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說明:《宋太祖宋太宗年譜》為《宋朝的太祖與太宗———改革時期的帝王》的附錄,十分簡略。為便於讀者閱讀此書,對五代宋初太祖、太宗時期的這段曆史及發生的重要事件有一個大致了解,譯者對本《年譜》增補了一些內容。凡增加補充的內容,稱補錄。

907年 後梁太祖開平元年

四月 朱全忠(後梁太祖)滅唐,建立後梁。

補錄:是年為唐天祐四年。朱全忠建立後梁後,奉唐昭宣帝為濟陰王。以汴州為開封府,命曰東都,以故東都(洛陽)為西都。以敬翔知崇政院事,備顧問,參謀議,於禁中承上旨,宣於宰相而行之。罷禮部尚書蘇循及子,循及子之河中依朱友謙。契丹耶律阿保機擊滅契丹其他七部,複並為一國。九月,王建稱蜀帝。

908年 後梁開平二年

補錄:正月,李克用卒,子存勗襲為晉王。朱全忠酖殺濟陰王(唐昭宣帝)。

909年 後梁開平三年

補錄:三月,徐知誥始經營廣陵(揚州)。

910年 後梁開平四年

補錄:十一月,頒枟大梁新定格式律令枠。

911年 後梁太祖乾化元年

補錄:正月,李存勗大破後梁軍於柏鄉。八月,燕王劉守光稱帝,國號大燕。

912年 後梁乾化年二年

六月 朱全忠被其子友珪所殺。友珪即帝位。

913年 後梁末帝乾化三年

補錄:二月,均王(朱全忠另一子)友貞起兵殺友珪。友貞即帝位,是為末帝。

914年 後梁乾化四年

補錄:正月,晉王李存勗俘劉仁恭、守光父子,殺之。

915年 後梁均王貞明元年(乾化五年)

補錄:十月,後梁康王友敬作亂,被誅。

916年 後梁貞明二年(遼神冊元年)

契丹耶律阿保機(遼太祖)稱帝。

補錄:三月,晉攻衛州,衛州降晉。破惠州。四月,晉拔洺州。六月,晉攻邢州。七月,晉拔相州,降邢州。九月,晉得貝州。於是,除黎陽外,河北皆入於晉。

917年 後梁貞明三年(遼神冊二年)

補錄:二月,李存勗弟存炬裨將盧文進叛,殺存炬,投契丹。三月,契丹圍幽州,且二百日,九月才為晉軍所敗退。

918年 後梁貞明四年

補錄:六月,蜀主王建殂,子王衍即位。七月,晉大舉進軍攻梁,梁堅壁不戰百餘日。十二月,晉軍先敗後勝,直逼大梁。

919年 後梁貞明五年

補錄:四月,吳王稱吳國王,用天子禮。

920年 後梁貞明六年

補錄:四月,梁河中節度使王友謙以兵襲取同州,附晉。

921年 後梁均王龍德元年(貞明七年)

補錄:二月,鎮州兵變,殺趙王王鎔,以王德明(張文禮)為帥。四月,李存勗討張文禮。十一月,契丹南掠。十二月,契丹攻幽州,拔涿州,李存勗自鎮州將親軍五千救之。

922年 後梁龍德二年

補錄:正月,契丹敗退北歸。是年晉軍與後梁軍在鎮州等地反複交戰。

923年 後梁龍德三年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

十月,李存勗(後唐莊宗)滅後梁。

補錄:四月,晉王李存勗即帝位,國號唐。十一月,後唐遷都洛陽。

924年 後唐同光二年

補錄:正月,後唐複用宦官,依唐舊製,置諸道監軍。八月,以孔謙為租庸使,謙重斂急征以充帝欲,民不聊生。

925年 後唐同光三年

補錄:九月,後唐以皇子魏王王繼岌為統帥,郭崇韜為副伐蜀。十一月,後唐軍入成都,前蜀亡。十二月,閩王王審知卒。以知北都留守事孟知祥為四川節度使、同平章事。

926年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

四月,莊宗被殺,養子李嗣源(明宗)即位。耶律阿保機亡,子德光(遼太宗)即位。

補錄:正月,孟知祥至成都,慰撫吏民,犒賞將卒。渤海國滅亡。七月,契丹(遼)太祖死,述律太後攝軍國事。

927年 後唐天成二年 太祖一歲

二月十六日,趙匡胤(宋太祖)生於洛陽夾馬營。渤海國滅亡。(譯者按:此處記年有誤,契丹滅渤海國在天成元年,非二年。)

補錄:十一月,吳王楊溥即皇帝位。

928年 後唐天成三年 太祖二歲

補錄:十二月,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卒,吳主以其子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侍中。

929年 後唐天成四年 太祖三歲

補錄:十一月,吳徐知誥始專政。

930年 後唐明宗長興元年 太祖四歲

補錄:八月,後唐始設三司使,以張延朗為之。

931年 後唐長興二年 太祖五歲

補錄:閏五月,誅安重誨。

932年 後唐長興三年 太祖六歲

補錄:二月,吳越王錢鏐卒。十二月,後唐始置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以康義誠為之,此一製度,為宋沿襲。

933年後唐長興四年 太祖七歲

十一月,後唐明宗亡。

補錄:正月,閩王王延鈞稱帝,國號大閩,更名璘。二月,以孟知祥為東西川節度使、蜀王。十二月,明宗子宋王從厚即位,是為湣(閔)帝。

934年 後唐閔帝應順元年 潞王清泰元年 太祖八歲

補錄:閏正月,孟知祥稱帝,建元明德,史稱後蜀。三月,後唐兵變,眾將士擁潞王李從珂為主。四月,李從珂入洛陽即帝位,閔帝出逃,至衛州,被害。七月,孟知祥卒,其子昶繼位。

935年 後唐清泰二年 太祖九歲

補錄:六月,河東節度使、北麵總管石敬瑭還鎮。時契丹屢寇北邊,石敬瑭借此請益兵運糧,實力大增。十月,吳加徐知誥大元帥,封齊王。十月,閩皇城使李倣殺閩主李璘,立福王繼鵬。

936年 後唐王清泰三年 後晉高祖天福元年 太祖十歲

十一月,石敬瑭(後晉高祖)在契丹援助下滅掉後唐,建立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高麗統一朝鮮半島。

補錄:石敬瑭除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外,另許向契丹歲輸帛三十萬匹。正月,吳徐知誥始建大元帥府。十二月,契丹兵北歸。

937年 後晉天福二年 太祖十一歲

補錄:六月,天雄節度使兼中書令範延光反晉。十月,吳主下詔,禪位於徐誥(即徐知誥,在此之前,改名誥),徐誥即位於金陵,國號唐,史稱南唐。

938年 後晉天福三年 太祖十二歲

補錄:十月,後晉建東京於汴州,複以汴州為開封府,以東都(洛陽)為西京。

939年 後晉天福四年 太祖十三歲 太宗一歲

十月七日,趙匡義(宋太宗)生於開封浚儀營。

補錄:正月,南唐主複姓李,改名昪。七月,禁鑄私錢。

940年 後晉天福五年 太祖十四歲 太宗二歲

補錄:四月,安遠節度使李金全叛晉,逃往南唐。是年,後蜀趙崇祚編成《花間集》,收溫庭筠等十八人詞,後稱之“花間派”。

941年 後晉天福六年 太祖十五歲 太宗三歲

補錄:七月,以劉知遠為北京(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十一月,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反,攻鄧州,敗,退還襄州。十二月,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反,南向鄴都,為杜重威所敗,走還鎮州。

942年 後晉天福七年 太祖十六歲 太宗四歲

補錄:正月,杜重威破鎮州,執安重榮,斬之。五月,南漢高祖(劉?)死,子弘度繼位,改名玢。六月,後晉高祖(石敬瑭)去世。八月,後晉軍破襄州,安從進自殺。

943年 後晉齊王天福八年 太祖十七歲 太宗五歲

補錄:二月,南唐烈祖殂。三月,子璟立,是為元宗。十二月底,契丹大舉南掠。

944年 後晉齊王開運元年 太祖十八歲 太宗六歲

正月與十二月,契丹軍隊入侵。

945年 後晉開運二年 太祖十九歲 太宗七歲

補錄:正月,契丹寇邢、洛、磁三州,殺掠殆盡。二月,契丹攻陷祁州。三月,晉軍於陽城大敗契丹軍。八月,南唐軍攻入建州,王延政降,閩亡。

946年 後晉開運三年 太祖二十歲 太宗八歲

十二月,契丹滅後晉,直接統治中原。

947年 後晉天福十二年 太祖二十一歲 太宗九歲

正月,後晉出帝等被契丹擄掠北去。二月,劉知遠(後漢高祖)在太原建立後漢。

補錄:劉知遠即皇帝位時,自言未忍改晉,又惡開運之名,乃更稱天福十二年。二月,契丹改國號為大遼,改元大同。三月,遼太宗離汴北歸。四月,遼太宗至欒城,病亡。

948年 後漢高祖乾祐元年 太祖二十二歲 太宗十歲

正月,後晉高祖劉知遠亡。

補錄:正月,劉知遠臨終日,召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入顧命,以子承祐幼弱托,又曰:“善防(杜)重威。”二月,劉知遠子承祐即帝位,是為隱帝。三月,趙延壽舊部趙思綰據永興軍反,王景逢據鳳翔反。八月,以郭威為西麵軍前招慰安撫使,征討河中、永興、鳳翔三鎮,諸軍皆受威節製。十月,荊南高從誨病亡,子保融嗣。

949年 後漢隱帝乾祐二年 太祖二十三歲 太宗十一歲

補錄:七月,趙思綰降,為郭從儀所殺;郭威破河中,李守貞與妻子及子崇勳自焚死。十二月,鳳翔降,王景崇與家人自焚。

950年 後漢乾祐三年 太祖二十四歲 太宗十二歲

補錄:四月,郭威養子郭榮(即周世宗柴榮)為貴州刺史、天雄牙內都指揮使。十一月,隱帝殺楊邠、史弘肇、王章,殺郭威家族,又欲殺郭威。郭威遂起兵南下,隱帝率軍抵禦,將士多降於郭威,隱帝為亂兵所殺。郭威入京,迎立劉知遠侄劉贇。十二月,郭威發動兵變,黃袍(旗)加身,入京師。

951年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 太祖二十五歲 太宗十三歲

正月,郭威(後周太祖)即位,建立後周。劉崇在太原建立北漢。

補錄:正月,劉崇即皇帝位於晉陽,仍用乾祐年號,是為北漢。九月,遼世宗被燕王述軋殺害,述軋自稱帝,又為契丹諸部攻殺,立述律為帝,是為穆宗。穆宗年少,好遊戲,不理朝政,嗜酒,國人謂之“睡王”。

952年 後周廣順二年 太祖二十六歲 太宗十四歲

補錄:正月,慕容彥超叛,五月,被平定。

953年 後周廣順三年 太祖二十七歲 太宗十五歲

補錄:三月,以鎮寧節度使郭榮(柴榮)為開封尹、晉王。五月,後蜀相毋昭裔,請刻板印《九經》。唐明宗長興三年,始令國子監刻《九經》,至本年六月始成。

954年 後周太祖顯德元年 太祖二十八歲 太宗十六歲

正月,郭威去世,柴榮(世宗)即位。三月,高平之戰。十月,趙匡胤(宋太祖)擔任殿前軍都虞候。十二月,北漢劉崇亡,子劉鈞即位。

補錄:高平之戰,時趙匡胤任宿衛,大將樊愛能、何徽臨陣逃跑,世宗親自督戰,趙匡胤身先士卒,奮力死戰,敗退北漢兵。世宗誅樊愛能、何徽等,擢趙匡胤為殿前軍都虞候(譯者按:原文誤為是年十月)。

955年 世宗顯德二年 太祖二十九歲 太宗十七歲

四月,王樸上統一天下之策,討後蜀。五月,廢佛教。九月,發布銅禁令。十一月,派兵討伐南唐。

956年 後周顯德三年 太祖三十歲 太宗十八歲

正月,世宗親征南唐,趙匡胤、匡義等隨軍參戰。十月,趙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揮使兼同州節度使,趙普為其下屬官。

補錄:正月,趙匡胤受世宗命,遣百餘騎擊南唐兵營後偽遁,伏兵擊之,大敗南唐兵於渦口,斬其都監何延錫等,奪戰艦五十餘艘。二月,趙匡胤倍道襲清流關,南唐大將皇甫暉敗走滁州,趙匡胤躍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生擒暉等,遂克滁州。後數日,時任馬軍副都指揮使的趙匡胤父弘殷,引兵夜半至滁州城下,傳呼開門。趙匡胤曰:“父子雖至親,城門王事也,不敢奉命。”滁州平,範質薦趙普為滁州軍事判官,趙匡胤與語,悅之。四月,趙匡胤以不滿二千之兵大破南唐齊王景達兵二萬於六合,殺獲近五千人,餘爭舟渡江溺死者甚眾,自此南唐軍隊之精萃幾盡。

957年 後周顯德四年 太祖三十一歲 太宗十九歲

二月,世宗第二次親征南唐。三月,攻陷壽州。十月,世宗第三次親征南唐。是年,吳越王向日本贈黃金,親書求援。

補錄:十一月,趙匡胤隨世宗出征南唐,拔濠州,攻泗州,皆立戰功。十二月,後唐泗州守將範再遇舉城投降。接著,世宗將親軍自淮北進,命趙匡胤將步騎自淮南進,至楚州西北,後周軍大破南唐軍。南唐兵有沿淮東下者,世宗自追之,以趙匡胤為先鋒,擒南鹿保義節度使、濠、泗、楚、海都應援使陳承昭以歸。俘獲戰船燒沉之餘,得三百餘艘,士卒殺溺之餘得七千餘人。南唐之戰船在淮上者,於是盡矣。

958年 後周顯德五年 太祖三十二歲 太宗二十歲

三月,南唐江北十四州並入後周版圖。

補錄:三月,南唐主複遣劉承遇奉表稱唐國主,請獻江北四州,歲輸貢物十萬。於是江北悉平,得州十四,縣六十。四月,世宗自揚州北還,是月底,至大梁。七月,初行《大周刑統》。八月,南漢中宗劉晟殂,長子繼興即帝位,更名。

959年 後周顯德六年 太祖三十三歲 太宗二十一歲

二月,世宗親征契丹。五月,奪回燕雲十六州中的莫、瀛、易三州,因病返回。六月,趙匡胤升任為殿前都點檢。世宗疾逝(三十九歲),子宗訓七歲即帝位,是為恭帝。

補錄:四月,大治水軍,分命諸將水陸俱下,以韓通為陸路都部署,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是月,趙匡胤先至瓦橋關,契丹守將姚內斌舉城降。七月,以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李重進領準南節度使(居揚州),副都指揮使韓通領天平節度使,趙匡胤領歸德節度使。

960年 宋太祖建隆元年 太祖三十四歲 太宗二十二歲

正月,發生陳橋兵變,太祖即位。趙匡義(太宗)改名光義。四至六月,李筠反。九至十一月,李重進反。