州購募圖籍。
995年至道二年 太宗五十八歲
五月,李繼遷入侵靈州。
補錄:六月,遣中使以飛白書二十軸賜宰相呂端等,又以四十軸藏秘府。九月,夏、延兩州敗西夏兵,李繼遷遁去。
996年至道三年 太宗五十九歲
三月,太宗崩,真宗即位。
補錄:六月,詔以太宗禦書墨跡賜天下名山勝景。翰林學士承旨宋白上大行皇帝諡曰神功聖德文武,廟號太宗。十月,葬太宗於永熙陵。
參 考 文 獻
1。《內藤湖南全集》第十卷,內藤虎次郎,築摩書房,昭和44年(1969)。
2。《亞州史研究》第一,宮崎市定,東洋史研究會,昭和 32 年(1957)。
3。《亞州史研究》第三,宮崎市定,東洋史研究會,昭和 38 年(1963)。
4。《五代宋初的通貨問題》,宮崎市定,星野書店昭和 18 年(1943)。
5。《中國征服王朝的研究》(上),田村實造,東洋史研究會,昭和39年(1964)。
6。《中國史研究》第一,佐伯富,東洋史研究會,昭和 44 年(1969)。
7。《中國史研究》第二,佐伯富,東洋史研究會,昭和 46 年(1971)。
8。《宋代科舉製度研究》,荒木敏一,東洋史研究會,昭和44年(1969)。
9。《馮道》,礪波護,新人物往來社,昭和41年(1966)。
10。《亂世皇帝———“後周”世宗時代》,栗原益男,桃源社,昭和43年(1968)。
11。《世界史》6《宋元》,宮崎市定,佐伯富,中央公論社,昭和36年(1961)。
12。《東洋曆史》6《宋代新文化》,佐伯富,竺沙雅章,新人物往來社,昭和42年(1967)。
13暢枟論宋太祖收兵權枠,聶崇岐,枟燕京學報枠1948年第34期。
14暢枟論趙匡胤枠,鄧廣銘,枟新建設枠1957年第5期。
15。《趙匡胤論》,張家駒,《曆史研究》1958年第6期。
16暢枟論宋太祖之創業問題枠,芮和蒸,枟政冶大學學報枠第18期。
17暢枟宋史新編枠,蔣複璁,正中書局1969年。
18。《宋太宗對遼戰爭考》,程光裕,台灣商務印書館《人文文庫》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